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各地新闻
央视《国家宝藏》将开播 浙博的3件国宝会是啥?
稿源: 浙江新闻   2017-11-24 15:01:59 报料热线:81850000

  “它们从来不是尘封的古董,它们有传奇的前世今生,它们是生活在民族血液中的基因密码。记录着我们的过去,也昭示着我们的未来。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国宝的守护者,每一件国宝都是活着的传承,让我们一起把最美好的留给未来的孩子们。”

  此前,中央电视台历时两年打造的《国家宝藏》正式发布完整版宣传片,仅1分14秒的视频,就让许多网友看“燃”了。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强跃、辽宁博物馆馆长马宝杰、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段晓明、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万全文、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蔡琴纷纷出镜,在其中感受“国家级”制作的匠心独具,体会文博人的满满情怀。

  12月3日19时30分,《国家宝藏》将在央视综艺频道(CCTV-3)正式播出。故宫博物院携八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浙江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一起,以“文博+文化”的方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九大博物馆(院),每家将推荐3件镇馆之宝。27件国宝,承载着民族血液中的基因密码,将在纪录片里“复活”。让观众通过节目回忆历史沧桑,触摸岁月留痕,唤醒民族根脉中的文化自信。

  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于2009年11月18日启动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坚持择优认定、定期评估、动态调整和稳定支持的原则,从地方重点博物馆中遴选培育。经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进行评估,根据综合得分情况,并商财政部同意,确定评估排名前11位的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8个博物馆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和山西博物院等3个博物馆为培育对象。

《国家宝藏》现场

  浙江省博物馆始建于1929年,初名“浙江省西湖博物馆”,经过88年发展,发展成为浙江省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形成包括孤山馆区、武林馆区、名人旧居、文物保护科研基地等在内的多层次、广范围的陈列展示与服务社会的新格局。可以说,浙江省博物馆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历史。

  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国家宝藏》采用综艺+纪录片融合的新形式,每家博物馆的宝藏将有一个与之绑定的“国宝守护人”。《国家宝藏》利用央视的平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文物历史,让更多观众看到、了解历史文物的价值。当下观众有着多元化的需求,很多人已经不满足只是去博物馆到此一游,更多人有了鉴赏、审美教育的需求。一件文物,我们能从中看到尊重自然和历史规律发展后的创新性特质,能感受到它的艺术之美,体会到它蕴含其中的工匠精神。这些东西,如今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等方式被二次创作传播,让观众不去现场就能有基本的了解。

  如今,浙江省博物馆在做好收藏、展览、研究、社教等的基本工作之余,也一直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做好服务、文创、新媒体等工作,力求让观众与馆藏的文物产生情感沟通,体会蕴藏其中的精神财富。

  蔡琴副馆长介绍,浙江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及标本10万余件,文物品类丰富,年代序列完整。其中,河姆渡文化遗物、良渚文化玉器、越文化遗存、越窑、龙泉窑青瓷、五代两宋佛教文物、汉代会稽镜、宋代湖州镜、南宋金银货币、历代书画和金石拓本、历代漆器等,都是极具地域特色及学术价值的珍贵历史文物。

  那么,此次浙江省博物馆会有哪些宝贝出镜,相对应的“守护明星”又是谁?对此,我们不妨做个猜想。

  浙江省博物馆曾选出“十大镇馆之宝”,此次推荐的3件国宝以此为基础选择。这“十大镇馆之宝”分别是: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春秋伎乐铜屋、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唐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五代吴越鎏金银阿育王塔、北宋彩塑泥菩萨立像、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元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宁波“万工轿”。

  据悉,在《国家宝藏》里出现的国宝,会选择一些大众熟知度相对较低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说:“3件国宝很难选。但它们应该是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结合。”你认为,这一次浙江省博物馆的哪3件国宝将出现在《国家宝藏》中呢?

  守护历史,选择未来,期待《国家宝藏》让国宝真正活起来!

  【浙江新闻+】浙江省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

  鎏金银阿育王塔五代?吴越(907至979年)通高35.6厘米,基座边长12.5厘米重1272克2001年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

  塔由纯银捶擛成型,整体铆焊套接。塔方形,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构成。基座下面用方形银板封护,塔座的每侧以菩提树、禅定小佛像4尊相间作装饰。塔身方形,四面圆拱形龛内镂刻摩诃萨埵舍身饲虎、月光王施宝首、尸毗王割肉贸鸽、快目王舍眼等故事,人物外表鎏金,四角各有一护法金翅鸟。塔身的最上层用忍冬及兽面纹作装饰。塔身四角的山花蕉叶,正面捶揲反映佛祖一生事迹的画面,共17幅,背面捶揲佛坐禅、说法等形象。塔刹由刹杆、五重相轮和顶部的摩尼宝珠等构成,塔刹的底座装饰12朵覆莲,五重相轮上饰忍冬、连珠纹、底轮最大,往上渐收。塔完整无缺,为首次发现的吴越银阿育王塔,塔身镂刻的佛教故事在所发现的阿育王塔中最为清晰全面,是研究阿育王塔的最新资料。

  此塔是吴越国末代君主钱俶于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开始营建雷峰塔时专为雷峰塔打造,银塔内置奉安“佛螺髻发”的金棺。金棺银塔其意义等同于金棺银椁,是瘞埋佛舍利的最高规格。

  宁波“万工轿”清末民初高275厘米,长150厘米,宽90厘米

  宁波花轿“万工轿”是朱金木雕杰出代表。木雕彩轿,朱漆泥金,犹如一座黄金造就的宝龛,剔透玲珑,轿上圆雕或浮雕数百个人物和花鸟虫兽,组成天官赐福、魁星点状、八仙过海、和合神仙、渔樵耕读、金龙彩凤、榴开百子、喜上眉梢等戏曲故事和吉祥主题,前后左右的舞台还“上演”着《荆钗记》、《拾玉镯》、《西游记》等戏文。轿子圆雕、浮雕和镂雕层层相叠,朱金相间,富丽堂皇,配上彩绘的镜片玻璃,和艳丽的宁波盘金绣轿衣,还有各色精致的小宫灯。花轿由八个人抬着走,一路上随着轿子的行进,舞台上的戏曲人物仿佛是活的,开始转动演戏,轿上的玻璃风铃发出悦耳的撞击响声,太阳光照射在花轿上,真是美伦美奂,光艳无比。制作时采用传统的榫卯技术,不使用一颗钉子。这顶宁波花轿是彩结贳器店用于出租的头等轿,又称“百子轿”,八人大轿,需一年前预订。制作此轿需耗费近一万工时,是现存最豪华的一顶花轿。

  伎乐铜屋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通高17厘米,面宽13厘米,进深11.5厘米1982年绍兴306号墓出土

  平面呈长方形,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南面无墙和门,立有两根圆形明柱,东西两面为长方格透空落地式立壁,北墙中心开窗。四角攒尖顶,顶心立八棱形柱,柱顶塑一大尾鸠,柱身中空,但不与屋顶相通。室内跪坐六人,其中击鼓、吹笙、弹琴的乐师四人,另有两人双手交握于小腹。屋顶、北墙面和四阶均饰交连纹。铜屋的造型、纹饰以及人物发式等,具有鲜明的越文化特色,可能是越人用于祭祀活动的宗庙建筑。类似的房屋模型在先秦青铜器中实属罕见,且制作精巧、比例适度,是件十分难得的艺术珍品。

  坡塘306号墓是一座春秋晚期的墓葬,该墓中出土了17件精美的青铜器,器类之多、纹饰之美、工艺之精,堪称浙江出土的先秦墓葬之最。这件铜房是此墓中出土的最为珍贵的一件随葬品,也是迄今为止越国青铜器中罕有的精品。

  这件铜房平面作长方形,三开间,进深三间。正面敞开,无墙无门,立圆形檐柱二根。两侧为长方格镂空落地式立壁,后壁居中开一小窗。四坡式攒尖屋顶,顶上立一八角形图腾柱,顶塑一大尾鸠。屋顶、后墙、及四阶均满饰勾连回纹,柱面满饰S形勾连云纹。此物比例协调,应是对实际建筑的微缩,为我们探究当时的建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室内跪坐六人,造型生动,各司其职。鼓师执槌击鼓,二歌伎双手交置小腹,二琴师抚琴弹拨,乐师捧笙吹奏,俨然一支完整的古代乐队。六人裸体,未着冠戴。二歌伎束发于顶,胸前乳突明显,应为女性。余四人皆结发于脑后,未见乳突,应为男性。

  有学者以为,不着衣冠与周礼相悖,或与越人“好鬼神”有关,加之越人鸟图腾——鸠的形象,推测这里表现的是图腾崇拜的场面,同时结合室内毫无日常生活的设备,进一步推测此铜房是越人专门用于祭祀的庙堂建筑的模型。

  由残存的痕迹可知,此物乃分体浇铸,即先铸跪像、鼓架、图腾柱,最后合模铸成全器,复杂的铸造工艺已被匠师运用得炉火纯青了。

  越王者旨於睗剑战国(公元前475至前221年)通长52.4厘米,格宽5厘米,首径3.6厘米1995年自香港征集

  “越民铸宝剑,出匣吐寒芒”,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青铜兵器制作工艺精湛,在当时的诸侯列国中享有盛名。这柄剑完好无缺,剑身呈金黄色光泽,刃锋犀利,附属的漆剑鞘乌黑光亮如新,剑茎上的丝质缠缑也保存良好,在出土或传世的越王剑中,是绝无仅有的。剑格两面铸双钩鸟虫书铭文八字,正面为“戉(越)王戉(越)王”,反面为“者旨於睗”,字口间镶嵌绿松石。

  者旨於睗,即《史记》中记载的越王句践之子鼫与(公元前464至前459年在位)。此剑与越王句践剑并列为越剑之双绝,1995年,由杭州钢铁集团公司出资百万从香港收购后,捐献给浙江省博物馆。

  剑是古代兵器的一种,产生于商代。青铜剑则出现于西周时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剑不仅是步骑兵手中得心应手的武器,也是上层社会的贵族须臾不离身的佩剑,用以显示尊严,夸耀地位。那时的帝王君主都有名闻天下的宝剑,甚而至于铸有专剑,如著名的越王剑,就是越国历代越王为己所铸的专剑,剑上铸有越王的名字。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冶铸技术远超中原诸国,吴越之剑遂于此时脱颖而出,驰名列国,冠绝当世,成为各国君主冀求的宝器。吴越之剑其锋利程度能“穿铜釜,绝铁(金字旁加厉)”,甚至“被棠铁之甲三重”,因而留下了“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的记载。从浙江以及其他地区出土的越国青铜剑中可知这些并非溢美之辞。越国著名青铜剑,据史载有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等,然而这些名剑都已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中了,我们无缘再见,但是诸多出土或传世的越王剑却又给了我们追寻其踪迹的良机。

  此剑的主人越王者旨於赐,即《史记》记载的越王句践之子与,其在位时间仅六年(前464—前459年),但出土及传世的越王者旨兵器却为数不少,仅青铜剑目前发现已有9柄,独此剑保存最为完整。此剑剑体金光夺目,未受绿锈腐蚀,据析其剑身表面可能经过了硫化或铬化处理,因而虽历2400多年的岁月,依然不锈不蚀,风采依旧,足见当时越国铸造技艺甲于天下。此剑刃锋犀利异常,发于鉶者,吹毛可断。此剑剑鞘齐全,缠缑完整,集如此诸多特点于一身,在出土或传世的吴、越剑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实为剑中精品,剑中骄子。1965年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以其剑身上布满了美丽而富神韵的菱形暗花纹,错银鸟篆铸铭,碧玉般琉璃、绿松石镶嵌,令人咂舌称奇。此番这柄越王者旨於赐剑的面世更使人拍案叫绝。父子之剑交相辉映,堪为越剑双绝。

  彩塑泥供养菩萨立像北宋(公元960-1127年)通高64厘米1965年温州白象塔出土

  温州白象塔于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全部建成。塔中出土了铜像、青瓷像、彩绘泥塑像、陶塑像、木雕像、砖雕像、纸绢本画像等多种形式的造像,极富特色。其中一次性出土的四十二身北宋彩塑泥造像是最有价值的艺术珍品,这批彩塑造像题材丰富,形态毕肖,敷彩描金,精彩绝伦,极具绚烂之美,不仅充分体现了宋塑的典型特征,而且也体现了“瓯塑”的地方特色。

  白象塔彩塑菩萨像相好庄严,青丝挽髻,顶戴华冠,手贯环钏,胸挂璎珞,身披天衣,面容秀丽写实,神情静谧恬适,体态修美轻盈,衣装贴体简约,赋色典雅古朴,与自然写实的大时代风格相一致,散发返朴归真的美感。捏、塑、贴、压、削、刻等泥塑技法的灵活运用,将菩萨女性独有的曲线律动勾勒得淋漓尽致;点、染、刷、绘、描等绘画技法润饰表层,刻画性格,描绘细节,表达质感。这尊彩塑泥供养菩萨立像业已成为菩萨形象中的佼佼者、宋代菩萨造型的典型作例,是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供养菩萨是为佛陀和弘扬佛法作供养的菩萨,修行层次低于佛的胁侍菩萨,造型没有统一的定式,表现形式自由多样,塑匠画师可以任意创造。此像显然是绝世妙手倾注满腔的宗教热情精雕细塑的完美杰作,造神者通过塑绘双绝的技艺赋予冰冷的泥土以生命,成功地塑造出信仰者心中的菩萨,可谓是一塑一绘总关情。菩萨集淡定的面相、虔诚的神情、匀称的体态、动人的造型和谐一体,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完美统一,不愧是宋代彩塑造像的典范之作、彩塑造像中的稀世珍宝,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唐(公元618-907年)琴长124.8厘米,有效弦长116.3厘米,额宽16.3厘米,肩宽18.8厘米,尾宽12.5厘米,厚5.4厘米1953年徐圣禅后人捐赠

  “彩凤鸣岐”琴,落霞式,唐代。琴体浑厚,背面微凸,鹿角灰胎,从琴面漆灰剥落处看,漆灰较厚。琴背以栗壳色原漆为主,间朱漆,琴面与侧墙后加朱漆。琴背冰裂断兼小流水断,琴面断纹隐约可见,在三、四、五徽部位,隐见类似梅花断的小圆圈。长方形龙池凤沼,无轸池。龙池上方有“彩凤鸣岐”琴名,另有杨宗稷的三段鉴藏赞美铭文围绕龙池四周。龙池腹腔内有“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题刻。此琴造型古朴、凝重,有钟磬金石之声,着录于《琴学丛书》中,是杨宗稷最珍爱的三张琴之一,给了它“声音绝佳”、“可谓凤毛麟角矣”等极高的评价。专家认为此琴制作于中唐,并评价此琴发声在唐琴中音声亦属上乘。

  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5300年)长16.6厘米,残宽6.3厘米,厚1.2厘米河姆渡遗址出土

  蝶形器的质地有象牙、木、石三种。正面平整,部分阴刻纹饰。反面制作粗糙,中间均做出纵向凹槽用以捆绑器柄,器身上数量不一的小孔作穿绳绑缚之用。此器为象牙质,有残断痕迹,器身上贯穿6个小孔。正面阴刻图案的中间为常见的重圈纹,外缘呈火焰状,两侧对称各有一与其相连的鸟纹,昂首相对而望,且略有繁简之别。关于其题材,有“双鸟朝阳”、“双鸟舁日”等说法。周边刻有弧线、点线纹样,连接穿孔,环绕在双鸟周围。

  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元(公元1271-1368年)通高9.1厘米,长16.2厘米,底宽6.5厘米1956年龙泉上严儿窑址出土

  砚滴,亦称水滴,历来是文人雅士案头必备的文房用品之一。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按材质论除金属、玉石以外,尤以瓷质为多。六朝时期,多作蟾蜍形砚滴,概是取其神灵福佑之意。之后形制越来越多样,但几乎均为仿生造型,如葫芦、瓜果等。而舟形砚滴实属难得一见的形制,船舷两侧置镂空栏板,花蕾状立柱,船篷、艄篷上均作上翘的飞檐,制作十分讲究。舱内端坐一对情侣,舱外蓑衣船夫欲爬至篷顶取笠,寓静以动。配以湖水一般碧绿的釉色,仿佛情侣春日泛舟,情趣盎然;抑或似多情女子送别寒窗苦读的情郎赴京赶考,正依依惜别;充分体现了古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意趣与人文情怀。元代龙泉窑是南北制瓷技术的集大成者,此器集镂雕、贴塑、模印等工艺于一身,堪称精巧绝伦。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尺寸:通高8.9、上射径17.1—17.6、下射径16.5—17.5、孔外径5、孔内径3.8厘米

  此玉琮是目前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

  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琮体四面各琢刻一完整的兽面神人图像。兽面的两侧各浅浮雕鸟纹。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留有台痕。下端有取料时形成的凹缺。琮体四面由中间的直槽一分为二,又由横槽分为两节,每节再分上下两个组成部分。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神人兽面纹图像,共八个,用浅浮雕和细线刻两种技法雕琢而成。在分为两节作角尺形的长方形凸面上,以转角为中轴线向两侧展开,每两节琢刻一组简化的象征性的神人兽面纹图案,四角相同,左右对称。这一种人与兽的组合图是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另外,在兽面纹的两侧各雕刻一鸟纹,鸟的头、翼、身均变形夸张。整体纹饰中大量填充卷云纹、直线、弧线,刻画及其繁缛细致。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年代:元代1347年尺寸:纵31.8、横51.4厘米

  此图是黄公望在元至正七年(1347年)79岁归富春时为无用禅师作,3年而成。

  以水墨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在笔法上取法董源、巨然,但又更简约利落,自出新意,是黄公望水墨山水之巨作。作品浓缩了画家毕生追求,堪称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典范,并对后世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卷为画卷前段。包首题签:“画苑墨皇黄元久富春山居图真迹。烬余残本梅景书屋秘宝乙卯元旦吴湖帆题”行书引首:“富春一角”后学韩□。

  王同愈画黄公望像,并题:“元高士黄公望像。少举神童博宗群艺善写山水,法篆通隶,乙卯人日后学王同愈录五百名贤图,时年八十五”。沈尹默楷书引首:“元黄子久富春山居图卷真迹烬余残本。此吴为荆溪氏云起楼所藏之本也,前幅尚有数尺已罹劫灰,其后幅久归清内府,曩岁余与湖帆共饮故宫博物院审查之后得寓目焉,去冬湖帆获此属为题眉,时二十九年元日尹默益志。”

  前隔水题:“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画苑墨皇大痴第一神品富春山图乙卯元日书句曲题辞于上吴湖帆秘藏”

  后隔水题:“吾家梅景书屋所藏第一名迹潘静淑记”

  卷后有收藏者王廷宾题。吴湖帆所摄前后段画连接照片及火烙印示意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末题款照片。吴湖帆抄录沈周.文彭.王穉登.周天球.董其昌.邹之麟等人跋。吴湖帆叙述流传经过及题诗。

  画水墨山水,无题款,作者印章,画卷末接缝处有吴氏骑缝印白文“吴”。

原标题:央视《国家宝藏》将开播 浙博的3件国宝会是啥?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央视《国家宝藏》将开播 浙博的3件国宝会是啥?

稿源: 浙江新闻 2017-11-24 15:01:59

  “它们从来不是尘封的古董,它们有传奇的前世今生,它们是生活在民族血液中的基因密码。记录着我们的过去,也昭示着我们的未来。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国宝的守护者,每一件国宝都是活着的传承,让我们一起把最美好的留给未来的孩子们。”

  此前,中央电视台历时两年打造的《国家宝藏》正式发布完整版宣传片,仅1分14秒的视频,就让许多网友看“燃”了。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强跃、辽宁博物馆馆长马宝杰、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段晓明、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万全文、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蔡琴纷纷出镜,在其中感受“国家级”制作的匠心独具,体会文博人的满满情怀。

  12月3日19时30分,《国家宝藏》将在央视综艺频道(CCTV-3)正式播出。故宫博物院携八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浙江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一起,以“文博+文化”的方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九大博物馆(院),每家将推荐3件镇馆之宝。27件国宝,承载着民族血液中的基因密码,将在纪录片里“复活”。让观众通过节目回忆历史沧桑,触摸岁月留痕,唤醒民族根脉中的文化自信。

  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于2009年11月18日启动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坚持择优认定、定期评估、动态调整和稳定支持的原则,从地方重点博物馆中遴选培育。经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进行评估,根据综合得分情况,并商财政部同意,确定评估排名前11位的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8个博物馆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和山西博物院等3个博物馆为培育对象。

《国家宝藏》现场

  浙江省博物馆始建于1929年,初名“浙江省西湖博物馆”,经过88年发展,发展成为浙江省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形成包括孤山馆区、武林馆区、名人旧居、文物保护科研基地等在内的多层次、广范围的陈列展示与服务社会的新格局。可以说,浙江省博物馆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历史。

  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国家宝藏》采用综艺+纪录片融合的新形式,每家博物馆的宝藏将有一个与之绑定的“国宝守护人”。《国家宝藏》利用央视的平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文物历史,让更多观众看到、了解历史文物的价值。当下观众有着多元化的需求,很多人已经不满足只是去博物馆到此一游,更多人有了鉴赏、审美教育的需求。一件文物,我们能从中看到尊重自然和历史规律发展后的创新性特质,能感受到它的艺术之美,体会到它蕴含其中的工匠精神。这些东西,如今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等方式被二次创作传播,让观众不去现场就能有基本的了解。

  如今,浙江省博物馆在做好收藏、展览、研究、社教等的基本工作之余,也一直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做好服务、文创、新媒体等工作,力求让观众与馆藏的文物产生情感沟通,体会蕴藏其中的精神财富。

  蔡琴副馆长介绍,浙江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及标本10万余件,文物品类丰富,年代序列完整。其中,河姆渡文化遗物、良渚文化玉器、越文化遗存、越窑、龙泉窑青瓷、五代两宋佛教文物、汉代会稽镜、宋代湖州镜、南宋金银货币、历代书画和金石拓本、历代漆器等,都是极具地域特色及学术价值的珍贵历史文物。

  那么,此次浙江省博物馆会有哪些宝贝出镜,相对应的“守护明星”又是谁?对此,我们不妨做个猜想。

  浙江省博物馆曾选出“十大镇馆之宝”,此次推荐的3件国宝以此为基础选择。这“十大镇馆之宝”分别是: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春秋伎乐铜屋、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唐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五代吴越鎏金银阿育王塔、北宋彩塑泥菩萨立像、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元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宁波“万工轿”。

  据悉,在《国家宝藏》里出现的国宝,会选择一些大众熟知度相对较低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说:“3件国宝很难选。但它们应该是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结合。”你认为,这一次浙江省博物馆的哪3件国宝将出现在《国家宝藏》中呢?

  守护历史,选择未来,期待《国家宝藏》让国宝真正活起来!

  【浙江新闻+】浙江省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

  鎏金银阿育王塔五代?吴越(907至979年)通高35.6厘米,基座边长12.5厘米重1272克2001年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

  塔由纯银捶擛成型,整体铆焊套接。塔方形,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构成。基座下面用方形银板封护,塔座的每侧以菩提树、禅定小佛像4尊相间作装饰。塔身方形,四面圆拱形龛内镂刻摩诃萨埵舍身饲虎、月光王施宝首、尸毗王割肉贸鸽、快目王舍眼等故事,人物外表鎏金,四角各有一护法金翅鸟。塔身的最上层用忍冬及兽面纹作装饰。塔身四角的山花蕉叶,正面捶揲反映佛祖一生事迹的画面,共17幅,背面捶揲佛坐禅、说法等形象。塔刹由刹杆、五重相轮和顶部的摩尼宝珠等构成,塔刹的底座装饰12朵覆莲,五重相轮上饰忍冬、连珠纹、底轮最大,往上渐收。塔完整无缺,为首次发现的吴越银阿育王塔,塔身镂刻的佛教故事在所发现的阿育王塔中最为清晰全面,是研究阿育王塔的最新资料。

  此塔是吴越国末代君主钱俶于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开始营建雷峰塔时专为雷峰塔打造,银塔内置奉安“佛螺髻发”的金棺。金棺银塔其意义等同于金棺银椁,是瘞埋佛舍利的最高规格。

  宁波“万工轿”清末民初高275厘米,长150厘米,宽90厘米

  宁波花轿“万工轿”是朱金木雕杰出代表。木雕彩轿,朱漆泥金,犹如一座黄金造就的宝龛,剔透玲珑,轿上圆雕或浮雕数百个人物和花鸟虫兽,组成天官赐福、魁星点状、八仙过海、和合神仙、渔樵耕读、金龙彩凤、榴开百子、喜上眉梢等戏曲故事和吉祥主题,前后左右的舞台还“上演”着《荆钗记》、《拾玉镯》、《西游记》等戏文。轿子圆雕、浮雕和镂雕层层相叠,朱金相间,富丽堂皇,配上彩绘的镜片玻璃,和艳丽的宁波盘金绣轿衣,还有各色精致的小宫灯。花轿由八个人抬着走,一路上随着轿子的行进,舞台上的戏曲人物仿佛是活的,开始转动演戏,轿上的玻璃风铃发出悦耳的撞击响声,太阳光照射在花轿上,真是美伦美奂,光艳无比。制作时采用传统的榫卯技术,不使用一颗钉子。这顶宁波花轿是彩结贳器店用于出租的头等轿,又称“百子轿”,八人大轿,需一年前预订。制作此轿需耗费近一万工时,是现存最豪华的一顶花轿。

  伎乐铜屋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通高17厘米,面宽13厘米,进深11.5厘米1982年绍兴306号墓出土

  平面呈长方形,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南面无墙和门,立有两根圆形明柱,东西两面为长方格透空落地式立壁,北墙中心开窗。四角攒尖顶,顶心立八棱形柱,柱顶塑一大尾鸠,柱身中空,但不与屋顶相通。室内跪坐六人,其中击鼓、吹笙、弹琴的乐师四人,另有两人双手交握于小腹。屋顶、北墙面和四阶均饰交连纹。铜屋的造型、纹饰以及人物发式等,具有鲜明的越文化特色,可能是越人用于祭祀活动的宗庙建筑。类似的房屋模型在先秦青铜器中实属罕见,且制作精巧、比例适度,是件十分难得的艺术珍品。

  坡塘306号墓是一座春秋晚期的墓葬,该墓中出土了17件精美的青铜器,器类之多、纹饰之美、工艺之精,堪称浙江出土的先秦墓葬之最。这件铜房是此墓中出土的最为珍贵的一件随葬品,也是迄今为止越国青铜器中罕有的精品。

  这件铜房平面作长方形,三开间,进深三间。正面敞开,无墙无门,立圆形檐柱二根。两侧为长方格镂空落地式立壁,后壁居中开一小窗。四坡式攒尖屋顶,顶上立一八角形图腾柱,顶塑一大尾鸠。屋顶、后墙、及四阶均满饰勾连回纹,柱面满饰S形勾连云纹。此物比例协调,应是对实际建筑的微缩,为我们探究当时的建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室内跪坐六人,造型生动,各司其职。鼓师执槌击鼓,二歌伎双手交置小腹,二琴师抚琴弹拨,乐师捧笙吹奏,俨然一支完整的古代乐队。六人裸体,未着冠戴。二歌伎束发于顶,胸前乳突明显,应为女性。余四人皆结发于脑后,未见乳突,应为男性。

  有学者以为,不着衣冠与周礼相悖,或与越人“好鬼神”有关,加之越人鸟图腾——鸠的形象,推测这里表现的是图腾崇拜的场面,同时结合室内毫无日常生活的设备,进一步推测此铜房是越人专门用于祭祀的庙堂建筑的模型。

  由残存的痕迹可知,此物乃分体浇铸,即先铸跪像、鼓架、图腾柱,最后合模铸成全器,复杂的铸造工艺已被匠师运用得炉火纯青了。

  越王者旨於睗剑战国(公元前475至前221年)通长52.4厘米,格宽5厘米,首径3.6厘米1995年自香港征集

  “越民铸宝剑,出匣吐寒芒”,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青铜兵器制作工艺精湛,在当时的诸侯列国中享有盛名。这柄剑完好无缺,剑身呈金黄色光泽,刃锋犀利,附属的漆剑鞘乌黑光亮如新,剑茎上的丝质缠缑也保存良好,在出土或传世的越王剑中,是绝无仅有的。剑格两面铸双钩鸟虫书铭文八字,正面为“戉(越)王戉(越)王”,反面为“者旨於睗”,字口间镶嵌绿松石。

  者旨於睗,即《史记》中记载的越王句践之子鼫与(公元前464至前459年在位)。此剑与越王句践剑并列为越剑之双绝,1995年,由杭州钢铁集团公司出资百万从香港收购后,捐献给浙江省博物馆。

  剑是古代兵器的一种,产生于商代。青铜剑则出现于西周时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剑不仅是步骑兵手中得心应手的武器,也是上层社会的贵族须臾不离身的佩剑,用以显示尊严,夸耀地位。那时的帝王君主都有名闻天下的宝剑,甚而至于铸有专剑,如著名的越王剑,就是越国历代越王为己所铸的专剑,剑上铸有越王的名字。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冶铸技术远超中原诸国,吴越之剑遂于此时脱颖而出,驰名列国,冠绝当世,成为各国君主冀求的宝器。吴越之剑其锋利程度能“穿铜釜,绝铁(金字旁加厉)”,甚至“被棠铁之甲三重”,因而留下了“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的记载。从浙江以及其他地区出土的越国青铜剑中可知这些并非溢美之辞。越国著名青铜剑,据史载有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等,然而这些名剑都已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中了,我们无缘再见,但是诸多出土或传世的越王剑却又给了我们追寻其踪迹的良机。

  此剑的主人越王者旨於赐,即《史记》记载的越王句践之子与,其在位时间仅六年(前464—前459年),但出土及传世的越王者旨兵器却为数不少,仅青铜剑目前发现已有9柄,独此剑保存最为完整。此剑剑体金光夺目,未受绿锈腐蚀,据析其剑身表面可能经过了硫化或铬化处理,因而虽历2400多年的岁月,依然不锈不蚀,风采依旧,足见当时越国铸造技艺甲于天下。此剑刃锋犀利异常,发于鉶者,吹毛可断。此剑剑鞘齐全,缠缑完整,集如此诸多特点于一身,在出土或传世的吴、越剑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实为剑中精品,剑中骄子。1965年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以其剑身上布满了美丽而富神韵的菱形暗花纹,错银鸟篆铸铭,碧玉般琉璃、绿松石镶嵌,令人咂舌称奇。此番这柄越王者旨於赐剑的面世更使人拍案叫绝。父子之剑交相辉映,堪为越剑双绝。

  彩塑泥供养菩萨立像北宋(公元960-1127年)通高64厘米1965年温州白象塔出土

  温州白象塔于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全部建成。塔中出土了铜像、青瓷像、彩绘泥塑像、陶塑像、木雕像、砖雕像、纸绢本画像等多种形式的造像,极富特色。其中一次性出土的四十二身北宋彩塑泥造像是最有价值的艺术珍品,这批彩塑造像题材丰富,形态毕肖,敷彩描金,精彩绝伦,极具绚烂之美,不仅充分体现了宋塑的典型特征,而且也体现了“瓯塑”的地方特色。

  白象塔彩塑菩萨像相好庄严,青丝挽髻,顶戴华冠,手贯环钏,胸挂璎珞,身披天衣,面容秀丽写实,神情静谧恬适,体态修美轻盈,衣装贴体简约,赋色典雅古朴,与自然写实的大时代风格相一致,散发返朴归真的美感。捏、塑、贴、压、削、刻等泥塑技法的灵活运用,将菩萨女性独有的曲线律动勾勒得淋漓尽致;点、染、刷、绘、描等绘画技法润饰表层,刻画性格,描绘细节,表达质感。这尊彩塑泥供养菩萨立像业已成为菩萨形象中的佼佼者、宋代菩萨造型的典型作例,是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供养菩萨是为佛陀和弘扬佛法作供养的菩萨,修行层次低于佛的胁侍菩萨,造型没有统一的定式,表现形式自由多样,塑匠画师可以任意创造。此像显然是绝世妙手倾注满腔的宗教热情精雕细塑的完美杰作,造神者通过塑绘双绝的技艺赋予冰冷的泥土以生命,成功地塑造出信仰者心中的菩萨,可谓是一塑一绘总关情。菩萨集淡定的面相、虔诚的神情、匀称的体态、动人的造型和谐一体,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完美统一,不愧是宋代彩塑造像的典范之作、彩塑造像中的稀世珍宝,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唐(公元618-907年)琴长124.8厘米,有效弦长116.3厘米,额宽16.3厘米,肩宽18.8厘米,尾宽12.5厘米,厚5.4厘米1953年徐圣禅后人捐赠

  “彩凤鸣岐”琴,落霞式,唐代。琴体浑厚,背面微凸,鹿角灰胎,从琴面漆灰剥落处看,漆灰较厚。琴背以栗壳色原漆为主,间朱漆,琴面与侧墙后加朱漆。琴背冰裂断兼小流水断,琴面断纹隐约可见,在三、四、五徽部位,隐见类似梅花断的小圆圈。长方形龙池凤沼,无轸池。龙池上方有“彩凤鸣岐”琴名,另有杨宗稷的三段鉴藏赞美铭文围绕龙池四周。龙池腹腔内有“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题刻。此琴造型古朴、凝重,有钟磬金石之声,着录于《琴学丛书》中,是杨宗稷最珍爱的三张琴之一,给了它“声音绝佳”、“可谓凤毛麟角矣”等极高的评价。专家认为此琴制作于中唐,并评价此琴发声在唐琴中音声亦属上乘。

  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5300年)长16.6厘米,残宽6.3厘米,厚1.2厘米河姆渡遗址出土

  蝶形器的质地有象牙、木、石三种。正面平整,部分阴刻纹饰。反面制作粗糙,中间均做出纵向凹槽用以捆绑器柄,器身上数量不一的小孔作穿绳绑缚之用。此器为象牙质,有残断痕迹,器身上贯穿6个小孔。正面阴刻图案的中间为常见的重圈纹,外缘呈火焰状,两侧对称各有一与其相连的鸟纹,昂首相对而望,且略有繁简之别。关于其题材,有“双鸟朝阳”、“双鸟舁日”等说法。周边刻有弧线、点线纹样,连接穿孔,环绕在双鸟周围。

  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元(公元1271-1368年)通高9.1厘米,长16.2厘米,底宽6.5厘米1956年龙泉上严儿窑址出土

  砚滴,亦称水滴,历来是文人雅士案头必备的文房用品之一。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按材质论除金属、玉石以外,尤以瓷质为多。六朝时期,多作蟾蜍形砚滴,概是取其神灵福佑之意。之后形制越来越多样,但几乎均为仿生造型,如葫芦、瓜果等。而舟形砚滴实属难得一见的形制,船舷两侧置镂空栏板,花蕾状立柱,船篷、艄篷上均作上翘的飞檐,制作十分讲究。舱内端坐一对情侣,舱外蓑衣船夫欲爬至篷顶取笠,寓静以动。配以湖水一般碧绿的釉色,仿佛情侣春日泛舟,情趣盎然;抑或似多情女子送别寒窗苦读的情郎赴京赶考,正依依惜别;充分体现了古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意趣与人文情怀。元代龙泉窑是南北制瓷技术的集大成者,此器集镂雕、贴塑、模印等工艺于一身,堪称精巧绝伦。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尺寸:通高8.9、上射径17.1—17.6、下射径16.5—17.5、孔外径5、孔内径3.8厘米

  此玉琮是目前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

  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琮体四面各琢刻一完整的兽面神人图像。兽面的两侧各浅浮雕鸟纹。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留有台痕。下端有取料时形成的凹缺。琮体四面由中间的直槽一分为二,又由横槽分为两节,每节再分上下两个组成部分。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神人兽面纹图像,共八个,用浅浮雕和细线刻两种技法雕琢而成。在分为两节作角尺形的长方形凸面上,以转角为中轴线向两侧展开,每两节琢刻一组简化的象征性的神人兽面纹图案,四角相同,左右对称。这一种人与兽的组合图是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另外,在兽面纹的两侧各雕刻一鸟纹,鸟的头、翼、身均变形夸张。整体纹饰中大量填充卷云纹、直线、弧线,刻画及其繁缛细致。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年代:元代1347年尺寸:纵31.8、横51.4厘米

  此图是黄公望在元至正七年(1347年)79岁归富春时为无用禅师作,3年而成。

  以水墨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在笔法上取法董源、巨然,但又更简约利落,自出新意,是黄公望水墨山水之巨作。作品浓缩了画家毕生追求,堪称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典范,并对后世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卷为画卷前段。包首题签:“画苑墨皇黄元久富春山居图真迹。烬余残本梅景书屋秘宝乙卯元旦吴湖帆题”行书引首:“富春一角”后学韩□。

  王同愈画黄公望像,并题:“元高士黄公望像。少举神童博宗群艺善写山水,法篆通隶,乙卯人日后学王同愈录五百名贤图,时年八十五”。沈尹默楷书引首:“元黄子久富春山居图卷真迹烬余残本。此吴为荆溪氏云起楼所藏之本也,前幅尚有数尺已罹劫灰,其后幅久归清内府,曩岁余与湖帆共饮故宫博物院审查之后得寓目焉,去冬湖帆获此属为题眉,时二十九年元日尹默益志。”

  前隔水题:“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画苑墨皇大痴第一神品富春山图乙卯元日书句曲题辞于上吴湖帆秘藏”

  后隔水题:“吾家梅景书屋所藏第一名迹潘静淑记”

  卷后有收藏者王廷宾题。吴湖帆所摄前后段画连接照片及火烙印示意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末题款照片。吴湖帆抄录沈周.文彭.王穉登.周天球.董其昌.邹之麟等人跋。吴湖帆叙述流传经过及题诗。

  画水墨山水,无题款,作者印章,画卷末接缝处有吴氏骑缝印白文“吴”。

原标题:央视《国家宝藏》将开播 浙博的3件国宝会是啥?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