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网友说事
秦润卿创办,柔石、巴人曾在此执教 百年普迪成了菜园子
稿源: 现代金报   2017-06-20 07:27:00报料热线:81850000
校舍为三进院落式传统布局
教室前的圆形大花坛,如今搭起架子种植蔬菜瓜果

  近日,有网友在论坛上传了一组照片,照片中所摄的是一所年久失修的老校舍。发帖人称这是慈城普迪小学,1915年由宁波帮代表人物之一的秦润卿创办,不少文化名人都曾前来任教,后被列入江北区文物保护点,却未承想母校还是变成了如今这副衰败的模样,扼腕叹息之余不禁疑惑,这样一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就这样荒废了吗?记者就此事进行了采访。

  一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荒废校舍引关注

  16日上午,记者联系上发帖人傅先生,他告诉记者,自己出生于1963年,1971至1976年期间曾在普迪小学就读,当时叫慈城第四小学。

  “当时一个年级两个班,每个班级40个学生左右。”傅先生回忆,由于那时经济环境不太好,很多小学都是在庙宇里附设的,但这里却拥有独立的建筑,而且还很整洁美观。在他这样穷人家的孩子眼里看来,学校简直能用“豪华”来形容。

  傅先生表示,后来他也搜集过很多关于普迪小学的资料,发现它始建于1915年,由著名的宁波帮代表人物、中国近代金融业启动期的主要推动人秦润卿发起创办,是宁波商帮的乡土慈善事业和培养后继人的基地,也是慈城古镇近代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开发呢?”傅先生在帖子末尾提出的疑问也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赞同,网友们纷纷表示,哪怕是稍微修葺一下拍个民国戏,也比任其荒废要好得多。

  被列入文保单位,欲改建纪念馆一直没动静

  根据傅先生的描述,记者来到江北区慈城镇望京社区民族路46号,普迪小学就坐落在这里。通往校舍的小门前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江北区文物保护点普迪小学”,落款为“宁波市江北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六日公布并立”。除此之外,记者还看到了“觉民学校”、“外事学校”等名称不一的校牌。

  在附近居民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普迪小学,校舍为三进院落式传统布局,包括建筑二栋,分别由教务室、小礼堂、音乐教育室和前后两个操场组成。穿过长长的走廊,可以看到一排瓦片屋顶的教室矗立在远处,教室前圆形大花坛的两边,如今搭起了架子种植蔬菜瓜果。

  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婆婆告诉记者,解放前这里的确叫普迪小学,后来则变成慈城第四小学,之后又合并去了别的学校。外事学校也曾借用前面的院落当过宿舍,七八年前外事学校搬走后,这里就彻底闲置下来了。

  “前前后后来这里办学的学校挺多,名字有的也记不清了,反正我们都叫这里‘四小’。”一位老大爷说,“没人来了以后,附近的居民就在学校里种点农作物,不然的话都快十年过去了,这里肯定长满草,人都走不进去了。你看,这里的树长大了都压到房顶了。”

  记者询问附近居民是否知道普迪小学的历史,他们表示,曾经听说过解放前有一些文化名人来这里给学生上课。

  “前几年这里被列入文保单位后,还有媒体报道说会被改建成一个纪念馆,但是到现在也没动静,我们也都希望这里能被利用起来,别让它荒废了。”居民们说。

  ●延伸阅读

  慈城镇普迪小学旧址位于慈城古镇民族路46号,占地约4800平方米,有现存建筑1500平方米,是宁波唯一完整现存、最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公共建筑,反映了宁波开埠后由于“西风东渐”、开风气之先的近代城市空间的形象特征。目前宁波被保护起来的中西合璧建筑,几乎都是单体的私宅,而普迪小学几乎原汁原味地保存着完整的学校格局、功能空间、建筑形态、美学风格甚至工艺细节。

  更重要的是,普迪小学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宁波近代新式教育的载体。普迪小学是免费的平民学校,创办后一度扩办“第二普迪”,总在校学生2000余名,著名的“左联五烈士”之一、文学家柔石,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巴人(王任叔),有“四明才子”之称的陈家桢都担任过普迪的教员,鄞县名士谢缄三则为首任校长,学生中很多人成为商界精英、学界名人。

  据江北区文管所的工作人员表示,2008年下半年,在全国文物野外普查中,普迪小学的旧址重被发现,后被列入江北区文物保护点。现代金报记者陶倪文/摄

原标题:秦润卿创办,柔石、巴人曾在此执教,现在却成了菜园子

编辑: 杜寅

秦润卿创办,柔石、巴人曾在此执教 百年普迪成了菜园子

稿源: 现代金报 2017-06-20 07:27:00

校舍为三进院落式传统布局
教室前的圆形大花坛,如今搭起架子种植蔬菜瓜果

  近日,有网友在论坛上传了一组照片,照片中所摄的是一所年久失修的老校舍。发帖人称这是慈城普迪小学,1915年由宁波帮代表人物之一的秦润卿创办,不少文化名人都曾前来任教,后被列入江北区文物保护点,却未承想母校还是变成了如今这副衰败的模样,扼腕叹息之余不禁疑惑,这样一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就这样荒废了吗?记者就此事进行了采访。

  一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荒废校舍引关注

  16日上午,记者联系上发帖人傅先生,他告诉记者,自己出生于1963年,1971至1976年期间曾在普迪小学就读,当时叫慈城第四小学。

  “当时一个年级两个班,每个班级40个学生左右。”傅先生回忆,由于那时经济环境不太好,很多小学都是在庙宇里附设的,但这里却拥有独立的建筑,而且还很整洁美观。在他这样穷人家的孩子眼里看来,学校简直能用“豪华”来形容。

  傅先生表示,后来他也搜集过很多关于普迪小学的资料,发现它始建于1915年,由著名的宁波帮代表人物、中国近代金融业启动期的主要推动人秦润卿发起创办,是宁波商帮的乡土慈善事业和培养后继人的基地,也是慈城古镇近代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开发呢?”傅先生在帖子末尾提出的疑问也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赞同,网友们纷纷表示,哪怕是稍微修葺一下拍个民国戏,也比任其荒废要好得多。

  被列入文保单位,欲改建纪念馆一直没动静

  根据傅先生的描述,记者来到江北区慈城镇望京社区民族路46号,普迪小学就坐落在这里。通往校舍的小门前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江北区文物保护点普迪小学”,落款为“宁波市江北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六日公布并立”。除此之外,记者还看到了“觉民学校”、“外事学校”等名称不一的校牌。

  在附近居民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普迪小学,校舍为三进院落式传统布局,包括建筑二栋,分别由教务室、小礼堂、音乐教育室和前后两个操场组成。穿过长长的走廊,可以看到一排瓦片屋顶的教室矗立在远处,教室前圆形大花坛的两边,如今搭起了架子种植蔬菜瓜果。

  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婆婆告诉记者,解放前这里的确叫普迪小学,后来则变成慈城第四小学,之后又合并去了别的学校。外事学校也曾借用前面的院落当过宿舍,七八年前外事学校搬走后,这里就彻底闲置下来了。

  “前前后后来这里办学的学校挺多,名字有的也记不清了,反正我们都叫这里‘四小’。”一位老大爷说,“没人来了以后,附近的居民就在学校里种点农作物,不然的话都快十年过去了,这里肯定长满草,人都走不进去了。你看,这里的树长大了都压到房顶了。”

  记者询问附近居民是否知道普迪小学的历史,他们表示,曾经听说过解放前有一些文化名人来这里给学生上课。

  “前几年这里被列入文保单位后,还有媒体报道说会被改建成一个纪念馆,但是到现在也没动静,我们也都希望这里能被利用起来,别让它荒废了。”居民们说。

  ●延伸阅读

  慈城镇普迪小学旧址位于慈城古镇民族路46号,占地约4800平方米,有现存建筑1500平方米,是宁波唯一完整现存、最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公共建筑,反映了宁波开埠后由于“西风东渐”、开风气之先的近代城市空间的形象特征。目前宁波被保护起来的中西合璧建筑,几乎都是单体的私宅,而普迪小学几乎原汁原味地保存着完整的学校格局、功能空间、建筑形态、美学风格甚至工艺细节。

  更重要的是,普迪小学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宁波近代新式教育的载体。普迪小学是免费的平民学校,创办后一度扩办“第二普迪”,总在校学生2000余名,著名的“左联五烈士”之一、文学家柔石,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巴人(王任叔),有“四明才子”之称的陈家桢都担任过普迪的教员,鄞县名士谢缄三则为首任校长,学生中很多人成为商界精英、学界名人。

  据江北区文管所的工作人员表示,2008年下半年,在全国文物野外普查中,普迪小学的旧址重被发现,后被列入江北区文物保护点。现代金报记者陶倪文/摄

原标题:秦润卿创办,柔石、巴人曾在此执教,现在却成了菜园子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