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拿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蛟龙号,总设计师是宁波人
稿源: 甬派客户端   2018-01-09 22:30:58 报料热线:81850000

  徐芑南(左二)与团队成员代表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图片来自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

  “‘蛟龙号’科研团队宁波元素不止星箭航天机械、甬科声学技术,项目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就是宁波镇海人!”宁波市院士服务和咨询中心相关负责人今天兴奋地告诉记者。

  一年一度的科技界盛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月8日在北京举行。其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蛟龙号项目总设计师徐芑南院士和项目牵头单位——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的40多名科研人员赴京领奖。

  据悉,另一个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航天领域相关项目亦由一位宁波镇海籍院士领衔,他就是中国航天运载器总体及控制系统领域的领军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为民。包院士还在西电宁波研究院设立院士工作站。

(包为民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

  记者注意到,2011年11月,徐芑南院士借着参加宁波市第八届学术大会之机,携同为镇海籍的夫人方之芬踏上故土。那一次回乡之旅,徐院士参观了宁波帮博物馆,还给镇海骆驼中学的孩子们作了一场有关“蛟龙号”的报告,并向校方赠送了精美的“蛟龙号”模型。

(2011年11月,徐院士在镇海骆驼中学作报告。图片来自镇海新闻网)

  虽然成长在上海,但徐芑南一口浓浓宁波腔。他说“我对家乡的概念一直很浓厚。如果有可能,我愿意为家乡海洋经济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宁波帮博物馆展厅,讲解员他介绍南船和北船的区别。“我就是学造船的,搞了一辈子船舶,对这个还算熟悉,你讲得很对,谢谢侬为我做讲解。”徐院士一口乡音,还跟着讲解员念展板上的宁波民谣。

  2014年1月17日,宁波市科协和镇海区科协工作人员赴无锡拜访慰问徐院士(左三),在蛟龙号前合影。宁波市科协供图

  徐芑南院士这样描述自己心中的“蛟龙号”:它像一条鲸鱼,流线体型的,一个要它直航稳定,一个要它机动灵活……“就像是我的孩子,我是看着它一天天成长起来的。”

  2002年,科技部启动“十五”期间863计划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打响了我国深海技术领域的攻坚战。选总设计师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徐芑南。

  而此时,徐芑南已经从中船重工七〇二所退休,在大洋彼岸美国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当时接到七〇二所原所长吴有生院士打来的邀请电话,徐芑南一个劲说:“来不及了!赶快要赶回所里!”就这样,不顾患有严重心脏病,徐芑南毅然放弃在美国颐养天年的生活,带着老伴回国。

  在6年前那次故乡行期间,这位“蛟龙号”总设计师道出了他的梦想:“我搞了一辈子的深潜技术研究,大都是深潜机器人,载人深潜一直是我的梦想,我想让中国的潜水器可以在世界所有的海域活动。”

(徐院士站在蛟龙号前。宁波市科协供图)

  正因梦想执着,2009年“蛟龙号”第一次海试,年逾七旬的徐老还是坚持要求上船坐镇指挥,他拖着装满药品、氧气机、血压计等医疗器械的拉杆箱,和科研团队坚守在一起。

  后续的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由于试验海区较远,徐芑南不能亲临现场,但他一直坚守在海试陆基保障中心,第一时间了解海试情况,并给出相应的技术指导。由于时差因素,海试常常在半夜或凌晨进行,但徐芑南从未缺席过。

  “蛟龙号”的研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机械、通信等12个分系统,需要上百家科研单位协力攻关。在徐芑南看来,“人人都是主角,人人又都是其他人的配角。大家相互补台,互不拆台。”获得无数荣誉的他一直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奖,我只是团队中的一员,是替团队领奖。”

  蛟龙号初次下水,在海面打出漂亮的蝴蝶水花;蛟龙号用机械臂灵活地把一面钛合金五星红旗插到了海底;1000米、5000米,直到7062米,蛟龙号成为世界下潜深度最大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作为我国深潜技术的开拓者,徐芑南院士带领蛟龙号团队十年磨一剑,实现了中国大深度载人潜器的“从无到有”,从浅蓝走向深蓝。如今,年近82岁的他依然活跃在深潜科研最前线,向着更新的目标进发。

  记者张璟璟 通讯员范世清

原标题:

编辑: 孙研纠错:171964650@qq.com

拿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蛟龙号,总设计师是宁波人

稿源: 甬派客户端 2018-01-09 22:30:58

  徐芑南(左二)与团队成员代表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图片来自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

  “‘蛟龙号’科研团队宁波元素不止星箭航天机械、甬科声学技术,项目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就是宁波镇海人!”宁波市院士服务和咨询中心相关负责人今天兴奋地告诉记者。

  一年一度的科技界盛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月8日在北京举行。其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蛟龙号项目总设计师徐芑南院士和项目牵头单位——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的40多名科研人员赴京领奖。

  据悉,另一个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航天领域相关项目亦由一位宁波镇海籍院士领衔,他就是中国航天运载器总体及控制系统领域的领军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为民。包院士还在西电宁波研究院设立院士工作站。

(包为民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

  记者注意到,2011年11月,徐芑南院士借着参加宁波市第八届学术大会之机,携同为镇海籍的夫人方之芬踏上故土。那一次回乡之旅,徐院士参观了宁波帮博物馆,还给镇海骆驼中学的孩子们作了一场有关“蛟龙号”的报告,并向校方赠送了精美的“蛟龙号”模型。

(2011年11月,徐院士在镇海骆驼中学作报告。图片来自镇海新闻网)

  虽然成长在上海,但徐芑南一口浓浓宁波腔。他说“我对家乡的概念一直很浓厚。如果有可能,我愿意为家乡海洋经济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宁波帮博物馆展厅,讲解员他介绍南船和北船的区别。“我就是学造船的,搞了一辈子船舶,对这个还算熟悉,你讲得很对,谢谢侬为我做讲解。”徐院士一口乡音,还跟着讲解员念展板上的宁波民谣。

  2014年1月17日,宁波市科协和镇海区科协工作人员赴无锡拜访慰问徐院士(左三),在蛟龙号前合影。宁波市科协供图

  徐芑南院士这样描述自己心中的“蛟龙号”:它像一条鲸鱼,流线体型的,一个要它直航稳定,一个要它机动灵活……“就像是我的孩子,我是看着它一天天成长起来的。”

  2002年,科技部启动“十五”期间863计划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打响了我国深海技术领域的攻坚战。选总设计师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徐芑南。

  而此时,徐芑南已经从中船重工七〇二所退休,在大洋彼岸美国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当时接到七〇二所原所长吴有生院士打来的邀请电话,徐芑南一个劲说:“来不及了!赶快要赶回所里!”就这样,不顾患有严重心脏病,徐芑南毅然放弃在美国颐养天年的生活,带着老伴回国。

  在6年前那次故乡行期间,这位“蛟龙号”总设计师道出了他的梦想:“我搞了一辈子的深潜技术研究,大都是深潜机器人,载人深潜一直是我的梦想,我想让中国的潜水器可以在世界所有的海域活动。”

(徐院士站在蛟龙号前。宁波市科协供图)

  正因梦想执着,2009年“蛟龙号”第一次海试,年逾七旬的徐老还是坚持要求上船坐镇指挥,他拖着装满药品、氧气机、血压计等医疗器械的拉杆箱,和科研团队坚守在一起。

  后续的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由于试验海区较远,徐芑南不能亲临现场,但他一直坚守在海试陆基保障中心,第一时间了解海试情况,并给出相应的技术指导。由于时差因素,海试常常在半夜或凌晨进行,但徐芑南从未缺席过。

  “蛟龙号”的研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机械、通信等12个分系统,需要上百家科研单位协力攻关。在徐芑南看来,“人人都是主角,人人又都是其他人的配角。大家相互补台,互不拆台。”获得无数荣誉的他一直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奖,我只是团队中的一员,是替团队领奖。”

  蛟龙号初次下水,在海面打出漂亮的蝴蝶水花;蛟龙号用机械臂灵活地把一面钛合金五星红旗插到了海底;1000米、5000米,直到7062米,蛟龙号成为世界下潜深度最大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作为我国深潜技术的开拓者,徐芑南院士带领蛟龙号团队十年磨一剑,实现了中国大深度载人潜器的“从无到有”,从浅蓝走向深蓝。如今,年近82岁的他依然活跃在深潜科研最前线,向着更新的目标进发。

  记者张璟璟 通讯员范世清

原标题: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