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奉化
“庄稼医生”: 奔走田头不“休诊”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6-05 07:57:28报料热线:81850000

  “飞手”江鋆晖(右)在给水稻进行飞防作业。(余建文摄)

  在宁波的乡村,有一群特殊的“医生”:他们脚穿长筒雨鞋、头戴草帽,常年行走在山间地头,为稻麦果蔬“搭脉问诊”、除虫祛病,帮农户保住好收成。他们就是农民心中的“庄稼医生”——农业植保人员。

  初夏时节,又到了农作物防病治病的关键期。记者跟随奉化区植保人员一起下乡“看病”,感受“庄稼医生”辛劳的一天。

  跨界“飞手”,农田除虫“带露水”作业

  5月29日上午8时不到,记者来到松岙镇街二村大石坑灌区。这里是传统的水稻产区,奉化区中心庄稼医院的“飞手”江鋆晖头戴草帽,身着长袖工作服,戴着大口罩,和小伙伴一起,在田埂上进行飞防作业,给水稻喷药除虫。小江娴熟地操作遥控器,直径一米多的无人机腾空而起,“嗡嗡”地在绿毯般的水稻田上方飞过,均匀喷洒下细密的农药。

  飞防作业,三人一组,一人当“飞手”,一人更换电池,配置农药,稻田的另一头还有一人,观察飞行轨迹,提醒过路者避让。小江说:“太阳还没升起,作物带着露水时喷洒农药效果最好。”早上7时多开始作业,喷完这片150亩稻田需要两个多小时。

  用无人机喷药,看着蛮轻松,实际操作可不简单。一垅田喷完,这架八旋翼的无人机回到田埂上,同伴严川宏赶紧上来加注新配好的除虫药剂。“无人机一次携带7公斤多药剂,十几分钟就喷完了,电池也要换。”小严说,他们带了10块电池,如果农田面积大,还要现场充电,工作节奏蛮快的。

  无人机飞防植保是近年来大力推广的新模式。这片稻田的承包农户李峰说,水稻在初夏必须打药除虫,这次一共要打三次药,飞机喷药的花费跟人工作业差不多,但速度快,“两三个小时搞定,效果也好。按以前,得临时雇4个人忙活一整天,而且有了‘庄稼医生’对症施治,我很放心。”就在前一天,小江他们就为老李的200多亩藕田打药,旋翼机的风将荷叶掀起,能把药剂均匀喷洒到荷叶秆上杀灭蚜虫,这是人工做不到的。

  早上9时许,太阳有点猛了,周身防护严实的江鋆晖额头上满是细密的汗珠。他得跟着飞机,在田埂上不停走动,双眼时刻盯着飞行状态,“干这个活,稍有松懈,就可能会摔机。”

  江鋆晖、严川宏是奉化年青一代的“庄稼医生”。趁着休息间隙,26岁的小江说,他学的是服装设计专业。五年前,奉化区好收成植保专业合作社成立,刚大学毕业的小江听从家人建议,转行从事农业植保,并当起了“飞手”。从最初学习单旋翼机操作,到现在的多旋翼无人机,靠的是刻苦钻研和悟性,小江现在是奉化5名植保“飞手”中技术最好的一个。

  农业有句行话:“天晴看虫,雨天看病”,即天气持续高温干燥,作物就容易长虫,而雨水一多,病害就会增加。种植靠天吃饭,农时不能耽误。江鋆晖说,当了“飞手”后,才体会到植保这行的辛苦,一年四季,得跟着农作物生长规律四处“跑”。二三月间,重点照顾小麦,之后是油菜,五六月份,水稻、藕等上来了,一直要忙到秋收。

  每年,奉化好收成植保专业合作社要为全区1万多亩大田作物进行无人机飞防作业。“早上5时起床,6时多赶到田里打药防病,连续作业三四小时是常态。”小江说,七八月最忙,农户们都排着队,有时早晚要打两场药,工作强度相当大,他晒得像黑炭,光矿泉水一天要喝掉10来瓶。每块田打什么药,或施什么肥,事先要实地查看,药打完后,还要跟踪看效果,严格按规程操作,一点不能马虎。

  当好贴心人,“新生代”一线钻研为农忙

  上午10时许,日头高照,水稻田除虫结束。根据安排,过一周左右还要再来打药。小江他们收拾好器械,驾车回到区农资公司。

  下午没有飞防任务,小江可不得闲。小睡一会后,下午1时多,他跟着公司的杨芳立经理和陈旭程两位植保专家,又出发了。

  经过一段七弯八绕的施工路,一行人来到江口街道沈家堍村的宁波金辉农业有限公司。这是个家庭农场,主人杨金宝承包了200余亩山林,种植水蜜桃和其他果树,还有鱼塘,搞起了生态化养殖。

  “我以前是搞运输办沙场的,农业是外行。这几年多亏杨经理他们来做技术指导,教授科学种植,果园的水蜜桃长势很好。”杨金宝说,去年开始,区农合联在果园设点义务搞测土配方,指导农场合理施肥用药,修护土壤。

  这次,杨经理叫上江鋆晖,就是想让小伙子学习测土配方这门新技术。测土第一关是采样。29岁的陈旭程是浙江林学院植保专业毕业,科班出身。他带着小江钻进桃林,走了几十米,挑了块合适的缓坡地,拿出1米多长的采样杆作业。“小江,你双手抓住把,一只脚踩住突出的柄,用力蹬下去,要插入土层10多厘米深。”陈旭程手把手教着。

  果园的表土较硬,取土是个力气活,而且一亩地要取样5处。“采到的泥土,上下两端2厘米厚的土都不要,剩下的混合后送到实验室,经过晾晒、研磨等程序进行化验。”江鋆晖一招一式学得很认真。两个人前后采了7个点,把采好的样土小心收集好。

  午后的桃林很闷热,路又不好走,记者跟了大半小时,感觉腿脚有点酸。而陈、江二人步履轻快,“除病虫害得眼见为实。田头路再难走,蚊虫再多,或满是污泥的池塘,我们都要进去看,用手抓,啥都不怕。”陈旭程笑着说。

  杨芳立说,这些年,农户种稻种果,肥料越施越多,作物却越长越“瘦”,很大原因在于土壤中营养成分不平衡,有机质偏低,作物“吸收”不了。去年,奉化成立土壤修护研究院宁波分院,对全区主要种植区200多块田地实施测土配方,“一户一策”制订修护方案,并提供了500余吨测土配方肥料。“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庄稼医生’都是免费服务,工作量相当大。”

  目前,奉化区有庄稼医院46家,70多名“庄稼医生”在一线忙碌。中心庄稼医院的3名农艺师和5名“庄稼医生”担负着全区4.5万亩水稻和5500亩水蜜桃的统防统治任务,每年培训800多人次。作为新生代的“庄稼医生”,江鋆晖觉得植保这一行前景广阔,要学的东西也很多,得跟着师傅们上山下地,多看多问多琢磨。平时在公司,他和伙伴还要承担线上销售的任务,接受农户网上咨询,推广优质新品化肥农药等。“农业是个冷门职业,也很辛苦,但几年做下来,人晒黑了,也有感情了。”小江说,当一名“庄稼医生”挺好的。看到麦稻果蔬病虫害少了,农民丰收赚到钱了,“自己也特别有成就感。”

  记者手记

  在农村,庄稼医院、“庄稼医生”不是新鲜事,差不多有近三十年历史。

  最近10余年间,由于乡村基层农技人员的流失,庄稼医院模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步形成农资供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一个为农服务体系,遍布各街道乡村。

  如今,经过不间断的技术培训,宁波有千余名庄稼医生,驻守大小农资供应网店,长期奔波在山间田头,现场“问诊”,指导农作物病虫害科学防治,提倡化肥、农药的减量使用,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推动农业现代化。

  随着种植业技术发展和新品种的引入,农户对庄稼医院的专业化服务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有更多的新力量、新技术加入。在务农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像江鋆晖、陈旭程等新一代的“庄稼医生”,愿意在农业一线挥洒青春和汗水,难能可贵。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需要有一支技术过硬、爱农为农的专业服务队伍。在庄稼医院从卖农资向“卖服务”的转型过程中,期待得到多一些政策支持,让青年“庄稼医生”有更好的成长空间。

  记者余建文

  通讯员王加廷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庄稼医生”: 奔走田头不“休诊”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6-05 07:57:28

  “飞手”江鋆晖(右)在给水稻进行飞防作业。(余建文摄)

  在宁波的乡村,有一群特殊的“医生”:他们脚穿长筒雨鞋、头戴草帽,常年行走在山间地头,为稻麦果蔬“搭脉问诊”、除虫祛病,帮农户保住好收成。他们就是农民心中的“庄稼医生”——农业植保人员。

  初夏时节,又到了农作物防病治病的关键期。记者跟随奉化区植保人员一起下乡“看病”,感受“庄稼医生”辛劳的一天。

  跨界“飞手”,农田除虫“带露水”作业

  5月29日上午8时不到,记者来到松岙镇街二村大石坑灌区。这里是传统的水稻产区,奉化区中心庄稼医院的“飞手”江鋆晖头戴草帽,身着长袖工作服,戴着大口罩,和小伙伴一起,在田埂上进行飞防作业,给水稻喷药除虫。小江娴熟地操作遥控器,直径一米多的无人机腾空而起,“嗡嗡”地在绿毯般的水稻田上方飞过,均匀喷洒下细密的农药。

  飞防作业,三人一组,一人当“飞手”,一人更换电池,配置农药,稻田的另一头还有一人,观察飞行轨迹,提醒过路者避让。小江说:“太阳还没升起,作物带着露水时喷洒农药效果最好。”早上7时多开始作业,喷完这片150亩稻田需要两个多小时。

  用无人机喷药,看着蛮轻松,实际操作可不简单。一垅田喷完,这架八旋翼的无人机回到田埂上,同伴严川宏赶紧上来加注新配好的除虫药剂。“无人机一次携带7公斤多药剂,十几分钟就喷完了,电池也要换。”小严说,他们带了10块电池,如果农田面积大,还要现场充电,工作节奏蛮快的。

  无人机飞防植保是近年来大力推广的新模式。这片稻田的承包农户李峰说,水稻在初夏必须打药除虫,这次一共要打三次药,飞机喷药的花费跟人工作业差不多,但速度快,“两三个小时搞定,效果也好。按以前,得临时雇4个人忙活一整天,而且有了‘庄稼医生’对症施治,我很放心。”就在前一天,小江他们就为老李的200多亩藕田打药,旋翼机的风将荷叶掀起,能把药剂均匀喷洒到荷叶秆上杀灭蚜虫,这是人工做不到的。

  早上9时许,太阳有点猛了,周身防护严实的江鋆晖额头上满是细密的汗珠。他得跟着飞机,在田埂上不停走动,双眼时刻盯着飞行状态,“干这个活,稍有松懈,就可能会摔机。”

  江鋆晖、严川宏是奉化年青一代的“庄稼医生”。趁着休息间隙,26岁的小江说,他学的是服装设计专业。五年前,奉化区好收成植保专业合作社成立,刚大学毕业的小江听从家人建议,转行从事农业植保,并当起了“飞手”。从最初学习单旋翼机操作,到现在的多旋翼无人机,靠的是刻苦钻研和悟性,小江现在是奉化5名植保“飞手”中技术最好的一个。

  农业有句行话:“天晴看虫,雨天看病”,即天气持续高温干燥,作物就容易长虫,而雨水一多,病害就会增加。种植靠天吃饭,农时不能耽误。江鋆晖说,当了“飞手”后,才体会到植保这行的辛苦,一年四季,得跟着农作物生长规律四处“跑”。二三月间,重点照顾小麦,之后是油菜,五六月份,水稻、藕等上来了,一直要忙到秋收。

  每年,奉化好收成植保专业合作社要为全区1万多亩大田作物进行无人机飞防作业。“早上5时起床,6时多赶到田里打药防病,连续作业三四小时是常态。”小江说,七八月最忙,农户们都排着队,有时早晚要打两场药,工作强度相当大,他晒得像黑炭,光矿泉水一天要喝掉10来瓶。每块田打什么药,或施什么肥,事先要实地查看,药打完后,还要跟踪看效果,严格按规程操作,一点不能马虎。

  当好贴心人,“新生代”一线钻研为农忙

  上午10时许,日头高照,水稻田除虫结束。根据安排,过一周左右还要再来打药。小江他们收拾好器械,驾车回到区农资公司。

  下午没有飞防任务,小江可不得闲。小睡一会后,下午1时多,他跟着公司的杨芳立经理和陈旭程两位植保专家,又出发了。

  经过一段七弯八绕的施工路,一行人来到江口街道沈家堍村的宁波金辉农业有限公司。这是个家庭农场,主人杨金宝承包了200余亩山林,种植水蜜桃和其他果树,还有鱼塘,搞起了生态化养殖。

  “我以前是搞运输办沙场的,农业是外行。这几年多亏杨经理他们来做技术指导,教授科学种植,果园的水蜜桃长势很好。”杨金宝说,去年开始,区农合联在果园设点义务搞测土配方,指导农场合理施肥用药,修护土壤。

  这次,杨经理叫上江鋆晖,就是想让小伙子学习测土配方这门新技术。测土第一关是采样。29岁的陈旭程是浙江林学院植保专业毕业,科班出身。他带着小江钻进桃林,走了几十米,挑了块合适的缓坡地,拿出1米多长的采样杆作业。“小江,你双手抓住把,一只脚踩住突出的柄,用力蹬下去,要插入土层10多厘米深。”陈旭程手把手教着。

  果园的表土较硬,取土是个力气活,而且一亩地要取样5处。“采到的泥土,上下两端2厘米厚的土都不要,剩下的混合后送到实验室,经过晾晒、研磨等程序进行化验。”江鋆晖一招一式学得很认真。两个人前后采了7个点,把采好的样土小心收集好。

  午后的桃林很闷热,路又不好走,记者跟了大半小时,感觉腿脚有点酸。而陈、江二人步履轻快,“除病虫害得眼见为实。田头路再难走,蚊虫再多,或满是污泥的池塘,我们都要进去看,用手抓,啥都不怕。”陈旭程笑着说。

  杨芳立说,这些年,农户种稻种果,肥料越施越多,作物却越长越“瘦”,很大原因在于土壤中营养成分不平衡,有机质偏低,作物“吸收”不了。去年,奉化成立土壤修护研究院宁波分院,对全区主要种植区200多块田地实施测土配方,“一户一策”制订修护方案,并提供了500余吨测土配方肥料。“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庄稼医生’都是免费服务,工作量相当大。”

  目前,奉化区有庄稼医院46家,70多名“庄稼医生”在一线忙碌。中心庄稼医院的3名农艺师和5名“庄稼医生”担负着全区4.5万亩水稻和5500亩水蜜桃的统防统治任务,每年培训800多人次。作为新生代的“庄稼医生”,江鋆晖觉得植保这一行前景广阔,要学的东西也很多,得跟着师傅们上山下地,多看多问多琢磨。平时在公司,他和伙伴还要承担线上销售的任务,接受农户网上咨询,推广优质新品化肥农药等。“农业是个冷门职业,也很辛苦,但几年做下来,人晒黑了,也有感情了。”小江说,当一名“庄稼医生”挺好的。看到麦稻果蔬病虫害少了,农民丰收赚到钱了,“自己也特别有成就感。”

  记者手记

  在农村,庄稼医院、“庄稼医生”不是新鲜事,差不多有近三十年历史。

  最近10余年间,由于乡村基层农技人员的流失,庄稼医院模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步形成农资供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一个为农服务体系,遍布各街道乡村。

  如今,经过不间断的技术培训,宁波有千余名庄稼医生,驻守大小农资供应网店,长期奔波在山间田头,现场“问诊”,指导农作物病虫害科学防治,提倡化肥、农药的减量使用,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推动农业现代化。

  随着种植业技术发展和新品种的引入,农户对庄稼医院的专业化服务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有更多的新力量、新技术加入。在务农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像江鋆晖、陈旭程等新一代的“庄稼医生”,愿意在农业一线挥洒青春和汗水,难能可贵。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需要有一支技术过硬、爱农为农的专业服务队伍。在庄稼医院从卖农资向“卖服务”的转型过程中,期待得到多一些政策支持,让青年“庄稼医生”有更好的成长空间。

  记者余建文

  通讯员王加廷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