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奉化
高墙外的“新生”——奉化创新社区矫正机制探访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5-21 08:45:07报料热线:81850000

  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身在“高墙”外,却有刑期在身;他们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却多了一个特殊的身份——社区服刑人员。

  社区矫正是指针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犯罪行为较轻的对象,所实施的非监禁性刑罚,常被称为“高墙”外的服刑。据市社区矫正管理局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在册社区服刑人员约有4500名。

  如何实施这场“高墙”外的救赎?我市社区矫正工作者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其中,奉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模式的探索,不仅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取经团”,更获得省司法厅厅长两次批示肯定,并建议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

  蝶变一场触及灵魂的“重生”

  5月14日上午9时,在奉化区残联办证大厅,戴着小红帽、穿着黄马甲的志愿者们来回穿梭着。看见有人行走不便,他们立刻上前搀扶;遇到有人不会办理,他们耐心告知流程;碰到年纪大的或文化水平低的,他们帮忙填写表格……志愿者们的爱心之举,赢得了大家的一致点赞!

  但是,除了领队,现场没有人知道,这些志愿者中的一部分,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社区服刑人员。刚过而立之年的小恽更为特殊,他是一名已经解除社区服刑却依旧坚持参加公益活动的志愿者。

  小恽是新奉化人,去年因法律意识淡薄,在没有与朋友沟通清楚的情况下,从朋友银行卡上刷走了1万余元。收到银行还款提醒的朋友情急之下报了警,最终,小恽以信用卡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2万元。

  突然间,小恽觉得“人生变灰暗了”。

  “没脸见老婆和孩子,不敢面对所有人,也不想跟任何人说话。”小恽说,感觉自己身上背着一个大大的污点,怕面对别人的目光,再没有勇气抬起头走路。

  在奉化区司法局进行完社区服刑宣告后,小恽被工作人员引导到“捷达阳光家园”。头一个月,他几乎没和别人说过话,无论是听课还是参加公益活动,心里都充满了抵触。

  园长王国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此,她总是在开展活动时故意找小恽聊天,有空就打电话,也会抽空到小恽家里坐一坐。慢慢地,她成了小恽心中亲切的“王阿姨”。

  “王阿姨经常带头参加公益活动,脏活累活,总是抢着去干。看着她忙碌的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去抵触。”小恽说,家园每次组织公益活动,他都是和社会上其他志愿者一样,穿着同样的马甲、干着同样的活,没有了社区服刑人员的标签,大家干得越来越有劲。“以前觉得羞愧,干活也不敢抬头。现在大家甚至还会拍张照片发朋友圈,我从‘不带标签’的公益活动中找回了尊严和自信。”

  渐渐地,小恽成了王阿姨的得力助手,一些公益活动,王阿姨就放手让小恽当领队。从“感觉被迫”到“积极志愿”,公益活动成了小恽生活的一部分。他主动学习修脚技术,到养老院为老人们修脚;他走近智力障碍儿童,耐心陪伴教导。

  随后,他自己组建了一个新的公益群,将亲朋好友和在公益活动中结识的志同道合者拉了进来,闲暇时相约一起做公益。

  在“捷达阳光家园”,小恽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技能,电工、物业管理、沟通技巧等,对于职业,他有了新的“机遇”。

  今年3月,小恽解除了社区服刑,正式回归社会。

  而且,因为小恽的思想转变和矫正期间学到的过硬技能,浙江捷达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杨备训主动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迎接小恽的将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缘起社区矫正面临的困境

  作为全国首批试点之一,我市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已有15年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不断规范化,在社区矫正工作创新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帮助数以万计的“迷途者”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和方向。

  但是,随着我市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推进,面临的发展困境也愈加凸显。

  “社区矫正的目的,是在不脱离社会、不脱离生活的情况下,通过政府、社会的共同帮助,使罪犯改正恶习,重新回归社会。”市社区矫正管理局局长赵小明说,这首先要求有专业的人来做这件事情,但是与庞大的社区服刑人员数量相对应的,则是严重不足的社区矫正专业力量。不仅如此,司法助理员在承担社区矫正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普法宣传等司法行政工作,以及征地拆迁、综治维稳、联村帮困等基层事务,社区矫正“人员不足、精力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其次是硬件保障的不足。目前我市的社区矫正工作,基本上采用司法所统带的方式。囿于基层司法所硬件条件,社区服刑人员的学习教育场地难以得到保障,

  能为社区服刑人员配备专门场地的更是少之又少。有些乡镇(街道)不得不以“打游击”的方式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再次,管理教育方式相对单一,也是阻碍社区矫正工作深入推进的另一个原因。部分地方存在“重监管、轻教育”的思想,认为只要“不发生脱管、漏管”就万事大吉。导致社区服刑人员的学习教育仍以传统的集中教育为主,社区服务也局限在敬老院服务、交通秩序维护等传统方式,缺乏对社区服刑人员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个性化、系统化的改造。

  此外,法律不健全导致执法体系不明确、工作机制不健全等。“《社区矫正法》还处于立法阶段,尚未制定并颁布实施,让社区矫正工作变得有些被动。”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社区矫正需要多个部门、全社会共同参与,但是目前实际上,社区矫正工作移交司法局后,其他部门很少问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亦没有规范的机制,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

  探索“奉化模式”缘何引关注

  遇到困境,自然要寻求破解之道。奉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模式缘何引来如此多的关注和点赞?

  “正是因为这种模式有效突破了目前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一些困境,而且具有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优势。”奉化区司法局副局长陈东晓介绍。

  “政府”,就是政府引导,是指在司法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并由矫正管理部门进行业务指导,有利于保证工作的方向性和专业性。据了解,“捷达阳光家园”从成立之初,就明确了区司法局统一领导、社区矫正管理局业务指导、司法所属地管理、社会公益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模式,并制定统一规范的学习教育、社区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考核奖惩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和流程,属地司法所则全面做好定期指导、质量评估、绩效考核等工作,确保家园能提供优质、高效、专业的服务。

  “企业”,是指依托浙江捷达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在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岗位培训、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借人借力破解社区矫正人员不足、劳动教育保障不足等难题。“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社区服刑人员,尽量用委婉的言语,以免伤害他的自尊;而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不能尽说文绉绉的话,否则他会觉得你不真诚,而不愿与你沟通……”翻开王国米的日记,她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所思所想、与社区服刑人员相处的一点一滴,都记录在册。靠着这股认真劲,身兼浙江捷达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的王国米逐渐从社区矫正工作的“门外汉”变成了一个“行家里手”。据介绍,“捷达阳光家园”的运营团队,主要来自浙江捷达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和工会主席常年“坐镇”,公司300多名志愿者全部加入家园志愿者团队。除了“借人”,“捷达阳光家园”还“借力”物业公司的财力、物资、岗位培训、就业招聘等,为社区服刑人员带来丰富多样的活动和培训,拓展他们的就业之路。据统计,截至目前,“捷达阳光家园”利用捷达物业公司本地行业龙头优势,累计实现社区服刑人员再就业50余人次。

  “公益”,则丰富了社区矫正工作的管理教育方式。奉化区司法局以“捷达阳光家园”和道德模范何美蓉带领的“新翼家园”为中心,搭建“1+X”社区服务体系,分别与医院、公交公司、交警大队、残联、慈善总会、养老院、福利院等多家单位合作,建立社区服务基地,并改变原有单一集中的服务模式,推出多元化菜单,由社区服刑人员根据自身特长和生活、工作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各类活动300余次,参加者4000余人次。

  “从目前效果来看,民营企业参与社区矫正教育管理,是一件三赢的事情。既弘扬了企业‘责任、奉献’的精神,丰富了企业的精神内涵,也有效克服了司法行政部门人力、物力不足等问题;对社区服刑人员来说,也收获了更加丰富实用、更加‘走心’的教育帮扶。”浙江捷达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备训说。

  据统计,从2017年7月探索“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模式至今,奉化辖区内已有500余人解除社区服刑走向社会。 记者董小芳 通讯员陈丽 郑赟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高墙外的“新生”——奉化创新社区矫正机制探访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5-21 08:45:07

  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身在“高墙”外,却有刑期在身;他们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却多了一个特殊的身份——社区服刑人员。

  社区矫正是指针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犯罪行为较轻的对象,所实施的非监禁性刑罚,常被称为“高墙”外的服刑。据市社区矫正管理局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在册社区服刑人员约有4500名。

  如何实施这场“高墙”外的救赎?我市社区矫正工作者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其中,奉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模式的探索,不仅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取经团”,更获得省司法厅厅长两次批示肯定,并建议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

  蝶变一场触及灵魂的“重生”

  5月14日上午9时,在奉化区残联办证大厅,戴着小红帽、穿着黄马甲的志愿者们来回穿梭着。看见有人行走不便,他们立刻上前搀扶;遇到有人不会办理,他们耐心告知流程;碰到年纪大的或文化水平低的,他们帮忙填写表格……志愿者们的爱心之举,赢得了大家的一致点赞!

  但是,除了领队,现场没有人知道,这些志愿者中的一部分,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社区服刑人员。刚过而立之年的小恽更为特殊,他是一名已经解除社区服刑却依旧坚持参加公益活动的志愿者。

  小恽是新奉化人,去年因法律意识淡薄,在没有与朋友沟通清楚的情况下,从朋友银行卡上刷走了1万余元。收到银行还款提醒的朋友情急之下报了警,最终,小恽以信用卡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2万元。

  突然间,小恽觉得“人生变灰暗了”。

  “没脸见老婆和孩子,不敢面对所有人,也不想跟任何人说话。”小恽说,感觉自己身上背着一个大大的污点,怕面对别人的目光,再没有勇气抬起头走路。

  在奉化区司法局进行完社区服刑宣告后,小恽被工作人员引导到“捷达阳光家园”。头一个月,他几乎没和别人说过话,无论是听课还是参加公益活动,心里都充满了抵触。

  园长王国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此,她总是在开展活动时故意找小恽聊天,有空就打电话,也会抽空到小恽家里坐一坐。慢慢地,她成了小恽心中亲切的“王阿姨”。

  “王阿姨经常带头参加公益活动,脏活累活,总是抢着去干。看着她忙碌的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去抵触。”小恽说,家园每次组织公益活动,他都是和社会上其他志愿者一样,穿着同样的马甲、干着同样的活,没有了社区服刑人员的标签,大家干得越来越有劲。“以前觉得羞愧,干活也不敢抬头。现在大家甚至还会拍张照片发朋友圈,我从‘不带标签’的公益活动中找回了尊严和自信。”

  渐渐地,小恽成了王阿姨的得力助手,一些公益活动,王阿姨就放手让小恽当领队。从“感觉被迫”到“积极志愿”,公益活动成了小恽生活的一部分。他主动学习修脚技术,到养老院为老人们修脚;他走近智力障碍儿童,耐心陪伴教导。

  随后,他自己组建了一个新的公益群,将亲朋好友和在公益活动中结识的志同道合者拉了进来,闲暇时相约一起做公益。

  在“捷达阳光家园”,小恽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技能,电工、物业管理、沟通技巧等,对于职业,他有了新的“机遇”。

  今年3月,小恽解除了社区服刑,正式回归社会。

  而且,因为小恽的思想转变和矫正期间学到的过硬技能,浙江捷达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杨备训主动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迎接小恽的将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缘起社区矫正面临的困境

  作为全国首批试点之一,我市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已有15年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不断规范化,在社区矫正工作创新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帮助数以万计的“迷途者”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和方向。

  但是,随着我市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推进,面临的发展困境也愈加凸显。

  “社区矫正的目的,是在不脱离社会、不脱离生活的情况下,通过政府、社会的共同帮助,使罪犯改正恶习,重新回归社会。”市社区矫正管理局局长赵小明说,这首先要求有专业的人来做这件事情,但是与庞大的社区服刑人员数量相对应的,则是严重不足的社区矫正专业力量。不仅如此,司法助理员在承担社区矫正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普法宣传等司法行政工作,以及征地拆迁、综治维稳、联村帮困等基层事务,社区矫正“人员不足、精力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其次是硬件保障的不足。目前我市的社区矫正工作,基本上采用司法所统带的方式。囿于基层司法所硬件条件,社区服刑人员的学习教育场地难以得到保障,

  能为社区服刑人员配备专门场地的更是少之又少。有些乡镇(街道)不得不以“打游击”的方式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再次,管理教育方式相对单一,也是阻碍社区矫正工作深入推进的另一个原因。部分地方存在“重监管、轻教育”的思想,认为只要“不发生脱管、漏管”就万事大吉。导致社区服刑人员的学习教育仍以传统的集中教育为主,社区服务也局限在敬老院服务、交通秩序维护等传统方式,缺乏对社区服刑人员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个性化、系统化的改造。

  此外,法律不健全导致执法体系不明确、工作机制不健全等。“《社区矫正法》还处于立法阶段,尚未制定并颁布实施,让社区矫正工作变得有些被动。”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社区矫正需要多个部门、全社会共同参与,但是目前实际上,社区矫正工作移交司法局后,其他部门很少问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亦没有规范的机制,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

  探索“奉化模式”缘何引关注

  遇到困境,自然要寻求破解之道。奉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模式缘何引来如此多的关注和点赞?

  “正是因为这种模式有效突破了目前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一些困境,而且具有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优势。”奉化区司法局副局长陈东晓介绍。

  “政府”,就是政府引导,是指在司法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并由矫正管理部门进行业务指导,有利于保证工作的方向性和专业性。据了解,“捷达阳光家园”从成立之初,就明确了区司法局统一领导、社区矫正管理局业务指导、司法所属地管理、社会公益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模式,并制定统一规范的学习教育、社区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考核奖惩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和流程,属地司法所则全面做好定期指导、质量评估、绩效考核等工作,确保家园能提供优质、高效、专业的服务。

  “企业”,是指依托浙江捷达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在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岗位培训、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借人借力破解社区矫正人员不足、劳动教育保障不足等难题。“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社区服刑人员,尽量用委婉的言语,以免伤害他的自尊;而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不能尽说文绉绉的话,否则他会觉得你不真诚,而不愿与你沟通……”翻开王国米的日记,她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所思所想、与社区服刑人员相处的一点一滴,都记录在册。靠着这股认真劲,身兼浙江捷达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的王国米逐渐从社区矫正工作的“门外汉”变成了一个“行家里手”。据介绍,“捷达阳光家园”的运营团队,主要来自浙江捷达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和工会主席常年“坐镇”,公司300多名志愿者全部加入家园志愿者团队。除了“借人”,“捷达阳光家园”还“借力”物业公司的财力、物资、岗位培训、就业招聘等,为社区服刑人员带来丰富多样的活动和培训,拓展他们的就业之路。据统计,截至目前,“捷达阳光家园”利用捷达物业公司本地行业龙头优势,累计实现社区服刑人员再就业50余人次。

  “公益”,则丰富了社区矫正工作的管理教育方式。奉化区司法局以“捷达阳光家园”和道德模范何美蓉带领的“新翼家园”为中心,搭建“1+X”社区服务体系,分别与医院、公交公司、交警大队、残联、慈善总会、养老院、福利院等多家单位合作,建立社区服务基地,并改变原有单一集中的服务模式,推出多元化菜单,由社区服刑人员根据自身特长和生活、工作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各类活动300余次,参加者4000余人次。

  “从目前效果来看,民营企业参与社区矫正教育管理,是一件三赢的事情。既弘扬了企业‘责任、奉献’的精神,丰富了企业的精神内涵,也有效克服了司法行政部门人力、物力不足等问题;对社区服刑人员来说,也收获了更加丰富实用、更加‘走心’的教育帮扶。”浙江捷达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备训说。

  据统计,从2017年7月探索“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模式至今,奉化辖区内已有500余人解除社区服刑走向社会。 记者董小芳 通讯员陈丽 郑赟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