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今天第19个记者节 请听,这是宁波记者的心里话……
稿源: 甬派   2018-11-08 19:21:00报料热线:81850000
QQ图片20181108144937.jpg

  今天,第十九个中国记者节。

  记者,记着!我们不过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所有的甘苦、冷暖并不比其他职业多,当然,也绝不比其他职业少。

  可是,和教师、护士、医生等职业一样,我们能拥有自己的节日,这是社会对我们的尊重,我们对此唯有感恩!

  雄关正道,以笔为马!我们必须更加自省,更加勤勉,以更加深沉的情怀记录这个伟大的新时代,记录这座奔腾向前的城市,记录所有平凡而美好的梦想,记录那些温暖和感动的时刻。当然,也以我们的使命和担当,做好舆论监督,成为推动社会更加美好的助力!

  今天上午,我市举行庆祝第十九个“中国记者节”报告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万亚伟出席。

  6位宁波新闻界的资深记者在报告会上吐露心声。其中,既有面对责任和使命的猛然警醒,也有从业道路上的深刻感悟,更有身为新闻工作者的深沉家国情怀!

  本网予以刊发,既藉此庆祝记者节的来临,更以此与网友共勉——

  你的情怀,我的文章

微信图片_20181108164710_副本.jpg

  曾毅(光明日报宁波记者站站长)

  在接到通知开始准备这场演讲初赛的时候,我正经历着一段昏天黑地的采访,对象是一个生命定格在92岁的老人。就在6月27号,中共中央追授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

  他一生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无数,就连美国国会图书馆都收藏了他29种书籍;他开拓了中共党史学科,提出了毛泽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概念;他从60岁开始32年之间培养了49名优秀的博士。他就是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红色理论家”郑德荣。

  为什么说是昏天黑地的采访?原因只有一个,时间太紧。按照部署,从采访到见报,一周时间;从第一篇稿件见报到第二篇稿件见报,三天时间,而且是一个人物通讯、一个报告文学。大家都是同行,可以想象一下这个节奏和难度。

  以光明日报宁波记者站的身份去写位于长春的老先生,这源于我在光明日报吉林记者站14年的沉淀。在这14年里,东北师大是我最熟悉的基地。从历任党委书记校长到各个学院的中层再到那些知名的教授,我们已经超越了工作成为朋友,就连郑先生49名博士有一大半都是我的好友甚至挚友。所以,当中组部、中宣部组织联合采访的时候,这个任务自然是我的。

  但是从记者的角度,郑先生不好写。他读书教书,人生平稳又顺畅;他生活规律,运动、写作、上课,作息时间从不改变;他家庭和睦、妻子孩子宁静又独立;他桃李天下,学生有序又有成。总之,在他的身上找不到对先进人物惯常期待的那种大起大落、风云跌宕。就连他的专业也被常人视为单调而重复,他一生只有一个职业那就是教师、只有一个事业那就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同行们在交流的时候都说,这样的主题很容易写成平淡的流水账。

  “他本身就是故事,他的情怀就是故事。”我的挚友,东北师大原党委书记盛连喜一语点醒了我。

  对,好的故事一定是有情怀的故事。

  他的成长是和着共和国的足迹共同走过,他曾经被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接见。他在年初接到了5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的邀请。可是,他却在开会的前一天离开了这个世界。一个92岁的长者,以如此隆重的方式向人生谢幕,和他的起点一起,形成了“党史人生”的完美闭环。我看到了他穿越一生的情怀。

  所以,三天内,通讯和报告文学如期见报,好在不负。此后,吉林人民出版社在众多的媒体报道中选择了我,据此改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已经在8月出版发行。目前此书的朝文版正在翻译中。

  把镜头从北国长春拉到魔都上海,时间坐标是2017年的10月31日。这一天,习总书记带领全体政治局常委瞻仰中共一大会址。电视新闻里,一个展台前,总书记正弯腰仔细观看着一件展品。没错,他看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讲解员说这是1920年9月印刷的,是由一位共产党员的老父亲放在衣冠冢里才保存下来的。总书记问,很珍贵啊,那你说的那个人呢?

  是啊,那个人呢?他是谁?他后来怎么样了?

  看到这段新闻的时候,我有些得意地笑了。因为我知道他是谁,因为就在半年前,我作为央媒惟一的代表和宁波市委组织部一起,已经完成了对他的找寻之旅。

  不仅是上海的这本《共产党宣言》。在北京,中央档案馆珍藏着中共二大惟一存世的文献——我国第一部《中国共产党党章》。穿越近百年的历史风云,这两本记录着中国共产党起点的珍贵史料之所以得以留存,多亏了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叫张人亚,他是宁波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党员。

  1896年5月18日,张人亚出生于当时的宁波市镇海县霞浦镇张家祠堂。他是张家的第二个儿子,父亲张爵谦为他取名静泉,人亚是他参加革命后自己改的。

  当时的张家并不富裕,但父亲仍然克服困难,坚持送他读书。1913年,15岁的张人亚为了分担家累,辍学到上海当学徒,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1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入了党,是上海最早的几个工人党员之一。

  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作为当时全国200名中共党员之一,张人亚也拿到了一本印有党章的小册子。

  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着上海滩,革命者的人头被挂在街上公开示众。一旦搜出与共产党相关的文件,就会引来杀身之祸。很多人感觉到危险都烧掉了,可张人亚想,这些是党的文件,是对党有用的。烧不得又留不得,怎么办?

  1927年年末的一个午后,张人亚悄悄地回到宁波霞浦的老家。没有惊起一声狗叫,他直接走进了父亲的房间。如今我们无从知晓父子之间说过什么,我们只知道他留下来时带的包裹,趁着夜色又返回了上海;我们只知道过了几天,张爵谦向邻居抱怨,我的这个儿子啊,这么久不回来,又没有一点消息,怕是早就没命了。在长山岗上,老人为张人亚和他早逝的妻子修了一座合葬墓穴。张人亚一侧是衣冠冢,老人家避开所有人把儿子留下的东西用油纸精心包好,藏进了空棺。

  从此张爵谦便一个人苦苦地守着衣冠冢里的秘密。直到1950年,没有得到儿子任何消息的老人家才把东西取出献给国家。这里面,有国家一级文物16件、二级三级文物10件,其中就包括总书记问到的《共产党宣言》。六年后,老人病逝。到死他都不知道,他的儿子在1932年已经因公殉职。

  张人亚和党章的故事,在去年11月10日的光明日报首次见报,由此拉开了全国媒体对他的找寻。我们还原了他从宁波到上海,再到安徽、江西、福建的革命轨迹。一段尘封的历史被亮相,一个赤城的情怀被景仰。今年七一前,中宣部又组织中央媒体进行了一次集中报道。

  我准备的第三个故事,是宁波余姚横坎头村村民与习近平总书记15年里两次对话、四封书信之间,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故事。作为一个轻微的强迫症患者,我牢记着学校里学过的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坚守着三段论。现在虽然因为时间关系,不能再展开。但是,只要说出个概要,我心里面就已经平衡了。

  我常常在想,记者真是一个好职业,它可以穿梭历史与现在,它可以纵横不同的人生与世界。它让我们有机会见证那些家国情怀,并将它们记录与传送。所以,你有好故事吗?告诉那些好记者吧,所有的好记者都会写出好的故事。

  ————————————————————————————

  心中有光,花自开

QQ图片20181108145014.jpg

  邓少华(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中国宁波网总编辑、甬派客户端总编辑)

  与以往几次站在台上发言所不同的是,这次感到特别的诚惶诚恐,有一种从没有过的压力。

  这压力从何而来,我一次次的追问自己,是知识跟不上了吗?是体力跟不上了吗?是思想跟不上了吗?似乎都不是。

  论知识吧,我做过晚报记者、党报记者,又做过网站,现在做客户端,应该说一直站在媒体发展的最前沿,我采写过大量的社会新闻、经济新闻、时政新闻,而且负责过两任市长、两任市委书记的新闻报道,时间长达12年,新闻从业的履历也算是丰富的,也有100多篇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等各类奖项。现在一些有影响力的报道,从策划到采写甚至是标题,都是我直接指挥的,特别是许多以“时晓竹”署名的文章,有的还是我自己动笔写的。

  说体力吧,也不是,我坚持每天早上跑步锻炼,身体还是比较健康的,精力也是旺盛的,甬派的值早班同志都知道,每天早上6点多,都会接到我的电话,进行报道安排,落实策划构想。

  难道是思想?想想也不是,我个人觉得,我的思想还是比较解放的,也有开拓的精神。

  这几年,我做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有的还是全国首创。比如甬派客户端,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专门在上海召开“甬派现象”,被称为中国城市型APP的样本。

  又比如,甬派传媒新三板上市,是浙江新媒体第一股,也是国内首个移动端概念的挂牌公司。

  还有,我负责的党报、党网、党端的经营工作,这些年也是一年更比一年好。记忆最深刻的是,2014年5月,我调任中国宁波网当总编,当时报业集团主要领导找我谈话,给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想尽办法,完成当年30万的利润指标。的确,对于当时的中国宁波网来说,要完成这个任务,真的非常困难。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当年我们完成了50多万的利润,不仅完成了指标,而且还留了一点点余地。财务跟我说,10多年来第一次到年底还有余钱。现在,中国宁波网、甬派客户端两个新媒体加在一起,今年可以达到6000万营业额,再加上两个控股子公司,一个派声文化公司、一个是派联技术公司,甬派传媒今年总营收可望突破一个亿,利润在2000万以上。

  现在,来报业集团、甬派学习考察客人可以说是络绎不绝,每周都有二三批客人,昨天下午,我们就接待了扬州日报总编带队的考察团。就在上星期,重庆日报一下来了10多位同志,到我们这里学习考察。但凡来考察的同行都觉得我们报业集团社长、总编有战略眼光和实干魄力,对中央的媒体融合决策贯彻得彻底,对移动优先战略执行得坚定,对发展新媒体理解得透彻,甬派在短时间做到这么有影响力,闯出了一条新媒体发展之路。

  既不是知识,也不是体力,更不是思想,那我的压力来自哪里呢?直到今天,我找到答案了。这份压力来自于飞逝的时光,来自于责任和使命。

  我曾在我的著作《新闻发现》这本书的后记中这样写道:我常常认为,参加工作以后,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打基础,第二个十年见成效,第三个十年攀高峰。

  所以,我也设想每个十年出一本书,第一个十年就是《新闻发现》,梳理总结了1996年至2006年的作品,第二个十年再出一本《新闻策划》,对2006年到2016年的作品进行总结,只可惜每天忙于事务,《新闻策划》这本书至今还没完成出版,争取明年能够完成任务。这么一算,两个十年已过去了,心里真是有些发慌了。

  报业集团主要领导经常会向外地来考察的同行介绍,邓少华是我们班子里最年轻的。其实,真的不年轻了,再算算,我到60岁退休,也只有15年时间了。

  时光飞逝,容颜易老。都说,岁月是一把杀猪刀。回望过去,当年背着行囊来到宁波,举目无亲、人生地疏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如今已是两鬓冒出了许多白头发,额头上的头发也掉得稀疏了。在报业集团工作22年了,我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报业集团,苦过、累过,甚至委屈过,但我没有遗憾。我曾在宁波日报复刊3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言时用了“三个感谢”,感谢时代、感谢宁波、感谢报社,给我了成长的机会、成才的平台、成功的阶梯。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文章,是腾讯离职五年的员工写的,感触特别深。文章说,人生有一种悲剧,叫作错把平台当本事,离开平台,你可能什么都不是。也许正是这种感恩的心态,这些年,我虽然很辛苦,但心情却始终是愉悦的。

  有一句古诗叫“近乡情更怯”。可能是同样的道理,人到中年了,我还有一些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也还有没有实现的梦想,才会有这种感叹时光飞逝的无形的压力。

  另一种压力就是责任和使命。甬派的同志,每天早上6点上班,晚上12点下班,无论寒冬酷暑,365天没有一天放假。有句话说得很形象:他们常常是顶着天上的星星回家的,有时还能看到日出。在报业集团里可以说是最辛苦的,但他们的收入并不是最高的,作为新媒体的领导,我的心里总觉得有一点对不住他们。过去,报社最苦的是上夜班的同志,许多很人都怕上夜班,所以报社有一条福利待遇,就是每上一年夜班,就会有夜班工龄补贴。

  现在,新媒体不仅有夜班,还有早班,甬派的50多位记者编辑,每周要都轮几个班次,不做当班编辑时候,又要采写稿件,一个人顶几个人在用,而且工作任务还越来越重。就光是评论跟帖,审核把关就是很大的工作量。所以,甬派的同志都是凭着一股劲、一种精神的力量在支撑,他们自己说是“甬派精神”。

  我以为,“甬派精神”与市领导的关心是分不开的,甬派上线三年多,刘奇书记、唐一军书记、郑栅洁书记三任市委书记接力关怀,点赞甬派、推荐甬派、慰问甬派、鞭策甬派,裘东耀市长等领导也到甬派考察,特别是万亚伟部长亲自指导甬派并给予格外关照,宣传部、网信办等社会各界也都给了我们极大的关心支持

  甬派现在是第一主流新媒体,也是报业集团融合发展的“牛鼻子”。前段时间,贵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带队到甬派考察,她们出来10天了,一路走下来,感觉甬派做得比较好。听了我们的一番介绍后,她们认为,我们报业集团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甬派,这条路子走对了。

  知难,行更难。想想三年前,做甬派,在报业集团内部也是意见分歧的,也有很大的阻力,现在大家认识都高度一致,如果没有甬派,我们报业集团可能就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正因为甬派影响力越来越大,大家对甬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容不得半点马虎,所以责任更大,压力也更大。

  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所以,我要珍惜机会,倍加努力,化压力为动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精神和郑栅洁书记在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要求,努力把甬派做得更好,努力把报业集团发展得更强大,努力把宁波故事讲得更精彩。

  特别是根据报业集团的部署,要干好几件大事:

  一是全力加快甬派传媒重大资产重组,早日在主板转板成功;

  二是全力推进政务数据整合,把甬派打造成为惠民服务大平台,参与城市大数据的运营;

  三是全力推广使用国内首款移动优先的“智派云”融媒体平台,共建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造全市一张网;

  四是全力加强对外合作,为宁波城市形象代言,运作好长三角新媒体联盟,在FACEBOOK、TWITTER上开设甬派号。

  心中有光花自开,人若向暖清风徐来。最后,我想借用一句名言,结束今天的发言:梦想有如宇宙星辰,即使永远触摸不到,但也要借着星光一路前行!

  ————————————————————————

  认认真真沉下去 兢兢业业干起来

QQ图片20181108145003.jpg

  周洋文(宁波广电集团编委会委员、新媒体研发服务中心主任、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每年的记者节,都会回望一下自己的新闻生涯。最令我难忘的是,两年前的今天,我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并有幸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四向四做”的勉励,这成为我工作的目标和追求。

  两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又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是总书记的要求,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我们的追求。

  一、锤炼脚力:换个姿态奔跑,既下笨功夫,又用真感情。

  总书记曾经说:“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

  现在想来,许多新闻创作都是下了笨功夫,也动了真感情的。

  2015年,我们走进划船社区采访小巷总理俞复玲,摄制组连续三个多月天天在社区蹲点,一次次走访基层群众。我们的镜头也终于饱蘸深情地记录了许多珍贵的画面,20多年未开口的自闭症患者阿军在俞复玲书记关怀下终于能开口说话了,20多年靠轮椅生活的脑瘫患者楠楠终于有了人生第一次独立行走,这些片中令人难忘的画面,将作品要表达的情感与主张,在细节的表现张力中自然而然流淌,显得真实而有感染力。

  记者只有在路上,心中才有时代;在基层,心中才有群众;在现场,心中才有感动。

  二、锤炼眼力:换个角度审视,既要有意义,又要有意思。

  这就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者增强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舆情的观察、判断、辨别的能力,不断提升新闻的判断处置能力。

  去年初,我们从宁波党史资料中,偶然发现了张人亚守护党章的新闻线索,立刻敏锐地意识到这一人物主题重大,意义深远。

  在随后十个月的时间里,摄制组跨越五个省市广泛采集资料,反复采访梳理,终于翻开尘封的历史,在全国首次揭秘再现了张人亚和家人冒着生命危险守护党章的感人事迹。

  十九大期间,宁波电视台和宁波广电集团新媒体平台独家推出了全面反映张人亚事迹的专题片《初心印记》,引起广泛社会反响。半个月之后,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张人亚的事迹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切并询问。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迅速引用本片的视频和文字素材跟进报道。此片通过深入扎实的采访,曲折动人的故事,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此片播出后,宁波市专门设立了张人亚党章学堂,从宁波到全国,掀起了一场“不忘初心”学习张人亚事迹的高潮。

  善于观察、见微知著,积极主动地训练眼力,不仅是增强宣传本领的必要环节,也是培养宣传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锤炼脑力,换个方式推进,既要讲道理,也要讲故事。

  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多思多想,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和判断框架,掌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本领,用创新思维不断深化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2014年,在小平同志发表“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指示发表30周年重要讲话纪念活动中,我们创作了专题片《这里是故乡》。

  片子大胆改革了过去成就报道的固有做法,而把视角定位在了宁波人的故乡情节上,以乡情为载体来反映30年的巨大成就。创意中,片子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三十年前八十年代的三江口,第一段音效就是几乎已经消失的宁波街头载人三轮车的喇叭声。

  纪念活动中,当三十年前三江口的画面和声音重现,当解说词出现:这里是故乡,宁波。时光里的小桥流水人家,都市中的缤纷炫目繁华,时间改变过很多事物,可不曾改变,那一种情怀。

  浓浓的乡情赢得现场的宁波帮人士热烈的鼓掌和由衷的共鸣。

  四、锤炼笔力,换个说法解读,既朝深处想,又往妙处说。

  今年,我的工作岗位发生了调整,成为集团的新媒体工作者。虽然岗位变了,信息发布平台变了,叙事呈现方式变了,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属性始终没有改变。

  9月19日,由市委组织部和我们宁波广电集团共同打造的“宁波红”党员教育直播平台开播试运行。作为宁波首创的党建新媒体直播平台,我们的工作方向是在移动端把全市52万党员凝聚在一起,把党建工作做得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先后推出“走进城市基层党建”“宁波区域化党建走向全国25周年”“胡建江血洒165米路”等专题活动,通过直播访谈、线上线下、实时互动等新媒体手段,将观点、理念、融入到“泪点”中,在创作中以温暖故事打动人、以励志事迹激励人、以经验做法启发人。在不到两个月时间,网络在线收看量达到570万人次,形成了强大的传播效果。

  10月29日,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同志对“宁波红”党员教育直播平台批示;深入务实,不断创新,久久为功,不断提升。

  同时,“宁波红”作为全国首个党员教育新媒体直播平台,也受到了中共中央组织部、浙江省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

  宁波广电集团全新打造的宁聚新闻客户端也即将正式上线,这一体现广电特色的新媒体宣传平台方案也得到了万部长的批示肯定。

  未来,宁聚也将把“四力”的要求作为我们工作的重要指引,认认真真地沉下去,兢兢业业干起来,怀着对党和事业的无限忠诚、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在信息化时代努力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把主旋律唱得响而又响,把正能量聚得强而又强。

  —————————————————————

  新时代,让新闻更有力量

QQ图片20181108145033.jpg

  励正(宁波广电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要闻部执行主编)

  2017年12月27日,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成为全球首个“10亿吨”大港。宁波广电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以此为题材,精心策划、实施了《宁波新闻》整档节目编排。播出后受到有关领导、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好评,荣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编排类唯一的一等奖。节目的采制过程,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地感受到新闻的力量。

  一、事实的力量

  事实是新闻报道的客观基础。如果把一档节目编排的生产过程比作是烹制一桌大餐,那么新闻事实就是这桌大餐所用的食材。

  2017年11月下旬,根据宁波舟山港集团的情况通报,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预计将于12月下旬突破10亿吨大关,这是世界航运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宁波舟山港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段,是我国深水岸线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宁波港域和舟山港域虽然在空间上紧紧相连,但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以前两港是分开各自经营的。

  2002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快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

  2005年12月20日,宁波-舟山港管委会正式挂牌,习近平出席挂牌仪式并讲话。

  2006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突破4亿吨。

  这一年的12月27日,习近平同志亲手按下了宁波-舟山港当年第700万标箱的起吊按钮。

  2015年9月29日,宁波舟山港集团揭牌成立,两港实现了以资产为纽带的实质性一体化,共拥有19个港区、万吨级以上泊位150余座。截至2017年12月,宁波舟山港航线总数达241条,其中远洋干线117条,连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

  由此可见,宁波舟山港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繁荣的缩影;而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首个“10亿吨”大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成就,也是世界航运发展和贸易格局变化的最新范例。

  基于对新闻事实的剖析和新闻价值的判断,宁波广电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决定,立即启动前期策划和相关准备工作,在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的当天晚上,以新闻综合频道主栏目《宁波新闻》整档节目的时间,全方位、多维度、大篇幅地呈现、解读这一重大新闻事件。

  二、思想的力量

  有了新闻事实这个基础,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来诠释这些事实?通过我们的报道,要体现怎样的主题?如果新闻事实是“食材”,那么指导思想就是“菜谱”。选择菜谱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这桌新闻大餐的口味和品质。

  通过对大量文字资料、数据的深入研究,以及实地走访、交流,我们得出结论,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首个“10亿吨”大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的重大成果,是浙江省、宁波市、舟山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宁波舟山港集团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成功实践。

  创新:各级政府、口岸部门和宁波舟山港集团以管理创新引领通关效率提升,以科技创新引领接卸效率提升,实现码头装备智能化、生产作业自动化、现场管理可视化,不断提升港口的核心竞争力。

  协调:浙江在全国率先完成省内港口资源一体化整合,以宁波舟山港为龙头,形成“一体两翼多联”的全省港口新格局,强化了各内支港对宁波舟山港的“喂给”效应,携手打造世界级港口集群。

  绿色:宁波舟山港重点推进“龙门吊油改电、集卡车油改气、船舶岸节电”三大绿色环保龙头项目,节能环保水平走在全国港口前列,在提升生产作业效率的同时实现了单位能耗的逐年下降,促进了港口的可持续发展。

  开放:宁波舟山港凭借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长江经济带”南翼“龙眼”的区位优势,积极打造“一带一路”最佳结合点,海铁联运业务覆盖14个省36个市并延伸至中亚、北亚和东欧国家。

  共享:巨大的港口吞吐量带动了航运、物流、进出口等临港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共建共享的“港口经济圈”。据专家测算,宁波舟山港完成10亿吨货物吞吐量,可为当地GDP贡献2000亿元人民币,创造120万个就业岗位。

  至此,我们节目编排的指导思想已经非常明确,就是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主线,不仅要报道好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的新闻事件,而且要解读好新闻背后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对区域经济和百姓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

  三、团队的力量

  万事成败,关键在人。食材和菜谱都已具备,接下来的核心问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厨师来负责烹饪。为了实施好这档重大题材节目编排,集团和中心领导靠前指挥,要闻部负责撰写策划方案,统筹节目采制,同时从整个中心各部门抽调精兵强将,全力支持配合,密切团结协作,共同完成这次节目编排任务。

  经过多次商讨、交流、对接,主创团队确定了节目的整体编排思路、框架结构和报道形式,并按计划付诸实施。

  一是做好“版块设置”。

  根据内容和节奏,把整档节目设置为三大板块。第一版块是“事件+解读”,包括新闻事件、背景解读、专家点评和嘉宾访谈。第二版块是“深度分析”,由多路记者深入港区前沿和内陆腹地,全面解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在宁波舟山港的成功实践。第三版块是“人物+连线”,通过多篇人物特写,揭示“10亿吨”对周边居民工作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随后通过与港区码头的现场连线,把观众带回到“此时此刻”;最后在宁波舟山港夜景航拍中,为整档节目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是做强“头条新闻”。

  通过出镜记者全现场报道、多机位拍摄、同期声采集的方式,生动呈现宁波舟山港2017年第10亿吨货物起吊仪式的新闻现场,并通过采访执行起吊任务的桥吊司机、停靠作业的货轮船长、宁波舟山港集团有关负责人,简练而又精准地概括出宁波舟山港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主要原因,为整档节目开一个好头。

  三是做到“软硬兼施”。

  “10亿吨”不仅是一个港口生产的统计数据,也与许多人的就业、经商、消费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报道中既要强调“经济性”,通过摆事实、做图表、列数据,力求精准、透彻地说明问题;又要体现“人文性”,通过真实记录港口引航员、外国商人、“海淘达人”等不同群体的工作生活场景,生动地诠释“10亿吨”给港口周边居民带来的自豪感、获得感和无限商机。

  电视是协作的艺术,电视编排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经过所有参与人员的共同努力,节目呈现效果总体上实现了预定目标,而且达到了锻炼队伍、磨砺作风、提升业务技能水平的目的。

  四、创新的力量

  创新是第一动力。要让这30分钟的节目能吸引人看下去,就像一桌大餐让人越吃越有味道,考验的是厨师的厨艺,是否有几招令人耳目一新的“绝活”。在这档节目编排中,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到了有所创新。

  一是新形态。

  在节目表现形式上,采用多路外景记者出镜进行现场报道,演播室内由一位主播和多位主持人交替出场、有机衔接,通过电视场景和讲述者的不断变换,增加观众对新闻内容的“亲近感”,并保持长时间收看节目所需的“新鲜感”。

  二是新技术。

  在节目中,综合运用了虚拟动画、双视窗、第二演播室、高清背景大屏、无人机航拍等最新的电视技术手段,力求图文并茂、声画互融,提升节目的整体视听效果,让观众更清晰、更直观、更立体、更准确地理解新闻内容。

  三是新媒体。

  顺应“互联网+”和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尝试把“微信群聊:宁波舟山港的朋友圈”的新媒体呈现方式搬上了电视屏幕。通过新颖、鲜活、接地气的“网络语言”,介绍宁波舟山港的合作伙伴和友好港口,体现宁波舟山港在世界航运界的地位、作用,以及港口之间交流合作、开放共赢的时代主题。同时这款新媒体产品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推送,得到了众多受众的关注、点赞和转发。

  近年来,宁波广电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在市委宣传部和集团的坚强领导下,全力推进新闻供给侧改革,实施人才战略,打造精品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

  近五年内,中心已有六件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包括连续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连续两次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还有两个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内容涵盖电视消息、专题、评论、编排和对外传播,获奖档次、数量、门类都在全国城市电视台名列前茅。

  五年来的“创优”实践给我们最大的体会是:只要我们坚持内容为王、导向为先、创新为魂、品质为本,以新思想统领新闻实践,以新理念诠释新闻事实,以新机制整合新闻团队,以新技术展现新闻魅力,就能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新闻精品,烹制出一桌桌“色香味”俱全的新闻大餐,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坚守一颗初心

QQ图片20181108145023.jpg

  俞永均(宁波日报报网经济部副主任)

  今天,从昨天、今天、明天三个时间维度,来谈谈一线记者的思考和实践。

  回望,我为什么做记者?

  今年国庆节,我们这一届迎来了毕业20周年值校日。在翻看大学同学的留言时,我发现当年不少同学给我的寄语出奇的一致,就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10个字(我是学证券投资的,当年我是我们班惟一进入媒体的人)。

  前两天,我把报业集团举行的庆祝第十九个中国记者节的照片发到微信上,不到一天时间收获了200多条点赞。

  从1998年到2018年,20年中,“记者”这个称呼,曾给我带来无比自豪和浓浓的职业成就感。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和记者,我那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母亲,经常以我为傲。

  回望,是为了继续出发。有时人生虽然会面对种种新机遇,比如金融机构朋友伸来的橄榄枝,或上市公司开出的高薪邀请,但我选择了坚守,“惟初心依旧”。

  下面,我以去年报网端策划推出的十四城城纪行为例,谈谈我眼中的新闻初心。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把宁波等14个古城古港誉为记载“一带一路”历史的“活化石”。5月27日,宁波日报报网编委会制订了初步策划方案。

  28日到30日为端午放假,31日上班第一天,我和甬派客户端记者梅子满就在集团蒋社长的带领下奔赴第一站泉州,3日晚返回,4日一整天闭关写稿。

  当晚“十四城纪行”开篇《从三江口到刺桐城》及一系列组合报道,先在甬派刊出。其中,一篇《泉州海面吹来宁波的风!一个宁海小木匠的20年嬗变》稿子下班前在新媒体刊出,受到新浪、网易、今日头条、新华网等二十几个知名网站转载,成功打响第一炮,为整组策划开好了头。

  十四城采访中,于我印象最深的是乌兹别克斯坦的采访。当时,我岳母刚刚在李惠利医院做完一个大手术,还住在医院。为了照顾岳母,我和爱人说:要么这次采访我不去了,留下来陪你一起照顾妈妈。“你放心去采访吧,这边我能克服的。如果你现在请假,你们单位换人也来不及的。”虽然没有听到爱人的埋怨,但我仍然带有一丝遗憾。其实,类似的事发生在其他记者身上,答案也是一样的。

  从泉州到乌兹别克斯坦,今天听来也许很平淡的故事,其背后代表的正是我和十四城采访团队的新闻初心,我的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今天,我们如何做新闻?

  “十四城纪行”报道,除了收获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三等奖外,还荣获浙江省重大主题报道一等奖。

  自2012年浙江省委宣传部设立重大主题奖以来,宁波日报已连续六年获省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创新奖或一等奖,我有幸参与了上述所有获奖重大主题报道的策划和采写。

  记得梅尔文·门彻曾说过,“新闻是易碎品,但要把它当成艺术品去雕琢”。今天,我们坚守一颗初心,就要在重大主题报道方面继续发力,打响党报党网党端品牌,不断提升自己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凝聚力,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支精锐之师。如2012年我们策划的打造天使之城报道,至今企业界仍津津乐道;2014年策划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行,行走15国,行程数万公里,成为宁波新闻界少有的宏篇巨作,创下了多个第一。

  2017年度也是我获奖的丰收之年。除了十四城纪行,我撰写的通讯《三问甬企“千亿梦”》、消息《世界首个“10亿吨”超级大港诞生》,均获得了浙江新闻奖一等奖,实现了消息、通讯、系列报道三个类别同时获一等奖。

  下面,我以《世界首个“10亿吨”超级大港诞生》为例谈谈今天如何做新闻。这篇消息获奖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题材重大,二是角度独特,三是报道充分。

  早在2017年12月初,我们就从宁波舟山港和市委宣传部知道年底要突破10亿吨,进行了提前谋划。

  12月28日,宁波舟山港举行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庆祝大会。那天,我还在新疆乌鲁木齐出差,晚上7点左右到家,匆匆扒了几口就往办公室赶,和何总、朱宇及张燕一起把消息稿打磨了几遍。

  为了做透这个重大新闻事件,除了消息外,我们还连夜采写了深度通讯《三问全球首个“10亿吨”大港——看宁波舟山港如何“撼动”世界》,当天凌晨12点多才到家,增加了冲奖消息的厚度。

  今天,我想借此机会为我所在的宁波日报经济部点赞。像刚才讲到的写稿到11点或12点,其实在我们部门早就习以为常,我们朱宇主任经常安慰大家“干完这票就可以轻松了”,但宣传任务一个接一个,他的话往往成了空头支票。

  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有年12月30日,我们把一个冲奖稿修改完后已是凌晨12时半,去附近小摊吃夜宵,有位记者鱼刺卡住了,然后送去医院,这个故事从此流传至今。

  明天,我们如何坚守初心

  一周前,在食堂用餐时,我和报业集团编委李广华聊到他写的中国新闻奖作品《种树“种到”联合国》。他告诉我,自己在内蒙古日报当记者时,一篇稿子如果没有现场采访两三次,心里就会不安,也没法落笔。

  在互联网时代,大家都习惯于浮光掠影式采访的当下,这个案例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那么,明天,我们该如何坚守初心?

  一要发扬肯吃苦、沉下去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首先是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要强起来,要紧紧围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锤炼队伍。

  二要大胆创新和策划,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11月2日,我负责的宁波日报开放周刊推出了《四十不惑,宁波民营企业再出发》深度报道,见报后有位局长给我打电话,问我是不是提前获得了中央将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的消息,因为这篇报道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消息同步见报。

  事实上,今年以来宁波日报开放周刊已经推出了“八问宁波怎么干”“一带一路五年间”“长三角一体化”“湾区经济”等多个主题报道,紧跟中央和省委、市委最新部署。

  三要有淡泊名利之心。

  选择做记者,就要沉得下心,这个职业既不会带来很高的收入,也不会有太多荣誉。

  最后,套用浙报原社长高海浩的一句话:“我们赶上了一个既残酷无情、又机遇无限的媒体大变革时代”。作为记者和编辑,我们惟有坚守初心,不忘使命,在时代前行的脚步中留下自己的精彩!

  ——————————————————————————————————————

  讲最好的故事给读者听

QQ图片20181108144955.jpg

  郑亚清(慈溪日报编委、全媒体经营中心主任)

  今天是记者节,不免会让我们回忆起为什么要当记者。记得我入职的第一天,领导问我为什么当记者。我的回答是:想用有温度的文字,传递温暖的力量。16年过去了,如果还有人这样问我,答案是相同的。

  感谢这些年采访过的每一个新闻当事人,是他们构成了让我感受社会的多种角度,知道了一个人的价值所在。汶川地震后的一线援建者,使命的份量重如泰山;给被洪水包围的余姚灾民送物资的志愿者,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孜孜不倦地为环境文明挑刺的退休老人,城市生活因他更美好……更多在平凡生活中各自精彩的人们,告诉大家一个普通人可以迸发的光芒。

  从业以来,做了很多年的民生记者,关注百姓民生,一直在路上。

  2012年6月,慈溪日报成立以我个人名字命名的“亚清民情工作室”,开设“亚清民情直通车”专栏,倾听民声民意,为百姓排忧解难。专栏开设以来,我们为求助者“雪中送炭”:帮助在台风中受灾葡萄种植大户卖葡萄、救治透明孩安琪、组织志愿者赴横河灾区开展灾后自救……

  我们做强公益传递爱和友善:联合公益组织发起为慈溪籍贫困学子牵线结对助学、给春节值守岗位的环卫工人送大礼包、给单亲和失去双亲的孩子圆新年梦想……

  我们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桥面塌陷的危桥为何还不封道?停车场“沧陷”为健身广场,河道里的鱼突然翻肚子……报道的事情真的很小,都是零零碎碎的民生小事。但当新闻推进了问题的解决,帮到了需要帮助的人,让百姓的呼声得到了回应,这也便是我们能发挥的最大价值。

  今年上半年,我和同事共同完成的《最美志愿者北京助老行》系列报道获得2017年度浙江省新闻奖三等奖,一组共11篇报道,包括消息、言论、通讯。报道的主人公名叫钱海军,从1999年起,在供电局从事电力工作的他,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帮助社区的孤寡、空巢老人维修电力线路,点亮了一盏盏温暖的灯。

  从2005年,我们收到社区老人写来的一封感谢信开始,我和我的同事们一直在持续报道这位我们身边默默无闻的“活雷锋”,越来越多的老人知晓了“万能电工” 的义举,在遇到用电困难时都想到向钱海军求助。他所在的单位也开始倾力培塑这位道德楷模,2012年,慈溪市供电局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成立,到如今已有 100多位注册志愿者。

  虽然一直跟踪报道钱海军的善举,但我也很不理解,一个人做好事怎么能做到这样忘我?他的手机是24小时开机的,随时接受老人们的“骚扰”;每一个节假里,哪怕是除夕,一个电话就去服务了;一些更换的配件和材料还自掏腰包买了,长年累月都是笔不小的支出。

  今年春节里,有位老人家里的灯都不亮了,找了钱海军,他连续三天都在老人家中排查原因,从早上八九点到下午三四点,中间不肯喝一口水,也不吃东西。事后那位老人找到我说要表扬钱海军,他哭着说:“这社会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人?他的父母是怎么生的他?究竟图的是什么?”

  他图的是什么?我也一直在追问。渐渐的有了答案,因为这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因为他被人所需要。当成为别人心中温暖的所在时,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事了

  去年年初,钱海军告诉我一个想法,他们所帮扶的孤寡和空巢老人,无意中都流露了一个心愿:有生之年要是能去趟北京该多好啊。

  一位90岁高龄的独居老人傅万久,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和辽沈战役,身上伤痕无数,他说他想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鞠个躬,行个军礼,他的很多战友都在战争中牺牲,他记不清烈士名字,也不知道英骨身埋何处,这是老人唯一能祭奠的方式……

  一对失独夫妇,二十多年前独子因车祸离世,漫长的岁月都无法治疗他们心头的创伤,他们说要是儿子还在,一定会带他们去北京玩;

  一位阿姨自从老伴离世后,没有子女的她,心就变得空落落的,她极少出门,靠看电视排遣寂寞。爱看戏曲节目的她,总念叨着想亲眼见见颐和园里慈禧太后的戏台……

  对于这些老人来说,这个念头,只能在心里想想,经济条件差,负担不起旅行费用,年纪大了,又没有陪同人员,总也无法成行。

  “这辈子怕是去不成喽。”老人们遗憾的叹息声,落在了钱海军的心头,便再也放不下了。我们便开始商量做一回“圆梦使者”,成全老人们的这一份宿愿。

  行程确定,2月28日出发。3月5日正好是学雷锋日,也是以这种方式向雷锋精神致敬。7位老人中,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68岁。出发那天,是宁波是第十三次党代会的闭幕式,我是慈溪宣传文化战线的一名基层党代表,既开会还有写稿任务。上午会议一结束,便马上赶往机场。对于一名记者,疲倦从来都不算什么, 好题材就是冲锋的号角。

  在北京的数日行程中,我记录下了许许多多的感人细节,这也是能够打动读者的一个个“催泪弹”。当国旗护卫队的战士迈着正步跨过长安街,当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旋律奏响,当万众瞩目下五星红旗徐徐上升,观礼人群中,七位来自慈溪的老人眼中噙着泪水,举起右手向着国旗敬礼,因为激动,他们的微微颤抖着。

  观礼结束后,傅万久在志愿者搀扶下,走到了广场前方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老人站在那里,抬头仰望,久久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他缓缓弯下腰深鞠一躬。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

  我记录着老人们的圆梦之旅,记录着他们心满意足的笑容,还有我们所到之处收到的友善和敬意。8天时间里,慈溪日报共刊发来自现场的报道3篇、北京行引发的思考系列评论5篇,后续反响消息2篇,收尾通讯1篇,共计11篇。整组报道有声势有力度,全媒体平台的推送,将影响力持续推进。我们把一群孤寡老人最后的心愿,与一群志愿者的助老精神紧密地融合,讲好讲全了一个有情有爱、有血有肉的“中国故事”。

  源于感动,让我们更热爱工作。那些熬成黑眼圈的夜,淋湿后背的雨和满脸大汗的烈日,当完成报道任务时,当小有收获时,不知不觉已经春风十里。

  最后,我想说,我也很幸福,是一名记者。我愿意,为每一个平凡的人,写下有关她的故事,写下在历史进程中,我们所留下的足迹。

  记者时晓竹

编辑: 陈奉凤

今天第19个记者节 请听,这是宁波记者的心里话……

稿源: 甬派 2018-11-08 19:21:00

QQ图片20181108144937.jpg

  今天,第十九个中国记者节。

  记者,记着!我们不过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所有的甘苦、冷暖并不比其他职业多,当然,也绝不比其他职业少。

  可是,和教师、护士、医生等职业一样,我们能拥有自己的节日,这是社会对我们的尊重,我们对此唯有感恩!

  雄关正道,以笔为马!我们必须更加自省,更加勤勉,以更加深沉的情怀记录这个伟大的新时代,记录这座奔腾向前的城市,记录所有平凡而美好的梦想,记录那些温暖和感动的时刻。当然,也以我们的使命和担当,做好舆论监督,成为推动社会更加美好的助力!

  今天上午,我市举行庆祝第十九个“中国记者节”报告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万亚伟出席。

  6位宁波新闻界的资深记者在报告会上吐露心声。其中,既有面对责任和使命的猛然警醒,也有从业道路上的深刻感悟,更有身为新闻工作者的深沉家国情怀!

  本网予以刊发,既藉此庆祝记者节的来临,更以此与网友共勉——

  你的情怀,我的文章

微信图片_20181108164710_副本.jpg

  曾毅(光明日报宁波记者站站长)

  在接到通知开始准备这场演讲初赛的时候,我正经历着一段昏天黑地的采访,对象是一个生命定格在92岁的老人。就在6月27号,中共中央追授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

  他一生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无数,就连美国国会图书馆都收藏了他29种书籍;他开拓了中共党史学科,提出了毛泽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概念;他从60岁开始32年之间培养了49名优秀的博士。他就是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红色理论家”郑德荣。

  为什么说是昏天黑地的采访?原因只有一个,时间太紧。按照部署,从采访到见报,一周时间;从第一篇稿件见报到第二篇稿件见报,三天时间,而且是一个人物通讯、一个报告文学。大家都是同行,可以想象一下这个节奏和难度。

  以光明日报宁波记者站的身份去写位于长春的老先生,这源于我在光明日报吉林记者站14年的沉淀。在这14年里,东北师大是我最熟悉的基地。从历任党委书记校长到各个学院的中层再到那些知名的教授,我们已经超越了工作成为朋友,就连郑先生49名博士有一大半都是我的好友甚至挚友。所以,当中组部、中宣部组织联合采访的时候,这个任务自然是我的。

  但是从记者的角度,郑先生不好写。他读书教书,人生平稳又顺畅;他生活规律,运动、写作、上课,作息时间从不改变;他家庭和睦、妻子孩子宁静又独立;他桃李天下,学生有序又有成。总之,在他的身上找不到对先进人物惯常期待的那种大起大落、风云跌宕。就连他的专业也被常人视为单调而重复,他一生只有一个职业那就是教师、只有一个事业那就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同行们在交流的时候都说,这样的主题很容易写成平淡的流水账。

  “他本身就是故事,他的情怀就是故事。”我的挚友,东北师大原党委书记盛连喜一语点醒了我。

  对,好的故事一定是有情怀的故事。

  他的成长是和着共和国的足迹共同走过,他曾经被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接见。他在年初接到了5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的邀请。可是,他却在开会的前一天离开了这个世界。一个92岁的长者,以如此隆重的方式向人生谢幕,和他的起点一起,形成了“党史人生”的完美闭环。我看到了他穿越一生的情怀。

  所以,三天内,通讯和报告文学如期见报,好在不负。此后,吉林人民出版社在众多的媒体报道中选择了我,据此改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已经在8月出版发行。目前此书的朝文版正在翻译中。

  把镜头从北国长春拉到魔都上海,时间坐标是2017年的10月31日。这一天,习总书记带领全体政治局常委瞻仰中共一大会址。电视新闻里,一个展台前,总书记正弯腰仔细观看着一件展品。没错,他看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讲解员说这是1920年9月印刷的,是由一位共产党员的老父亲放在衣冠冢里才保存下来的。总书记问,很珍贵啊,那你说的那个人呢?

  是啊,那个人呢?他是谁?他后来怎么样了?

  看到这段新闻的时候,我有些得意地笑了。因为我知道他是谁,因为就在半年前,我作为央媒惟一的代表和宁波市委组织部一起,已经完成了对他的找寻之旅。

  不仅是上海的这本《共产党宣言》。在北京,中央档案馆珍藏着中共二大惟一存世的文献——我国第一部《中国共产党党章》。穿越近百年的历史风云,这两本记录着中国共产党起点的珍贵史料之所以得以留存,多亏了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叫张人亚,他是宁波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党员。

  1896年5月18日,张人亚出生于当时的宁波市镇海县霞浦镇张家祠堂。他是张家的第二个儿子,父亲张爵谦为他取名静泉,人亚是他参加革命后自己改的。

  当时的张家并不富裕,但父亲仍然克服困难,坚持送他读书。1913年,15岁的张人亚为了分担家累,辍学到上海当学徒,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1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入了党,是上海最早的几个工人党员之一。

  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作为当时全国200名中共党员之一,张人亚也拿到了一本印有党章的小册子。

  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着上海滩,革命者的人头被挂在街上公开示众。一旦搜出与共产党相关的文件,就会引来杀身之祸。很多人感觉到危险都烧掉了,可张人亚想,这些是党的文件,是对党有用的。烧不得又留不得,怎么办?

  1927年年末的一个午后,张人亚悄悄地回到宁波霞浦的老家。没有惊起一声狗叫,他直接走进了父亲的房间。如今我们无从知晓父子之间说过什么,我们只知道他留下来时带的包裹,趁着夜色又返回了上海;我们只知道过了几天,张爵谦向邻居抱怨,我的这个儿子啊,这么久不回来,又没有一点消息,怕是早就没命了。在长山岗上,老人为张人亚和他早逝的妻子修了一座合葬墓穴。张人亚一侧是衣冠冢,老人家避开所有人把儿子留下的东西用油纸精心包好,藏进了空棺。

  从此张爵谦便一个人苦苦地守着衣冠冢里的秘密。直到1950年,没有得到儿子任何消息的老人家才把东西取出献给国家。这里面,有国家一级文物16件、二级三级文物10件,其中就包括总书记问到的《共产党宣言》。六年后,老人病逝。到死他都不知道,他的儿子在1932年已经因公殉职。

  张人亚和党章的故事,在去年11月10日的光明日报首次见报,由此拉开了全国媒体对他的找寻。我们还原了他从宁波到上海,再到安徽、江西、福建的革命轨迹。一段尘封的历史被亮相,一个赤城的情怀被景仰。今年七一前,中宣部又组织中央媒体进行了一次集中报道。

  我准备的第三个故事,是宁波余姚横坎头村村民与习近平总书记15年里两次对话、四封书信之间,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故事。作为一个轻微的强迫症患者,我牢记着学校里学过的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坚守着三段论。现在虽然因为时间关系,不能再展开。但是,只要说出个概要,我心里面就已经平衡了。

  我常常在想,记者真是一个好职业,它可以穿梭历史与现在,它可以纵横不同的人生与世界。它让我们有机会见证那些家国情怀,并将它们记录与传送。所以,你有好故事吗?告诉那些好记者吧,所有的好记者都会写出好的故事。

  ————————————————————————————

  心中有光,花自开

QQ图片20181108145014.jpg

  邓少华(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中国宁波网总编辑、甬派客户端总编辑)

  与以往几次站在台上发言所不同的是,这次感到特别的诚惶诚恐,有一种从没有过的压力。

  这压力从何而来,我一次次的追问自己,是知识跟不上了吗?是体力跟不上了吗?是思想跟不上了吗?似乎都不是。

  论知识吧,我做过晚报记者、党报记者,又做过网站,现在做客户端,应该说一直站在媒体发展的最前沿,我采写过大量的社会新闻、经济新闻、时政新闻,而且负责过两任市长、两任市委书记的新闻报道,时间长达12年,新闻从业的履历也算是丰富的,也有100多篇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等各类奖项。现在一些有影响力的报道,从策划到采写甚至是标题,都是我直接指挥的,特别是许多以“时晓竹”署名的文章,有的还是我自己动笔写的。

  说体力吧,也不是,我坚持每天早上跑步锻炼,身体还是比较健康的,精力也是旺盛的,甬派的值早班同志都知道,每天早上6点多,都会接到我的电话,进行报道安排,落实策划构想。

  难道是思想?想想也不是,我个人觉得,我的思想还是比较解放的,也有开拓的精神。

  这几年,我做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有的还是全国首创。比如甬派客户端,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专门在上海召开“甬派现象”,被称为中国城市型APP的样本。

  又比如,甬派传媒新三板上市,是浙江新媒体第一股,也是国内首个移动端概念的挂牌公司。

  还有,我负责的党报、党网、党端的经营工作,这些年也是一年更比一年好。记忆最深刻的是,2014年5月,我调任中国宁波网当总编,当时报业集团主要领导找我谈话,给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想尽办法,完成当年30万的利润指标。的确,对于当时的中国宁波网来说,要完成这个任务,真的非常困难。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当年我们完成了50多万的利润,不仅完成了指标,而且还留了一点点余地。财务跟我说,10多年来第一次到年底还有余钱。现在,中国宁波网、甬派客户端两个新媒体加在一起,今年可以达到6000万营业额,再加上两个控股子公司,一个派声文化公司、一个是派联技术公司,甬派传媒今年总营收可望突破一个亿,利润在2000万以上。

  现在,来报业集团、甬派学习考察客人可以说是络绎不绝,每周都有二三批客人,昨天下午,我们就接待了扬州日报总编带队的考察团。就在上星期,重庆日报一下来了10多位同志,到我们这里学习考察。但凡来考察的同行都觉得我们报业集团社长、总编有战略眼光和实干魄力,对中央的媒体融合决策贯彻得彻底,对移动优先战略执行得坚定,对发展新媒体理解得透彻,甬派在短时间做到这么有影响力,闯出了一条新媒体发展之路。

  既不是知识,也不是体力,更不是思想,那我的压力来自哪里呢?直到今天,我找到答案了。这份压力来自于飞逝的时光,来自于责任和使命。

  我曾在我的著作《新闻发现》这本书的后记中这样写道:我常常认为,参加工作以后,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打基础,第二个十年见成效,第三个十年攀高峰。

  所以,我也设想每个十年出一本书,第一个十年就是《新闻发现》,梳理总结了1996年至2006年的作品,第二个十年再出一本《新闻策划》,对2006年到2016年的作品进行总结,只可惜每天忙于事务,《新闻策划》这本书至今还没完成出版,争取明年能够完成任务。这么一算,两个十年已过去了,心里真是有些发慌了。

  报业集团主要领导经常会向外地来考察的同行介绍,邓少华是我们班子里最年轻的。其实,真的不年轻了,再算算,我到60岁退休,也只有15年时间了。

  时光飞逝,容颜易老。都说,岁月是一把杀猪刀。回望过去,当年背着行囊来到宁波,举目无亲、人生地疏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如今已是两鬓冒出了许多白头发,额头上的头发也掉得稀疏了。在报业集团工作22年了,我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报业集团,苦过、累过,甚至委屈过,但我没有遗憾。我曾在宁波日报复刊3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言时用了“三个感谢”,感谢时代、感谢宁波、感谢报社,给我了成长的机会、成才的平台、成功的阶梯。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文章,是腾讯离职五年的员工写的,感触特别深。文章说,人生有一种悲剧,叫作错把平台当本事,离开平台,你可能什么都不是。也许正是这种感恩的心态,这些年,我虽然很辛苦,但心情却始终是愉悦的。

  有一句古诗叫“近乡情更怯”。可能是同样的道理,人到中年了,我还有一些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也还有没有实现的梦想,才会有这种感叹时光飞逝的无形的压力。

  另一种压力就是责任和使命。甬派的同志,每天早上6点上班,晚上12点下班,无论寒冬酷暑,365天没有一天放假。有句话说得很形象:他们常常是顶着天上的星星回家的,有时还能看到日出。在报业集团里可以说是最辛苦的,但他们的收入并不是最高的,作为新媒体的领导,我的心里总觉得有一点对不住他们。过去,报社最苦的是上夜班的同志,许多很人都怕上夜班,所以报社有一条福利待遇,就是每上一年夜班,就会有夜班工龄补贴。

  现在,新媒体不仅有夜班,还有早班,甬派的50多位记者编辑,每周要都轮几个班次,不做当班编辑时候,又要采写稿件,一个人顶几个人在用,而且工作任务还越来越重。就光是评论跟帖,审核把关就是很大的工作量。所以,甬派的同志都是凭着一股劲、一种精神的力量在支撑,他们自己说是“甬派精神”。

  我以为,“甬派精神”与市领导的关心是分不开的,甬派上线三年多,刘奇书记、唐一军书记、郑栅洁书记三任市委书记接力关怀,点赞甬派、推荐甬派、慰问甬派、鞭策甬派,裘东耀市长等领导也到甬派考察,特别是万亚伟部长亲自指导甬派并给予格外关照,宣传部、网信办等社会各界也都给了我们极大的关心支持

  甬派现在是第一主流新媒体,也是报业集团融合发展的“牛鼻子”。前段时间,贵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带队到甬派考察,她们出来10天了,一路走下来,感觉甬派做得比较好。听了我们的一番介绍后,她们认为,我们报业集团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甬派,这条路子走对了。

  知难,行更难。想想三年前,做甬派,在报业集团内部也是意见分歧的,也有很大的阻力,现在大家认识都高度一致,如果没有甬派,我们报业集团可能就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正因为甬派影响力越来越大,大家对甬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容不得半点马虎,所以责任更大,压力也更大。

  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所以,我要珍惜机会,倍加努力,化压力为动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精神和郑栅洁书记在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要求,努力把甬派做得更好,努力把报业集团发展得更强大,努力把宁波故事讲得更精彩。

  特别是根据报业集团的部署,要干好几件大事:

  一是全力加快甬派传媒重大资产重组,早日在主板转板成功;

  二是全力推进政务数据整合,把甬派打造成为惠民服务大平台,参与城市大数据的运营;

  三是全力推广使用国内首款移动优先的“智派云”融媒体平台,共建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造全市一张网;

  四是全力加强对外合作,为宁波城市形象代言,运作好长三角新媒体联盟,在FACEBOOK、TWITTER上开设甬派号。

  心中有光花自开,人若向暖清风徐来。最后,我想借用一句名言,结束今天的发言:梦想有如宇宙星辰,即使永远触摸不到,但也要借着星光一路前行!

  ————————————————————————

  认认真真沉下去 兢兢业业干起来

QQ图片20181108145003.jpg

  周洋文(宁波广电集团编委会委员、新媒体研发服务中心主任、宁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每年的记者节,都会回望一下自己的新闻生涯。最令我难忘的是,两年前的今天,我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并有幸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四向四做”的勉励,这成为我工作的目标和追求。

  两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又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是总书记的要求,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我们的追求。

  一、锤炼脚力:换个姿态奔跑,既下笨功夫,又用真感情。

  总书记曾经说:“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

  现在想来,许多新闻创作都是下了笨功夫,也动了真感情的。

  2015年,我们走进划船社区采访小巷总理俞复玲,摄制组连续三个多月天天在社区蹲点,一次次走访基层群众。我们的镜头也终于饱蘸深情地记录了许多珍贵的画面,20多年未开口的自闭症患者阿军在俞复玲书记关怀下终于能开口说话了,20多年靠轮椅生活的脑瘫患者楠楠终于有了人生第一次独立行走,这些片中令人难忘的画面,将作品要表达的情感与主张,在细节的表现张力中自然而然流淌,显得真实而有感染力。

  记者只有在路上,心中才有时代;在基层,心中才有群众;在现场,心中才有感动。

  二、锤炼眼力:换个角度审视,既要有意义,又要有意思。

  这就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者增强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舆情的观察、判断、辨别的能力,不断提升新闻的判断处置能力。

  去年初,我们从宁波党史资料中,偶然发现了张人亚守护党章的新闻线索,立刻敏锐地意识到这一人物主题重大,意义深远。

  在随后十个月的时间里,摄制组跨越五个省市广泛采集资料,反复采访梳理,终于翻开尘封的历史,在全国首次揭秘再现了张人亚和家人冒着生命危险守护党章的感人事迹。

  十九大期间,宁波电视台和宁波广电集团新媒体平台独家推出了全面反映张人亚事迹的专题片《初心印记》,引起广泛社会反响。半个月之后,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张人亚的事迹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切并询问。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迅速引用本片的视频和文字素材跟进报道。此片通过深入扎实的采访,曲折动人的故事,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此片播出后,宁波市专门设立了张人亚党章学堂,从宁波到全国,掀起了一场“不忘初心”学习张人亚事迹的高潮。

  善于观察、见微知著,积极主动地训练眼力,不仅是增强宣传本领的必要环节,也是培养宣传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锤炼脑力,换个方式推进,既要讲道理,也要讲故事。

  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多思多想,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和判断框架,掌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本领,用创新思维不断深化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2014年,在小平同志发表“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指示发表30周年重要讲话纪念活动中,我们创作了专题片《这里是故乡》。

  片子大胆改革了过去成就报道的固有做法,而把视角定位在了宁波人的故乡情节上,以乡情为载体来反映30年的巨大成就。创意中,片子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三十年前八十年代的三江口,第一段音效就是几乎已经消失的宁波街头载人三轮车的喇叭声。

  纪念活动中,当三十年前三江口的画面和声音重现,当解说词出现:这里是故乡,宁波。时光里的小桥流水人家,都市中的缤纷炫目繁华,时间改变过很多事物,可不曾改变,那一种情怀。

  浓浓的乡情赢得现场的宁波帮人士热烈的鼓掌和由衷的共鸣。

  四、锤炼笔力,换个说法解读,既朝深处想,又往妙处说。

  今年,我的工作岗位发生了调整,成为集团的新媒体工作者。虽然岗位变了,信息发布平台变了,叙事呈现方式变了,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属性始终没有改变。

  9月19日,由市委组织部和我们宁波广电集团共同打造的“宁波红”党员教育直播平台开播试运行。作为宁波首创的党建新媒体直播平台,我们的工作方向是在移动端把全市52万党员凝聚在一起,把党建工作做得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先后推出“走进城市基层党建”“宁波区域化党建走向全国25周年”“胡建江血洒165米路”等专题活动,通过直播访谈、线上线下、实时互动等新媒体手段,将观点、理念、融入到“泪点”中,在创作中以温暖故事打动人、以励志事迹激励人、以经验做法启发人。在不到两个月时间,网络在线收看量达到570万人次,形成了强大的传播效果。

  10月29日,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同志对“宁波红”党员教育直播平台批示;深入务实,不断创新,久久为功,不断提升。

  同时,“宁波红”作为全国首个党员教育新媒体直播平台,也受到了中共中央组织部、浙江省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

  宁波广电集团全新打造的宁聚新闻客户端也即将正式上线,这一体现广电特色的新媒体宣传平台方案也得到了万部长的批示肯定。

  未来,宁聚也将把“四力”的要求作为我们工作的重要指引,认认真真地沉下去,兢兢业业干起来,怀着对党和事业的无限忠诚、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在信息化时代努力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把主旋律唱得响而又响,把正能量聚得强而又强。

  —————————————————————

  新时代,让新闻更有力量

QQ图片20181108145033.jpg

  励正(宁波广电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要闻部执行主编)

  2017年12月27日,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成为全球首个“10亿吨”大港。宁波广电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以此为题材,精心策划、实施了《宁波新闻》整档节目编排。播出后受到有关领导、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好评,荣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编排类唯一的一等奖。节目的采制过程,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地感受到新闻的力量。

  一、事实的力量

  事实是新闻报道的客观基础。如果把一档节目编排的生产过程比作是烹制一桌大餐,那么新闻事实就是这桌大餐所用的食材。

  2017年11月下旬,根据宁波舟山港集团的情况通报,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预计将于12月下旬突破10亿吨大关,这是世界航运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宁波舟山港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段,是我国深水岸线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宁波港域和舟山港域虽然在空间上紧紧相连,但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以前两港是分开各自经营的。

  2002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快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

  2005年12月20日,宁波-舟山港管委会正式挂牌,习近平出席挂牌仪式并讲话。

  2006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突破4亿吨。

  这一年的12月27日,习近平同志亲手按下了宁波-舟山港当年第700万标箱的起吊按钮。

  2015年9月29日,宁波舟山港集团揭牌成立,两港实现了以资产为纽带的实质性一体化,共拥有19个港区、万吨级以上泊位150余座。截至2017年12月,宁波舟山港航线总数达241条,其中远洋干线117条,连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

  由此可见,宁波舟山港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繁荣的缩影;而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首个“10亿吨”大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成就,也是世界航运发展和贸易格局变化的最新范例。

  基于对新闻事实的剖析和新闻价值的判断,宁波广电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决定,立即启动前期策划和相关准备工作,在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的当天晚上,以新闻综合频道主栏目《宁波新闻》整档节目的时间,全方位、多维度、大篇幅地呈现、解读这一重大新闻事件。

  二、思想的力量

  有了新闻事实这个基础,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来诠释这些事实?通过我们的报道,要体现怎样的主题?如果新闻事实是“食材”,那么指导思想就是“菜谱”。选择菜谱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这桌新闻大餐的口味和品质。

  通过对大量文字资料、数据的深入研究,以及实地走访、交流,我们得出结论,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首个“10亿吨”大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的重大成果,是浙江省、宁波市、舟山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宁波舟山港集团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成功实践。

  创新:各级政府、口岸部门和宁波舟山港集团以管理创新引领通关效率提升,以科技创新引领接卸效率提升,实现码头装备智能化、生产作业自动化、现场管理可视化,不断提升港口的核心竞争力。

  协调:浙江在全国率先完成省内港口资源一体化整合,以宁波舟山港为龙头,形成“一体两翼多联”的全省港口新格局,强化了各内支港对宁波舟山港的“喂给”效应,携手打造世界级港口集群。

  绿色:宁波舟山港重点推进“龙门吊油改电、集卡车油改气、船舶岸节电”三大绿色环保龙头项目,节能环保水平走在全国港口前列,在提升生产作业效率的同时实现了单位能耗的逐年下降,促进了港口的可持续发展。

  开放:宁波舟山港凭借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长江经济带”南翼“龙眼”的区位优势,积极打造“一带一路”最佳结合点,海铁联运业务覆盖14个省36个市并延伸至中亚、北亚和东欧国家。

  共享:巨大的港口吞吐量带动了航运、物流、进出口等临港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共建共享的“港口经济圈”。据专家测算,宁波舟山港完成10亿吨货物吞吐量,可为当地GDP贡献2000亿元人民币,创造120万个就业岗位。

  至此,我们节目编排的指导思想已经非常明确,就是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主线,不仅要报道好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的新闻事件,而且要解读好新闻背后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对区域经济和百姓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

  三、团队的力量

  万事成败,关键在人。食材和菜谱都已具备,接下来的核心问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厨师来负责烹饪。为了实施好这档重大题材节目编排,集团和中心领导靠前指挥,要闻部负责撰写策划方案,统筹节目采制,同时从整个中心各部门抽调精兵强将,全力支持配合,密切团结协作,共同完成这次节目编排任务。

  经过多次商讨、交流、对接,主创团队确定了节目的整体编排思路、框架结构和报道形式,并按计划付诸实施。

  一是做好“版块设置”。

  根据内容和节奏,把整档节目设置为三大板块。第一版块是“事件+解读”,包括新闻事件、背景解读、专家点评和嘉宾访谈。第二版块是“深度分析”,由多路记者深入港区前沿和内陆腹地,全面解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在宁波舟山港的成功实践。第三版块是“人物+连线”,通过多篇人物特写,揭示“10亿吨”对周边居民工作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随后通过与港区码头的现场连线,把观众带回到“此时此刻”;最后在宁波舟山港夜景航拍中,为整档节目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是做强“头条新闻”。

  通过出镜记者全现场报道、多机位拍摄、同期声采集的方式,生动呈现宁波舟山港2017年第10亿吨货物起吊仪式的新闻现场,并通过采访执行起吊任务的桥吊司机、停靠作业的货轮船长、宁波舟山港集团有关负责人,简练而又精准地概括出宁波舟山港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主要原因,为整档节目开一个好头。

  三是做到“软硬兼施”。

  “10亿吨”不仅是一个港口生产的统计数据,也与许多人的就业、经商、消费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报道中既要强调“经济性”,通过摆事实、做图表、列数据,力求精准、透彻地说明问题;又要体现“人文性”,通过真实记录港口引航员、外国商人、“海淘达人”等不同群体的工作生活场景,生动地诠释“10亿吨”给港口周边居民带来的自豪感、获得感和无限商机。

  电视是协作的艺术,电视编排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经过所有参与人员的共同努力,节目呈现效果总体上实现了预定目标,而且达到了锻炼队伍、磨砺作风、提升业务技能水平的目的。

  四、创新的力量

  创新是第一动力。要让这30分钟的节目能吸引人看下去,就像一桌大餐让人越吃越有味道,考验的是厨师的厨艺,是否有几招令人耳目一新的“绝活”。在这档节目编排中,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到了有所创新。

  一是新形态。

  在节目表现形式上,采用多路外景记者出镜进行现场报道,演播室内由一位主播和多位主持人交替出场、有机衔接,通过电视场景和讲述者的不断变换,增加观众对新闻内容的“亲近感”,并保持长时间收看节目所需的“新鲜感”。

  二是新技术。

  在节目中,综合运用了虚拟动画、双视窗、第二演播室、高清背景大屏、无人机航拍等最新的电视技术手段,力求图文并茂、声画互融,提升节目的整体视听效果,让观众更清晰、更直观、更立体、更准确地理解新闻内容。

  三是新媒体。

  顺应“互联网+”和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尝试把“微信群聊:宁波舟山港的朋友圈”的新媒体呈现方式搬上了电视屏幕。通过新颖、鲜活、接地气的“网络语言”,介绍宁波舟山港的合作伙伴和友好港口,体现宁波舟山港在世界航运界的地位、作用,以及港口之间交流合作、开放共赢的时代主题。同时这款新媒体产品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推送,得到了众多受众的关注、点赞和转发。

  近年来,宁波广电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在市委宣传部和集团的坚强领导下,全力推进新闻供给侧改革,实施人才战略,打造精品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

  近五年内,中心已有六件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包括连续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连续两次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还有两个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内容涵盖电视消息、专题、评论、编排和对外传播,获奖档次、数量、门类都在全国城市电视台名列前茅。

  五年来的“创优”实践给我们最大的体会是:只要我们坚持内容为王、导向为先、创新为魂、品质为本,以新思想统领新闻实践,以新理念诠释新闻事实,以新机制整合新闻团队,以新技术展现新闻魅力,就能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新闻精品,烹制出一桌桌“色香味”俱全的新闻大餐,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坚守一颗初心

QQ图片20181108145023.jpg

  俞永均(宁波日报报网经济部副主任)

  今天,从昨天、今天、明天三个时间维度,来谈谈一线记者的思考和实践。

  回望,我为什么做记者?

  今年国庆节,我们这一届迎来了毕业20周年值校日。在翻看大学同学的留言时,我发现当年不少同学给我的寄语出奇的一致,就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10个字(我是学证券投资的,当年我是我们班惟一进入媒体的人)。

  前两天,我把报业集团举行的庆祝第十九个中国记者节的照片发到微信上,不到一天时间收获了200多条点赞。

  从1998年到2018年,20年中,“记者”这个称呼,曾给我带来无比自豪和浓浓的职业成就感。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和记者,我那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母亲,经常以我为傲。

  回望,是为了继续出发。有时人生虽然会面对种种新机遇,比如金融机构朋友伸来的橄榄枝,或上市公司开出的高薪邀请,但我选择了坚守,“惟初心依旧”。

  下面,我以去年报网端策划推出的十四城城纪行为例,谈谈我眼中的新闻初心。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把宁波等14个古城古港誉为记载“一带一路”历史的“活化石”。5月27日,宁波日报报网编委会制订了初步策划方案。

  28日到30日为端午放假,31日上班第一天,我和甬派客户端记者梅子满就在集团蒋社长的带领下奔赴第一站泉州,3日晚返回,4日一整天闭关写稿。

  当晚“十四城纪行”开篇《从三江口到刺桐城》及一系列组合报道,先在甬派刊出。其中,一篇《泉州海面吹来宁波的风!一个宁海小木匠的20年嬗变》稿子下班前在新媒体刊出,受到新浪、网易、今日头条、新华网等二十几个知名网站转载,成功打响第一炮,为整组策划开好了头。

  十四城采访中,于我印象最深的是乌兹别克斯坦的采访。当时,我岳母刚刚在李惠利医院做完一个大手术,还住在医院。为了照顾岳母,我和爱人说:要么这次采访我不去了,留下来陪你一起照顾妈妈。“你放心去采访吧,这边我能克服的。如果你现在请假,你们单位换人也来不及的。”虽然没有听到爱人的埋怨,但我仍然带有一丝遗憾。其实,类似的事发生在其他记者身上,答案也是一样的。

  从泉州到乌兹别克斯坦,今天听来也许很平淡的故事,其背后代表的正是我和十四城采访团队的新闻初心,我的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今天,我们如何做新闻?

  “十四城纪行”报道,除了收获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三等奖外,还荣获浙江省重大主题报道一等奖。

  自2012年浙江省委宣传部设立重大主题奖以来,宁波日报已连续六年获省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创新奖或一等奖,我有幸参与了上述所有获奖重大主题报道的策划和采写。

  记得梅尔文·门彻曾说过,“新闻是易碎品,但要把它当成艺术品去雕琢”。今天,我们坚守一颗初心,就要在重大主题报道方面继续发力,打响党报党网党端品牌,不断提升自己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凝聚力,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支精锐之师。如2012年我们策划的打造天使之城报道,至今企业界仍津津乐道;2014年策划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行,行走15国,行程数万公里,成为宁波新闻界少有的宏篇巨作,创下了多个第一。

  2017年度也是我获奖的丰收之年。除了十四城纪行,我撰写的通讯《三问甬企“千亿梦”》、消息《世界首个“10亿吨”超级大港诞生》,均获得了浙江新闻奖一等奖,实现了消息、通讯、系列报道三个类别同时获一等奖。

  下面,我以《世界首个“10亿吨”超级大港诞生》为例谈谈今天如何做新闻。这篇消息获奖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题材重大,二是角度独特,三是报道充分。

  早在2017年12月初,我们就从宁波舟山港和市委宣传部知道年底要突破10亿吨,进行了提前谋划。

  12月28日,宁波舟山港举行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庆祝大会。那天,我还在新疆乌鲁木齐出差,晚上7点左右到家,匆匆扒了几口就往办公室赶,和何总、朱宇及张燕一起把消息稿打磨了几遍。

  为了做透这个重大新闻事件,除了消息外,我们还连夜采写了深度通讯《三问全球首个“10亿吨”大港——看宁波舟山港如何“撼动”世界》,当天凌晨12点多才到家,增加了冲奖消息的厚度。

  今天,我想借此机会为我所在的宁波日报经济部点赞。像刚才讲到的写稿到11点或12点,其实在我们部门早就习以为常,我们朱宇主任经常安慰大家“干完这票就可以轻松了”,但宣传任务一个接一个,他的话往往成了空头支票。

  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有年12月30日,我们把一个冲奖稿修改完后已是凌晨12时半,去附近小摊吃夜宵,有位记者鱼刺卡住了,然后送去医院,这个故事从此流传至今。

  明天,我们如何坚守初心

  一周前,在食堂用餐时,我和报业集团编委李广华聊到他写的中国新闻奖作品《种树“种到”联合国》。他告诉我,自己在内蒙古日报当记者时,一篇稿子如果没有现场采访两三次,心里就会不安,也没法落笔。

  在互联网时代,大家都习惯于浮光掠影式采访的当下,这个案例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那么,明天,我们该如何坚守初心?

  一要发扬肯吃苦、沉下去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首先是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要强起来,要紧紧围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锤炼队伍。

  二要大胆创新和策划,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11月2日,我负责的宁波日报开放周刊推出了《四十不惑,宁波民营企业再出发》深度报道,见报后有位局长给我打电话,问我是不是提前获得了中央将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的消息,因为这篇报道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消息同步见报。

  事实上,今年以来宁波日报开放周刊已经推出了“八问宁波怎么干”“一带一路五年间”“长三角一体化”“湾区经济”等多个主题报道,紧跟中央和省委、市委最新部署。

  三要有淡泊名利之心。

  选择做记者,就要沉得下心,这个职业既不会带来很高的收入,也不会有太多荣誉。

  最后,套用浙报原社长高海浩的一句话:“我们赶上了一个既残酷无情、又机遇无限的媒体大变革时代”。作为记者和编辑,我们惟有坚守初心,不忘使命,在时代前行的脚步中留下自己的精彩!

  ——————————————————————————————————————

  讲最好的故事给读者听

QQ图片20181108144955.jpg

  郑亚清(慈溪日报编委、全媒体经营中心主任)

  今天是记者节,不免会让我们回忆起为什么要当记者。记得我入职的第一天,领导问我为什么当记者。我的回答是:想用有温度的文字,传递温暖的力量。16年过去了,如果还有人这样问我,答案是相同的。

  感谢这些年采访过的每一个新闻当事人,是他们构成了让我感受社会的多种角度,知道了一个人的价值所在。汶川地震后的一线援建者,使命的份量重如泰山;给被洪水包围的余姚灾民送物资的志愿者,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孜孜不倦地为环境文明挑刺的退休老人,城市生活因他更美好……更多在平凡生活中各自精彩的人们,告诉大家一个普通人可以迸发的光芒。

  从业以来,做了很多年的民生记者,关注百姓民生,一直在路上。

  2012年6月,慈溪日报成立以我个人名字命名的“亚清民情工作室”,开设“亚清民情直通车”专栏,倾听民声民意,为百姓排忧解难。专栏开设以来,我们为求助者“雪中送炭”:帮助在台风中受灾葡萄种植大户卖葡萄、救治透明孩安琪、组织志愿者赴横河灾区开展灾后自救……

  我们做强公益传递爱和友善:联合公益组织发起为慈溪籍贫困学子牵线结对助学、给春节值守岗位的环卫工人送大礼包、给单亲和失去双亲的孩子圆新年梦想……

  我们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桥面塌陷的危桥为何还不封道?停车场“沧陷”为健身广场,河道里的鱼突然翻肚子……报道的事情真的很小,都是零零碎碎的民生小事。但当新闻推进了问题的解决,帮到了需要帮助的人,让百姓的呼声得到了回应,这也便是我们能发挥的最大价值。

  今年上半年,我和同事共同完成的《最美志愿者北京助老行》系列报道获得2017年度浙江省新闻奖三等奖,一组共11篇报道,包括消息、言论、通讯。报道的主人公名叫钱海军,从1999年起,在供电局从事电力工作的他,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帮助社区的孤寡、空巢老人维修电力线路,点亮了一盏盏温暖的灯。

  从2005年,我们收到社区老人写来的一封感谢信开始,我和我的同事们一直在持续报道这位我们身边默默无闻的“活雷锋”,越来越多的老人知晓了“万能电工” 的义举,在遇到用电困难时都想到向钱海军求助。他所在的单位也开始倾力培塑这位道德楷模,2012年,慈溪市供电局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成立,到如今已有 100多位注册志愿者。

  虽然一直跟踪报道钱海军的善举,但我也很不理解,一个人做好事怎么能做到这样忘我?他的手机是24小时开机的,随时接受老人们的“骚扰”;每一个节假里,哪怕是除夕,一个电话就去服务了;一些更换的配件和材料还自掏腰包买了,长年累月都是笔不小的支出。

  今年春节里,有位老人家里的灯都不亮了,找了钱海军,他连续三天都在老人家中排查原因,从早上八九点到下午三四点,中间不肯喝一口水,也不吃东西。事后那位老人找到我说要表扬钱海军,他哭着说:“这社会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人?他的父母是怎么生的他?究竟图的是什么?”

  他图的是什么?我也一直在追问。渐渐的有了答案,因为这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因为他被人所需要。当成为别人心中温暖的所在时,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事了

  去年年初,钱海军告诉我一个想法,他们所帮扶的孤寡和空巢老人,无意中都流露了一个心愿:有生之年要是能去趟北京该多好啊。

  一位90岁高龄的独居老人傅万久,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和辽沈战役,身上伤痕无数,他说他想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鞠个躬,行个军礼,他的很多战友都在战争中牺牲,他记不清烈士名字,也不知道英骨身埋何处,这是老人唯一能祭奠的方式……

  一对失独夫妇,二十多年前独子因车祸离世,漫长的岁月都无法治疗他们心头的创伤,他们说要是儿子还在,一定会带他们去北京玩;

  一位阿姨自从老伴离世后,没有子女的她,心就变得空落落的,她极少出门,靠看电视排遣寂寞。爱看戏曲节目的她,总念叨着想亲眼见见颐和园里慈禧太后的戏台……

  对于这些老人来说,这个念头,只能在心里想想,经济条件差,负担不起旅行费用,年纪大了,又没有陪同人员,总也无法成行。

  “这辈子怕是去不成喽。”老人们遗憾的叹息声,落在了钱海军的心头,便再也放不下了。我们便开始商量做一回“圆梦使者”,成全老人们的这一份宿愿。

  行程确定,2月28日出发。3月5日正好是学雷锋日,也是以这种方式向雷锋精神致敬。7位老人中,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68岁。出发那天,是宁波是第十三次党代会的闭幕式,我是慈溪宣传文化战线的一名基层党代表,既开会还有写稿任务。上午会议一结束,便马上赶往机场。对于一名记者,疲倦从来都不算什么, 好题材就是冲锋的号角。

  在北京的数日行程中,我记录下了许许多多的感人细节,这也是能够打动读者的一个个“催泪弹”。当国旗护卫队的战士迈着正步跨过长安街,当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旋律奏响,当万众瞩目下五星红旗徐徐上升,观礼人群中,七位来自慈溪的老人眼中噙着泪水,举起右手向着国旗敬礼,因为激动,他们的微微颤抖着。

  观礼结束后,傅万久在志愿者搀扶下,走到了广场前方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老人站在那里,抬头仰望,久久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他缓缓弯下腰深鞠一躬。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

  我记录着老人们的圆梦之旅,记录着他们心满意足的笑容,还有我们所到之处收到的友善和敬意。8天时间里,慈溪日报共刊发来自现场的报道3篇、北京行引发的思考系列评论5篇,后续反响消息2篇,收尾通讯1篇,共计11篇。整组报道有声势有力度,全媒体平台的推送,将影响力持续推进。我们把一群孤寡老人最后的心愿,与一群志愿者的助老精神紧密地融合,讲好讲全了一个有情有爱、有血有肉的“中国故事”。

  源于感动,让我们更热爱工作。那些熬成黑眼圈的夜,淋湿后背的雨和满脸大汗的烈日,当完成报道任务时,当小有收获时,不知不觉已经春风十里。

  最后,我想说,我也很幸福,是一名记者。我愿意,为每一个平凡的人,写下有关她的故事,写下在历史进程中,我们所留下的足迹。

  记者时晓竹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