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公里外的青春飞扬 科伦坡:新"海上丝路"的宁波身影
  稿源: 甬派  2017年07月20日

  “十四城纪行”科伦坡采访组

  记者沈严 冯瑄

点击播放视频

(视频制作:孔锡成 翻译: 张赛霞)

  在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内,陈列着一座石碑,全称“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这是郑和第二次下西洋,也就是1409年,抵达锡兰(斯里兰卡的古称)时立的碑。

(郑和碑)

  “十四城纪行”斯里兰卡采访组飞越5000多公里,7月10日到达首都科伦坡的第一站,便是来到建于1877年的斯里兰卡最古老博物馆,寻找这块1911年在该国南部港口加勒发现的“郑和碑”。

(博物馆内陈列有大量的中国青花瓷器)

  “郑和碑”并不难找,它被摆放在馆内显眼的位置,外有玻璃罩保护。石碑顶部刻有双龙戏珠精美浮雕,正面分别有汉文、泰米尔文、波斯文三种文字。其中,汉文记录了郑和船队在锡兰山佛寺,布施金银、织金、宝幡、香炉、花瓶、灯烛、檀香等物品的经过。石碑所在的展馆还陈列着大量中国古代瓷器,述说着古代中国和斯里兰卡文化、贸易往来的友好历史,也印证了斯里兰卡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加勒古港,“郑和碑”就是在加勒被发现的)

  地处印度以南的斯里兰卡,是海上丝路通往阿拉伯和非洲世界的必由之路,位于西南沿海的科伦坡是历史悠久的港城。早在公元5世纪,科伦坡已经是一个亚洲和西方之间进行国际贸易的港口。

(连接科伦坡和加勒,有一条海边铁路)

  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科伦坡和宁波,这两座古港“活化石”,再度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版图中的重要节点,交流合作也正加快。数据显示,2016年宁波和科伦坡港口往来的货物吞吐量达10.9万标箱,比2015年增长了16.6%。

  斯里兰卡港口管理局坐落于科伦坡堡垒区,靠近科伦坡港,是采访组此行的重要一站。总工程师Chandrarathna先生在他的办公室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就在今年6月,他在北仑参加了由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斯里兰卡港口管理研修班”。而这,也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

(Chandrarathna先生为我们介绍斯里兰卡港口情况)

  Chandrarathna先生和其他25名学员分别供职于斯里兰卡港务局、港口部、招商航运秘书处及锡兰航运有限公司,在21天的培训中,他们与来自宁波、大连等国内港口方面的专家交流、互动,参观宁波舟山港、宁波港口博物馆,并亲身感受宁波城市的发展建设。

  “宁波真是个发达、开放的城市!”一见到我们,钱德勒先生就忍不住给宁波点赞。他将宁波的开放和发达归因于宁波的港口发展,“据我所知,宁波港的历史就是一个从河港到出海港再到深水港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科伦坡港的吞吐量还远大于宁波港,现在已经反过来了。”

(在港口管理局门前的合影,三位都是“管理研修班”的学员)

  在宁波舟山港参观期间,码头采用的“油改电”技术让Chandrarathna先生印象深刻。“宁波港的大小吊车全靠电力提供能量,节能环保,而科伦坡港目前还是用柴油吊装。” Chandrarathna先生告诉采访组,尽管现在科伦坡港也试图“油改电”,但城市本身电力系统的供应不足制约着项目的推进。

  而在不远的科伦坡南港码头,再过两三个月,龙门吊“油改电”项目即将完成。负责这个项目的是来自宁波大榭招商国际码头有限公司的员工纪振东。他于2015年12月被调派到斯里兰卡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工作,此前,他的同事吴益已在这里负责堆场操作有将近半年的时间。

(纪振东(左)和吴益)

  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伙伴,斯里兰卡随处可见中国企业投资和承包的基础设施项目。而后者,也极大地改善着当地的基础设施,推动着当地的发展。

  去年,科伦坡港集装箱吞吐量为573.4万标准箱,实现大幅增长,从全球港口排名第26位上升至第23位,得益于中国投资的斯里兰卡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也称科伦坡南港码头)的业绩提升。

  科伦坡南港码头由招商局港口控股有限公司持股85%、斯里兰卡港务局持股15%。2016年,斯里兰卡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万标准箱大关,比前一年增长29%,超过科伦坡全港总吞吐量的三分之一,为拉动科伦坡港整体增长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公司行政总经理助理郑曙军的安排下,我们得以在公司顶楼眺望科伦坡南港码头,蔚蓝的海岸边,巨轮停靠,来自马士基等全球船运巨头的集装箱,层层叠放,错落有致,厂区内机械吊臂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科伦坡南港码头的繁忙景象)

  郑曙军介绍,科伦坡南港码头自2014年提前竣工投入运营以来,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成为整个南亚区域港口行业的新亮点。

  目前,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有约26名中方员工,主要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吴益和纪振东就是其中的两位,他们都有着至少10年的工作经验,是原先公司的技术骨干。在距离宁波5000多公里的科伦坡见到来自家乡的媒体,他们也显得格外欣喜。

  吴益告诉我们,他刚到这里时,发现斯里兰卡工人在操作上并不熟练,某些错误会重复出现,导致小事故不断。他将这些错误整理成案例,在员工培训中,反复组织学习和提醒。现在,当地工人的现场操作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升。

  纪振东参与的龙门吊“油改电”项目完成后,不但环保,还能大大降低成本。他算了比账:原先吊一个箱子要用3升油,“油改电”项目完成后只需要3度电,算下来成本可以从原先的20元降到约2.5元。

(纪振东、吴益和记者交流)

  谈到在科伦坡工作的收获,两个小伙子都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在科伦坡英语是官方语言之一,为了和与当地员工交流,不得不学好英语。”此外,他们在工作之余还学会了更合理地利用和安排时间,努力提高业务能力,“来这里的都是国内各港口的精英,我们学到了很多。”吴益说。

  两位来自宁波的80后,将宁波工作时掌握到的技能,运用到科伦坡南港码头的建设中,为中国和斯里兰卡参与“一带一路”尽着自己的一份力。目前,吴益已经将妻子和8岁的儿子接到科伦坡一起生活,做好了长期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准备。

(远眺科伦坡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