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各地新闻
桐庐廊桥桥顶为何垮塌?调查组已进驻 记者合村追踪
稿源: 浙江新闻   2018-07-29 10:38:00 报料热线:81850000

  7月27日19时40分,杭州市桐庐县合村乡合村村琅玕自然村村道一座廊桥桥顶发生垮塌,造成现场11名乘凉避雨群众被埋压,致8人死亡,3人受伤。

  桐庐廊桥桥顶为何垮塌?事发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7月28日凌晨1时40分、上午10时30分,桐庐县政府连续召开两场新闻发布会,进行了情况通报。

  目前,杭州市县调查组进驻桐庐,相关部门已经对事故廊桥开展封闭调查。

  记者也赶赴合村追踪。

  事发时当地出现近十级大风

  据桐庐县气象局通报,根据气象监测,当时事发地附近出现24.1米/秒的大风,风速接近十级风,并伴有阵雨天气。

  “当地像这样的极端天气还是第一次出现。”气象局发言人说,27日16时46分,桐庐县气象台发布了雷电黄色预警,通过电视、广播、网站等多种渠道向社会进行了发布。

  当时的风到底有多大?

  55岁的琅玕村村民姚炳秀挽起裤腿,给记者看右腿上的乌青。她告诉记者,27日晚上7点多钟,她正在村子里的老年活动室里,和左邻右舍闲聊着,突然起风后,狂风随即卷着豆大的雨点,直接往屋子里扑来。

  “我连忙去关门,但风太大了,门没关上,我反倒被门一打,整个人退后了2、3米,摔倒在地上。”她说。

  而原本在廊桥桥头乘凉的村民徐伟平,也选择了回家,“我家就在桥头。”他说,“没法在廊桥里面坐着了,风是斜的,雨都打在身上,还不如跑回家。”

  方金友的家,离桥头50米,他告诉记者,事发时他也听到了奇怪的声音:“呜——一声,没有雷声响,但像是龙卷风打着转过来。”

  记者采访的一路中,发现路边有不少倒伏的树木,直径有的在碗口大小。有些村民的家门口,散落着从屋顶刮落的碎瓦片。

  村民奋力自救

  乡、部门、民间组织合力救援

  事发廊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约60米,宽约5米。

  事故发生时,村民们最先开展自救。

  徐伟平是冲上桥面的第一批村民,“没时间思考别的,只想着多拖几个人出来。”徐伟平说,等到他有时间摸一把脸上的雨水和汗水,抬头环顾四周,身边已是黑压压的人群,与他站在一起。

  据桐庐官方通报,有百余名村民参与了救援。

  乡干部在知悉情况后,也立即前往事故现场。合村乡党委副书记朱晓东说,27日晚19时40分事故发生,19时42分合村乡干部就接群众电话,说廊桥发生坍塌,乡里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处置。

  “在我们赶到前,纳凉躲雨的村民和附近赶来的村民,已经开展了简单自救。”朱晓东说。

  乡干部到现场之后,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联系公安、医护、民兵等部门,请求支援;第二,立刻组织有劳动力的村民展开自救。

  朱晓东说,现场自救的有村民和民兵,加上后续赶到的医护、消防等力量,现场救援人员有几百人。

  后来,还有公安、综治、消防、卫计、安监、民政、交运等部门和民间救援组织及当地乡村干部、民兵等近千人加入到救援的队伍。

  风雨中,没有人撑伞。

  梁柱很沉,在现场记者也尝试双手合环往上抬,但纹丝不动。

  徐伟平告诉记者,当时是十来个精壮男子把垮塌的梁柱抬起一条缝,另一个人赶紧把一块木头垫进缝里,再有两个人把梁柱下被压的人拖出来。

  这样的动作重复了一个多小时,“腿脚都发软了。”徐伟平说,他数过,桥面上拖出5个,桥下有6个,“桥下的6个,有5个是我们自己搜救出来的,最后一个,是消防赶来搜救起来的。”

  记者发现,许多村民,手脚上都有被钉子或木屑刮伤的痕迹,那是搜救时不小心留下来的。

  杭州市县调查组进驻调查

  结果将第一时间公布

  对于百姓最关心的事故原因,桐庐已召开新闻发布会通告,目前由杭州市政府牵头的市县调查组已经进驻桐庐,对事故原因、廊桥桥顶工程的质量等相关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将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

  事发廊桥也暂时封闭调查。

  据通报,这座廊桥桥身于1984年建造;桥顶于2016年经过公开招投标建造,由浙江天地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建设,用于当地群众平时休闲、纳凉和躲雨。

  根据发布的招标公告显示,桥顶造价为95万元。

  以事发地为中心,搜救人员从事发时开始,经过拉网式、地毯式不间断反复搜查,并与事发的琅玕自然村和现场幸存者核对,现场确认无其他被压人员。

  目前,3名受伤者正在杭州和桐庐等地医院接受治疗,生命体征稳定。

  桐庐县政府表示,他们一方面做好伤者的救治工作;另一方面对死者家属进行慰问,协助安排好丧事等善后事宜。

  廊桥封闭调查后,合村乡政府于28日紧急在廊桥下游300米处左右建设行人简易便道,以方便后溪两岸村民出行。

原标题:桐庐廊桥桥顶为何垮塌?调查组已进驻 记者合村追踪

编辑: 孙研纠错:171964650@qq.com

桐庐廊桥桥顶为何垮塌?调查组已进驻 记者合村追踪

稿源: 浙江新闻 2018-07-29 10:38:00

  7月27日19时40分,杭州市桐庐县合村乡合村村琅玕自然村村道一座廊桥桥顶发生垮塌,造成现场11名乘凉避雨群众被埋压,致8人死亡,3人受伤。

  桐庐廊桥桥顶为何垮塌?事发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7月28日凌晨1时40分、上午10时30分,桐庐县政府连续召开两场新闻发布会,进行了情况通报。

  目前,杭州市县调查组进驻桐庐,相关部门已经对事故廊桥开展封闭调查。

  记者也赶赴合村追踪。

  事发时当地出现近十级大风

  据桐庐县气象局通报,根据气象监测,当时事发地附近出现24.1米/秒的大风,风速接近十级风,并伴有阵雨天气。

  “当地像这样的极端天气还是第一次出现。”气象局发言人说,27日16时46分,桐庐县气象台发布了雷电黄色预警,通过电视、广播、网站等多种渠道向社会进行了发布。

  当时的风到底有多大?

  55岁的琅玕村村民姚炳秀挽起裤腿,给记者看右腿上的乌青。她告诉记者,27日晚上7点多钟,她正在村子里的老年活动室里,和左邻右舍闲聊着,突然起风后,狂风随即卷着豆大的雨点,直接往屋子里扑来。

  “我连忙去关门,但风太大了,门没关上,我反倒被门一打,整个人退后了2、3米,摔倒在地上。”她说。

  而原本在廊桥桥头乘凉的村民徐伟平,也选择了回家,“我家就在桥头。”他说,“没法在廊桥里面坐着了,风是斜的,雨都打在身上,还不如跑回家。”

  方金友的家,离桥头50米,他告诉记者,事发时他也听到了奇怪的声音:“呜——一声,没有雷声响,但像是龙卷风打着转过来。”

  记者采访的一路中,发现路边有不少倒伏的树木,直径有的在碗口大小。有些村民的家门口,散落着从屋顶刮落的碎瓦片。

  村民奋力自救

  乡、部门、民间组织合力救援

  事发廊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约60米,宽约5米。

  事故发生时,村民们最先开展自救。

  徐伟平是冲上桥面的第一批村民,“没时间思考别的,只想着多拖几个人出来。”徐伟平说,等到他有时间摸一把脸上的雨水和汗水,抬头环顾四周,身边已是黑压压的人群,与他站在一起。

  据桐庐官方通报,有百余名村民参与了救援。

  乡干部在知悉情况后,也立即前往事故现场。合村乡党委副书记朱晓东说,27日晚19时40分事故发生,19时42分合村乡干部就接群众电话,说廊桥发生坍塌,乡里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处置。

  “在我们赶到前,纳凉躲雨的村民和附近赶来的村民,已经开展了简单自救。”朱晓东说。

  乡干部到现场之后,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联系公安、医护、民兵等部门,请求支援;第二,立刻组织有劳动力的村民展开自救。

  朱晓东说,现场自救的有村民和民兵,加上后续赶到的医护、消防等力量,现场救援人员有几百人。

  后来,还有公安、综治、消防、卫计、安监、民政、交运等部门和民间救援组织及当地乡村干部、民兵等近千人加入到救援的队伍。

  风雨中,没有人撑伞。

  梁柱很沉,在现场记者也尝试双手合环往上抬,但纹丝不动。

  徐伟平告诉记者,当时是十来个精壮男子把垮塌的梁柱抬起一条缝,另一个人赶紧把一块木头垫进缝里,再有两个人把梁柱下被压的人拖出来。

  这样的动作重复了一个多小时,“腿脚都发软了。”徐伟平说,他数过,桥面上拖出5个,桥下有6个,“桥下的6个,有5个是我们自己搜救出来的,最后一个,是消防赶来搜救起来的。”

  记者发现,许多村民,手脚上都有被钉子或木屑刮伤的痕迹,那是搜救时不小心留下来的。

  杭州市县调查组进驻调查

  结果将第一时间公布

  对于百姓最关心的事故原因,桐庐已召开新闻发布会通告,目前由杭州市政府牵头的市县调查组已经进驻桐庐,对事故原因、廊桥桥顶工程的质量等相关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将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

  事发廊桥也暂时封闭调查。

  据通报,这座廊桥桥身于1984年建造;桥顶于2016年经过公开招投标建造,由浙江天地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建设,用于当地群众平时休闲、纳凉和躲雨。

  根据发布的招标公告显示,桥顶造价为95万元。

  以事发地为中心,搜救人员从事发时开始,经过拉网式、地毯式不间断反复搜查,并与事发的琅玕自然村和现场幸存者核对,现场确认无其他被压人员。

  目前,3名受伤者正在杭州和桐庐等地医院接受治疗,生命体征稳定。

  桐庐县政府表示,他们一方面做好伤者的救治工作;另一方面对死者家属进行慰问,协助安排好丧事等善后事宜。

  廊桥封闭调查后,合村乡政府于28日紧急在廊桥下游300米处左右建设行人简易便道,以方便后溪两岸村民出行。

原标题:桐庐廊桥桥顶为何垮塌?调查组已进驻 记者合村追踪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