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1958年投身盐场建设大军 老人寻找当年梅山盐场的战友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7-14 07:33:59 报料热线:81850000
梅山盐场旧址(资料图片)。
当年建设梅山盐场时的情景(资料图片)。

  59年前,一群意气风发的宁波年轻人,志愿投身祖国的建设,来到当时如荒岛一般的梅山岛,立志在这里建成一个产盐能力达10万吨的大型盐场。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仅仅用了72天就完成了原定为3年的筑塘任务。

  虽然相处时间并不算长,但并肩作战的青年大队队员之间,依旧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今年79岁的徐智仁当年就是梅山盐场青年大队中的一员,回忆起建设盐场时的艰苦岁月和战斗友情,心中感慨万分,想通过《宁波老年》寻找当年梅山盐场青年大队四小队(后改四中队)的老战友,共叙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青年响应建设盐场号召

  1957年,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引下,全省掀起了建设新盐田的热潮。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梅山岛新建国有梅山盐场,并列入市重点工程。目标是建成我省浙东沿海的化工基地。按照围垦5000亩新盐田的设计,生产能力为10万吨。如果加上二期工程及大型盐化工厂的配套建设,盐产量能达到当时全省的产盐量。

  作为梅山盐场建设的一员,徐智仁回忆起59年前那段往事,记忆犹新,难以忘怀。“1958年2月,我从市第二中学初中毕业了,在报纸上看到国家要建设梅山盐场,希望年年轻踊跃报名的消息。当时的年青人,心里都有一股子建设祖国的冲动,加上盐场建好后,回来还可以安排工作,我就报名参加了青年大队。”

  饭用草帽装,睡在泥地上

  1958年初,当时的市委、市政府动员全市各行业支援梅山建设,组成了八个大队,徐智仁所在的四大队以初、高中毕业生为主,人数在400人左右。从2月初开始,八个大队的人员陆续开赴梅山,最多时达5000人。

  那时的徐智仁,和其他年轻人坐上了部队提供的大蓬卡车,天刚刚蒙蒙亮就出发了。经过数小时的颠簸,到达了码头,然后在坐上渡船摆渡到梅山。等到达盐场建设总部时,已经是深夜了。

  “当时条件十分艰苦,环境也比较恶劣。梅山岛没有电、只能用洋烛、油灯、电筒照明。没有住房,大家住的是破庙、祠堂和老乡的房子,睡的是铺了草的泥地。吃的都是番薯干饭、油炒饭,碗不够,很多人只能把饭装在草帽里吃。”徐智仁说。

  工作条件同样艰苦异常。按徐智仁的话来说,“现在的年轻人绝对受不了这个罪”。青年大队的工作是背石头围塘,围塘要候着潮水,潮水退的时候才能围。退潮的时间没个准,为了不浪费一分一秒,青年大队经常是24小时待命,凌晨2、3点跑去干活是家常便饭。工作场地都在海涂上,淤泥深及膝盖,走路很费劲,可他们却往往一站就是6小时。

  寻找当年的老战友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全体建设者克服困难、战天斗地、团结奋进。仅用了72天时间就完成了原定为3年的筑塘任务,6月25日赶在台风和汐期前堵口成功(关塘门)。这一天也就成为梅山盐场的建场纪念日。海塘定名为“跃进塘”,碶闸定名为“红旗闸”。因工程完成得既快又好,被轻工业部授予锦旗一面,上书“愿梅山之花开遍全国沿海各地”。

  短短几个月时间,徐智仁和四小队的战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回甬后,他就到外地去读书了,后来工作分配到了杭州,故同老战友断了联系。“如今我们都已是耄耋老人,趁现在还能走得动,希望通过《宁波老年》把老战友聚到一起,共叙青春岁月。”

  徐智仁联系方式:

  17758248501

  QQ号:2134176851

  宁波晚报 记者陈韬

原标题:当年梅山盐场的战友,你们还好吗?

编辑: 郭静

1958年投身盐场建设大军 老人寻找当年梅山盐场的战友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7-14 07:33:59

梅山盐场旧址(资料图片)。
当年建设梅山盐场时的情景(资料图片)。

  59年前,一群意气风发的宁波年轻人,志愿投身祖国的建设,来到当时如荒岛一般的梅山岛,立志在这里建成一个产盐能力达10万吨的大型盐场。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仅仅用了72天就完成了原定为3年的筑塘任务。

  虽然相处时间并不算长,但并肩作战的青年大队队员之间,依旧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今年79岁的徐智仁当年就是梅山盐场青年大队中的一员,回忆起建设盐场时的艰苦岁月和战斗友情,心中感慨万分,想通过《宁波老年》寻找当年梅山盐场青年大队四小队(后改四中队)的老战友,共叙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青年响应建设盐场号召

  1957年,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引下,全省掀起了建设新盐田的热潮。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梅山岛新建国有梅山盐场,并列入市重点工程。目标是建成我省浙东沿海的化工基地。按照围垦5000亩新盐田的设计,生产能力为10万吨。如果加上二期工程及大型盐化工厂的配套建设,盐产量能达到当时全省的产盐量。

  作为梅山盐场建设的一员,徐智仁回忆起59年前那段往事,记忆犹新,难以忘怀。“1958年2月,我从市第二中学初中毕业了,在报纸上看到国家要建设梅山盐场,希望年年轻踊跃报名的消息。当时的年青人,心里都有一股子建设祖国的冲动,加上盐场建好后,回来还可以安排工作,我就报名参加了青年大队。”

  饭用草帽装,睡在泥地上

  1958年初,当时的市委、市政府动员全市各行业支援梅山建设,组成了八个大队,徐智仁所在的四大队以初、高中毕业生为主,人数在400人左右。从2月初开始,八个大队的人员陆续开赴梅山,最多时达5000人。

  那时的徐智仁,和其他年轻人坐上了部队提供的大蓬卡车,天刚刚蒙蒙亮就出发了。经过数小时的颠簸,到达了码头,然后在坐上渡船摆渡到梅山。等到达盐场建设总部时,已经是深夜了。

  “当时条件十分艰苦,环境也比较恶劣。梅山岛没有电、只能用洋烛、油灯、电筒照明。没有住房,大家住的是破庙、祠堂和老乡的房子,睡的是铺了草的泥地。吃的都是番薯干饭、油炒饭,碗不够,很多人只能把饭装在草帽里吃。”徐智仁说。

  工作条件同样艰苦异常。按徐智仁的话来说,“现在的年轻人绝对受不了这个罪”。青年大队的工作是背石头围塘,围塘要候着潮水,潮水退的时候才能围。退潮的时间没个准,为了不浪费一分一秒,青年大队经常是24小时待命,凌晨2、3点跑去干活是家常便饭。工作场地都在海涂上,淤泥深及膝盖,走路很费劲,可他们却往往一站就是6小时。

  寻找当年的老战友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全体建设者克服困难、战天斗地、团结奋进。仅用了72天时间就完成了原定为3年的筑塘任务,6月25日赶在台风和汐期前堵口成功(关塘门)。这一天也就成为梅山盐场的建场纪念日。海塘定名为“跃进塘”,碶闸定名为“红旗闸”。因工程完成得既快又好,被轻工业部授予锦旗一面,上书“愿梅山之花开遍全国沿海各地”。

  短短几个月时间,徐智仁和四小队的战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回甬后,他就到外地去读书了,后来工作分配到了杭州,故同老战友断了联系。“如今我们都已是耄耋老人,趁现在还能走得动,希望通过《宁波老年》把老战友聚到一起,共叙青春岁月。”

  徐智仁联系方式:

  17758248501

  QQ号:2134176851

  宁波晚报 记者陈韬

原标题:当年梅山盐场的战友,你们还好吗?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