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一袋垃圾的资源化之旅 桐庐农村垃圾分类处置全覆盖
稿源: 新蓝网   2017-09-05 11:18:00报料热线:81850000

  旧县街道合岭村的早晨

  一袋垃圾的资源化之旅

  桐庐率先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处置全覆盖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在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上,如何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美丽浙江?富春江畔,桐庐因地制宜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不仅使垃圾变成有机肥产生经济效益,同时引领绿色生活、改善人居环境,也提高了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此过程中,垃圾处理终端、垃圾智能回收系统、垃圾清运等资源化产业,也站上绿色“风口”。

  浙江农村垃圾资源化减量化试点成绩单。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推进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是现代社会追逐的尖端科技,更是绿色发展蕴含的生活艺术。

  从世界范围看,资源回收利用已成为一些国家的支柱产业。瑞典向邻国买垃圾,低成本获取资源;德国的垃圾管理每年创造数百亿欧元营业额和20万个就业机会。垃圾资源化,在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成为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桐庐,浙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探路者和先行者之一,目前11万户共32.3万农村居民全部参与垃圾分类;183个行政村共建145个资源化处置设施,在国内率先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处置全覆盖;垃圾产生的有机肥被统一收购并注册商标“世外桃源”,走进省内110余家世纪联华超市、大润发超市,预计能产生200万元经济效益。从这里开始,绿色产业由理想走进现实。

  桐庐芦茨村垃圾资源化利用站。

  市场运作

  垃圾成了抢手货

  来自桐庐农村的垃圾,最近成为杭城超市的“抢手货”,原因何在?

  原来,这里的垃圾指的是“世外桃源”牌农家土肥。它们是桐庐县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后,将大量可堆肥垃圾进行加工后制成的有机肥料。

  去年5月起,这些变废为宝的农家土肥,迈入省内110余家世纪联华超市、大润发超市的货架,走入了寻常百姓家。除了超市外,桐庐的所有景点、民宿也都能买到统一包装的农家肥。

  “垃圾变土肥,触发的是一整条绿色产业链。”桐庐县环保局副局长方文剑介绍道,现在,桐庐年产“世外桃源”牌农家土肥2000吨,届时将反哺财政200余万元。同时,桐庐也实现了垃圾减量的目标,2015年较2014年同期垃圾焚烧量下降20%左右,是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源头分类、运输混置、末端处理不到位”是制约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瓶颈。桐庐在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开始之初,便将分类处置一并考虑,让可堆肥垃圾有了资源化去处。

  桐庐183个行政村,共有145个垃圾资源化利用站点,在考虑人口密度、可堆肥垃圾量、有机肥需求、交通运输成本等因素后,采取一村一建或多村联建,发展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和太阳能普通堆肥处置两种模式。

  驶上略微起伏的山路,渐渐远离村庄,方兴洪将清运车停在一座白瓦玻璃窗的房子前,这里是金中村垃圾资源化利用站。作为清运员,方兴洪每天都要将村中的可堆肥垃圾运到这里,还要将他们投入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设备,4至7天后,便能产出有机肥。

  这台机器,是“桐庐制造”。桐庐县环境保护监测站会同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试点设备的基础上进行研发,成功后还申报了专利,现已建成年产300台垃圾资源化设备的制造基地,成为先进技术的输出者。

  垃圾肥在城市受到追捧,在农村早已广受喜爱。莪山乡莪山民族村有一座太阳能堆肥房。随着莪山乡发展高山茶叶、茭白种植,有机肥越来越受农户欢迎,“有机肥经常被村民拿去种菜养花。”莪山乡党委委员朱勃说。

  随着垃圾分类的深入推进,有机肥的产量趋于稳定,“每年出肥大约5000吨。”桐庐县环保局办公室主任任丹萍介绍,此时,怎样为垃圾分类提供内生动力,让垃圾“变现”?答案便是,市场化、产业化。

  桐庐县引入企业管理,对有机肥进行科学的配比和试验,并注册“世外桃源”品牌有机肥,经农业部农产品及转基因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有机肥执行标准,是农田的好“营养品”。

  在农村做机肥生意多年的朱清理,是桐庐英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负责生产和运营“世外桃源”有机肥。在金溪村峙山自然村,掩映在青山中的厂房,便是有机肥堆肥场。

  “利用科学配比的菌种堆肥,自然发酵,不会产生渗滤液,也就避免了二次污染。”在朱清理看来,垃圾资源化利用过程中,无害化处理尤为重要,这也是垃圾分类处理的最终追求。

  在桐庐,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智能回收

  源头分类更精准

  在桐庐,受追捧的不仅仅是有机肥。原先人们随意丢弃的纸箱塑料瓶,还有电池等有害垃圾,如今都有了回收利用的好去处。

  夏秋之际,旧县街道西武山村夏湾里自然村不见蚊蝇,清风习习。经营小店的柴玉萍开玩笑说,牙膏、料酒等生活用品的生意都被“鸡毛换糖”“抢”去了。

  早年的“鸡毛换糖”,是指有人挑着货担,摇着拨浪鼓,边走边喊“鸡毛换糖”嘞,这时,谁家有鸡毛、鸭毛,就拿出来跟他换糖。可柴玉萍说的“鸡毛换糖”,是一个店名,“店小二”是村干部,村民可将自己家里或者路上捡来的垃圾,到“鸡毛换糖”店换取生活用品。

  “50只塑料袋兑换鸡精一包,20个塑料瓶兑换牙膏一支,10节旧电池兑换酱油一包……”西武山村妇联主席陈彩霞介绍,兑换时间为每月的10日、20日和30日上午8时至10时。而兑换得来的可回收垃圾,则送到废品回收站,实现废弃资源的再次利用。

  “鸡毛换糖”店与柴玉萍的家只有不到百米远,每个月的三个兑换日,柴玉萍几乎从未缺席。柴玉萍家中有个专门堆放废品的小屋,酒瓶、塑料瓶、塑料袋,分门别类,摆放整齐。“废品变用品,左邻右舍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更高了。”

  如今,大大小小的兑换超市散落在桐庐乡间,横村镇的阳山畈村和双溪村也建立起垃圾分类积分奖励,积到10分,可以换牙膏、肥皂之类的生活用品,村民从垃圾分类中得到肯定和快乐。

  以前是被动分类,现在是主动分类。莪山乡中门村妇联主席姚爱芳经常被村民的问题难住:“尤其是一到节庆时节,村民都来问我,这个该怎么扔,那个该怎么扔。”姚爱芳说,比如端午节时,吃完了粽子,村民拿着粽叶和粽绳来问。姚爱芳请教环保专家后告诉村民粽叶扔进蓝色垃圾桶,粽绳扔进黄色垃圾桶。

  富春江镇采用智能生态垃圾分类系统,将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做得更为细致。在已经建成的黄坡岭社区智能投放点上,生活垃圾被分为四种: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居民来到垃圾投放点后,把分好类的生活垃圾放到对应有称重功能的平台上,刷一下市民卡或身份证。听到“滴”一声的提示音之后,这袋垃圾就投放成功了。

  每一次投放垃圾,系统会记录投放人的身份信息、投放时间、垃圾类别和重量,以及所换取的积分。在后续建设的“生态微站”购物就能享受优惠。据了解,富春江镇将建设30个投放点以及5个“生态微站”。

  行走在桐庐乡村,家家户户门口都整齐摆放着两只垃圾桶,蓝色垃圾桶用来装可烂的垃圾,黄色垃圾桶用来装不可烂的垃圾。在桐庐,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学龄孩童,都能将生活垃圾准确地分类投放。

  目前,桐庐全县11万户共32.3万农村人口全部参与垃圾分类,源头分类正确率基本稳定在85%左右。

  桐庐乡村的两只分类垃圾桶。

  绿色生活

  引领乡村新风尚

  潇洒桐庐郡,诗画般的景致,自带光芒。生活在其间的人们,用他们的绿色生活方式,装点乡村更加迷人。

  中门村村民雷樟珠的一天是从垃圾分类开始的。早晨6时30分,雷樟珠开始为全家准备早饭,玉米须和玉米皮丢进蓝色垃圾袋,绑青菜的红绳丢进黄色垃圾袋。6时50分,雷樟珠提着两只垃圾袋出门了,放在固定的投放点后,骑着电瓶车去村外上班。下午5时,雷樟珠下班回家,取回的快递盒,她都细心收好,用胶带拼接后,做成矮柜和储物柜。

  中门村分发给每家每户的垃圾袋,都有固定编号,下午5时至次日7时之间定点投放到指定的垃圾池。自从有了自己的专属垃圾袋,雷樟珠家的垃圾渐渐少下来,“哪些垃圾还能变废为宝”成为她习惯性的想法。

  西武山村,位于桐庐县城边城郊接合部,常住人口1000余人,本地人口仅有243人。外来人口多,中小企业多,因此被贴上“脏乱差”的标签。

  逆袭发生在2016年底,西武山村在全县183个行政村中脱颖而出,成为2016年“清洁桐庐”三个示范村之一,后进生一跃成为模范生。

  变化在村庄悄然上演,陈彩霞却能清晰感受到。去年,火钳、手套是陈彩霞随身之物,走到哪里就戴上手套,拿起火钳查看下垃圾分类桶;今年,这两样法宝,陈彩霞已经不记得遗忘在哪里,“村民们垃圾分类做得已经很好了。”

  随着垃圾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深入人心,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得到了升华。在西武山村,在城市里看到的旧衣回收“大熊猫”也摆在了“鸡毛换糖”店的门口,村民们将闲置的衣服投入其中,破旧的衣物则剪裁成袖套、拖把等。

  在空酒坛上描画几笔,酒坛变成别致的花盆;喝过的饮料瓶,用剪刀剪出造型,成为实用的烟灰缸;破旧的暖瓶塑料壳种上多肉植物……桐庐乡村转角,你总能与这样慧心妙手的废弃物再利用不期而遇。

  垃圾资源化利用让农民的生产方式添上一抹绿色。青山秀水、民族风情让莪山畲族乡渐被游人熟悉。村民借机发展高山蔬菜和水果种植,施用垃圾有机肥的原生态农特产品备受城里人喜爱。即使在盛夏西瓜大量上市的季节,戴家山村卖到3元一斤的西瓜仍然供不应求。

  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让农村的环境变美,人们也愈加珍惜美丽环境的来之不易。富春江镇副镇长严伟分享了前几天发生在村里的故事:一户村民想要做民宿生意,原先已经抛荒的毛竹林,又去整理起来。村民说:“以后毛竹不砍了,树也不砍了,给山留下这绿色。”

  严伟说:“现在的体会是,金山银山也买不到绿水青山。”乡村游如火如荼发展的桐庐,早已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旧观念,汇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一袋垃圾的资源化之旅 桐庐农村垃圾分类处置全覆盖

稿源: 新蓝网 2017-09-05 11:18:00

  旧县街道合岭村的早晨

  一袋垃圾的资源化之旅

  桐庐率先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处置全覆盖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在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上,如何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美丽浙江?富春江畔,桐庐因地制宜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不仅使垃圾变成有机肥产生经济效益,同时引领绿色生活、改善人居环境,也提高了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此过程中,垃圾处理终端、垃圾智能回收系统、垃圾清运等资源化产业,也站上绿色“风口”。

  浙江农村垃圾资源化减量化试点成绩单。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推进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是现代社会追逐的尖端科技,更是绿色发展蕴含的生活艺术。

  从世界范围看,资源回收利用已成为一些国家的支柱产业。瑞典向邻国买垃圾,低成本获取资源;德国的垃圾管理每年创造数百亿欧元营业额和20万个就业机会。垃圾资源化,在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成为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桐庐,浙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探路者和先行者之一,目前11万户共32.3万农村居民全部参与垃圾分类;183个行政村共建145个资源化处置设施,在国内率先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处置全覆盖;垃圾产生的有机肥被统一收购并注册商标“世外桃源”,走进省内110余家世纪联华超市、大润发超市,预计能产生200万元经济效益。从这里开始,绿色产业由理想走进现实。

  桐庐芦茨村垃圾资源化利用站。

  市场运作

  垃圾成了抢手货

  来自桐庐农村的垃圾,最近成为杭城超市的“抢手货”,原因何在?

  原来,这里的垃圾指的是“世外桃源”牌农家土肥。它们是桐庐县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后,将大量可堆肥垃圾进行加工后制成的有机肥料。

  去年5月起,这些变废为宝的农家土肥,迈入省内110余家世纪联华超市、大润发超市的货架,走入了寻常百姓家。除了超市外,桐庐的所有景点、民宿也都能买到统一包装的农家肥。

  “垃圾变土肥,触发的是一整条绿色产业链。”桐庐县环保局副局长方文剑介绍道,现在,桐庐年产“世外桃源”牌农家土肥2000吨,届时将反哺财政200余万元。同时,桐庐也实现了垃圾减量的目标,2015年较2014年同期垃圾焚烧量下降20%左右,是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源头分类、运输混置、末端处理不到位”是制约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瓶颈。桐庐在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开始之初,便将分类处置一并考虑,让可堆肥垃圾有了资源化去处。

  桐庐183个行政村,共有145个垃圾资源化利用站点,在考虑人口密度、可堆肥垃圾量、有机肥需求、交通运输成本等因素后,采取一村一建或多村联建,发展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和太阳能普通堆肥处置两种模式。

  驶上略微起伏的山路,渐渐远离村庄,方兴洪将清运车停在一座白瓦玻璃窗的房子前,这里是金中村垃圾资源化利用站。作为清运员,方兴洪每天都要将村中的可堆肥垃圾运到这里,还要将他们投入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设备,4至7天后,便能产出有机肥。

  这台机器,是“桐庐制造”。桐庐县环境保护监测站会同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试点设备的基础上进行研发,成功后还申报了专利,现已建成年产300台垃圾资源化设备的制造基地,成为先进技术的输出者。

  垃圾肥在城市受到追捧,在农村早已广受喜爱。莪山乡莪山民族村有一座太阳能堆肥房。随着莪山乡发展高山茶叶、茭白种植,有机肥越来越受农户欢迎,“有机肥经常被村民拿去种菜养花。”莪山乡党委委员朱勃说。

  随着垃圾分类的深入推进,有机肥的产量趋于稳定,“每年出肥大约5000吨。”桐庐县环保局办公室主任任丹萍介绍,此时,怎样为垃圾分类提供内生动力,让垃圾“变现”?答案便是,市场化、产业化。

  桐庐县引入企业管理,对有机肥进行科学的配比和试验,并注册“世外桃源”品牌有机肥,经农业部农产品及转基因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有机肥执行标准,是农田的好“营养品”。

  在农村做机肥生意多年的朱清理,是桐庐英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负责生产和运营“世外桃源”有机肥。在金溪村峙山自然村,掩映在青山中的厂房,便是有机肥堆肥场。

  “利用科学配比的菌种堆肥,自然发酵,不会产生渗滤液,也就避免了二次污染。”在朱清理看来,垃圾资源化利用过程中,无害化处理尤为重要,这也是垃圾分类处理的最终追求。

  在桐庐,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智能回收

  源头分类更精准

  在桐庐,受追捧的不仅仅是有机肥。原先人们随意丢弃的纸箱塑料瓶,还有电池等有害垃圾,如今都有了回收利用的好去处。

  夏秋之际,旧县街道西武山村夏湾里自然村不见蚊蝇,清风习习。经营小店的柴玉萍开玩笑说,牙膏、料酒等生活用品的生意都被“鸡毛换糖”“抢”去了。

  早年的“鸡毛换糖”,是指有人挑着货担,摇着拨浪鼓,边走边喊“鸡毛换糖”嘞,这时,谁家有鸡毛、鸭毛,就拿出来跟他换糖。可柴玉萍说的“鸡毛换糖”,是一个店名,“店小二”是村干部,村民可将自己家里或者路上捡来的垃圾,到“鸡毛换糖”店换取生活用品。

  “50只塑料袋兑换鸡精一包,20个塑料瓶兑换牙膏一支,10节旧电池兑换酱油一包……”西武山村妇联主席陈彩霞介绍,兑换时间为每月的10日、20日和30日上午8时至10时。而兑换得来的可回收垃圾,则送到废品回收站,实现废弃资源的再次利用。

  “鸡毛换糖”店与柴玉萍的家只有不到百米远,每个月的三个兑换日,柴玉萍几乎从未缺席。柴玉萍家中有个专门堆放废品的小屋,酒瓶、塑料瓶、塑料袋,分门别类,摆放整齐。“废品变用品,左邻右舍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更高了。”

  如今,大大小小的兑换超市散落在桐庐乡间,横村镇的阳山畈村和双溪村也建立起垃圾分类积分奖励,积到10分,可以换牙膏、肥皂之类的生活用品,村民从垃圾分类中得到肯定和快乐。

  以前是被动分类,现在是主动分类。莪山乡中门村妇联主席姚爱芳经常被村民的问题难住:“尤其是一到节庆时节,村民都来问我,这个该怎么扔,那个该怎么扔。”姚爱芳说,比如端午节时,吃完了粽子,村民拿着粽叶和粽绳来问。姚爱芳请教环保专家后告诉村民粽叶扔进蓝色垃圾桶,粽绳扔进黄色垃圾桶。

  富春江镇采用智能生态垃圾分类系统,将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做得更为细致。在已经建成的黄坡岭社区智能投放点上,生活垃圾被分为四种: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居民来到垃圾投放点后,把分好类的生活垃圾放到对应有称重功能的平台上,刷一下市民卡或身份证。听到“滴”一声的提示音之后,这袋垃圾就投放成功了。

  每一次投放垃圾,系统会记录投放人的身份信息、投放时间、垃圾类别和重量,以及所换取的积分。在后续建设的“生态微站”购物就能享受优惠。据了解,富春江镇将建设30个投放点以及5个“生态微站”。

  行走在桐庐乡村,家家户户门口都整齐摆放着两只垃圾桶,蓝色垃圾桶用来装可烂的垃圾,黄色垃圾桶用来装不可烂的垃圾。在桐庐,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学龄孩童,都能将生活垃圾准确地分类投放。

  目前,桐庐全县11万户共32.3万农村人口全部参与垃圾分类,源头分类正确率基本稳定在85%左右。

  桐庐乡村的两只分类垃圾桶。

  绿色生活

  引领乡村新风尚

  潇洒桐庐郡,诗画般的景致,自带光芒。生活在其间的人们,用他们的绿色生活方式,装点乡村更加迷人。

  中门村村民雷樟珠的一天是从垃圾分类开始的。早晨6时30分,雷樟珠开始为全家准备早饭,玉米须和玉米皮丢进蓝色垃圾袋,绑青菜的红绳丢进黄色垃圾袋。6时50分,雷樟珠提着两只垃圾袋出门了,放在固定的投放点后,骑着电瓶车去村外上班。下午5时,雷樟珠下班回家,取回的快递盒,她都细心收好,用胶带拼接后,做成矮柜和储物柜。

  中门村分发给每家每户的垃圾袋,都有固定编号,下午5时至次日7时之间定点投放到指定的垃圾池。自从有了自己的专属垃圾袋,雷樟珠家的垃圾渐渐少下来,“哪些垃圾还能变废为宝”成为她习惯性的想法。

  西武山村,位于桐庐县城边城郊接合部,常住人口1000余人,本地人口仅有243人。外来人口多,中小企业多,因此被贴上“脏乱差”的标签。

  逆袭发生在2016年底,西武山村在全县183个行政村中脱颖而出,成为2016年“清洁桐庐”三个示范村之一,后进生一跃成为模范生。

  变化在村庄悄然上演,陈彩霞却能清晰感受到。去年,火钳、手套是陈彩霞随身之物,走到哪里就戴上手套,拿起火钳查看下垃圾分类桶;今年,这两样法宝,陈彩霞已经不记得遗忘在哪里,“村民们垃圾分类做得已经很好了。”

  随着垃圾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深入人心,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得到了升华。在西武山村,在城市里看到的旧衣回收“大熊猫”也摆在了“鸡毛换糖”店的门口,村民们将闲置的衣服投入其中,破旧的衣物则剪裁成袖套、拖把等。

  在空酒坛上描画几笔,酒坛变成别致的花盆;喝过的饮料瓶,用剪刀剪出造型,成为实用的烟灰缸;破旧的暖瓶塑料壳种上多肉植物……桐庐乡村转角,你总能与这样慧心妙手的废弃物再利用不期而遇。

  垃圾资源化利用让农民的生产方式添上一抹绿色。青山秀水、民族风情让莪山畲族乡渐被游人熟悉。村民借机发展高山蔬菜和水果种植,施用垃圾有机肥的原生态农特产品备受城里人喜爱。即使在盛夏西瓜大量上市的季节,戴家山村卖到3元一斤的西瓜仍然供不应求。

  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让农村的环境变美,人们也愈加珍惜美丽环境的来之不易。富春江镇副镇长严伟分享了前几天发生在村里的故事:一户村民想要做民宿生意,原先已经抛荒的毛竹林,又去整理起来。村民说:“以后毛竹不砍了,树也不砍了,给山留下这绿色。”

  严伟说:“现在的体会是,金山银山也买不到绿水青山。”乡村游如火如荼发展的桐庐,早已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旧观念,汇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