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国际  >  国际政经
国际机构密集发声 给中国经济投“信任票”
稿源: 新华国际   2017-06-16 08:52:23报料热线:81850000

  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正成为世界经济的一股“暖流”。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相继发布报告,看好中国经济增长前景。

  IMF和经合组织分别上调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世界银行也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势头稳定。此外,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多家国际金融机构也发布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经济正由传统发展模式转为消费升级、新兴产业引导的新发展模式,实现政府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无忧。

  IMF日前发表声明表示,中国经济继续转向更可持续的增长路径,改革在广泛的领域取得进展。政策支持帮助中国保持了强劲增长。IMF预测中国经济在2017年将增长6.7%,2018-2020年平均每年增长6.4%。

  世界银行日前发布最新《全球经济展望报告》称,中国经济增长势头保持稳定。尽管面临一些困难,但国内外需求回暖拉动贸易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将继续加大对经济增长支持力度,经济结构调整将增强未来增长可持续性,将中国2017年-2019年经济增速预期分别维持在6.5%、6.3%和6.3%不变。

  经合组织日前也发布最新《全球经济展望报告》称,中国的财政政策推动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扩张,短期内支撑内需持续增长。同时,随着政府对金融风险强监管的持续推进,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继续向消费与服务业驱动转变,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预计将进一步增强。该机构因此将中国2017年、2018年经济增速预期均上调0.1个百分点至6.6%、6.4%。

  摩根大通亚太区副主席李晶日前说,中国正在由传统发展模式转为消费升级、新兴产业引导的新发展模式,这使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更有信心。摩根大通预计中国2017年全年经济增速为6.7%,高于中国政府今年6.5%左右的增长目标。

  李晶指出,消费将成为接下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16年,中国的零售规模已相当于美国的87%。从电商交易量看,中国的电子商务规模几乎是美国的两倍,且正以美国两倍的速度增长。

  与此同时,摩根士丹利发布报告,将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从此前的6.4%上调至6.6%;将2018年增速从6.2%上调至6.4%。其原因是年初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强劲,同时全球需求好转将助力中国经济。同时,摩根士丹利将MSCI中国指数12个月目标水平预期从72点上调至81点,将该指数2017年、2018年盈利增长预期分别从12.9%、11.2%上调至15.5%、12.6%。

  该机构给出的理由是,人民币走强、科技股权重上升以及金融股看涨。此外,报告称,中国当前的去杠杆是“可控的收紧”,将遏制信贷扩张控制金融风险,使中国经济前景更加向好。

  延展阅读:

  穆迪为中国一件事操碎了心?呵呵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今年5月24日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3调降至A1,同时将评级展望从“负面”上调至“稳定”。穆迪提出调降评级主要有三个理由,即中国实体经济债务规模将快速增长、相关改革措施难见成效、地方债及企业债将增加政府或有债务。专家认为,穆迪的观点存在对中国经济明显的误读和误判,评级结果存在偏差。

  逐一攻破穆迪三大误判

  1、中国政府债务有望保持合理规模

  首先,穆迪在报告中预测,2018年中国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将达40%,2020年达到45%。但事实上,2016年中国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为36.7%,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今后,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政府举债受到严格控制,政府债务有望保持合理规模,2018至2020年中国政府债务风险指标与2016年相比预计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中国银行全球市场部高级交易员李凡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穆迪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只是“一家之言”。今年以来,中国5年期国债信用违约互换(CDS)的基准价格在80个基点左右,而这一指标几年前曾高达150个基点,这说明国际市场认为中国经济基本面在改善、信用风险在降低。穆迪公布下调中国评级的消息后,离岸人民币微跌,总体来说市场反应平稳。

  2、中国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成效被低估

  其次,穆迪认为,中国相关改革措施难见成效,中国经济增速将持续放缓。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低估了中国政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适度扩大总需求的能力。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仍然延续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一季度GDP增长6.9%,同比加快0.2个百分点,充分显示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正在不断显现。随着改革持续深化,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3、中国拥有充足的“财政火力”

  来管理债务风险

  再次,穆迪在报告中称,除了政府直接债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国有企业等债务水平持续增长会增加政府或有债务。这更是对中国法律和相关法规缺乏必要的了解。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规定,穆迪的上述观点不成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财政事务部主任维托尔·加斯帕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国际标准来看,中国政府债务水平仍然比较低。同时,中国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比大多数新兴经济体都要健康,中国政府持有的金融资产远超负担的金融债务,中国拥有充足的“财政火力”来管理债务风险。

  西方评级机构方法存在缺陷,信誉早已受到质疑

  自去年以来,不少西方机构和媒体多次谈及中国债务风险。去年3月,穆迪就曾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中国经济后来的实际表现却是“稳中有进”。

  穆迪此次在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同时,上调了中国的评级展望,似乎在显示其评级的平衡与公允。但业内人士指出,穆迪此举更多是一个技术层面的变化,在对未来前景持同样预期的情况下,调低当前评级,展望就会上调。

  有分析人士认为,长期以来,西方评级机构对信用咨询市场具有重大影响,但其评级方法存在缺陷,信誉早已受到质疑。

  首先,西方评级机构过分看重制度因素,定性分析比重较大,主观性较强,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存在一定的歧视性。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程伟力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2007年,新兴市场国家获得的评级通常比负债水平近似的发达国家低8到12个等级。随着新兴市场的蓬勃发展,这一差距有所改善,但截至2015年也仅仅缩小了两个等级。

  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016年股东大会上,“股神”巴菲特被问及为何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没有得到3A最高信用评级时说:“这种信用评级根本是错误的机制,而且是阻碍不前的机制。”

  其次,评级机构过度依赖历史数据,评级行为高度顺周期,难以做出前瞻性的预警。例如,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穆迪评级没能起到预警作用,仍一直将希腊的A1评级保持到2009年年底。要知道,A1评级是穆迪评级体系中的第五高评级,这说明穆迪评级存在滞后性,缺乏前瞻性。

  “兼听则明”,把风险管控进一步做牢做实

  当然,尽管西方评级机构对中国的信用评级存在偏差,我们不妨本着“兼听则明”的精神,将这些机构的观点视为对防范风险的提醒,把风险管控进一步做牢做实。

  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管控债务风险,包括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全面构建债务监管体制、实施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等。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专家加斯帕尔所说:“中国政府已充分认识到债务风险问题,并已采取相应措施。”

原标题:国际机构密集发声 给中国经济投“信任票”

编辑: 陈捷

国际机构密集发声 给中国经济投“信任票”

稿源: 新华国际 2017-06-16 08:52:23

  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正成为世界经济的一股“暖流”。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相继发布报告,看好中国经济增长前景。

  IMF和经合组织分别上调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世界银行也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势头稳定。此外,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多家国际金融机构也发布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经济正由传统发展模式转为消费升级、新兴产业引导的新发展模式,实现政府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无忧。

  IMF日前发表声明表示,中国经济继续转向更可持续的增长路径,改革在广泛的领域取得进展。政策支持帮助中国保持了强劲增长。IMF预测中国经济在2017年将增长6.7%,2018-2020年平均每年增长6.4%。

  世界银行日前发布最新《全球经济展望报告》称,中国经济增长势头保持稳定。尽管面临一些困难,但国内外需求回暖拉动贸易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将继续加大对经济增长支持力度,经济结构调整将增强未来增长可持续性,将中国2017年-2019年经济增速预期分别维持在6.5%、6.3%和6.3%不变。

  经合组织日前也发布最新《全球经济展望报告》称,中国的财政政策推动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扩张,短期内支撑内需持续增长。同时,随着政府对金融风险强监管的持续推进,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继续向消费与服务业驱动转变,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预计将进一步增强。该机构因此将中国2017年、2018年经济增速预期均上调0.1个百分点至6.6%、6.4%。

  摩根大通亚太区副主席李晶日前说,中国正在由传统发展模式转为消费升级、新兴产业引导的新发展模式,这使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更有信心。摩根大通预计中国2017年全年经济增速为6.7%,高于中国政府今年6.5%左右的增长目标。

  李晶指出,消费将成为接下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16年,中国的零售规模已相当于美国的87%。从电商交易量看,中国的电子商务规模几乎是美国的两倍,且正以美国两倍的速度增长。

  与此同时,摩根士丹利发布报告,将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从此前的6.4%上调至6.6%;将2018年增速从6.2%上调至6.4%。其原因是年初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强劲,同时全球需求好转将助力中国经济。同时,摩根士丹利将MSCI中国指数12个月目标水平预期从72点上调至81点,将该指数2017年、2018年盈利增长预期分别从12.9%、11.2%上调至15.5%、12.6%。

  该机构给出的理由是,人民币走强、科技股权重上升以及金融股看涨。此外,报告称,中国当前的去杠杆是“可控的收紧”,将遏制信贷扩张控制金融风险,使中国经济前景更加向好。

  延展阅读:

  穆迪为中国一件事操碎了心?呵呵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今年5月24日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3调降至A1,同时将评级展望从“负面”上调至“稳定”。穆迪提出调降评级主要有三个理由,即中国实体经济债务规模将快速增长、相关改革措施难见成效、地方债及企业债将增加政府或有债务。专家认为,穆迪的观点存在对中国经济明显的误读和误判,评级结果存在偏差。

  逐一攻破穆迪三大误判

  1、中国政府债务有望保持合理规模

  首先,穆迪在报告中预测,2018年中国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将达40%,2020年达到45%。但事实上,2016年中国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为36.7%,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今后,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政府举债受到严格控制,政府债务有望保持合理规模,2018至2020年中国政府债务风险指标与2016年相比预计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中国银行全球市场部高级交易员李凡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穆迪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只是“一家之言”。今年以来,中国5年期国债信用违约互换(CDS)的基准价格在80个基点左右,而这一指标几年前曾高达150个基点,这说明国际市场认为中国经济基本面在改善、信用风险在降低。穆迪公布下调中国评级的消息后,离岸人民币微跌,总体来说市场反应平稳。

  2、中国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成效被低估

  其次,穆迪认为,中国相关改革措施难见成效,中国经济增速将持续放缓。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低估了中国政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适度扩大总需求的能力。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仍然延续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一季度GDP增长6.9%,同比加快0.2个百分点,充分显示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正在不断显现。随着改革持续深化,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3、中国拥有充足的“财政火力”

  来管理债务风险

  再次,穆迪在报告中称,除了政府直接债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国有企业等债务水平持续增长会增加政府或有债务。这更是对中国法律和相关法规缺乏必要的了解。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规定,穆迪的上述观点不成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财政事务部主任维托尔·加斯帕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国际标准来看,中国政府债务水平仍然比较低。同时,中国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比大多数新兴经济体都要健康,中国政府持有的金融资产远超负担的金融债务,中国拥有充足的“财政火力”来管理债务风险。

  西方评级机构方法存在缺陷,信誉早已受到质疑

  自去年以来,不少西方机构和媒体多次谈及中国债务风险。去年3月,穆迪就曾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中国经济后来的实际表现却是“稳中有进”。

  穆迪此次在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同时,上调了中国的评级展望,似乎在显示其评级的平衡与公允。但业内人士指出,穆迪此举更多是一个技术层面的变化,在对未来前景持同样预期的情况下,调低当前评级,展望就会上调。

  有分析人士认为,长期以来,西方评级机构对信用咨询市场具有重大影响,但其评级方法存在缺陷,信誉早已受到质疑。

  首先,西方评级机构过分看重制度因素,定性分析比重较大,主观性较强,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存在一定的歧视性。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程伟力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2007年,新兴市场国家获得的评级通常比负债水平近似的发达国家低8到12个等级。随着新兴市场的蓬勃发展,这一差距有所改善,但截至2015年也仅仅缩小了两个等级。

  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016年股东大会上,“股神”巴菲特被问及为何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没有得到3A最高信用评级时说:“这种信用评级根本是错误的机制,而且是阻碍不前的机制。”

  其次,评级机构过度依赖历史数据,评级行为高度顺周期,难以做出前瞻性的预警。例如,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穆迪评级没能起到预警作用,仍一直将希腊的A1评级保持到2009年年底。要知道,A1评级是穆迪评级体系中的第五高评级,这说明穆迪评级存在滞后性,缺乏前瞻性。

  “兼听则明”,把风险管控进一步做牢做实

  当然,尽管西方评级机构对中国的信用评级存在偏差,我们不妨本着“兼听则明”的精神,将这些机构的观点视为对防范风险的提醒,把风险管控进一步做牢做实。

  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管控债务风险,包括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全面构建债务监管体制、实施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等。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专家加斯帕尔所说:“中国政府已充分认识到债务风险问题,并已采取相应措施。”

原标题:国际机构密集发声 给中国经济投“信任票”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