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各地新闻
缅甸小伙赚到“一个亿”:“一带一路”老外追梦记
稿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2017-05-17 18:47:17报料热线:81850000

  今天记者的朋友圈里,有一位坦桑尼亚的小伙子成了“明星”。

  他手持坦桑尼亚当地特产的一种弓箭,向周围来自的朋友展示他的生存本领。

  原来是中国一家卫视去坦桑尼亚做节目,坦桑尼亚位于非洲的东海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

  电视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照片中的坦桑尼亚朋友,从小到大没走出过自己的村庄,除了外出狩猎。我们邀请他从阿鲁沙来达市,一开始他以为是我们善意的客套,到现在都表现得像个局促的孩子,对一切充满好奇。”

  “只有当他拿起弓箭,眼睛里才闪耀着自信的光芒。他是阿鲁沙的骄傲,有百步穿杨的本领,他是非洲草原真正的生存大师,他将把非洲草原的生存本领教给田亮”。

  没错,他将成为奥运冠军的“师傅”,在中国观众面前亮相。这位“阿鲁沙的骄傲”,将有机会走出村庄,飞跃非洲大草原,来到中国,探索更加精彩的未来。

  和他一样,有许多“一带一路”沿线的外国友人,越来越多的来到中国,有的找到了更大的舞台,有的实现了人生的梦想。

  记者为您讲述,“一带一路”上老外们的“追梦记”。

  小目标实现了!他挣了一个亿“缅币”

  中国著名企业家王健林有一句名言:“定个小目标,挣它一个亿”。

  来自缅甸的农村小伙吴通通已经实现了王健林这个小目标,挣了一个亿缅币。

  5月14日,六组来自世界各地的普通民众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增进民心相通”平行主题会议上分享了自己的“一带一路”故事。

  吴通通的故事告诉了400余位与会者,“一带一路”倡议为吴通通这样的普通村民带来怎样的福利。

  吴通通是中国万宝矿产公司缅甸蒙育瓦铜矿项目专员。2013年,他在中方公司帮助下成立了自己的运输公司,如今已经拥有45辆运输车。

  吴通通说:“现在很多村子面貌都不一样了,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多,有些去外国公司上班,还有的像我一样成立中小企业。”

  多位中国企业家表示,企业“走出去”践行“民心相通”的首要工作就是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培养出一批技术过硬的队伍。

  万宝矿业副总经理耿一表示,企业在缅甸大约聘用了3000位当地员工,在员工总数中占比超过80%。

  他在义乌开了一家叫“花”的餐厅希望四处落地开花

  中国,是39岁的约旦商人穆罕奈德离开祖国后生活过的第三个国家。

  “我喜欢闯荡世界,18岁和亲戚去荷兰,在一家服装公司工作,后来去泰国,在餐厅工作。2000年到了广州,和亲戚合开阿拉伯餐厅,第二年遇到刘芳。在广州时,听朋友说有个叫义乌的地方,阿拉伯国家的人比较多,去那里发展可能不错。2002年,我到义乌考察几天后就决定来这里开餐馆,2008年重新装修后取名为‘花’餐厅。”穆罕奈德说。

  “这个餐馆我已经开了15年,500多平方米的面积现在嫌小了,今年准备换个地方开一间更大的,已经租了1100多平方米的场地,正在装修,名字还是叫‘花’。”穆罕奈德说,“我还想把餐厅开成连锁店,让它四处落地、开花。”

  除了餐厅,穆罕奈德还有一家外贸公司,专门出口水烟产品。“以前和我做生意的主要是约旦、伊拉克、科威特等阿拉伯国家的客户,自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义乌开通义(乌)新(疆)欧(洲)班列,德国、法国和中亚的客户明显增多,和三年前相比,贸易额增加了60%。”穆罕奈德表示。

  他是坦桑尼亚好声音,来中国工作竞争很激烈

  坦桑尼亚配音演员阿卜杜拉比,他三月刚刚来到北京。去年底坦桑尼亚举办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坦桑尼亚好声音海选,只要你能用斯瓦西里语为中国影视剧配音,经过PK,前10名就能获得去中国工作的机会。

  阿卜杜拉比说,当时参赛选手有2000多,竞争非常激烈。

  但几年前,阿卜杜拉比和朋友们家里根本没有电视。别说抢着去中国工作,高昂的收视成本让他们很难从电视上了解外面的生活。

  已经给20多部中国电视剧配音的坦桑尼亚配音演员希尔德,以前从未想过自己会从事与电视有关的工作。

  她说:“以前,坦桑尼亚的电视费用非常昂贵,尤其是安装数字电视以后,每个月花费高达50美元。但是中国四达时代公司进入坦桑尼亚以后,电视费降到每月3美元。现在很多中国电视剧在坦桑尼亚热播。”

  四达时代总裁庞新星说,非洲基本上从官方语言上分为三大语区,这三大语区各有一个付费电视的(西方)运营商,他们的收视费都在40到100美金之间每个月,他们的初装费大概在200美金左右,显然他们这种定价只能面对少数富裕的家庭。

  一带一路提速海外合作的脚步,中国企业加大力度,拓展这个被其他企业放弃的平民市场。在非洲一点点铺设光缆,建立有线电视网。起步阶段就把每月的有线电视费定为3美元,这跟中国老百姓看电视花的钱几乎一样。来自全世界的440多个频道,涵盖了新闻、体育、影视等节目内容,丰富多彩的世界,第一次走进人们的生活。

  获益的不仅仅是非洲的百姓,中国的电视运营商也凭借丰富的电视内容和亲民的价格,从零起步一跃成为非洲地区第二大数字电视运营商,也是唯一一个覆盖非洲英、法、葡三大语区的运营商。

  如果这每一盏飞上天空的孔明灯代表10万个中国四达有线电视的非洲用户,那么,在非洲大地上,85盏孔明灯已经一起升空,点亮了30个非洲国家。开启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拉近了他们与世界的距离。

  10岁的她圆了上学梦,长大想学中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许多中资企业、民间组织在海外积极推动教育培训项目。

  由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出资在巴基斯坦瓜达尔市建设的“法曲尔小学”让当地许多孩子圆了上学梦。该学校教师纳塞姆引用巴基斯坦谚语说道:“你在别人干渴时给予的一碗水,将换来天长地久的友谊。”

  法曲尔小学位于瓜达尔市法曲尔地区,学校不算大,但整个校园干净整洁,一栋红顶白墙的二层教学楼格外引人注目,是附近当之无愧的“地标性”建筑。此外,学校还配备有一处简单的游乐设施和一台崭新的发电机。这一切都与校园外遍地黄沙和周围低矮、破旧的屋舍形成鲜明对比。

  2016年9月1日,法曲尔小学正式交付使用,这一天也改变了麦胡娜的命运。

  麦胡娜今年10岁,是法曲尔小学3年级的一名学生。她现在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专心听讲,还有崭新的课本。

  当被问到是否知道中国时,麦胡娜腼腆地点点头,并用手指了指北方,说她爸爸告诉她中国在那里。麦胡娜说:“我以后想学习中文,但我们这里没有老师,长大后我想去中国上学。”

  “现在很多人希望把孩子送到这里上学,因为这是中国援建的学校,他们认为教学质量较高,希望他们的孩子在这里接受教育,将来还可能有机会到中国留学。”老师尤努斯说。

  而凝聚在法曲尔小学的意义,已远不止于是一所学校,更象征着瓜达尔人民向往美好生活、渴望改变命运的强烈心愿。

  法曲尔小学建设用地的捐献者谢尔·穆罕默德老人说,由于当地教育比较落后,只有很少数的人上过学,他自己也是个文盲。“我看到孩子们到其他城镇上学,有时候还要缴纳很多费用,我很难过。”

  “当听说中国要援建一所学校时,我非常高兴,这是一次机会,我想把这块土地留给孩子们。”他说。

  谢尔今年60岁,脸庞瘦削,目光慈祥而笃定。谈到中巴经济走廊,老人用朴实而真诚的口气说,“那是连接中国和我们这个地区的一条路。我们感谢中国,是你们使我们这个地区变得如此重要。”

  谢尔老人心中所指的那条路不仅是连通中巴两国的陆上走廊,还是两国人民相交相亲之路。这条“路”不仅承载着教育梦,还承载着他们的就业梦、安居梦、出行梦、致富梦以及国家强盛梦……这条“路”也必将给古老的瓜达尔带来更多新的变化。

  此外,中国华为公司“未来种子培训计划”让多位乌兹别克斯坦大学生接触到4G、5G、物联网、云计算等高科技知识,有的学生还亲手安装了4G基站系统。

  非洲小伙学中文化解语言矛盾他还想在中国创业

  哈罗德,来自非洲国家加纳,他是山东大学开行班的一员。

  下课之后,哈罗德打开手机,熟练地打开了一辆共享自行车,在校园里穿梭。除了共享单车,微信、淘宝这些在中国非常流行的智能手机APP,都是哈罗德的最爱。

  说起手机APP,哈罗德敞开了话匣子,他说,关于手机app他还有一个创业计划,“在微信上,可以加上你的银行卡,支付宝也是一样的,所以我就是说,如果我的APP也能做这样的就好了。”哈罗德说。

  从中国的app得到的灵感,让哈罗德找到了商机。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就在两年前,刚来到中国的哈罗德,身上揣着从家里带来的2000美元,准备随时溜回自己的国家,“中国的语言,听说很难学。”

  的确,对从来没有接触过汉语的哈罗德来说,从汉语拼音开始学说中文,难度的确非常大。有些时候,甚至是硬着头皮熬日子。直到有一天,哈罗德在加纳的公司老板,因为进口的中国饮料出了问题,给哈罗德打来了电话。正是这通电话让哈罗德看到了自己的中国求学之旅,有很重要的意义。

  哈罗德称: “就是有一个日期,这个生产日期,他们不知道是生产日期,还是过期的,所以他们说这个东西不行,在加纳用不行。”

  无奈之下,哈罗德的老板向远在中国的他寻求帮助。当时刚到中国不久,哈罗德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王尧美教授那里寻求帮助。说明来意之后,王教授随手拿起办公桌上的两个产品,给哈罗德讲解起来,“中国可能和你们国家标注的方法不一样,在中国,一般的产品他是标注生产日期。在国外,我也发现很多国家,它是标注保质期的最后日期。”

  听完老师的讲解,哈罗德给老板打了电话,误会化解了!但对哈罗德来说,这个误会却让他看到了自己一个完全不同的未来。“我告诉自己,这个应该学会。”

  两年的语言学习之后,哈罗德选择留在中国,继续攻读研究生。按照约定,回到加纳之后,他需要在原来的公司继续工作,也为中国和加纳之间更好的合作,发挥自己的力量。(综合新华网、中新社、央视新闻)

原标题:缅甸小伙实现“一个亿” “一带一路”上的老外追梦故事

编辑: 陈捷

缅甸小伙赚到“一个亿”:“一带一路”老外追梦记

稿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2017-05-17 18:47:17

  今天记者的朋友圈里,有一位坦桑尼亚的小伙子成了“明星”。

  他手持坦桑尼亚当地特产的一种弓箭,向周围来自的朋友展示他的生存本领。

  原来是中国一家卫视去坦桑尼亚做节目,坦桑尼亚位于非洲的东海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

  电视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照片中的坦桑尼亚朋友,从小到大没走出过自己的村庄,除了外出狩猎。我们邀请他从阿鲁沙来达市,一开始他以为是我们善意的客套,到现在都表现得像个局促的孩子,对一切充满好奇。”

  “只有当他拿起弓箭,眼睛里才闪耀着自信的光芒。他是阿鲁沙的骄傲,有百步穿杨的本领,他是非洲草原真正的生存大师,他将把非洲草原的生存本领教给田亮”。

  没错,他将成为奥运冠军的“师傅”,在中国观众面前亮相。这位“阿鲁沙的骄傲”,将有机会走出村庄,飞跃非洲大草原,来到中国,探索更加精彩的未来。

  和他一样,有许多“一带一路”沿线的外国友人,越来越多的来到中国,有的找到了更大的舞台,有的实现了人生的梦想。

  记者为您讲述,“一带一路”上老外们的“追梦记”。

  小目标实现了!他挣了一个亿“缅币”

  中国著名企业家王健林有一句名言:“定个小目标,挣它一个亿”。

  来自缅甸的农村小伙吴通通已经实现了王健林这个小目标,挣了一个亿缅币。

  5月14日,六组来自世界各地的普通民众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增进民心相通”平行主题会议上分享了自己的“一带一路”故事。

  吴通通的故事告诉了400余位与会者,“一带一路”倡议为吴通通这样的普通村民带来怎样的福利。

  吴通通是中国万宝矿产公司缅甸蒙育瓦铜矿项目专员。2013年,他在中方公司帮助下成立了自己的运输公司,如今已经拥有45辆运输车。

  吴通通说:“现在很多村子面貌都不一样了,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多,有些去外国公司上班,还有的像我一样成立中小企业。”

  多位中国企业家表示,企业“走出去”践行“民心相通”的首要工作就是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培养出一批技术过硬的队伍。

  万宝矿业副总经理耿一表示,企业在缅甸大约聘用了3000位当地员工,在员工总数中占比超过80%。

  他在义乌开了一家叫“花”的餐厅希望四处落地开花

  中国,是39岁的约旦商人穆罕奈德离开祖国后生活过的第三个国家。

  “我喜欢闯荡世界,18岁和亲戚去荷兰,在一家服装公司工作,后来去泰国,在餐厅工作。2000年到了广州,和亲戚合开阿拉伯餐厅,第二年遇到刘芳。在广州时,听朋友说有个叫义乌的地方,阿拉伯国家的人比较多,去那里发展可能不错。2002年,我到义乌考察几天后就决定来这里开餐馆,2008年重新装修后取名为‘花’餐厅。”穆罕奈德说。

  “这个餐馆我已经开了15年,500多平方米的面积现在嫌小了,今年准备换个地方开一间更大的,已经租了1100多平方米的场地,正在装修,名字还是叫‘花’。”穆罕奈德说,“我还想把餐厅开成连锁店,让它四处落地、开花。”

  除了餐厅,穆罕奈德还有一家外贸公司,专门出口水烟产品。“以前和我做生意的主要是约旦、伊拉克、科威特等阿拉伯国家的客户,自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义乌开通义(乌)新(疆)欧(洲)班列,德国、法国和中亚的客户明显增多,和三年前相比,贸易额增加了60%。”穆罕奈德表示。

  他是坦桑尼亚好声音,来中国工作竞争很激烈

  坦桑尼亚配音演员阿卜杜拉比,他三月刚刚来到北京。去年底坦桑尼亚举办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坦桑尼亚好声音海选,只要你能用斯瓦西里语为中国影视剧配音,经过PK,前10名就能获得去中国工作的机会。

  阿卜杜拉比说,当时参赛选手有2000多,竞争非常激烈。

  但几年前,阿卜杜拉比和朋友们家里根本没有电视。别说抢着去中国工作,高昂的收视成本让他们很难从电视上了解外面的生活。

  已经给20多部中国电视剧配音的坦桑尼亚配音演员希尔德,以前从未想过自己会从事与电视有关的工作。

  她说:“以前,坦桑尼亚的电视费用非常昂贵,尤其是安装数字电视以后,每个月花费高达50美元。但是中国四达时代公司进入坦桑尼亚以后,电视费降到每月3美元。现在很多中国电视剧在坦桑尼亚热播。”

  四达时代总裁庞新星说,非洲基本上从官方语言上分为三大语区,这三大语区各有一个付费电视的(西方)运营商,他们的收视费都在40到100美金之间每个月,他们的初装费大概在200美金左右,显然他们这种定价只能面对少数富裕的家庭。

  一带一路提速海外合作的脚步,中国企业加大力度,拓展这个被其他企业放弃的平民市场。在非洲一点点铺设光缆,建立有线电视网。起步阶段就把每月的有线电视费定为3美元,这跟中国老百姓看电视花的钱几乎一样。来自全世界的440多个频道,涵盖了新闻、体育、影视等节目内容,丰富多彩的世界,第一次走进人们的生活。

  获益的不仅仅是非洲的百姓,中国的电视运营商也凭借丰富的电视内容和亲民的价格,从零起步一跃成为非洲地区第二大数字电视运营商,也是唯一一个覆盖非洲英、法、葡三大语区的运营商。

  如果这每一盏飞上天空的孔明灯代表10万个中国四达有线电视的非洲用户,那么,在非洲大地上,85盏孔明灯已经一起升空,点亮了30个非洲国家。开启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拉近了他们与世界的距离。

  10岁的她圆了上学梦,长大想学中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许多中资企业、民间组织在海外积极推动教育培训项目。

  由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出资在巴基斯坦瓜达尔市建设的“法曲尔小学”让当地许多孩子圆了上学梦。该学校教师纳塞姆引用巴基斯坦谚语说道:“你在别人干渴时给予的一碗水,将换来天长地久的友谊。”

  法曲尔小学位于瓜达尔市法曲尔地区,学校不算大,但整个校园干净整洁,一栋红顶白墙的二层教学楼格外引人注目,是附近当之无愧的“地标性”建筑。此外,学校还配备有一处简单的游乐设施和一台崭新的发电机。这一切都与校园外遍地黄沙和周围低矮、破旧的屋舍形成鲜明对比。

  2016年9月1日,法曲尔小学正式交付使用,这一天也改变了麦胡娜的命运。

  麦胡娜今年10岁,是法曲尔小学3年级的一名学生。她现在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专心听讲,还有崭新的课本。

  当被问到是否知道中国时,麦胡娜腼腆地点点头,并用手指了指北方,说她爸爸告诉她中国在那里。麦胡娜说:“我以后想学习中文,但我们这里没有老师,长大后我想去中国上学。”

  “现在很多人希望把孩子送到这里上学,因为这是中国援建的学校,他们认为教学质量较高,希望他们的孩子在这里接受教育,将来还可能有机会到中国留学。”老师尤努斯说。

  而凝聚在法曲尔小学的意义,已远不止于是一所学校,更象征着瓜达尔人民向往美好生活、渴望改变命运的强烈心愿。

  法曲尔小学建设用地的捐献者谢尔·穆罕默德老人说,由于当地教育比较落后,只有很少数的人上过学,他自己也是个文盲。“我看到孩子们到其他城镇上学,有时候还要缴纳很多费用,我很难过。”

  “当听说中国要援建一所学校时,我非常高兴,这是一次机会,我想把这块土地留给孩子们。”他说。

  谢尔今年60岁,脸庞瘦削,目光慈祥而笃定。谈到中巴经济走廊,老人用朴实而真诚的口气说,“那是连接中国和我们这个地区的一条路。我们感谢中国,是你们使我们这个地区变得如此重要。”

  谢尔老人心中所指的那条路不仅是连通中巴两国的陆上走廊,还是两国人民相交相亲之路。这条“路”不仅承载着教育梦,还承载着他们的就业梦、安居梦、出行梦、致富梦以及国家强盛梦……这条“路”也必将给古老的瓜达尔带来更多新的变化。

  此外,中国华为公司“未来种子培训计划”让多位乌兹别克斯坦大学生接触到4G、5G、物联网、云计算等高科技知识,有的学生还亲手安装了4G基站系统。

  非洲小伙学中文化解语言矛盾他还想在中国创业

  哈罗德,来自非洲国家加纳,他是山东大学开行班的一员。

  下课之后,哈罗德打开手机,熟练地打开了一辆共享自行车,在校园里穿梭。除了共享单车,微信、淘宝这些在中国非常流行的智能手机APP,都是哈罗德的最爱。

  说起手机APP,哈罗德敞开了话匣子,他说,关于手机app他还有一个创业计划,“在微信上,可以加上你的银行卡,支付宝也是一样的,所以我就是说,如果我的APP也能做这样的就好了。”哈罗德说。

  从中国的app得到的灵感,让哈罗德找到了商机。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就在两年前,刚来到中国的哈罗德,身上揣着从家里带来的2000美元,准备随时溜回自己的国家,“中国的语言,听说很难学。”

  的确,对从来没有接触过汉语的哈罗德来说,从汉语拼音开始学说中文,难度的确非常大。有些时候,甚至是硬着头皮熬日子。直到有一天,哈罗德在加纳的公司老板,因为进口的中国饮料出了问题,给哈罗德打来了电话。正是这通电话让哈罗德看到了自己的中国求学之旅,有很重要的意义。

  哈罗德称: “就是有一个日期,这个生产日期,他们不知道是生产日期,还是过期的,所以他们说这个东西不行,在加纳用不行。”

  无奈之下,哈罗德的老板向远在中国的他寻求帮助。当时刚到中国不久,哈罗德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王尧美教授那里寻求帮助。说明来意之后,王教授随手拿起办公桌上的两个产品,给哈罗德讲解起来,“中国可能和你们国家标注的方法不一样,在中国,一般的产品他是标注生产日期。在国外,我也发现很多国家,它是标注保质期的最后日期。”

  听完老师的讲解,哈罗德给老板打了电话,误会化解了!但对哈罗德来说,这个误会却让他看到了自己一个完全不同的未来。“我告诉自己,这个应该学会。”

  两年的语言学习之后,哈罗德选择留在中国,继续攻读研究生。按照约定,回到加纳之后,他需要在原来的公司继续工作,也为中国和加纳之间更好的合作,发挥自己的力量。(综合新华网、中新社、央视新闻)

原标题:缅甸小伙实现“一个亿” “一带一路”上的老外追梦故事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