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他们眼中的蔡康国:好丈夫、好干部、“大家长”.....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8-13 09:57:58 报料热线:81850000

重阳节蔡康国给高龄老人发红包。

   村民眼中的蔡康国

  “以后到哪里去找这么好的村主任呢?”

  查奶奶今年已经78岁,提起蔡康国的猝然离世,她连连说着可惜,“他比我还要小六七岁呢,就这么走了,太不该了。”

  虽然是外村嫁进来的媳妇,但查奶奶说,“我们一家和他家都太熟了,不仅仅是几十年住在一个村,我还给他打过工呢。”

  在当东雅村村委会主任之前,村民们都知道,蔡康国的工厂办得很好,生意做得很大。当年,查奶奶就给他的厂里做过小工,贴补一份家用。

  “当年日子过得没这么好啊,钱不好挣的。”查奶奶回忆说,在蔡老板的厂里做工,从来就没有拖欠钱的事。有一次,她主动找到了他,“老板,你的厂里还要不要人?”

  “什么事?”蔡康国问她。查奶奶这才说起,她的老伴没有活干,总在村里打麻将,她寻思着能不能帮他找个事。没想到,蔡康国很快答应了,“来吧,我当然要优先照顾村里自己人了。”

  “他对我们客客气气,我们对他勤勤恳恳。”查奶奶说,得知蔡老板要来村里当村委会主任后,她很高兴,“我非常拥护啊,知道他有能力,有胆量。”

  查奶奶还记得,已经成为村委会主任的蔡康国跟她说,“村里房子要改造了,先从你们这批比较老的房子开始怎么样啊?”查奶奶喜不自禁,“我第一个举手支持!”

  用查奶奶的话说,自己家的房子又破又旧,修也不划算,但不修,外面下雨,里头淹水。后来住上了新房子,又敞亮又漂亮,全家人不知道有多高兴。

  “蔡主任很能干,他当过老板的,有钱,但他有钱不是自己留着用,都用来支持村里建设了,我们都感激她。”查奶奶说,也就十来年,村里大变样了,“附近的村里赶不上我们的,我们的厂房多,租金多,分红也多。”

  蔡康国的病逝,让查奶奶着实难过了许久。“我们都晓得他很拼,每次散步从村委会大楼经过,都看到他的办公室灯亮着。”查奶奶说,村里人都知道他心跳速度慢,但以为他身体还是很好的,没想到这么快就出了事。

  “以后,到哪里找这么好的村主任和好领导呢?”查奶奶说。

  宁波晚报记者马涛

  他是坚信“村民的事无小事”的“阿哥”

  68岁的郭定元算得上是蔡康国的同辈人。在他的心目中,这个比他大三岁的“阿哥”,真的就像自家大哥一样。

  大约十年前,郭定元的母亲去世,出殡时想要租一辆大客车,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结果,“最后找到‘阿哥’,一个电话搞定,这个大忙,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不仅是在紧要关头,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蔡康国这个“阿哥”也是事事挂在心上。

  差不多是在去年下半年,郭定元家的抽油烟机突然起火。由于抢救及时,所幸只有抽油烟机被烧毁,没有酿成大祸。

  过了好些日子,郭定元在村里碰到蔡康国,对方还特地叮嘱他:“千万要小心!”

  看上去简简单单一句叮嘱,对一个人生活的郭定元来说,感受到的是被人牵挂的暖心。

  蔡康国这个“阿哥”,最让郭定元钦佩的,是“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日子。”

  “建了9万平方米的厂房,吸引了数十家企业入驻,村里有了稳定的租金来源,我们也有了分红。”说起这件事,郭定元的语气中是藏不住的满足。

  从500元到1000元、1500元、2000元、4000元……一直到去年,分红12000元。

  这些钱,可能在很多人看来,算不得什么大钱,但对于郭定元来说,“我没念过什么书,也已经过了找工作的年纪,这些钱多少能够改善一下生活条件。”

  郭定元也听说,当初为了盖厂房,蔡康国把自家的房子抵押给银行。

  “我们虽然都是东雅村人,但早年属于不同的生产队,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多,但我们都知道这个人,因为他做事有魄力,天不怕地不怕。”

  他是为村民安居不怕惹麻烦的“伯伯”

  在东雅村,可能很少有村民管蔡康国叫“村主任”,郭定元管他叫“阿哥”,38岁的周浩亚则管他叫“伯伯”。

  “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点架子也没有,待人笑眯眯,客客气气的。”

  周浩亚是嫁到东雅村的媳妇。

  她还记得刚嫁过来时,婆婆家住的还是自己建的房子,年代久远,每次遇到像台风、大雨这样的灾害性天气,心里总是惴惴不安。

  “就算是躲在家里,听着外面呼啸而过的风声,总感觉房子不牢靠。”

  “碰到下大雨,积水是家常便饭,深的没过小腿肚,即便是浅的,也要到脚踝的位置。”

  是蔡康国改变了周浩亚一家人的生活境遇。

  2009年8月8日,东雅新村建设打下第一根桩。和一些地方的旧村改造建新房不同,东雅村的旧村改造,是“自己拆,自己建”。从拆到建,蔡康国无疑是给自己“惹了个大麻烦”。

  “听说为了建房,伯伯把自己的产业、房子都抵押出去了,实在是冒了很大的风险。”对于蔡康国的勇气,周浩亚说:“服!”

  如今,8年过去了,周浩亚仍记得婆婆搬进新房时的那股高兴劲儿,连连说:“以后遇到台风大雨,再也不用怕了。”

  他是穿着破袜挑起全村重担的“大家长”

  50岁的郭善华也不管蔡康国叫“村主任”,“说实话,他的样子看起来真的不像个村干部。”

  尤其是刚到村里头几年,蔡康国经常是骑着一辆自行车,拎着一个破旧的包就来上班了,“有时我看他连穿的袜子都是破了洞的。”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里用来出租的厂房是新的;村民们住的东雅新村是新的;村里的文化礼堂是新的;东雅河的河道景观是新的;就连村委会对面的警务室也是新的……

  “他真的把东雅村当成了自己家,而他就是那个要一肩挑起所有责任的大家长。”郭善华说。

  有件事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村子附近有根已经不再使用,而且已经断掉的电线杆,蔡康国路过时看到有收废品的人在拾掇,立马打电话到村里:“这电线杆是怎么回事?”

  自从蔡康国2005年上任以来,东雅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必然遇到不少牵扯利益的“磕磕绊绊”,实在讲不通道理的时候,他也会扯着嗓门跟人拍桌子。

  郭善华就看到过几回,“可事后,只要对方叫几声‘伯伯’‘叔叔’,他从不计较,顶多说一句‘小鬼,我做事情肯定是为你们好的’。”

  虽然是个“大家长”,可在碰到重要事情时,“他总是会召集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开会,尊重大家的意见。”郭善华说。

  宁波晚报记者石承承

  蔡康国一边工作一边输液。

   仁达学校师生眼中的蔡康国:

   学校有什么困难他总是尽快解决

  昨天下午,记者与东钱湖仁达学校校长张兴友取得联系。“老蔡是一个好人,没有他,就没有仁达学校,仁达学校永远也忘不了老蔡。”张校长说。

  蔡康国多年前创办了仁达制衣公司,高峰期公司有数百名员工,却面临一个问题,好多员工的孩子上学成了难题。特别是仁达制衣公司地处东钱湖,公办学校少,周边的企业都面临着这个难题。

  “孩子没有学上不行,稳定不了员工情绪,为了孩子的教育,好多员工都流失了。”仁达学校相关负责人说,在这种情况下,蔡康国就试着向相关部门打报告,请求办一所民工子弟学校,以解决学生的入学难问题。

  经过筹备,2005年,蔡康国从仁达制衣厂腾出8亩土地,投资600万元建起了仁达学校,附近上千名农民工子弟的读书问题得到了解决。如今,学校有两幢四层框架结构的教学楼,学生有1000多人,在当地外来工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并被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和市公安局东钱湖分局授予“平安校园”称号,被共青团宁波市委定为大学生实习基地。

  仁达学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开办以来,完全是公益性的,蔡康国每年补贴学校30多万元,凡是公司的员工子弟上学一律免费。

  张校长还告诉记者,蔡康国是一个很和蔼的老头儿,没有什么架子,平时总是笑眯眯的。学校有什么困难,只要找到他,他总是在第一时间解决。“他很关心学生的生活,一直交待说,不管怎么样,都要让娃娃们吃好,让他们学到知识。学校无论如何要办好,如果娃娃们学不到本事,家长就不干了,影响企业员工队伍稳定。”

  仁达学校的耿老师说,蔡康国平时很忙,只要学校有什么事,他总是腾出时间先来处理学校的事。他说办学校他不懂,但是要当好学校的“后勤部长”。正是在蔡康国的关心下,仁达学校发展迅速,有了一定的名气。“这么多年,从仁达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好多都长大了,每每和学校联系的时候,问的第一件事总是“蔡爷爷身体还好吧?”现在,老蔡走了,想想很难受。”

  宁波晚报记者边城雨

   家属眼中的蔡康国:

   他是妻子最尽责的好丈夫

   儿孙们最慈爱的好长辈

  蔡康国大儿子蔡仁元说,8月10日零点18分,父亲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离世,带给家人们深深的悲伤和怀念。

  蔡仁元说,无法用简单的言语去总结父亲的一生,因为他不仅是敬爱的父亲,也是用自己的汗水改变了整个东雅村的带头人,子女们也深感光荣。

  蔡仁元说,父亲一直把“为老百姓谋福利”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无论对于事业还是家庭,他总把自己看得很轻。

  他不仅是村里的好干部,同时也是妻子最尽责的好丈夫、儿孙最慈爱的好长辈。

  蔡仁元说,他们会牢记父亲教诲,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把他们培养成才。因为,这是对父亲在天之灵的最大告慰!宁波晚报记者马涛

   干部眼中的蔡康国:

   他用自己的行动铸就了大写的忠诚

  邱隘镇党委书记卢明娟说,蔡康国同志于1995年创办仁达制衣厂,白手起家,经过几年打拼,成了一名成功的企业家。2005年,在镇领导的力邀下,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本可安享晚年的蔡康国,毅然回到东雅村,担任村委会主任。

  在村里工作的13年里,蔡康国始终坚守在工作第一线,十多年如一日,克己奉公,用自己的行动铸就了大写的忠诚。

  为大小村务,蔡康国一边在村委会坚持办公,一边手上还挂着点滴;东雅新村建设打下第一根桩时,为堵包工头、供应商的送礼借口,有30多年烟龄的他,硬生生地将烟戒了……

  卢明娟说,13年来,蔡康国尽心竭力,办事不遗余力、为民不计己利,先后两次抵押自己家产为村里建设发展融资1亿多元,带领村民把一个全镇集体经济最差、村民收入最低的“垫底村”,发展成为村级集体收入逾1700万元、村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的幸福小康村。

  宁波晚报记者马涛

  同事眼中的蔡康国:

   那个每天早晚都要巡河的人突然走了

  今年48岁的夏仁良说,他是蔡康国的小辈,“从小就喊他叔叔。他是很有威望和能力的人,走得太突然了。”

  夏仁良是东雅村农业合作社的社长。他曾当过大巴司机,但看到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后,他回来了。“蔡主任把村里带领、发展得这么好,我们也要尽一份力。”夏仁良说。

  回忆起以前的日子,夏仁良推开办公室的窗户,指着100多米外的大片住宅楼说:“这是我们村老房子改造后的新小区,东雅新村。一共18幢,最高的有18层,低的也有五六层,多漂亮,多气派!”

  夏仁良的话透露出感激之情。包括他在内的所有村民都知道,这一切的变化,都因蔡康国的到任。他说,以前村里可以说是一穷二白,蔡康国到任后,抵押自己房产融资,建起了标准厂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

  “就这些厂房,一年租金收入就有1500万元,有时候更多。到了年底,村民们都有分红。”说到蔡康国的能力,夏仁良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他以前开厂,生意做得很大,很有头脑,也很有魄力,当了村委会主任,还是一样厉害。”

  除了在工作上的一股拼劲,蔡康国给夏仁良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认真,或者说是严苛。“他是河长,每天早晚两次巡视东雅河,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如此,除非他不在村里。”夏仁良说,只要发现水质变浑了,或者有村民放养的鸭子下了河,电话就打过来了,“你怎么搞的,水质这样,看不到?”

  当噩耗传来,夏仁亮如闻晴天霹雳。“怎么就突然不在了?以后再也看不到他在河边巡视了。”夏仁亮看着窗外的居民住宅楼、绿树成荫的休闲小道,喃喃自语。

  宁波晚报记者马涛

  他在输液时也坚持处理公事

  今年48岁的郭伟,是东雅村村委会的文书。“和蔡主任熟得不能再熟了,不管是在村里,还是办公楼里,低头不见抬头见。”

  作为文书,郭伟和蔡康国直接接触的机会多,几乎每天都有事情要汇报、商量。事无巨细,蔡康国都要亲力亲为。

  “跟着他工作很累,因为一年中,我们有360天要工作,他是个工作狂,我们也不能落下。”郭伟嘴上这么说,心里却很服气:“不当大老板,来接手村里的这摊子事,还这么拼,我们能不跟着他走吗?”

  更让郭伟服气的,是村里这十来年的的变化。“说难听点,他来之前,村里问题一大堆。现在呢?有目共睹。”

  尽管在许多村民眼里,蔡康国身板结实,但或许只有郭伟等少数几个人才知道,蔡康国有不少病病痛痛。

  “别人的医保卡上,都有好多结余的钱。可他的呢,钱老早用完了,剩下的都是自费的。”郭伟说,蔡康国是村里卫生站的“常客”。

  郭伟想起了以前在老办公楼的往事。“都说他工作拼,这是事实。我那时在墙上钉了根钉子,就是给他挂盐水用的,他一边输液也要一边处理公事。”用郭伟的话说,那时,每到工作日,蔡康国的办公室就像“专家门诊”,他一边输液,一边接待一拨拨来办事的人……

  得知蔡康国离世的噩耗后,郭伟很难过。他去看了老领导的办公室,一旁小方桌上,摆着好几种没吃完的药……

原标题:送别老蔡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他们眼中的蔡康国:好丈夫、好干部、“大家长”.....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8-13 09:57:58

重阳节蔡康国给高龄老人发红包。

   村民眼中的蔡康国

  “以后到哪里去找这么好的村主任呢?”

  查奶奶今年已经78岁,提起蔡康国的猝然离世,她连连说着可惜,“他比我还要小六七岁呢,就这么走了,太不该了。”

  虽然是外村嫁进来的媳妇,但查奶奶说,“我们一家和他家都太熟了,不仅仅是几十年住在一个村,我还给他打过工呢。”

  在当东雅村村委会主任之前,村民们都知道,蔡康国的工厂办得很好,生意做得很大。当年,查奶奶就给他的厂里做过小工,贴补一份家用。

  “当年日子过得没这么好啊,钱不好挣的。”查奶奶回忆说,在蔡老板的厂里做工,从来就没有拖欠钱的事。有一次,她主动找到了他,“老板,你的厂里还要不要人?”

  “什么事?”蔡康国问她。查奶奶这才说起,她的老伴没有活干,总在村里打麻将,她寻思着能不能帮他找个事。没想到,蔡康国很快答应了,“来吧,我当然要优先照顾村里自己人了。”

  “他对我们客客气气,我们对他勤勤恳恳。”查奶奶说,得知蔡老板要来村里当村委会主任后,她很高兴,“我非常拥护啊,知道他有能力,有胆量。”

  查奶奶还记得,已经成为村委会主任的蔡康国跟她说,“村里房子要改造了,先从你们这批比较老的房子开始怎么样啊?”查奶奶喜不自禁,“我第一个举手支持!”

  用查奶奶的话说,自己家的房子又破又旧,修也不划算,但不修,外面下雨,里头淹水。后来住上了新房子,又敞亮又漂亮,全家人不知道有多高兴。

  “蔡主任很能干,他当过老板的,有钱,但他有钱不是自己留着用,都用来支持村里建设了,我们都感激她。”查奶奶说,也就十来年,村里大变样了,“附近的村里赶不上我们的,我们的厂房多,租金多,分红也多。”

  蔡康国的病逝,让查奶奶着实难过了许久。“我们都晓得他很拼,每次散步从村委会大楼经过,都看到他的办公室灯亮着。”查奶奶说,村里人都知道他心跳速度慢,但以为他身体还是很好的,没想到这么快就出了事。

  “以后,到哪里找这么好的村主任和好领导呢?”查奶奶说。

  宁波晚报记者马涛

  他是坚信“村民的事无小事”的“阿哥”

  68岁的郭定元算得上是蔡康国的同辈人。在他的心目中,这个比他大三岁的“阿哥”,真的就像自家大哥一样。

  大约十年前,郭定元的母亲去世,出殡时想要租一辆大客车,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结果,“最后找到‘阿哥’,一个电话搞定,这个大忙,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不仅是在紧要关头,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蔡康国这个“阿哥”也是事事挂在心上。

  差不多是在去年下半年,郭定元家的抽油烟机突然起火。由于抢救及时,所幸只有抽油烟机被烧毁,没有酿成大祸。

  过了好些日子,郭定元在村里碰到蔡康国,对方还特地叮嘱他:“千万要小心!”

  看上去简简单单一句叮嘱,对一个人生活的郭定元来说,感受到的是被人牵挂的暖心。

  蔡康国这个“阿哥”,最让郭定元钦佩的,是“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日子。”

  “建了9万平方米的厂房,吸引了数十家企业入驻,村里有了稳定的租金来源,我们也有了分红。”说起这件事,郭定元的语气中是藏不住的满足。

  从500元到1000元、1500元、2000元、4000元……一直到去年,分红12000元。

  这些钱,可能在很多人看来,算不得什么大钱,但对于郭定元来说,“我没念过什么书,也已经过了找工作的年纪,这些钱多少能够改善一下生活条件。”

  郭定元也听说,当初为了盖厂房,蔡康国把自家的房子抵押给银行。

  “我们虽然都是东雅村人,但早年属于不同的生产队,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多,但我们都知道这个人,因为他做事有魄力,天不怕地不怕。”

  他是为村民安居不怕惹麻烦的“伯伯”

  在东雅村,可能很少有村民管蔡康国叫“村主任”,郭定元管他叫“阿哥”,38岁的周浩亚则管他叫“伯伯”。

  “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点架子也没有,待人笑眯眯,客客气气的。”

  周浩亚是嫁到东雅村的媳妇。

  她还记得刚嫁过来时,婆婆家住的还是自己建的房子,年代久远,每次遇到像台风、大雨这样的灾害性天气,心里总是惴惴不安。

  “就算是躲在家里,听着外面呼啸而过的风声,总感觉房子不牢靠。”

  “碰到下大雨,积水是家常便饭,深的没过小腿肚,即便是浅的,也要到脚踝的位置。”

  是蔡康国改变了周浩亚一家人的生活境遇。

  2009年8月8日,东雅新村建设打下第一根桩。和一些地方的旧村改造建新房不同,东雅村的旧村改造,是“自己拆,自己建”。从拆到建,蔡康国无疑是给自己“惹了个大麻烦”。

  “听说为了建房,伯伯把自己的产业、房子都抵押出去了,实在是冒了很大的风险。”对于蔡康国的勇气,周浩亚说:“服!”

  如今,8年过去了,周浩亚仍记得婆婆搬进新房时的那股高兴劲儿,连连说:“以后遇到台风大雨,再也不用怕了。”

  他是穿着破袜挑起全村重担的“大家长”

  50岁的郭善华也不管蔡康国叫“村主任”,“说实话,他的样子看起来真的不像个村干部。”

  尤其是刚到村里头几年,蔡康国经常是骑着一辆自行车,拎着一个破旧的包就来上班了,“有时我看他连穿的袜子都是破了洞的。”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里用来出租的厂房是新的;村民们住的东雅新村是新的;村里的文化礼堂是新的;东雅河的河道景观是新的;就连村委会对面的警务室也是新的……

  “他真的把东雅村当成了自己家,而他就是那个要一肩挑起所有责任的大家长。”郭善华说。

  有件事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村子附近有根已经不再使用,而且已经断掉的电线杆,蔡康国路过时看到有收废品的人在拾掇,立马打电话到村里:“这电线杆是怎么回事?”

  自从蔡康国2005年上任以来,东雅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必然遇到不少牵扯利益的“磕磕绊绊”,实在讲不通道理的时候,他也会扯着嗓门跟人拍桌子。

  郭善华就看到过几回,“可事后,只要对方叫几声‘伯伯’‘叔叔’,他从不计较,顶多说一句‘小鬼,我做事情肯定是为你们好的’。”

  虽然是个“大家长”,可在碰到重要事情时,“他总是会召集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开会,尊重大家的意见。”郭善华说。

  宁波晚报记者石承承

  蔡康国一边工作一边输液。

   仁达学校师生眼中的蔡康国:

   学校有什么困难他总是尽快解决

  昨天下午,记者与东钱湖仁达学校校长张兴友取得联系。“老蔡是一个好人,没有他,就没有仁达学校,仁达学校永远也忘不了老蔡。”张校长说。

  蔡康国多年前创办了仁达制衣公司,高峰期公司有数百名员工,却面临一个问题,好多员工的孩子上学成了难题。特别是仁达制衣公司地处东钱湖,公办学校少,周边的企业都面临着这个难题。

  “孩子没有学上不行,稳定不了员工情绪,为了孩子的教育,好多员工都流失了。”仁达学校相关负责人说,在这种情况下,蔡康国就试着向相关部门打报告,请求办一所民工子弟学校,以解决学生的入学难问题。

  经过筹备,2005年,蔡康国从仁达制衣厂腾出8亩土地,投资600万元建起了仁达学校,附近上千名农民工子弟的读书问题得到了解决。如今,学校有两幢四层框架结构的教学楼,学生有1000多人,在当地外来工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并被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和市公安局东钱湖分局授予“平安校园”称号,被共青团宁波市委定为大学生实习基地。

  仁达学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开办以来,完全是公益性的,蔡康国每年补贴学校30多万元,凡是公司的员工子弟上学一律免费。

  张校长还告诉记者,蔡康国是一个很和蔼的老头儿,没有什么架子,平时总是笑眯眯的。学校有什么困难,只要找到他,他总是在第一时间解决。“他很关心学生的生活,一直交待说,不管怎么样,都要让娃娃们吃好,让他们学到知识。学校无论如何要办好,如果娃娃们学不到本事,家长就不干了,影响企业员工队伍稳定。”

  仁达学校的耿老师说,蔡康国平时很忙,只要学校有什么事,他总是腾出时间先来处理学校的事。他说办学校他不懂,但是要当好学校的“后勤部长”。正是在蔡康国的关心下,仁达学校发展迅速,有了一定的名气。“这么多年,从仁达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好多都长大了,每每和学校联系的时候,问的第一件事总是“蔡爷爷身体还好吧?”现在,老蔡走了,想想很难受。”

  宁波晚报记者边城雨

   家属眼中的蔡康国:

   他是妻子最尽责的好丈夫

   儿孙们最慈爱的好长辈

  蔡康国大儿子蔡仁元说,8月10日零点18分,父亲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离世,带给家人们深深的悲伤和怀念。

  蔡仁元说,无法用简单的言语去总结父亲的一生,因为他不仅是敬爱的父亲,也是用自己的汗水改变了整个东雅村的带头人,子女们也深感光荣。

  蔡仁元说,父亲一直把“为老百姓谋福利”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无论对于事业还是家庭,他总把自己看得很轻。

  他不仅是村里的好干部,同时也是妻子最尽责的好丈夫、儿孙最慈爱的好长辈。

  蔡仁元说,他们会牢记父亲教诲,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把他们培养成才。因为,这是对父亲在天之灵的最大告慰!宁波晚报记者马涛

   干部眼中的蔡康国:

   他用自己的行动铸就了大写的忠诚

  邱隘镇党委书记卢明娟说,蔡康国同志于1995年创办仁达制衣厂,白手起家,经过几年打拼,成了一名成功的企业家。2005年,在镇领导的力邀下,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本可安享晚年的蔡康国,毅然回到东雅村,担任村委会主任。

  在村里工作的13年里,蔡康国始终坚守在工作第一线,十多年如一日,克己奉公,用自己的行动铸就了大写的忠诚。

  为大小村务,蔡康国一边在村委会坚持办公,一边手上还挂着点滴;东雅新村建设打下第一根桩时,为堵包工头、供应商的送礼借口,有30多年烟龄的他,硬生生地将烟戒了……

  卢明娟说,13年来,蔡康国尽心竭力,办事不遗余力、为民不计己利,先后两次抵押自己家产为村里建设发展融资1亿多元,带领村民把一个全镇集体经济最差、村民收入最低的“垫底村”,发展成为村级集体收入逾1700万元、村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的幸福小康村。

  宁波晚报记者马涛

  同事眼中的蔡康国:

   那个每天早晚都要巡河的人突然走了

  今年48岁的夏仁良说,他是蔡康国的小辈,“从小就喊他叔叔。他是很有威望和能力的人,走得太突然了。”

  夏仁良是东雅村农业合作社的社长。他曾当过大巴司机,但看到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后,他回来了。“蔡主任把村里带领、发展得这么好,我们也要尽一份力。”夏仁良说。

  回忆起以前的日子,夏仁良推开办公室的窗户,指着100多米外的大片住宅楼说:“这是我们村老房子改造后的新小区,东雅新村。一共18幢,最高的有18层,低的也有五六层,多漂亮,多气派!”

  夏仁良的话透露出感激之情。包括他在内的所有村民都知道,这一切的变化,都因蔡康国的到任。他说,以前村里可以说是一穷二白,蔡康国到任后,抵押自己房产融资,建起了标准厂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

  “就这些厂房,一年租金收入就有1500万元,有时候更多。到了年底,村民们都有分红。”说到蔡康国的能力,夏仁良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他以前开厂,生意做得很大,很有头脑,也很有魄力,当了村委会主任,还是一样厉害。”

  除了在工作上的一股拼劲,蔡康国给夏仁良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认真,或者说是严苛。“他是河长,每天早晚两次巡视东雅河,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如此,除非他不在村里。”夏仁良说,只要发现水质变浑了,或者有村民放养的鸭子下了河,电话就打过来了,“你怎么搞的,水质这样,看不到?”

  当噩耗传来,夏仁亮如闻晴天霹雳。“怎么就突然不在了?以后再也看不到他在河边巡视了。”夏仁亮看着窗外的居民住宅楼、绿树成荫的休闲小道,喃喃自语。

  宁波晚报记者马涛

  他在输液时也坚持处理公事

  今年48岁的郭伟,是东雅村村委会的文书。“和蔡主任熟得不能再熟了,不管是在村里,还是办公楼里,低头不见抬头见。”

  作为文书,郭伟和蔡康国直接接触的机会多,几乎每天都有事情要汇报、商量。事无巨细,蔡康国都要亲力亲为。

  “跟着他工作很累,因为一年中,我们有360天要工作,他是个工作狂,我们也不能落下。”郭伟嘴上这么说,心里却很服气:“不当大老板,来接手村里的这摊子事,还这么拼,我们能不跟着他走吗?”

  更让郭伟服气的,是村里这十来年的的变化。“说难听点,他来之前,村里问题一大堆。现在呢?有目共睹。”

  尽管在许多村民眼里,蔡康国身板结实,但或许只有郭伟等少数几个人才知道,蔡康国有不少病病痛痛。

  “别人的医保卡上,都有好多结余的钱。可他的呢,钱老早用完了,剩下的都是自费的。”郭伟说,蔡康国是村里卫生站的“常客”。

  郭伟想起了以前在老办公楼的往事。“都说他工作拼,这是事实。我那时在墙上钉了根钉子,就是给他挂盐水用的,他一边输液也要一边处理公事。”用郭伟的话说,那时,每到工作日,蔡康国的办公室就像“专家门诊”,他一边输液,一边接待一拨拨来办事的人……

  得知蔡康国离世的噩耗后,郭伟很难过。他去看了老领导的办公室,一旁小方桌上,摆着好几种没吃完的药……

原标题:送别老蔡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