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拯救古戏台 专家学者呼吁多元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利用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18-04-17 07:27:55 报料热线:81850000

  宁海魏氏宗祠古戏台

  宁海城隍庙古戏台

  宁海胡氏宗祠古戏台上的藻井

  宁海崇兴庙古戏台

  乡村聚落中众多的古戏台,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也是古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

  一部中国戏曲史,半部在浙江。浙江是南戏的故乡,一直以来,戏曲活动十分盛行,戏台众多,清中期甚至出现“村村有戏台”的盛景,有些村还有好几个。

  宁波的戏台文化源远流长,目前已登记在册、录入国家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的共有330座,主要分布于我市南部区域。其中,宁海县有125座,象山县有78座,奉化区有56座,合计259座,占全市古戏台总数的78.5%。

  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海古戏台为代表的宁波古戏台,承载着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价值,是传统乡土建筑中最具民间智慧、最得百姓心声的作品,是宁波地区根系历史、贯穿生活、面向未来的精神纽带之一。

  新时期,如何有效保护古戏台“双遗产”,推动宁波古戏台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利用?日前,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举办了“古韵新声、双遗同和”宁波古戏台保护利用高峰论坛,来自浙江、河南、贵州等地文物管理部门和学术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呼吁多元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利用。

  熠熠生辉的宁波古戏台

  宁波的古戏台,以宁海现存的10座二连贯藻井戏台和3座规格极高的三连贯藻井戏台为经典之作,木雕、砖雕、石雕、堆塑、彩绘、贴金、髹漆等工艺一应俱全,不少古戏台达到了“凡物必雕,凡雕必美”的境界,既有吉庆祥和、雍容华贵的视觉美感,也在朱漆金箔交融中形成金碧辉煌、熠熠生辉的视觉冲击。

  针对这些构造华美、刻作细腻、彩绘绚丽的古戏台,我市严格贯彻“双遗产”保护工作方针,统筹做好全市古戏台保护与利用的各项工作,将“宁波古戏台拯救行动”一一落到实处。目前,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位于庆安会馆的古戏台2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的古戏台15座,有属于省级文保单位的5座,列入区县(市)级文保单位的35座,列入市级文物保护点的72座。列入保护单位和保护点的合计127座,占我市登记在册的古戏台总数的38.5%。

  在全力做好濒危古戏台抢救性保护维修的同时,古戏台日常保养维护工作也逐步得到加强。以全国唯一的“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宁海县为例,截至2017年底,宁海县累计投入3500万元,按照年度保护计划及时修缮和保养古戏台。古戏台日常安全管理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基本完成了省级以上古戏台安防设备的更新与升级,并与110联网,建立一键报警联动系统,确保相关部门更快更有效地掌握古戏台的安全状况。

  同时,我市持续加大古戏台的对外宣传力度,加强对古戏台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和建档立案工作,出版了《宁海古戏台》《宁海古戏台建筑群研究》等专著,成立了宁海县古戏台研究中心,聘请资深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和著名专家学者联合开展古戏台文化研究工作。以螺旋鹅罗顶(俗称“鸡笼顶”)为代表的传统营造技术,以木雕、石雕、砖雕、彩绘、灰塑等为代表的传统装饰工艺,以匾额、楹联、题记等为代表的文学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展示,并启动了古戏台传统营造技艺的申遗工作,申请并注册了“古戏台”商标,此外还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急剧转型,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及习俗已被逐渐遗弃,古戏台面临“曲终人散”的尴尬。宁波古戏台保护利用也存在着保护意识淡薄、工艺传承困难、资金投入不足的困境。

  让古戏台唤醒“乡愁记忆”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在高峰论坛上说,戏台文化比一般古建筑的内涵要丰富,应深入挖掘。“(古戏台)不仅在建筑(建筑结构、彩绘、形制布局等)上很有特色,而且事关民间信仰、姓氏宗族,是数千年来民间百姓聚会的重要公共场所。如果把戏台上演绎的戏曲考虑进来,蕴含的内容就更丰富了。过去有很多人不识字,他们通过看戏听戏来了解仁义礼智信。”

  曾经,古戏台是乡土社会里最热闹的场所。在宁海,一年当中有“正戏”(古历正月)“夏戏”“重阳戏”“十月戏”“冬戏”等,尤以“正戏”最为活跃。很多村子为了庆祝,会请来戏班子演出。那几天,村民脸上挂满笑容,为客人留上好座位,做生意的则早早摆好了摊子,小朋友们欢快地跑来跑去,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欢喜。天色渐暗,开场锣鼓敲响,丝竹悠扬中开始上演“出将入相”“才子佳人”……

  “古戏台体现了人们对家乡无限的眷念和浓浓的乡愁。”省文物局局长柳河说,浙江省现有昆剧、京剧、越剧、婺剧、绍剧、甬剧、姚剧、宁海平调等18个剧种(早年宁波还有甬昆),58个戏曲非遗项目。全省有注册登记的民营剧团近千家,目前可上演剧目946个,其中近10年来的新编剧目有744个。“戏曲传达的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早已融入血脉,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

  然而,近年来古戏台消失的速度非常快。上海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黄继忠在高峰论坛上指出,20世纪80年代全国还有大量的古戏台存在,20年后很多戏台消失了。“为何消失?古戏台大多处于农村、寺庙、宗祠里,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戏曲演绎),再加上目前戏曲发展也遭遇困境,所以好多地方对古戏台缺乏重视。”在宁波参加论坛期间,黄继忠参观考察了宁海城隍庙古戏台、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崇兴庙古戏台、魏氏宗祠古戏台,以及天一阁和庆安会馆内的古戏台,“相比北方戏台,宁波的戏台非常有特色,保护得也非常好,从利用的角度看,和传统戏曲也有结合。”

  他指出,有些价值特别高、制作精美的古戏台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能够争取到更多经费,获得维修保护。“而那些普通的古戏台,因为散落在农村,利用的难度也比较大,它们往往很难获得经费投入。”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韩小寅认为,古戏台作为一项优秀的文化遗产,在构建乡村和谐文化中起到了凝聚民心、道德教化、艺术传承的独特作用。“必须继续营造符合乡村民众情怀归宿的物理和心理环境,唤醒‘故乡记忆’,引导‘精神回乡’,培养民众用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理性审视宁波古戏台拯救与保护行动。”他说,宁波在全力做好对当前传承人的保护与扶持的同时,将进一步加大对后续传承对象的选拔、申报和扶持力度,致力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石刻赵”“木雕黄”“泥人张”,确保古戏台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

  以古戏台振兴乡村传统文化

  “在一个被手机和微信主宰的世界里,怎样去保护传统歌剧(戏曲)的吸引力和实用性是一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副主任西蒙尼·里卡在论坛发言中指出,中国的农村中保留着很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海古戏台就是遗产的一个非凡形式。古戏台保护面临着很多挑战,不能单纯考虑物理建筑的层面,或者博物馆、人类学上的观点,而应该着眼于更大的框架。“举个例子,还要考虑保护和复苏农村的景色,对传统服饰、传统音乐、当地歌曲和语言的保护,以及创造性地振兴。”他还提出一个思考性的问题,古戏台在当今社会能扮演什么样的新的文化角色,并再次成为社会生活的核心?“我认为,遗产保护是一种可持续行为,需要创造性地发展一体化保护模式,如旅游和生态等层面的整体化策略。”

  励小捷说,当今中国文物保护事业进入新时代,面临繁重的任务,社会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古戏台量大面广,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重视和参与。”他希望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保护利用之路。黄继忠等专家也认为,因为数量巨大,所有的古戏台让政府“承包”起来是不太可能的,建议引入社会力量,来保护更多古戏台。

  “在全国上下推进实施‘文旅大融合’‘乡村振兴战略’‘互联网+文化’的背景下,有效保护利用好宁波古戏台‘双遗产’,对于推进全国古戏台保护工作、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意义重大。”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张爱琴表示,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加大古戏台保护与利用力度,构建全民参与的保护机制,完善长效稳定的传承机制,推进科学智能的传播机制,着力破解困扰古戏台保护利用工作的瓶颈。

  近年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秉持“文物保护全民参与、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的发展理念,在资助文物保护修缮、促进文物合理利用、推动文物价值的研究与传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拯救老屋行动”的实施,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社会组织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群众自发参与的私人产权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我们真诚地希望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合作开展‘拯救古戏台行动’,以宁波古戏台为试点,发挥公益资金的示范性、探索性和带动性效益,在古戏台的保护修缮、开发利用、陈列展示、宣传研究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而更好地推动古戏台保护利用和工艺传承,振兴乡村传统文化。”张爱琴说。

  拯救古戏台,我们在行动!期待古戏台再次“活”起来、“唱”起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陈青戴云华/文周建平/摄

原标题:拯救古戏台,我们在行动 ——专家学者呼吁多元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利用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拯救古戏台 专家学者呼吁多元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利用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18-04-17 07:27:55

  宁海魏氏宗祠古戏台

  宁海城隍庙古戏台

  宁海胡氏宗祠古戏台上的藻井

  宁海崇兴庙古戏台

  乡村聚落中众多的古戏台,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也是古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

  一部中国戏曲史,半部在浙江。浙江是南戏的故乡,一直以来,戏曲活动十分盛行,戏台众多,清中期甚至出现“村村有戏台”的盛景,有些村还有好几个。

  宁波的戏台文化源远流长,目前已登记在册、录入国家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的共有330座,主要分布于我市南部区域。其中,宁海县有125座,象山县有78座,奉化区有56座,合计259座,占全市古戏台总数的78.5%。

  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海古戏台为代表的宁波古戏台,承载着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价值,是传统乡土建筑中最具民间智慧、最得百姓心声的作品,是宁波地区根系历史、贯穿生活、面向未来的精神纽带之一。

  新时期,如何有效保护古戏台“双遗产”,推动宁波古戏台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利用?日前,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举办了“古韵新声、双遗同和”宁波古戏台保护利用高峰论坛,来自浙江、河南、贵州等地文物管理部门和学术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呼吁多元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利用。

  熠熠生辉的宁波古戏台

  宁波的古戏台,以宁海现存的10座二连贯藻井戏台和3座规格极高的三连贯藻井戏台为经典之作,木雕、砖雕、石雕、堆塑、彩绘、贴金、髹漆等工艺一应俱全,不少古戏台达到了“凡物必雕,凡雕必美”的境界,既有吉庆祥和、雍容华贵的视觉美感,也在朱漆金箔交融中形成金碧辉煌、熠熠生辉的视觉冲击。

  针对这些构造华美、刻作细腻、彩绘绚丽的古戏台,我市严格贯彻“双遗产”保护工作方针,统筹做好全市古戏台保护与利用的各项工作,将“宁波古戏台拯救行动”一一落到实处。目前,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位于庆安会馆的古戏台2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的古戏台15座,有属于省级文保单位的5座,列入区县(市)级文保单位的35座,列入市级文物保护点的72座。列入保护单位和保护点的合计127座,占我市登记在册的古戏台总数的38.5%。

  在全力做好濒危古戏台抢救性保护维修的同时,古戏台日常保养维护工作也逐步得到加强。以全国唯一的“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宁海县为例,截至2017年底,宁海县累计投入3500万元,按照年度保护计划及时修缮和保养古戏台。古戏台日常安全管理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基本完成了省级以上古戏台安防设备的更新与升级,并与110联网,建立一键报警联动系统,确保相关部门更快更有效地掌握古戏台的安全状况。

  同时,我市持续加大古戏台的对外宣传力度,加强对古戏台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和建档立案工作,出版了《宁海古戏台》《宁海古戏台建筑群研究》等专著,成立了宁海县古戏台研究中心,聘请资深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和著名专家学者联合开展古戏台文化研究工作。以螺旋鹅罗顶(俗称“鸡笼顶”)为代表的传统营造技术,以木雕、石雕、砖雕、彩绘、灰塑等为代表的传统装饰工艺,以匾额、楹联、题记等为代表的文学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展示,并启动了古戏台传统营造技艺的申遗工作,申请并注册了“古戏台”商标,此外还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急剧转型,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及习俗已被逐渐遗弃,古戏台面临“曲终人散”的尴尬。宁波古戏台保护利用也存在着保护意识淡薄、工艺传承困难、资金投入不足的困境。

  让古戏台唤醒“乡愁记忆”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在高峰论坛上说,戏台文化比一般古建筑的内涵要丰富,应深入挖掘。“(古戏台)不仅在建筑(建筑结构、彩绘、形制布局等)上很有特色,而且事关民间信仰、姓氏宗族,是数千年来民间百姓聚会的重要公共场所。如果把戏台上演绎的戏曲考虑进来,蕴含的内容就更丰富了。过去有很多人不识字,他们通过看戏听戏来了解仁义礼智信。”

  曾经,古戏台是乡土社会里最热闹的场所。在宁海,一年当中有“正戏”(古历正月)“夏戏”“重阳戏”“十月戏”“冬戏”等,尤以“正戏”最为活跃。很多村子为了庆祝,会请来戏班子演出。那几天,村民脸上挂满笑容,为客人留上好座位,做生意的则早早摆好了摊子,小朋友们欢快地跑来跑去,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欢喜。天色渐暗,开场锣鼓敲响,丝竹悠扬中开始上演“出将入相”“才子佳人”……

  “古戏台体现了人们对家乡无限的眷念和浓浓的乡愁。”省文物局局长柳河说,浙江省现有昆剧、京剧、越剧、婺剧、绍剧、甬剧、姚剧、宁海平调等18个剧种(早年宁波还有甬昆),58个戏曲非遗项目。全省有注册登记的民营剧团近千家,目前可上演剧目946个,其中近10年来的新编剧目有744个。“戏曲传达的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早已融入血脉,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

  然而,近年来古戏台消失的速度非常快。上海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黄继忠在高峰论坛上指出,20世纪80年代全国还有大量的古戏台存在,20年后很多戏台消失了。“为何消失?古戏台大多处于农村、寺庙、宗祠里,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戏曲演绎),再加上目前戏曲发展也遭遇困境,所以好多地方对古戏台缺乏重视。”在宁波参加论坛期间,黄继忠参观考察了宁海城隍庙古戏台、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崇兴庙古戏台、魏氏宗祠古戏台,以及天一阁和庆安会馆内的古戏台,“相比北方戏台,宁波的戏台非常有特色,保护得也非常好,从利用的角度看,和传统戏曲也有结合。”

  他指出,有些价值特别高、制作精美的古戏台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能够争取到更多经费,获得维修保护。“而那些普通的古戏台,因为散落在农村,利用的难度也比较大,它们往往很难获得经费投入。”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韩小寅认为,古戏台作为一项优秀的文化遗产,在构建乡村和谐文化中起到了凝聚民心、道德教化、艺术传承的独特作用。“必须继续营造符合乡村民众情怀归宿的物理和心理环境,唤醒‘故乡记忆’,引导‘精神回乡’,培养民众用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理性审视宁波古戏台拯救与保护行动。”他说,宁波在全力做好对当前传承人的保护与扶持的同时,将进一步加大对后续传承对象的选拔、申报和扶持力度,致力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石刻赵”“木雕黄”“泥人张”,确保古戏台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

  以古戏台振兴乡村传统文化

  “在一个被手机和微信主宰的世界里,怎样去保护传统歌剧(戏曲)的吸引力和实用性是一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副主任西蒙尼·里卡在论坛发言中指出,中国的农村中保留着很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海古戏台就是遗产的一个非凡形式。古戏台保护面临着很多挑战,不能单纯考虑物理建筑的层面,或者博物馆、人类学上的观点,而应该着眼于更大的框架。“举个例子,还要考虑保护和复苏农村的景色,对传统服饰、传统音乐、当地歌曲和语言的保护,以及创造性地振兴。”他还提出一个思考性的问题,古戏台在当今社会能扮演什么样的新的文化角色,并再次成为社会生活的核心?“我认为,遗产保护是一种可持续行为,需要创造性地发展一体化保护模式,如旅游和生态等层面的整体化策略。”

  励小捷说,当今中国文物保护事业进入新时代,面临繁重的任务,社会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古戏台量大面广,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重视和参与。”他希望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保护利用之路。黄继忠等专家也认为,因为数量巨大,所有的古戏台让政府“承包”起来是不太可能的,建议引入社会力量,来保护更多古戏台。

  “在全国上下推进实施‘文旅大融合’‘乡村振兴战略’‘互联网+文化’的背景下,有效保护利用好宁波古戏台‘双遗产’,对于推进全国古戏台保护工作、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意义重大。”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张爱琴表示,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加大古戏台保护与利用力度,构建全民参与的保护机制,完善长效稳定的传承机制,推进科学智能的传播机制,着力破解困扰古戏台保护利用工作的瓶颈。

  近年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秉持“文物保护全民参与、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的发展理念,在资助文物保护修缮、促进文物合理利用、推动文物价值的研究与传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拯救老屋行动”的实施,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社会组织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群众自发参与的私人产权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我们真诚地希望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合作开展‘拯救古戏台行动’,以宁波古戏台为试点,发挥公益资金的示范性、探索性和带动性效益,在古戏台的保护修缮、开发利用、陈列展示、宣传研究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而更好地推动古戏台保护利用和工艺传承,振兴乡村传统文化。”张爱琴说。

  拯救古戏台,我们在行动!期待古戏台再次“活”起来、“唱”起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陈青戴云华/文周建平/摄

原标题:拯救古戏台,我们在行动 ——专家学者呼吁多元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利用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