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十四城纪行”首站泉州:从三江口到刺桐港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年06月04日

  【开栏语】“酒泉、敦煌、吐鲁番、喀什、撒马尔罕、巴格达、君士坦丁堡等古城,宁波、泉州、广州、北海、科伦坡、吉达、亚历山大等地的古港,就是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习近平今年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说,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对宁波历史地位和作用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宁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殷切嘱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把总书记的真情关怀转化为宁波发展的巨大动力,把服务“一带一路”作为宁波责无旁贷的重大使命,把“名城名都”建设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努力争做“一带一路”建设先行者,让“活化石”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一带一路”倡议3年多来,宁波立足于优越的港口资源和开放的经济优势,与沿线国家展开了全方位合作:宁波版“海上丝路贸易指数”成为“一带一路”成果的评价指标之一,写进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宁波连续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双边贸易往来投资合作越来越密切;宁波成为第二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宁波开通“万里甬新欧”海铁联运……

  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犹如一座领航灯塔,激发宁波争做“一带一路”先行者的豪情与担当。眼下,宁波正满怀盛情当好东道主,办好中国—中东欧博览会、浙洽会、消博会。这次以“释放合作潜力、促进互利共赢”为主题的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盛会,日渐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级平台,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给宁波、浙江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带来了新机遇。

  在盛会大幕即将开启之际,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推出融媒体特别策划“一带一路宁波先行——十四城纪行”,特派记者将行走国内外14座城市,探寻“活化石”魅力,讲述“一带一路”的宁波故事,展示“一带一路”的宁波答卷,寻找“一带一路”的宁波商机。宁波日报、中国宁波网、甬派客户端将运用图文、视频、H5动漫等多种手段呈现“十四城纪行”所见所闻,通过大型互动方式请广大读者一起参与,共同见证宁波争做“一带一路”建设先行者的新篇章。(记者 邓少华)

  “十四城纪行”泉州报道组 蒋旭灿 梅子满 俞永均 季海鹰 孔锡成

  上了年岁的榕树垂着长长的气根,红色的凤凰花正渐次开放,绿色掩映着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人们在街头小吃店里悠闲地享用着花生汤、肉粽、元宵汤等传统早点……一种舒适的生活气息弥漫在泉州城市的大街小巷。

  悠闲生活的背后,这座城市正在接续千年的“海丝”梦。2016年,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年贸易总额超过121亿美元,约占全市贸易总量的50.6%,吸引“海丝”国家投资者来泉设立企业1565家,实际利用外资额23.7亿美元。

  泉州,古称“刺桐”,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始港、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古刺桐港”兴起于唐、盛于宋,宋末元初到达顶峰,马可波罗曾经在其游记中以震惊的口吻称起为“世界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当“海外杂国贾舶交至”在古代明州三江口上演的时候,同样繁华热闹的景象也在几百公里外的泉州港上演。

  而今,作为福建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国家战略的主要承接城市,泉州正在雄心勃勃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力度接续古老的传统,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宁波与泉州,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港,同为“东亚文明之都”,一起成为成就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辉煌历史的重要力量。而今,两座交流频繁的城市又都在积极地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一带一路的先行区。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带着同样的光荣和梦想,泉州之于宁波,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能从梳理泉州的前世今生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与借鉴?泉州城作为“古港”的魅力何在?近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十四城纪行”采访组首站走进荔城泉州,寻找答案——

(报道组与洛阳桥“活字典”陈德杉(左三)合影)

  洛阳桥上,追忆古刺桐港辉煌

  位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的泉州伊斯兰文化陈列馆入口处,伊本·白图泰雕像静静矗立,他的眼神平和安详,凝望着古老而时尚的泉州城。

  雕像脚下的黑色大理石,记载了这位古代摩洛哥大旅行家与泉州的缘分,“伊本·白图泰(1304-1377),一位走过12万公里、44个国家的摩洛哥大旅行家。他于1346年从泉州登岸,在中国游历一年。他的游记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的伟大文明,并成泉州为世界最大港口。”

  伊本·白图泰在中国期间,曾经三进三出刺桐城。他在游记中如是描述古刺桐城的辉煌——刺桐“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大城,以生产锦缎而闻名,并以城名命名叫刺桐锦。这种锦缎比行在缎和大都锦更好”、“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甚至可以说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

  早于伊本·白图泰几十年,著名的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亦在其游记中惊叹于刺桐城的繁华和富庶,“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他感慨,埃及亚历山大港运载的胡椒,一般的国家每次只运去一船,而“剌桐港者,则有船舶万余”艘。

  两位来自异域的古代大旅行家的描述,佐证了古代泉州港作为“世界大港”的辉煌。“元代泉州海外交通,畅达东、西大洋彼岸,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可谓‘往来互市,各从所欲’。”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名誉馆长王连茂告诉采访组,当时从这一海上通商门户进口的商品主要是珠宝、香料和药物,出口商品则以泉州名产剌桐绸缎、瓷器、茶叶和铜铁器为主。剌桐港极盛时期的能贸易非常活跃,到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市舶税利高达100万缗,在国库财政收入中占有可观的地位。

  唐宋以来古刺桐港口的繁荣,造就了古刺桐城的繁华。

(图为洛阳桥)

  被誉为“中国最早跨海大桥”的洛阳桥,就是古代泉州繁华和富庶的见证者。

  这座始建于北宋的古桥,横卧于泉州市区东北郊洛阳江的入海处。“它与广东潮州的广济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北京的卢沟桥一道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1943年出生的陈德杉老人自豪地向采访组介绍道,如今的洛阳桥现存834米,始建时有1200米长、5米宽,“建桥时首创的‘筏型基础’‘浮运架梁’和‘种蛎固基’等先进的建筑技术,在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陈德杉出生在洛阳桥边,一辈子都在研究洛阳桥,是泉州公认的洛阳桥“活字典”。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因为在造桥之前,此处是万安渡,系古代官绅商旅南来北上的必经之处。”陈德杉老人说道,“古代泉州港口帆樯林立,百舸争流,中外商贾云集于此。万安渡给当时的泉州经济、文化的交流造成极大障碍,建桥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陈德杉老人说道。

(报道组与泉州晚报记者(右一)一起在洛阳桥上听陈德杉(左二)老人讲述历史)

  泉州港的繁荣,让洛阳桥的建造成为必需;而港口贸易带来的巨大财富,则为洛阳桥的建造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四月,泉州富商卢锡等人带头筹建洛阳桥,到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末(1060年1月16日)完工,前后花费六年多时间,耗资1400万钱,这些钱都是由卢锡等人募捐集资而来,没动国库分文。

  洛阳桥建成后,“渡实去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向来行人视为危途之洛阳江,自是一桥飞架,南北畅通。行人凌波而过,如履康庄。桥建成时,身为泉州知府的蔡襄为之“合乐宴饮而落之”,并亲自撰写《万安桥记》。

  如今,这块《万安桥记》碑记就矗立在洛阳桥南的蔡襄祠,短短130余字道尽洛阳桥修建始末。而洛阳桥也与位于泉州西街的开元寺内的东西塔一道,并称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

  清源山上,体悟海丝之城的包容博大

(图为清源山上)

  港口带来财富,更塑造了泉州城市的包容气质。因为包容带来的文化遗存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于泉州。

  位于泉州北郊的清源山,就直观地展现了泉州城市这一个性。

  清源山以拥有宋代岩刻巨型老君造像而闻名。石像依岩雕琢,就势造型,端坐崖上,右手按膝,左手凭几,两眼平视,双耳垂肩,神态安详,笑容可掬。整个石像雕工精细,形态生动,须眉分明,衣褶清晰,是宋代石雕中的艺术珍品,我国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

  “山不在高,有容乃大。我们清源山不光有以老君像为主的道教遗存,其实还是一处‘五教共存’的宝地。”陪同的景区工作人员向采访组介绍道,佛教、伊斯兰教、儒教、基督教等不同宗教的遗存在清源山景区内相安无事,和谐相处。

  清源山景区内,位于灵山东麓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伊斯兰教圣墓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穆斯林前往祭拜。这里安息着唐武德年间(618—626年)来泉州传教的伊斯兰教先知穆罕穆德的两位门徒“三贤”、“四贤”。墓廊内,还有一方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下西洋经过泉州时前来行香时所立的碑文。

  “唐代沿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已为数不少,至南宋和元代,这个东方大港已成为他们在远东的最大聚居地,泉州可谓那个时代的国际性大都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名誉馆长王连茂介绍,至今泉州还散居着五万多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后裔,“像安踏、361度、特步等众多知名企业的老板,都是阿拉伯人的后裔”。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诞生,就与中外交流史的这段佳话有关。据王连茂介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泉州拆除明代重建的城墙。有一位泉州当地学者从被拆的城墙里收集到了数百件中世纪石刻,“主要是墓碑和教堂构件。”王连茂说道,后来这位学者在上世纪50年代将收集到的中世纪石刻捐给国家,并编辑成《泉州宗教石刻》一书出版。当时的文化部长兼国家文物局长郑振铎就建议泉州,以这些石刻为基础成立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并亲书馆名。

  除了儒教、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泉州还保存着印度教和世界上唯一的摩尼教遗址。它们共同见证了古刺桐港作为古代中国国际性大都市的辉煌,亦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包容,共同成为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