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图片新闻
剃头阿姨的坚守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18-09-09 07:29:00 报料热线:81850000

  海曙区段塘南路47号是间低矮破旧的小屋,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之中,显得并不起眼。47号小屋是爿理发店,没有店名,也没有招牌,更没有闪烁的霓虹灯。店内仍保持着老式理发店的模样,旧座椅、老款电吹风机、手动剃刀、刮刀布……无不传递出浓郁的老时光的味道。

  66岁的叶英飞和57岁的陈桂芬经营着这家理发店。每天清晨,她们不约而同地从各自的住处骑上自行车往理发店赶。无论谁先到店里,谁就会打开门锁,然后慢慢卸下老式排门板,敞门迎客。门一开,孤独了一夜的狗使劲朝她们摆动尾巴,店里一只用了几十年的收音机随即开始播放,顾客也陆续到来。

  来这里理发的多是段塘的老居民。城市改造后,原来生活在这里的人都各奔东西,但老居民对这家理发店的情结无法抹去。虽然街头的新潮理发店随处可见,但许多老人还是信赖叶英飞和陈桂芬的手艺。他们有的从江北过来,有的要乘十几站公交车方可到达,为的是在这家老店里,剃个舒心的头,刮个洁净的面。

  83岁的徐师傅说:“我从8岁开始就在这家理发店剃头了。旧时,这里沿河有许多商铺,还有几个凉亭。听老辈人传说,一群天台来的剃头匠,挑着剃头担,在段塘一带以剃头为生。后来,散落在街头的流动剃头匠集中在一起,开了这家理发店,想不到一开开到现在。”

  叶英飞的父亲是这家理发店的剃头师傅。1979年叶英飞从黑龙江支边回到宁波,就开始跟着父亲在店里做学徒。陈桂芬是1980年通过招工形式,进理发店学理发的。近40年的时间里,两位老姐妹从姑娘到大娘,在这间破旧而又温馨的小屋中,坚守着老辈人传授的剃头手艺。

  据叶英飞和陈桂芬介绍,她们学徒的时候,店里有七八位师傅,师傅们手艺都很好,也会认认真真地教。她们先在店里打打杂,后来跟着师傅拿起了剃头刀。现在,几位师傅已过世,只有她们还在从事这份行业。

  剃头手艺看似简单,其实颇有讲究,梳发、剃头、刮面、烫发,每道程序都要一丝不苟。尤其是刮面这一绝技,现在一些发廊已经失传,但叶飞英和陈桂芬的老手法,赢得了许多老顾客的好评。

  陈桂芬说:“来这里剃头的以老年人为多,有时还有小孩来剃满月头。我们只会剃老人和孩子的头,不会弄年轻人时髦的发型。”

  长久以来,这家理发店以手艺扬名,也坚持平价服务,从最初的每位两角,到现在的每位十元,非常受老顾客欢迎。“现在我们都退休了,每天风雨无阻来这里,也并不是全为了钱。因为来到店里,能和服务了几十年的老熟人见面,边剃头边聊天,心里感觉很踏实,这是多少钞票都换不来的。”叶英飞笑笑说。

  店里的日历在一页页撕去,这家近百年的理发店终将会在城市中消失,叶英飞和陈桂芬也会珍藏起自己几十年的“顶上功夫”,但理发店里所生发的乡情,会深深烙在剃头阿姨和她们的顾客心中。记者胡龙召文/摄通讯员竺仕宝

原标题: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剃头阿姨的坚守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18-09-09 07:29:00

  海曙区段塘南路47号是间低矮破旧的小屋,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之中,显得并不起眼。47号小屋是爿理发店,没有店名,也没有招牌,更没有闪烁的霓虹灯。店内仍保持着老式理发店的模样,旧座椅、老款电吹风机、手动剃刀、刮刀布……无不传递出浓郁的老时光的味道。

  66岁的叶英飞和57岁的陈桂芬经营着这家理发店。每天清晨,她们不约而同地从各自的住处骑上自行车往理发店赶。无论谁先到店里,谁就会打开门锁,然后慢慢卸下老式排门板,敞门迎客。门一开,孤独了一夜的狗使劲朝她们摆动尾巴,店里一只用了几十年的收音机随即开始播放,顾客也陆续到来。

  来这里理发的多是段塘的老居民。城市改造后,原来生活在这里的人都各奔东西,但老居民对这家理发店的情结无法抹去。虽然街头的新潮理发店随处可见,但许多老人还是信赖叶英飞和陈桂芬的手艺。他们有的从江北过来,有的要乘十几站公交车方可到达,为的是在这家老店里,剃个舒心的头,刮个洁净的面。

  83岁的徐师傅说:“我从8岁开始就在这家理发店剃头了。旧时,这里沿河有许多商铺,还有几个凉亭。听老辈人传说,一群天台来的剃头匠,挑着剃头担,在段塘一带以剃头为生。后来,散落在街头的流动剃头匠集中在一起,开了这家理发店,想不到一开开到现在。”

  叶英飞的父亲是这家理发店的剃头师傅。1979年叶英飞从黑龙江支边回到宁波,就开始跟着父亲在店里做学徒。陈桂芬是1980年通过招工形式,进理发店学理发的。近40年的时间里,两位老姐妹从姑娘到大娘,在这间破旧而又温馨的小屋中,坚守着老辈人传授的剃头手艺。

  据叶英飞和陈桂芬介绍,她们学徒的时候,店里有七八位师傅,师傅们手艺都很好,也会认认真真地教。她们先在店里打打杂,后来跟着师傅拿起了剃头刀。现在,几位师傅已过世,只有她们还在从事这份行业。

  剃头手艺看似简单,其实颇有讲究,梳发、剃头、刮面、烫发,每道程序都要一丝不苟。尤其是刮面这一绝技,现在一些发廊已经失传,但叶飞英和陈桂芬的老手法,赢得了许多老顾客的好评。

  陈桂芬说:“来这里剃头的以老年人为多,有时还有小孩来剃满月头。我们只会剃老人和孩子的头,不会弄年轻人时髦的发型。”

  长久以来,这家理发店以手艺扬名,也坚持平价服务,从最初的每位两角,到现在的每位十元,非常受老顾客欢迎。“现在我们都退休了,每天风雨无阻来这里,也并不是全为了钱。因为来到店里,能和服务了几十年的老熟人见面,边剃头边聊天,心里感觉很踏实,这是多少钞票都换不来的。”叶英飞笑笑说。

  店里的日历在一页页撕去,这家近百年的理发店终将会在城市中消失,叶英飞和陈桂芬也会珍藏起自己几十年的“顶上功夫”,但理发店里所生发的乡情,会深深烙在剃头阿姨和她们的顾客心中。记者胡龙召文/摄通讯员竺仕宝

原标题: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