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穿越百年的“拾遗”之旅 “甬上风华”非遗展演成功背后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4-23 06:47:34报料热线:81850000

  象山渔民号子与鱼灯舞表演登上宁波大剧院舞台(周建平摄)

  四明南词表演(周建平摄)

  4月12日晚上,作为2019中国(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的主要活动,一台主题为“甬上风华”的非遗精品展演晚会,因其绚丽多彩的灯光、唯美诗意的舞台、高潮迭出的内容,博得前来参加文博会的各地嘉宾、客商及宁波观众的高度好评,成为我市非遗展示及传播理念和手段创新的生动注脚。这也是我市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以来规模最大、阵容最强的一次非遗舞台演出。

  “甬上风华”共分“赤子丹心”“南腔北调”“山海乐歌”“古今戏台”“马龙车水”五个篇章,涉及传统体育杂技、曲艺、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五大非遗门类,汇集9个区县(市)的22个非遗项目。更难得的是,梅花奖和文华奖得主、甬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锦文,四明南词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祥源,唱新闻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叶胜建,宁海狮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昌福,内家拳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夏宝峰,也加盟演出队伍,提升了这台晚会的品质和档次。

  当晚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在微信、微博上“晒”出一张张生动、精彩的演出照,引来无数“点赞”:“舞美太漂亮了,刷新了我对民间艺人的印象。”“乡土非遗原来也可以这般洋气!”“特别期待来个青春版非遗文化展示,没想到宁波这么快就实现了。

  这台非遗演出引起外界如此热烈的反响,市文化馆副馆长、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孔燕说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孔燕介绍,作为今年文博会的一项主题活动,推出这台非遗演出,源于去年对全市表演类非遗项目进行的“三位一体”评估活动。

  去年9月至10月,当时的市文广新闻出版局邀请第三方机构——宁波市非遗“三位一体”达标评估组,对宁波市级以上的表演类非遗“三位一体”项目进行评估。接受考评的有57个项目、59个传承基地、73位代表性传承人。评估结果是:甬剧、姚剧、宁海平调、越窑青瓷瓯乐等10个项目被立为示范项目,象山渔民号子、澥浦船鼓等20个项目被评为优秀项目。此后,市文广新闻出版局、市文化馆在镇海大剧院举办了一场对优秀表演类非遗项目的表彰颁奖活动,颁奖仪式后即举行了一场集中呈现表演类非遗精品的展演。

  孔燕说,去年的演出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场掌声、喝彩声不断。市文广新闻出版局一位负责人观看后提议:“这么好的演出,下次有机会去市中心的大剧院亮亮相吧!”由此,他们在策划文博会非遗主题活动时想到了打造一场更华美、更精致、更鲜活的“甬上风华”非遗展演。

  然而,要把原本孕育于乡间田头的各类民间艺术串联起来组成一台综艺性晚会,并搬上专业剧院的舞台,排练、合成过程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除了姚剧、甬剧、宁海平调这些传统戏剧类的非遗项目因为有专业剧团依托,演员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其他像曲艺、传统舞蹈、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习惯于在乡村、广场、茶馆之类的开放式、非专业化的演艺场所流动演出,几乎没有在专业大剧院表演的经验。而舞台演出有着更严谨的程式,比如舞美、音乐及服装、道具等均有许多讲究;每个节目的时间、节奏把控是以秒计算的;对演出人员的表演要求更高。因此,有些节目需要精简甚至重新编排,这对于习惯即兴、自由表演的民间艺人来说是一种考验。排练前,不少艺人尤其是年纪较大的艺人顾虑重重,怕在台上“出洋相”,有的甚至打起了退堂鼓。

  “为了提高排演效率,我们也曾考虑过请一些舞台经验丰富的歌舞演员来演出,但这样做就会失去民间艺术原汁原味的风貌,最后,我们还是决定让民间艺术团队原班人马上台演绎。”孔燕说。

  为了尽可能把宁波表演类非遗精华呈现在舞台上,相关部门领导及工作人员一趟趟赴鄞州、象山、宁海、余姚、慈溪等区县(市)考察那些民间艺术团队的表演,精心指导他们编排展演节目。最后,全市近350名民间艺人怀着传承、发扬地方非遗艺术的使命感走到一起,演员上至七旬老人,下至六岁孩童,组成了一支强大、精干的演出队伍。

  展演的各个节目由导演统筹,先确定各节目台上表演的时间,然后由各表演团队在当地开展排练,演出前一天早上赶到宁波大剧院集中串联、彩排。“去年排练镇海那场演出时偶尔还有拖延现象,今年大家积极性很高,在导演的要求下,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排练。演出前一天晚上,大家在宁波大剧院一直排到深夜11点才结束,那些六七十岁的老艺人也坚持到最后一刻,真的让人感动。”孔燕感慨道。

  为了打造这场符合现代人审美趣味的舞台版的非遗展演,运用了大剧院先进的舞台设施,如借助多媒体舞美影像设计,利用多块侧屏、可升降纱幕拓展舞台的空间层次;在舞台布景的视觉设计上,主打复古怀旧的传统色调,同时以“万工轿”“金银彩绣”等非遗工艺品的影像作为背景,全方位地烘托宁波非遗特色。观众在如诗如梦般的光影世界中,仿佛踏上一场穿越百年的“拾遗”之旅,从中感悟“甬上风华”的博大精深。

  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祥源为首的四明南词传承团队的五位成员,随着自动平移的活动舞台徐徐入场,年近七旬的四明南词老艺人陈雪芸率两位年轻的学员朱乐美、胡晗喆以深情、委婉的唱腔演绎了四明南词开篇《了不起!宁波》。原本8分钟的节目因演出节奏所限只好压缩成3分钟,然而,惊鸿一瞥的亮相仍让观众惊呼“哇,太好听了!原来宁波话的四明南词竟然可以唱得这般柔肠百转。”像这样让观众“眼前一亮”的非遗展演节目还有许多,如象山的“细十番”、慈溪的“三八小锣书”、北仑的“造趺”、余姚的“木偶摔跤”、镇海的“澥浦船鼓”……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张菊琴形容道:“这些非遗就像散落在民间的珍珠,而这台演出把一粒粒珍珠串起来做成了一条精美的项链,发出迷人的光彩……”她表示,非遗展演的成功既带给非遗工作者、传承人以信心,也为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的实践带来许多启示。今后还会不断探索,用更好的手段、方式把更多的“甬上风华”展现出来。

  周燕波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穿越百年的“拾遗”之旅 “甬上风华”非遗展演成功背后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4-23 06:47:34

  象山渔民号子与鱼灯舞表演登上宁波大剧院舞台(周建平摄)

  四明南词表演(周建平摄)

  4月12日晚上,作为2019中国(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的主要活动,一台主题为“甬上风华”的非遗精品展演晚会,因其绚丽多彩的灯光、唯美诗意的舞台、高潮迭出的内容,博得前来参加文博会的各地嘉宾、客商及宁波观众的高度好评,成为我市非遗展示及传播理念和手段创新的生动注脚。这也是我市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以来规模最大、阵容最强的一次非遗舞台演出。

  “甬上风华”共分“赤子丹心”“南腔北调”“山海乐歌”“古今戏台”“马龙车水”五个篇章,涉及传统体育杂技、曲艺、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五大非遗门类,汇集9个区县(市)的22个非遗项目。更难得的是,梅花奖和文华奖得主、甬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锦文,四明南词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祥源,唱新闻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叶胜建,宁海狮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昌福,内家拳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夏宝峰,也加盟演出队伍,提升了这台晚会的品质和档次。

  当晚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在微信、微博上“晒”出一张张生动、精彩的演出照,引来无数“点赞”:“舞美太漂亮了,刷新了我对民间艺人的印象。”“乡土非遗原来也可以这般洋气!”“特别期待来个青春版非遗文化展示,没想到宁波这么快就实现了。

  这台非遗演出引起外界如此热烈的反响,市文化馆副馆长、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孔燕说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孔燕介绍,作为今年文博会的一项主题活动,推出这台非遗演出,源于去年对全市表演类非遗项目进行的“三位一体”评估活动。

  去年9月至10月,当时的市文广新闻出版局邀请第三方机构——宁波市非遗“三位一体”达标评估组,对宁波市级以上的表演类非遗“三位一体”项目进行评估。接受考评的有57个项目、59个传承基地、73位代表性传承人。评估结果是:甬剧、姚剧、宁海平调、越窑青瓷瓯乐等10个项目被立为示范项目,象山渔民号子、澥浦船鼓等20个项目被评为优秀项目。此后,市文广新闻出版局、市文化馆在镇海大剧院举办了一场对优秀表演类非遗项目的表彰颁奖活动,颁奖仪式后即举行了一场集中呈现表演类非遗精品的展演。

  孔燕说,去年的演出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场掌声、喝彩声不断。市文广新闻出版局一位负责人观看后提议:“这么好的演出,下次有机会去市中心的大剧院亮亮相吧!”由此,他们在策划文博会非遗主题活动时想到了打造一场更华美、更精致、更鲜活的“甬上风华”非遗展演。

  然而,要把原本孕育于乡间田头的各类民间艺术串联起来组成一台综艺性晚会,并搬上专业剧院的舞台,排练、合成过程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除了姚剧、甬剧、宁海平调这些传统戏剧类的非遗项目因为有专业剧团依托,演员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其他像曲艺、传统舞蹈、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习惯于在乡村、广场、茶馆之类的开放式、非专业化的演艺场所流动演出,几乎没有在专业大剧院表演的经验。而舞台演出有着更严谨的程式,比如舞美、音乐及服装、道具等均有许多讲究;每个节目的时间、节奏把控是以秒计算的;对演出人员的表演要求更高。因此,有些节目需要精简甚至重新编排,这对于习惯即兴、自由表演的民间艺人来说是一种考验。排练前,不少艺人尤其是年纪较大的艺人顾虑重重,怕在台上“出洋相”,有的甚至打起了退堂鼓。

  “为了提高排演效率,我们也曾考虑过请一些舞台经验丰富的歌舞演员来演出,但这样做就会失去民间艺术原汁原味的风貌,最后,我们还是决定让民间艺术团队原班人马上台演绎。”孔燕说。

  为了尽可能把宁波表演类非遗精华呈现在舞台上,相关部门领导及工作人员一趟趟赴鄞州、象山、宁海、余姚、慈溪等区县(市)考察那些民间艺术团队的表演,精心指导他们编排展演节目。最后,全市近350名民间艺人怀着传承、发扬地方非遗艺术的使命感走到一起,演员上至七旬老人,下至六岁孩童,组成了一支强大、精干的演出队伍。

  展演的各个节目由导演统筹,先确定各节目台上表演的时间,然后由各表演团队在当地开展排练,演出前一天早上赶到宁波大剧院集中串联、彩排。“去年排练镇海那场演出时偶尔还有拖延现象,今年大家积极性很高,在导演的要求下,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排练。演出前一天晚上,大家在宁波大剧院一直排到深夜11点才结束,那些六七十岁的老艺人也坚持到最后一刻,真的让人感动。”孔燕感慨道。

  为了打造这场符合现代人审美趣味的舞台版的非遗展演,运用了大剧院先进的舞台设施,如借助多媒体舞美影像设计,利用多块侧屏、可升降纱幕拓展舞台的空间层次;在舞台布景的视觉设计上,主打复古怀旧的传统色调,同时以“万工轿”“金银彩绣”等非遗工艺品的影像作为背景,全方位地烘托宁波非遗特色。观众在如诗如梦般的光影世界中,仿佛踏上一场穿越百年的“拾遗”之旅,从中感悟“甬上风华”的博大精深。

  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祥源为首的四明南词传承团队的五位成员,随着自动平移的活动舞台徐徐入场,年近七旬的四明南词老艺人陈雪芸率两位年轻的学员朱乐美、胡晗喆以深情、委婉的唱腔演绎了四明南词开篇《了不起!宁波》。原本8分钟的节目因演出节奏所限只好压缩成3分钟,然而,惊鸿一瞥的亮相仍让观众惊呼“哇,太好听了!原来宁波话的四明南词竟然可以唱得这般柔肠百转。”像这样让观众“眼前一亮”的非遗展演节目还有许多,如象山的“细十番”、慈溪的“三八小锣书”、北仑的“造趺”、余姚的“木偶摔跤”、镇海的“澥浦船鼓”……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张菊琴形容道:“这些非遗就像散落在民间的珍珠,而这台演出把一粒粒珍珠串起来做成了一条精美的项链,发出迷人的光彩……”她表示,非遗展演的成功既带给非遗工作者、传承人以信心,也为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的实践带来许多启示。今后还会不断探索,用更好的手段、方式把更多的“甬上风华”展现出来。

  周燕波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