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象山有个"村民说事" 大事实事好事难事孬事 有事好好说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8-24 06:40:00 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村民说事 探索农村治理的宁波样本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距离象山县3000多名新一届村社干部上任,已有2个多月。对于他们来说,上任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严格落实“村民说事”制度。

  “村民说事”制度,2009年从西周镇起步,2010年全县推广,在象山半岛坚持了近十年。就在上个月,省委书记车俊作出批示,象山的“村民说事”制度很好,应推而广之,在全省落地开花。

  炎炎盛夏,我们在象山的乡村采访调查,听村民、党员、干部说“村民说事”,亲眼看到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亲身感受到党风、政风在民主建设中的积极转变。

  想说就说,提供诉求表达的畅通渠道

  采访地点:西周镇杰下村

  距象山县城30公里的杰下村,是“村民说事”制度的发源地之一。

  坐在对面的村党支部书记郑祖法,是个皮肤黝黑、讲话直爽的汉子,一开口就说起了当年“逼上梁山”的囧事。

  2009年年初,一笔白溪水库引水工程补偿款在杰下村掀起了不小的“风浪”。在田间地头,在广场小店,谣言越传越盛:“这个项目的资金分配不均”“村干部私吞了补偿款”……

  “村内信息不透明,村委会与村民沟通不畅,补偿款分不下去。”郑祖法回忆,那时,村干部的话,村民不愿听、不肯信,自己挨家挨户去沟通,迎来的却是一次次“闭门羹”。

  郑祖法被逼急了,赶紧在村里举行现场说事会,将白溪水库引水工程补偿款的每一笔去向用途摆在桌面上。

  谣言止于公开。郑祖法下定决心,搭建让村民有地方说话的沟通平台。随后,该村成立了由村支书和两名支委组成的说事组,每月的5日、10日登记说事内容,10日、25日举行说事会。

  有事没事,大事小事,都能亮出来,说一说。

  万事开头难。一些村干部心里有顾虑:村民总把芝麻大的小事,当作天大的事,村民说事是“添堵”还是“疏堵”?镇里下派的联村干部也有想法:当家人的手是不是干净?会不会反而制造矛盾?

  2009年5月10日,杰下村召开了第一次村民说事会。前来参与说事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将会议室坐得满满当当,有梗着脖子红着脸,有拍着桌子谈条件——但最终会上提出的15件村事,当月就办好了14件。

  “其实,大家最担心的是村里把集体的钱昧下了。面对面,摊开来,当场说明说通也就好了。”郑祖法说,8年下来,村里没一个人选择上访,村民说事会从一开始的闹哄哄,变成了平心静气的说事说理。

  与此同时,在村民的关注下,一个个项目井然有序地推进。崭新的小公园、崭新的办公大楼、崭新的文化礼堂……过去毫不起眼的杰下村,如今“颜值”飙升,焕然一新。

  截至目前,象山召开类似的说事会8700余次,累计收到各类议题1.2万多项,解决率达到93.7%。

  有商有量,搭建协商民主的有效平台

  采访地点:茅洋乡李家弄村

  “平时很多同志没有空,所以我们就定下每周六晚上开会,把村子里的大事小事都谈一谈,议一议。”暑气稍减,外头是蝉鸣和蛙叫,茅洋乡李家弄村会议室里灯火通明。

  每周一次,分散在各地的村党支部委员、村民委员会委员、村监督委员会成员、村经济合作社成员四套班子和村民代表济济一堂,进行村务会商。

  村务会商,其实就是“遇事多商量”这个理儿,这是普通老百姓的处事智慧。

  集中智慧,民情要会“议”。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当场答复解释,对一些复杂的村民诉求,由村四套班子共同商议解决方案。

  集体村务,决策要会“商”。对农村小微权力清单的日常管理类事项,由村四套班子集体讨论决策;对重大决策类事项,经村四套班子讨论后,再按“五议两公开”程序会商决定。

  透明公开,财务要会签。通报资金使用情况,明确每笔收支日期、来源和用途等,由村四套班子进行联合审签。

  每次开会,时间不长,也就几个小时。但在李家弄村党支部书记陈宝国看来,几年坚持下来,效果很好。

  大到村里的工程项目,小到办公用品的支出,在这里有商有量,民主商议,程序规范,村里原来的矛盾自然就不见了。

  “这有点像是我们常说的‘晒梅’——把被子衣服什么的拿到太阳底下晒,这个时候,阳光就把霉菌晒掉了!”村监会主任孙世荣说。

  如今,象山将商议内容扩大到村级各项事务、民情民事共商会办,建立了集村民诉求和村务搜集、分解、办理、反馈于一体的快速响应服务平台。据统计,该县实现农村信访数同比下降31%,群众对基层组织满意率达93.9%。

  立说立行,打造联系群众的流动窗口

  采访地点:泗洲头镇墩岙村

  从镇中心到墩岙村,需要半小时的车程。

  在蜿蜒曲折的山路尽头,小小的村庄安静恬然。这些年,年轻人外出打拼了,留下了一群步履蹒跚的老人,在绿水青山间安度晚年。

  这几年,村子的发展有目共睹。村党支部书记鲍英钱是个实干派,在他的力推下,村子第一个浇起通村公路,第一家试水“土地流转”,第一个成立“农村党员服务中心”……每年,基本上有十多项民生实事工程同时启动。

  不过,村子面貌改变了,村民办事是不是也能更方便呢?

  2011年开始,墩岙村在县里“头一个吃螃蟹”,想出“民事村办”的法子,让代办员帮村民“跑腿”,提供党务村务、农业生产、民生保障、社会管理、群众致富、法律咨询等9大类56项代办服务。

  干部多跑腿,群众少跑腿——在墩岙村,“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已经在“最后一公里”得以落地。

  小到办理证件,大到办厂融资,都由村里的党员干部组成的“民事代办员”包办,让村民“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证照村里办、补贴村里领、信息村里询、矛盾村里调”的一站式便捷服务。

  84岁的村民陈万生,身份证上的年龄比实际年龄小了8岁,申领高龄补贴的事只能一拖再拖。鲍英钱知道后,前前后后去象山县档案馆四五次,帮老人翻档案、寻证据、找证人,为老人解决了这“心病”。

  目前,针对基层群众办事难、需求日益多样化等问题,象山已依托县、镇、村三级为民服务平台,实施民事分类分级流转办理,实现群众诉求干部解决,几乎囊括了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各种事务。

  边评边考,创新干部评议的群众标准

  采访地点:定塘镇叶口山村

  村干部把自己的工作摆到桌面上,邀请村民进行打分和挑刺——“村事民评”,对于相对闭塞的农村来说,还真是件新鲜事。

  “面对面批评,会不会开砸?会不会拍桌子翻脸?”在定塘镇叶口山村,村党支部书记陈成定说起3年前的往事,仿佛就在昨日。

  虽说是头一次,叶山口村却尝到了“甜头”。现场,20名普通村民组成的村级“民间点评团”提问、质询,分析利弊,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无记名填写“村事民评”满意度测评表。

  甚至一些过去村里的“刺头”,也被纳入民间点评团,跟着村民代表、党员代表,一起对村里的大事小事进行逐一评议,有意见,现场提,有问题,立马改,村班子的凝聚力也大大增强。

  村里的项目是不是按部就班,工程款支付是不是合理,钱是不是用在刀刃上……村干部说,一季度一次的评议就像学生接受期末考试,做得不对的地方要及时改正,也要追责,要让“考卷”最终盖上“合格”的印戳。

  针对村干部的作风问题,也要进行一年一次的满意度测评,并将结果晒在村务公开栏上,每个人的评分,一目了然。“我们压力主要来自公开,通过村民打分,倒逼干部要好好干事,为民干事。”陈成定说。

  几年下来,“村事民评”内涵也在不断升级。村民评出的具体问题,各村必须及时整改落实,并作为下一次“村事民评”的重点评审内容,相关考核问题打分将计入年底相应的党员干部考核之中。

  “‘村民说事’制度来源于基层实践,体现了党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根本宗旨。该制度以‘说’的公开、‘商’的规范、‘办’的主动、‘评’的倒逼,有力推动干部转作风、基层保稳定、经济促发展、村务强监督,形成干群合力干事创业的工作局面。”象山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黄合

  象山记者站俞莉 通讯员俞奇

原标题:有事,阿拉好好说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象山有个"村民说事" 大事实事好事难事孬事 有事好好说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8-24 06:40:00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距离象山县3000多名新一届村社干部上任,已有2个多月。对于他们来说,上任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严格落实“村民说事”制度。

  “村民说事”制度,2009年从西周镇起步,2010年全县推广,在象山半岛坚持了近十年。就在上个月,省委书记车俊作出批示,象山的“村民说事”制度很好,应推而广之,在全省落地开花。

  炎炎盛夏,我们在象山的乡村采访调查,听村民、党员、干部说“村民说事”,亲眼看到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亲身感受到党风、政风在民主建设中的积极转变。

  想说就说,提供诉求表达的畅通渠道

  采访地点:西周镇杰下村

  距象山县城30公里的杰下村,是“村民说事”制度的发源地之一。

  坐在对面的村党支部书记郑祖法,是个皮肤黝黑、讲话直爽的汉子,一开口就说起了当年“逼上梁山”的囧事。

  2009年年初,一笔白溪水库引水工程补偿款在杰下村掀起了不小的“风浪”。在田间地头,在广场小店,谣言越传越盛:“这个项目的资金分配不均”“村干部私吞了补偿款”……

  “村内信息不透明,村委会与村民沟通不畅,补偿款分不下去。”郑祖法回忆,那时,村干部的话,村民不愿听、不肯信,自己挨家挨户去沟通,迎来的却是一次次“闭门羹”。

  郑祖法被逼急了,赶紧在村里举行现场说事会,将白溪水库引水工程补偿款的每一笔去向用途摆在桌面上。

  谣言止于公开。郑祖法下定决心,搭建让村民有地方说话的沟通平台。随后,该村成立了由村支书和两名支委组成的说事组,每月的5日、10日登记说事内容,10日、25日举行说事会。

  有事没事,大事小事,都能亮出来,说一说。

  万事开头难。一些村干部心里有顾虑:村民总把芝麻大的小事,当作天大的事,村民说事是“添堵”还是“疏堵”?镇里下派的联村干部也有想法:当家人的手是不是干净?会不会反而制造矛盾?

  2009年5月10日,杰下村召开了第一次村民说事会。前来参与说事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将会议室坐得满满当当,有梗着脖子红着脸,有拍着桌子谈条件——但最终会上提出的15件村事,当月就办好了14件。

  “其实,大家最担心的是村里把集体的钱昧下了。面对面,摊开来,当场说明说通也就好了。”郑祖法说,8年下来,村里没一个人选择上访,村民说事会从一开始的闹哄哄,变成了平心静气的说事说理。

  与此同时,在村民的关注下,一个个项目井然有序地推进。崭新的小公园、崭新的办公大楼、崭新的文化礼堂……过去毫不起眼的杰下村,如今“颜值”飙升,焕然一新。

  截至目前,象山召开类似的说事会8700余次,累计收到各类议题1.2万多项,解决率达到93.7%。

  有商有量,搭建协商民主的有效平台

  采访地点:茅洋乡李家弄村

  “平时很多同志没有空,所以我们就定下每周六晚上开会,把村子里的大事小事都谈一谈,议一议。”暑气稍减,外头是蝉鸣和蛙叫,茅洋乡李家弄村会议室里灯火通明。

  每周一次,分散在各地的村党支部委员、村民委员会委员、村监督委员会成员、村经济合作社成员四套班子和村民代表济济一堂,进行村务会商。

  村务会商,其实就是“遇事多商量”这个理儿,这是普通老百姓的处事智慧。

  集中智慧,民情要会“议”。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当场答复解释,对一些复杂的村民诉求,由村四套班子共同商议解决方案。

  集体村务,决策要会“商”。对农村小微权力清单的日常管理类事项,由村四套班子集体讨论决策;对重大决策类事项,经村四套班子讨论后,再按“五议两公开”程序会商决定。

  透明公开,财务要会签。通报资金使用情况,明确每笔收支日期、来源和用途等,由村四套班子进行联合审签。

  每次开会,时间不长,也就几个小时。但在李家弄村党支部书记陈宝国看来,几年坚持下来,效果很好。

  大到村里的工程项目,小到办公用品的支出,在这里有商有量,民主商议,程序规范,村里原来的矛盾自然就不见了。

  “这有点像是我们常说的‘晒梅’——把被子衣服什么的拿到太阳底下晒,这个时候,阳光就把霉菌晒掉了!”村监会主任孙世荣说。

  如今,象山将商议内容扩大到村级各项事务、民情民事共商会办,建立了集村民诉求和村务搜集、分解、办理、反馈于一体的快速响应服务平台。据统计,该县实现农村信访数同比下降31%,群众对基层组织满意率达93.9%。

  立说立行,打造联系群众的流动窗口

  采访地点:泗洲头镇墩岙村

  从镇中心到墩岙村,需要半小时的车程。

  在蜿蜒曲折的山路尽头,小小的村庄安静恬然。这些年,年轻人外出打拼了,留下了一群步履蹒跚的老人,在绿水青山间安度晚年。

  这几年,村子的发展有目共睹。村党支部书记鲍英钱是个实干派,在他的力推下,村子第一个浇起通村公路,第一家试水“土地流转”,第一个成立“农村党员服务中心”……每年,基本上有十多项民生实事工程同时启动。

  不过,村子面貌改变了,村民办事是不是也能更方便呢?

  2011年开始,墩岙村在县里“头一个吃螃蟹”,想出“民事村办”的法子,让代办员帮村民“跑腿”,提供党务村务、农业生产、民生保障、社会管理、群众致富、法律咨询等9大类56项代办服务。

  干部多跑腿,群众少跑腿——在墩岙村,“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已经在“最后一公里”得以落地。

  小到办理证件,大到办厂融资,都由村里的党员干部组成的“民事代办员”包办,让村民“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证照村里办、补贴村里领、信息村里询、矛盾村里调”的一站式便捷服务。

  84岁的村民陈万生,身份证上的年龄比实际年龄小了8岁,申领高龄补贴的事只能一拖再拖。鲍英钱知道后,前前后后去象山县档案馆四五次,帮老人翻档案、寻证据、找证人,为老人解决了这“心病”。

  目前,针对基层群众办事难、需求日益多样化等问题,象山已依托县、镇、村三级为民服务平台,实施民事分类分级流转办理,实现群众诉求干部解决,几乎囊括了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各种事务。

  边评边考,创新干部评议的群众标准

  采访地点:定塘镇叶口山村

  村干部把自己的工作摆到桌面上,邀请村民进行打分和挑刺——“村事民评”,对于相对闭塞的农村来说,还真是件新鲜事。

  “面对面批评,会不会开砸?会不会拍桌子翻脸?”在定塘镇叶口山村,村党支部书记陈成定说起3年前的往事,仿佛就在昨日。

  虽说是头一次,叶山口村却尝到了“甜头”。现场,20名普通村民组成的村级“民间点评团”提问、质询,分析利弊,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无记名填写“村事民评”满意度测评表。

  甚至一些过去村里的“刺头”,也被纳入民间点评团,跟着村民代表、党员代表,一起对村里的大事小事进行逐一评议,有意见,现场提,有问题,立马改,村班子的凝聚力也大大增强。

  村里的项目是不是按部就班,工程款支付是不是合理,钱是不是用在刀刃上……村干部说,一季度一次的评议就像学生接受期末考试,做得不对的地方要及时改正,也要追责,要让“考卷”最终盖上“合格”的印戳。

  针对村干部的作风问题,也要进行一年一次的满意度测评,并将结果晒在村务公开栏上,每个人的评分,一目了然。“我们压力主要来自公开,通过村民打分,倒逼干部要好好干事,为民干事。”陈成定说。

  几年下来,“村事民评”内涵也在不断升级。村民评出的具体问题,各村必须及时整改落实,并作为下一次“村事民评”的重点评审内容,相关考核问题打分将计入年底相应的党员干部考核之中。

  “‘村民说事’制度来源于基层实践,体现了党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根本宗旨。该制度以‘说’的公开、‘商’的规范、‘办’的主动、‘评’的倒逼,有力推动干部转作风、基层保稳定、经济促发展、村务强监督,形成干群合力干事创业的工作局面。”象山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黄合

  象山记者站俞莉 通讯员俞奇

原标题:有事,阿拉好好说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