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追记杨海定:他有一个“青云梦”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05-21 09:04:41 报料热线:81850000

8年前还是落后村的青云村,如今已成为美丽乡村示范村、历史文化名村。图为青山绿水环绕的青云村一景。(萧王庙街道供图)

19日上午,千余村民泪别杨书记。(袁伟鑫 摄)

 

    两张名片静卧案头,前一天刚有客人来洽谈民宿开发项目;记满工作事项的笔记本还未合上,旁边“陪伴”着一副老花镜、一支笔……只是,再也不见往日那俯首忙碌的身影。

    5月17日清晨,那个悉心“耕耘”村里每一寸土地的好书记走了,那个贴心倾听群众每一个需求的好人走了,那个一身正气、带好村班子队伍的好党员走了……

    八载耕耘路,甘作蚕吐丝。他,就是奉化萧王庙街道青云村党总支书记杨海定。

    心系百姓,逐梦“青云”,上下求索,振兴乡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杨海定的事迹温润人心,感人至深,催人奋发。

    头雁领航,“烂摊子”上崛起先进村

    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中国第三批传统村落、市历史文化名村……走进村委会议事厅,墙上悬挂的22块荣誉牌跃入眼帘。“海定哥上任前,这面墙一片空白。”村委会主任孙勇其说。

    2010年,青云村是奉化的落后村,没人肯挑“烂摊子”。杨海定却舍弃年收入近百万元的企业,接过这个“烫手山芋”。他立下誓言:这个书记要么不当,当就要当好,当干部就是要为村民办实事!

    “杨书记啃的第一块‘硬骨头’,就是村里门前河、外婆溪河整治及村道拓宽。”时任青云村大学生“村官”的江旭蔚说,两条村河昔日垃圾遍布,沿河老宅破旧不堪,河旁主村道狭窄得连一辆汽车也进不来。因为涉及75户人家的拆迁,村里没人敢下决心。

    “虽然吃吃拳头,仍要奔奔脚头。”拆迁工作启动后,这句口头禅一直挂在杨海定嘴边。“有5间楼房最为棘手,房屋所属的4个堂兄弟有3个在外地居住,剩下一个意见较大,让海定哥吃了闭门羹。”孙勇其说,杨海定50多次上门做工作,甚至一天跑四五趟。最后,该村民的子女被打动了,帮杨海定一起劝服了全家人。

    打通断头路、兴建农居小区和村服务中心……实事工程一项项推进,村庄“颜值”一天天提升。“以前亲戚来了总说青云村是老面孔,可现在一天一个样。”村民康银妹说。

    作为一村的“掌舵人”,必须眼光长远。2014年青云村获评市历史文化名村,杨海定借机启动全村6.5万平方米的古建筑修缮工程。“修破房子干啥,不如拆了建新房……”面对村民的质疑,杨海定带着60名村民代表,到慈溪方家河头村考察。看着人家一幢幢修旧如旧的古建筑重焕青春,大家的心弦被拨动了。

    为当好古村修复“设计师”,杨海定远赴安徽西递、宏村等地取经。“2015年,市里组织历史文化名村的书记到皖南考察,有些人走马观花,但杨海定一直‘缠’着当地村干部,询问管线铺设、电表隐藏等细节。”市规划局建筑与技术管理处处长季贤昌印象深刻。如今,青云村古村落修复工程已完成70%。

    村庄变美了,如何让村集体和村民的“荷包”鼓起来?杨海定一直在思索。“海定哥上任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12万元。”孙勇其说,青云村有1600多亩村集体所有的山林地,部分山地虽然承包出去,但一些村民拖欠租金,还有些未承包山地被人圈为己用。村里收回后,划出300亩经济林,采用公开招投标方式承包给肯干活、懂技术的村民,“3年承包款100多万元,每年村集体收入增加30多万元。”随后,杨海定又以出租方式盘活粮仓、村服务中心等资源,助村集体收入去年首次突破70万元。

    在杨海定指导下,不少村民拓宽了增收路。孙梦华曾以干农活为生,全家年收入不足万元。“2012年,我在杨书记建议下承包了4亩半山地种水蜜桃。”孙梦华说,杨海定经常就种植、销售帮他出点子,“这些年收入越来越高,去年净利润4万多元,不但盖了新房,还给儿子操办了婚事。”

    心系群众,扶危济贫舍己为人

    他是个好人!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郑栅洁在对杨海定事迹的批示中这样说,青云村民也这样念叨。谁家经济有困难,谁家乡亲找不到工作,谁家老人身体抱恙,他都记挂于心。

    采访中,63岁的村民孙小常闻讯赶来,“这么热心的人说走就走了,我接受不了这个事实。”9年前,他在劳作中不慎从杨梅树上摔落,头部伤势较重。杨海定得知后,个人送上1000多元慰问金。两年后,孙小常突发脑溢血,昏迷了8天,“醒来后老婆告诉我,杨书记每隔一天来医院探望一次,还悄悄留下1000元。”

    “我曾亲眼看到,一位困难村民到办公室找海定哥。当时他身上正好带着四五千元,全部掏给了对方。”孙勇其说。

    村民孙常尧至今清楚记得,2014年12月1日杨书记开车送他去上班。此前,他没有固定工作,闲来爱打麻将。“日子不能这样浑浑噩噩过,不干活怎么行?”为改变孙常尧的生活状态,杨海定几次奔波,介绍他去保安公司工作,还花2000元为他买了一辆电动车代步。“常尧,你要多为生活打算。”回想起杨海定生前的叮嘱,孙常尧眼眶有些湿润。

    “杨书记真正把群众视为家人。”参与村史编撰的孙小明插话,“他帮很多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但自己儿子还在宁波一家私营企业打工,女儿至今待业在家。”

    群众疾苦放在心上,自身病痛却不愿多提。几年前,他被查出患有糖尿病,后又引发了肾病等多种并发症,有时脚肿得连布鞋都穿不进。“每次住院做腹透,他总是说外出开会,或去宁波儿子家住几天,以免大家担心。”村妇女主任孙春萍说,“大家提醒他注意身体,他总是轻描淡写回一句‘不要紧’。”

    他把群众扛在肩头,群众就把他刻在心里。杨海定离世后,村民们无不动容恸哭。出殡当天,大雨滂沱,苍天含悲。“这一次,换我们为你遮风挡雨吧!”村民们自发用伞为杨书记撑起一片“晴天”。送行群众手执白花,绵延1.5公里,冒雨陪他走完在青云村的最后一程。

    严于律己,肃风正气葆党员本色

    “管好自己再管别人!”杨海定任村支书后,这句话在笔记本上工工整整记了多遍。自律自诫,彰显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的本色。

    “越是亲近的人,杨书记‘打’得越重!”村会计孙孟炎说,村里的晒谷场曾搭满违章建筑,杨海定小舅子赖以谋生的小店就是其中之一。几年前,村里决定拆违改建公共停车场。消息传出,村民们炸开了锅:“要拆我们的房子?杨海定你先拆自己小舅子的!”杨海定以身作则,做通老婆工作,拆了小舅子的店,让大家心服口服,工程得以顺利推进。

    “杨书记外出考察、采购、接待客人的路费、住宿费、餐费等,从没报销过一分钱,每年还要倒贴二三十万元给村里。”联村干部、街道纪工委书记潘飞英说,受杨海定的感染,8年来全村干部相关费用“零报销”。

    对村里慷慨,对自己却吝啬。儿子杨城杰告诉笔者,父亲经常穿着一件红格子衬衣、一双老北京布鞋,代步的汽车开了10多年。

    “当村干部不是来发财的,班子不正,做事不顺。”为了让村班子劲往一处使,杨海定上任后紧抓队伍建设,制订了村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十不准”,其中最重要一条就是村干部及亲属、朋友不准承包承建村里任何项目。他还主动把自己作为书记的财务审批权从2000元降到500元,超过500元须经村两委会讨论同意。

    杨海定引导全村坚持一事一议制,村里大事要事邀请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共同商议,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杨海定这抔春泥,已为他深爱的这片土地铺就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宁波日报 记者 沈孙晖 王 珏

    奉化记者站 黄成峰 严世君

原标题:

编辑: 崔燕纠错:171964650@qq.com

追记杨海定:他有一个“青云梦”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05-21 09:04:41

8年前还是落后村的青云村,如今已成为美丽乡村示范村、历史文化名村。图为青山绿水环绕的青云村一景。(萧王庙街道供图)

19日上午,千余村民泪别杨书记。(袁伟鑫 摄)

 

    两张名片静卧案头,前一天刚有客人来洽谈民宿开发项目;记满工作事项的笔记本还未合上,旁边“陪伴”着一副老花镜、一支笔……只是,再也不见往日那俯首忙碌的身影。

    5月17日清晨,那个悉心“耕耘”村里每一寸土地的好书记走了,那个贴心倾听群众每一个需求的好人走了,那个一身正气、带好村班子队伍的好党员走了……

    八载耕耘路,甘作蚕吐丝。他,就是奉化萧王庙街道青云村党总支书记杨海定。

    心系百姓,逐梦“青云”,上下求索,振兴乡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杨海定的事迹温润人心,感人至深,催人奋发。

    头雁领航,“烂摊子”上崛起先进村

    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中国第三批传统村落、市历史文化名村……走进村委会议事厅,墙上悬挂的22块荣誉牌跃入眼帘。“海定哥上任前,这面墙一片空白。”村委会主任孙勇其说。

    2010年,青云村是奉化的落后村,没人肯挑“烂摊子”。杨海定却舍弃年收入近百万元的企业,接过这个“烫手山芋”。他立下誓言:这个书记要么不当,当就要当好,当干部就是要为村民办实事!

    “杨书记啃的第一块‘硬骨头’,就是村里门前河、外婆溪河整治及村道拓宽。”时任青云村大学生“村官”的江旭蔚说,两条村河昔日垃圾遍布,沿河老宅破旧不堪,河旁主村道狭窄得连一辆汽车也进不来。因为涉及75户人家的拆迁,村里没人敢下决心。

    “虽然吃吃拳头,仍要奔奔脚头。”拆迁工作启动后,这句口头禅一直挂在杨海定嘴边。“有5间楼房最为棘手,房屋所属的4个堂兄弟有3个在外地居住,剩下一个意见较大,让海定哥吃了闭门羹。”孙勇其说,杨海定50多次上门做工作,甚至一天跑四五趟。最后,该村民的子女被打动了,帮杨海定一起劝服了全家人。

    打通断头路、兴建农居小区和村服务中心……实事工程一项项推进,村庄“颜值”一天天提升。“以前亲戚来了总说青云村是老面孔,可现在一天一个样。”村民康银妹说。

    作为一村的“掌舵人”,必须眼光长远。2014年青云村获评市历史文化名村,杨海定借机启动全村6.5万平方米的古建筑修缮工程。“修破房子干啥,不如拆了建新房……”面对村民的质疑,杨海定带着60名村民代表,到慈溪方家河头村考察。看着人家一幢幢修旧如旧的古建筑重焕青春,大家的心弦被拨动了。

    为当好古村修复“设计师”,杨海定远赴安徽西递、宏村等地取经。“2015年,市里组织历史文化名村的书记到皖南考察,有些人走马观花,但杨海定一直‘缠’着当地村干部,询问管线铺设、电表隐藏等细节。”市规划局建筑与技术管理处处长季贤昌印象深刻。如今,青云村古村落修复工程已完成70%。

    村庄变美了,如何让村集体和村民的“荷包”鼓起来?杨海定一直在思索。“海定哥上任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12万元。”孙勇其说,青云村有1600多亩村集体所有的山林地,部分山地虽然承包出去,但一些村民拖欠租金,还有些未承包山地被人圈为己用。村里收回后,划出300亩经济林,采用公开招投标方式承包给肯干活、懂技术的村民,“3年承包款100多万元,每年村集体收入增加30多万元。”随后,杨海定又以出租方式盘活粮仓、村服务中心等资源,助村集体收入去年首次突破70万元。

    在杨海定指导下,不少村民拓宽了增收路。孙梦华曾以干农活为生,全家年收入不足万元。“2012年,我在杨书记建议下承包了4亩半山地种水蜜桃。”孙梦华说,杨海定经常就种植、销售帮他出点子,“这些年收入越来越高,去年净利润4万多元,不但盖了新房,还给儿子操办了婚事。”

    心系群众,扶危济贫舍己为人

    他是个好人!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郑栅洁在对杨海定事迹的批示中这样说,青云村民也这样念叨。谁家经济有困难,谁家乡亲找不到工作,谁家老人身体抱恙,他都记挂于心。

    采访中,63岁的村民孙小常闻讯赶来,“这么热心的人说走就走了,我接受不了这个事实。”9年前,他在劳作中不慎从杨梅树上摔落,头部伤势较重。杨海定得知后,个人送上1000多元慰问金。两年后,孙小常突发脑溢血,昏迷了8天,“醒来后老婆告诉我,杨书记每隔一天来医院探望一次,还悄悄留下1000元。”

    “我曾亲眼看到,一位困难村民到办公室找海定哥。当时他身上正好带着四五千元,全部掏给了对方。”孙勇其说。

    村民孙常尧至今清楚记得,2014年12月1日杨书记开车送他去上班。此前,他没有固定工作,闲来爱打麻将。“日子不能这样浑浑噩噩过,不干活怎么行?”为改变孙常尧的生活状态,杨海定几次奔波,介绍他去保安公司工作,还花2000元为他买了一辆电动车代步。“常尧,你要多为生活打算。”回想起杨海定生前的叮嘱,孙常尧眼眶有些湿润。

    “杨书记真正把群众视为家人。”参与村史编撰的孙小明插话,“他帮很多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但自己儿子还在宁波一家私营企业打工,女儿至今待业在家。”

    群众疾苦放在心上,自身病痛却不愿多提。几年前,他被查出患有糖尿病,后又引发了肾病等多种并发症,有时脚肿得连布鞋都穿不进。“每次住院做腹透,他总是说外出开会,或去宁波儿子家住几天,以免大家担心。”村妇女主任孙春萍说,“大家提醒他注意身体,他总是轻描淡写回一句‘不要紧’。”

    他把群众扛在肩头,群众就把他刻在心里。杨海定离世后,村民们无不动容恸哭。出殡当天,大雨滂沱,苍天含悲。“这一次,换我们为你遮风挡雨吧!”村民们自发用伞为杨书记撑起一片“晴天”。送行群众手执白花,绵延1.5公里,冒雨陪他走完在青云村的最后一程。

    严于律己,肃风正气葆党员本色

    “管好自己再管别人!”杨海定任村支书后,这句话在笔记本上工工整整记了多遍。自律自诫,彰显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的本色。

    “越是亲近的人,杨书记‘打’得越重!”村会计孙孟炎说,村里的晒谷场曾搭满违章建筑,杨海定小舅子赖以谋生的小店就是其中之一。几年前,村里决定拆违改建公共停车场。消息传出,村民们炸开了锅:“要拆我们的房子?杨海定你先拆自己小舅子的!”杨海定以身作则,做通老婆工作,拆了小舅子的店,让大家心服口服,工程得以顺利推进。

    “杨书记外出考察、采购、接待客人的路费、住宿费、餐费等,从没报销过一分钱,每年还要倒贴二三十万元给村里。”联村干部、街道纪工委书记潘飞英说,受杨海定的感染,8年来全村干部相关费用“零报销”。

    对村里慷慨,对自己却吝啬。儿子杨城杰告诉笔者,父亲经常穿着一件红格子衬衣、一双老北京布鞋,代步的汽车开了10多年。

    “当村干部不是来发财的,班子不正,做事不顺。”为了让村班子劲往一处使,杨海定上任后紧抓队伍建设,制订了村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十不准”,其中最重要一条就是村干部及亲属、朋友不准承包承建村里任何项目。他还主动把自己作为书记的财务审批权从2000元降到500元,超过500元须经村两委会讨论同意。

    杨海定引导全村坚持一事一议制,村里大事要事邀请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共同商议,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杨海定这抔春泥,已为他深爱的这片土地铺就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宁波日报 记者 沈孙晖 王 珏

    奉化记者站 黄成峰 严世君

原标题: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