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从缺医少药到人人享有医保!70年来宁波医疗卫生沧桑巨变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6-18 06:47:00报料热线:81850000

  九十高龄的柳荣轩曾任宁波市第二医院普外科主任,近日他再次来到医院,看到先进医疗设备一应俱全,患者秩序井然地挂号、就诊,医生一丝不苟地为病人诊断,不由得感慨:“新中国成立70年,医院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

  宁波市第二医院前身为创办于1843年的华美医院,华美医院是我国最早的颇具规模的西医医院之一。1951年10月13日,华美医院被宁波市人民政府接管,两年后更名为宁波市第二医院。

  昔日的宁波市第二医院只有一幢立于姚江畔的大楼,如今,该院已有8幢大楼;昔日,医疗器械只有听诊器、血压计等,如今医院拥有最先进的B超、CT、磁共振、PETCT等设备;昔日,该院只能做胃、脾切除等一般的上腹部手术,如今该院年诊治疑难病例数跻身全省前10,肿瘤、骨科等多个病种的诊疗量名列全省前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市第二医院的成长历程,是宁波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1951年10月15日发行的《宁波大众》,报道了华美医院员工拥护宁波市人民政府接管的新闻。

  据《宁波卫生志》记载,1949年宁波市医疗卫生机构只有35家,其中医院15家,拥有病床556张、卫生技术人员927名。2018年底,宁波市已有医疗卫生机构4252家,其中医院170家,包括三甲医院8家、三乙医院12家,三级医院数量、三甲医院数量均居浙江省首位。

  解放前,我市农村几乎没有医疗机构,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农民只能用土方子治病。如今,全市建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15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37家、村卫生室1870个,城市10分钟、农村20分钟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圈基本形成。为让农民看得起病,各地农村普遍开办合作医疗。2017年1月1日,我市农村和城镇的居民统一纳入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从此“农村人”可以享受同“城市人”一样的医保待遇。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显示,我市参保人员的医保待遇整体水平连续多年在全省和全国同类城市中领先,目前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医疗服务能力十分有限,一般只设内科、外科、妇产科,且医疗设备简陋。市区医疗机构仅有小型X光机、显微镜等简单仪器。曾多年投身宁波卫生事业的裘孟阳老人回忆,那时华美医院是全宁波最像样的医院,但也只能做胃、脾切除等一般的上腹部手术。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各大医院先后创下了多个“第一”:1960年,施行第一台心脏手术;1980年,施行首例断指再植手术;1982年,施行第一台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1985年,施行第一例心脏直视手术;1999年,第一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成功……

  如今,李惠利医院每年完成心脏手术约550例,在全省居第三位,鄞州二院每年实施肾移植手术约50例。

  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宁波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宁波人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来自市卫健委的最新统计:2018年,据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61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6岁;全市户籍人口孕产妇死亡率为2.39/10万,婴儿死亡率1.98‰,死亡率之低在国内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全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205.95/10万,报告死亡率0.63/10万,比2017年下降18.02%。

  记者陈敏

  宁波人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有数据为证:

  2018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61岁,比全国平均水平(77岁)高出4.6岁;

  全市户籍人口孕产妇死亡率为2.39/10万,婴儿死亡率1.98‰,死亡率之低,居国内同类城市领先水平;

  全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205.95/10万,报告死亡率0.63/10万,比2017年下降了18.02%。

  这组数据的背后,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波医疗卫生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地处改革开放前哨的宁波人,秉承改革创新精神,一次又一次改写着宁波医疗卫生发展史,为一代又一代宁波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从缺医少药到人人享有医保

  崭新的大楼,智能化的医疗设备,上下楼还配备了电梯……童冲飞老人每次来到江北庄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大楼,便会由衷地感到自豪。“从没想过,以前破破烂烂的乡村卫生院,现在建设得像城里的大医院一样。”

  70年的砥砺奋进,70年的春风化雨,宁波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庄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20世纪初,我市百姓缺医少药,民不聊生。除少数中医中药外,只有屈指可数几家由地方士绅、政府开办的私立、公立医院:大美浸会医院、保黎医院、普仁医院、鄞县公立医院等。

  据《宁波卫生志》,1949年宁波市医疗卫生机构只有35个,其中医院15所,病床556张,卫生技术人员927人。农村的医疗条件更是可怜,老卫生工作人员裘孟阳回忆说,很长一段时间,农村卫生院仅有的医疗设备是“三大件”:听筒、血压计、体温计,而且血压计十有八九是坏掉的。

  1949年以后,国家投入发展卫生事业,陆续新建了一批医疗、防疫、妇幼保健、医学教育、药品检验等专业机构。据统计,截至1999年,全市已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961个,拥有床位13795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8872人;到2018年底,宁波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252家,其中医院170家,医院中三甲医院8家,三乙医院12家,无论是三级医院数量还是三甲医院数量均高居浙江省之首。

  70年后的今天,人人享有健康保健服务不再是梦想。目前,宁波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15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37家、村卫生室1870家,城市10分钟、农村20分钟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圈已基本建成。2011年,宁波在全省率先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探索工作,从2015年起全面实施。目前,全市家庭医生再签约居民125.3万人。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曾是农民看病负担重的一个形象比喻。20世纪70年代末,各县农村普遍开办了合作医疗。而从2017年1月1日起,我市农村和城镇居民统一并入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从此,“农村人”可以享受同“城市人”一样的医保待遇。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显示,我市参保人员的医保待遇整体水平连续多年在全省和全国同类城市中领先,目前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有效缓解了参保人员因病致贫问题。

  同时,我市自2004年成为国家卫生城市以来,已三次通过复审。

  看病越来越方便,医疗保障力度越来越大,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极大地提高了宁波人的幸福指数。市卫健委对城乡居民的测评表明: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满意率达到96%。

  从做胃脾切除到肝肾移植

  沧海桑田70年,宁波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一幢幢医院大楼拔地而起,一台台领先于国际水平的医疗设备落户医院,名医生名专家雨后春笋般涌现,医疗技术水平飞速提高,宁波人看大病动手术不用再往外跑了。

  1951年,裘孟阳就职于原市卫生局。时隔半个多世纪,他依然记得,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医疗服务能力十分有限,一般只设内科、外科、妇产科,且医疗设备简陋。老市区医疗机构仅有一些小型X光机、显微镜等简单仪器,直到1983年,市政府拨款40万元为宁波市第一医院配置了一台黑白B超,这是宁波地区第一台B超。

  今天,宁波各大医院拥有堪与国外同类城市医院相媲美的设备,先进的麻醉机、高频电刀、超声刀、腹腔镜,一流的电子胃镜、全身CT、核磁共振、直线加速器、PET-CT……“宁波今天的医疗卫生事业,同解放初相比,一个是天,一个是地。”裘孟阳老人深有感触地说。

  当时,宁波最像样的医院就是历史最悠久的华美医院,但解放初华美医院也只能做胃、脾切除等一般的上腹部手术。

  如今,以往需要送往外地的疑难重危患者,已可在本市得到迅速有效的救治。一组数据足以证明今天宁波的医疗技术水平:李惠利医院每年完成心脏手术约550例,在全省居第三位;鄞州二院每年成功实施肾移植约50例;李惠利东部医院至今完成肝脏移植手术160多例,手术成功率超过95%;市一院心血管内科的心脏介入治疗技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宁波市第二医院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进行临床肿瘤学研究并通过对基因的监测用于肿瘤诊断……

  截至目前,我市医疗卫生系统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中医内分泌科)、省级重点(扶植)学科4个(不含中医)、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市共建学科10个(不含中医)、市级医疗卫生品牌学科10个(含中医)、市级重点(扶植)学科40个(含中医)、市级重点实验室9个、区域专病中心16个。仅2018年,获得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登记101项(含中医),科技获奖36项(含中医),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401篇(含中医)。

  去年1月8日,由宁波明州医院有限公司和宁波市第六医院参与完成的“严重脊柱创伤修复关键技术的创新与推广”项目,捧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项目历经25年研究,攻克了多个关键技术难点,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1000余名脊柱严重创伤者因为宁波医生的这项科研,重新站了起来。

  前进中的宁波医疗卫生事业更是战胜了一场又一场疫病。2003年的非典、2009年的甲流大爆发、2013年到2015年的禽流感、再到2018年的登革热……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宁波广大医务人员的努力下,烟消云散。

  从排队挂号到智慧医疗

  看医生难,看医生烦。在80岁的陈大爷印象中,看医生一定得早早赶到医院,排长队挂号,排队几个小时看医生,看好医生还得排队付费、做检查……可令陈大爷惊讶不已的是,现在看医生的方式完全不一样了。点点手机完成了挂号、付费,几点看医生医院会通过手机通知病人,还可以通过“云医院”“云诊室”跟医生交流……

  陈大爷不知道,智慧医疗的开展,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就医模式。

  2011年,宁波启动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这一项目先后被列为“智慧宁波”和“智慧浙江”建设试点项目。今天,宁波人已经体会到了这种就医新方式带来的方便。

  看病排队时间短了。分时段预约、诊间结算、刷脸支付……这几年,我市依托智慧医疗建设,不断推出各种便民举措。

  检查不用重复做了。我市有全国第一个区域性的临床病理诊断中心,中心连通了全市15家医院,并接通了“云医院”;可完成11个亚专科病理诊断,1GB的数字病理切片几分钟就可上传完成。10个区县(市)的卫生信息平台已全部建成,连通至村卫生室,通过这一平台,全市的健康档案可共享调阅,跨医疗机构就医可信息共享、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看病不一定要跑医院了。2014年9月,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云医院”建设。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建成44家远程会诊中心、273个“云诊室”,二级以上医院均开设了远程会诊中心。患者上网向医生预约时间,医生通过网络视频或电话问诊、开处方,处方药物快递上门——一种全新的“云看病”方式,开始走进宁波人的日常生活。截至目前,吸纳全市80%医疗机构的“云医院”平台已开设32个专病专科,累计注册患者近23万人,为72.5万人次提供在线咨询及配送药服务,最高日处方量突破8000张。

  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宁波市卫生系统走出了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之路:耗材采购宁波规则、智慧健康宁波模式、医疗纠纷宁波解法……在推动宁波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全国破解医改难题提供了宁波样板。

  记者陈敏

  7年,198名患者因肝移植新生

  讲述人:陆才德,宁波市李惠利东部医院大外科主任和肝胆胰外科主任。

  宁波及周边地区肝病高发,每年有数以千计的病人死于肝衰竭或肝癌。肝移植是挽救这些病人的有效手段,也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宁波医学界急需发展的重大项目。直到2001年,李惠利医院引入陆才德教授,这一局面开始改变。

  来到宁波,陆才德最大的愿望是提升整个宁波地区的肝胆胰疑难手术水平能力,尤其是肝移植技术。

  2001年5月,陆才德利用在浙江大学获得的包玉刚奖学金,前往美国Iowa大学器官移植中心进修肝移植,3个月后,他带着满满的一箱肝移植相关资料回到宁波。

  回来后,陆才德着手动物肝移植实验。当时在医院一个破旧的动物实验室里,他开始给猪施行肝脏移植。那一年,陆才德实验了20余头猪,手术成功率越来越高,更开心的是,他培养起了一支自己的肝移植队伍。

  2003年初,陆才德带领团队,独立实施宁波市首例肝移植手术,成功救活一名37岁的终末期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此举不仅使李惠利医院成为继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后省内第二家能独立完成心脏、肾脏、肝脏三大脏器移植的医院,也使宁波在人体器官移植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医学界权威称这是宁波医学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肝脏移植手术的开展使宁波的肝病患者有了在本地就医获得重生的希望。2003年至2008年,陆才德累计实施肝移植73例,手术成功率达国内先进水平。同时,他们在肝移植术式上进行创新改良,2004年,该项目获省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2008年开始,由于准入原因,宁波器官移植处于停止状态。但陆才德和他的团队坚持努力从未放弃对肝移植事业的追求。2011年11月,李惠利医院重新获得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移植试点资质,并于2013年被正式批准为肝和肾移植准入单位,成为当年全国新增肝移植资质的3家医院之一,也是浙江省除杭州以外唯一有资质实施肝移植的医院。2015年底,肝胆胰外科整体搬迁至李惠利东部医院,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改善,肝脏移植近三年得到长足的发展,肝脏移植数量年增长率超过20%。

  肝移植的开展,极大地提升了宁波整体医学在省内和全国医学界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为宁波及浙东大量终末期肝病和肝癌患者提供了获得重生的机会。据统计,自2012年至今,陆才德及其团队已完成肝脏移植手术198例,手术数量居全省第三位,现存活169人,占比86.6%。

  陆才德最开心的是看到手术患者生龙活虎地出现在自己面前。3年前,一名小伙子因车祸导致肝脏碎裂,濒临死亡,陆才德为他施行了肝脏移植。手术很成功,原先不务正业的小伙子恢复健康后,从此改邪归正,主动到医院做起了志愿者。

  记者陈敏 通讯员张林霞 

  百年老医院发新芽

  作为我国最早的颇具规模的西医医院之一,宁波市第二医院创办于1843年,几易其名。在其17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1951年10月13日是一个被载入史册的日子。就在这天晚上,这座由美国基督教浸礼会传教士创办、接受美国津贴的华美医院,被宁波市人民政府接管。从此,华美医院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两年后,医院更名为宁波市第二医院。

  医院前外科主任曹树立出生于1946年,生长于鄞州区的他从小就知道华美医院,知道华美医院偏远,但很有名,很多生了重病的人到那里去动手术。

  1982年,曹树立调入宁波市第二医院外科,这才真正开始近距离地接触昔日鼎鼎大名的华美医院。曹树立当时就在如今位于永丰北路旁的1号楼工作,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是当时医院仅有的一幢住院楼。但是当时的门诊、急诊楼与住院楼隔永丰路相望,一旦有危急病人,医生护士就需要用平推车推着病人急急送往住院楼手术,偏偏一路上坎坷不平,常常险象环生。

  先进的麻醉机、高频电刀、超声刀、腹腔镜,一流的电子胃镜、全身CT、核磁共振、直线加速器、PET-CT……现在每次步入设备先进的层流手术室,曹树立的脑海中便会浮想起当年条件艰苦的手术室。

  那时候的手术室,没有麻醉机,也没有高频电刀和心电监护,更别说什么超声刀了,麻醉师也只有一个立式的落地血压计可用。很多时候,手术刀刚划开皮肤,鲜血便喷涌而出,医生便得先忙于止血,所以那时候动一台手术需要很长时间,一般一个上午一位医生就只能完成一台手术。更让人受不了的是,那时手术室里没空调,天气热了一台手术下来,医生、护士全身上下都湿透。因担心手术切口感染,每年七、八、九三个月最热的时候,外科医生只能“封刀”,除了急诊手术外,其他手术都暂停。而到了冬天,在没有空调的手术室里做手术,病人和医生又都冻得浑身发抖。

  “医院真正迎来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曹树立掰着手指告诉记者,医院完成了宁波第一例肾移植手术、宁波首例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建立了填补宁波空白的烧伤中心、血液透析中心、重症监护;还建起了宁波最早的高层住院大楼……

  进入21世纪,宁波的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宁波市第二医院的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医院不断扩大,大楼从1号编到了8号;医疗设备跟国际接轨,医疗技术越来越高,一批高精尖手术全面开展。医院院士工作站先后与吴祖泽、李兰娟院士工作团队合作开展科研和临床实践,搭建院士远程会诊中心、同创浙东感染病精准诊断中心。2018年,医院诊治的疑难病例数跻身全省前十,肿瘤、骨科等多个病种的诊疗量名列前茅。

  宁波市第二医院从最初的一家小诊所成长为现今宁波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曹树立坚信,宁波市第二医院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

  记者陈敏 通讯员郑轲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从缺医少药到人人享有医保!70年来宁波医疗卫生沧桑巨变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6-18 06:47:00

  九十高龄的柳荣轩曾任宁波市第二医院普外科主任,近日他再次来到医院,看到先进医疗设备一应俱全,患者秩序井然地挂号、就诊,医生一丝不苟地为病人诊断,不由得感慨:“新中国成立70年,医院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

  宁波市第二医院前身为创办于1843年的华美医院,华美医院是我国最早的颇具规模的西医医院之一。1951年10月13日,华美医院被宁波市人民政府接管,两年后更名为宁波市第二医院。

  昔日的宁波市第二医院只有一幢立于姚江畔的大楼,如今,该院已有8幢大楼;昔日,医疗器械只有听诊器、血压计等,如今医院拥有最先进的B超、CT、磁共振、PETCT等设备;昔日,该院只能做胃、脾切除等一般的上腹部手术,如今该院年诊治疑难病例数跻身全省前10,肿瘤、骨科等多个病种的诊疗量名列全省前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市第二医院的成长历程,是宁波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1951年10月15日发行的《宁波大众》,报道了华美医院员工拥护宁波市人民政府接管的新闻。

  据《宁波卫生志》记载,1949年宁波市医疗卫生机构只有35家,其中医院15家,拥有病床556张、卫生技术人员927名。2018年底,宁波市已有医疗卫生机构4252家,其中医院170家,包括三甲医院8家、三乙医院12家,三级医院数量、三甲医院数量均居浙江省首位。

  解放前,我市农村几乎没有医疗机构,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农民只能用土方子治病。如今,全市建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15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37家、村卫生室1870个,城市10分钟、农村20分钟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圈基本形成。为让农民看得起病,各地农村普遍开办合作医疗。2017年1月1日,我市农村和城镇的居民统一纳入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从此“农村人”可以享受同“城市人”一样的医保待遇。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显示,我市参保人员的医保待遇整体水平连续多年在全省和全国同类城市中领先,目前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医疗服务能力十分有限,一般只设内科、外科、妇产科,且医疗设备简陋。市区医疗机构仅有小型X光机、显微镜等简单仪器。曾多年投身宁波卫生事业的裘孟阳老人回忆,那时华美医院是全宁波最像样的医院,但也只能做胃、脾切除等一般的上腹部手术。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各大医院先后创下了多个“第一”:1960年,施行第一台心脏手术;1980年,施行首例断指再植手术;1982年,施行第一台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1985年,施行第一例心脏直视手术;1999年,第一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成功……

  如今,李惠利医院每年完成心脏手术约550例,在全省居第三位,鄞州二院每年实施肾移植手术约50例。

  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宁波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宁波人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来自市卫健委的最新统计:2018年,据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61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6岁;全市户籍人口孕产妇死亡率为2.39/10万,婴儿死亡率1.98‰,死亡率之低在国内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全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205.95/10万,报告死亡率0.63/10万,比2017年下降18.02%。

  记者陈敏

  宁波人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有数据为证:

  2018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61岁,比全国平均水平(77岁)高出4.6岁;

  全市户籍人口孕产妇死亡率为2.39/10万,婴儿死亡率1.98‰,死亡率之低,居国内同类城市领先水平;

  全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205.95/10万,报告死亡率0.63/10万,比2017年下降了18.02%。

  这组数据的背后,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波医疗卫生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地处改革开放前哨的宁波人,秉承改革创新精神,一次又一次改写着宁波医疗卫生发展史,为一代又一代宁波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从缺医少药到人人享有医保

  崭新的大楼,智能化的医疗设备,上下楼还配备了电梯……童冲飞老人每次来到江北庄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大楼,便会由衷地感到自豪。“从没想过,以前破破烂烂的乡村卫生院,现在建设得像城里的大医院一样。”

  70年的砥砺奋进,70年的春风化雨,宁波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庄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20世纪初,我市百姓缺医少药,民不聊生。除少数中医中药外,只有屈指可数几家由地方士绅、政府开办的私立、公立医院:大美浸会医院、保黎医院、普仁医院、鄞县公立医院等。

  据《宁波卫生志》,1949年宁波市医疗卫生机构只有35个,其中医院15所,病床556张,卫生技术人员927人。农村的医疗条件更是可怜,老卫生工作人员裘孟阳回忆说,很长一段时间,农村卫生院仅有的医疗设备是“三大件”:听筒、血压计、体温计,而且血压计十有八九是坏掉的。

  1949年以后,国家投入发展卫生事业,陆续新建了一批医疗、防疫、妇幼保健、医学教育、药品检验等专业机构。据统计,截至1999年,全市已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961个,拥有床位13795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8872人;到2018年底,宁波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252家,其中医院170家,医院中三甲医院8家,三乙医院12家,无论是三级医院数量还是三甲医院数量均高居浙江省之首。

  70年后的今天,人人享有健康保健服务不再是梦想。目前,宁波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15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37家、村卫生室1870家,城市10分钟、农村20分钟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圈已基本建成。2011年,宁波在全省率先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探索工作,从2015年起全面实施。目前,全市家庭医生再签约居民125.3万人。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曾是农民看病负担重的一个形象比喻。20世纪70年代末,各县农村普遍开办了合作医疗。而从2017年1月1日起,我市农村和城镇居民统一并入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从此,“农村人”可以享受同“城市人”一样的医保待遇。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显示,我市参保人员的医保待遇整体水平连续多年在全省和全国同类城市中领先,目前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有效缓解了参保人员因病致贫问题。

  同时,我市自2004年成为国家卫生城市以来,已三次通过复审。

  看病越来越方便,医疗保障力度越来越大,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极大地提高了宁波人的幸福指数。市卫健委对城乡居民的测评表明: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满意率达到96%。

  从做胃脾切除到肝肾移植

  沧海桑田70年,宁波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一幢幢医院大楼拔地而起,一台台领先于国际水平的医疗设备落户医院,名医生名专家雨后春笋般涌现,医疗技术水平飞速提高,宁波人看大病动手术不用再往外跑了。

  1951年,裘孟阳就职于原市卫生局。时隔半个多世纪,他依然记得,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医疗服务能力十分有限,一般只设内科、外科、妇产科,且医疗设备简陋。老市区医疗机构仅有一些小型X光机、显微镜等简单仪器,直到1983年,市政府拨款40万元为宁波市第一医院配置了一台黑白B超,这是宁波地区第一台B超。

  今天,宁波各大医院拥有堪与国外同类城市医院相媲美的设备,先进的麻醉机、高频电刀、超声刀、腹腔镜,一流的电子胃镜、全身CT、核磁共振、直线加速器、PET-CT……“宁波今天的医疗卫生事业,同解放初相比,一个是天,一个是地。”裘孟阳老人深有感触地说。

  当时,宁波最像样的医院就是历史最悠久的华美医院,但解放初华美医院也只能做胃、脾切除等一般的上腹部手术。

  如今,以往需要送往外地的疑难重危患者,已可在本市得到迅速有效的救治。一组数据足以证明今天宁波的医疗技术水平:李惠利医院每年完成心脏手术约550例,在全省居第三位;鄞州二院每年成功实施肾移植约50例;李惠利东部医院至今完成肝脏移植手术160多例,手术成功率超过95%;市一院心血管内科的心脏介入治疗技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宁波市第二医院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进行临床肿瘤学研究并通过对基因的监测用于肿瘤诊断……

  截至目前,我市医疗卫生系统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中医内分泌科)、省级重点(扶植)学科4个(不含中医)、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市共建学科10个(不含中医)、市级医疗卫生品牌学科10个(含中医)、市级重点(扶植)学科40个(含中医)、市级重点实验室9个、区域专病中心16个。仅2018年,获得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登记101项(含中医),科技获奖36项(含中医),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401篇(含中医)。

  去年1月8日,由宁波明州医院有限公司和宁波市第六医院参与完成的“严重脊柱创伤修复关键技术的创新与推广”项目,捧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项目历经25年研究,攻克了多个关键技术难点,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1000余名脊柱严重创伤者因为宁波医生的这项科研,重新站了起来。

  前进中的宁波医疗卫生事业更是战胜了一场又一场疫病。2003年的非典、2009年的甲流大爆发、2013年到2015年的禽流感、再到2018年的登革热……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宁波广大医务人员的努力下,烟消云散。

  从排队挂号到智慧医疗

  看医生难,看医生烦。在80岁的陈大爷印象中,看医生一定得早早赶到医院,排长队挂号,排队几个小时看医生,看好医生还得排队付费、做检查……可令陈大爷惊讶不已的是,现在看医生的方式完全不一样了。点点手机完成了挂号、付费,几点看医生医院会通过手机通知病人,还可以通过“云医院”“云诊室”跟医生交流……

  陈大爷不知道,智慧医疗的开展,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就医模式。

  2011年,宁波启动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这一项目先后被列为“智慧宁波”和“智慧浙江”建设试点项目。今天,宁波人已经体会到了这种就医新方式带来的方便。

  看病排队时间短了。分时段预约、诊间结算、刷脸支付……这几年,我市依托智慧医疗建设,不断推出各种便民举措。

  检查不用重复做了。我市有全国第一个区域性的临床病理诊断中心,中心连通了全市15家医院,并接通了“云医院”;可完成11个亚专科病理诊断,1GB的数字病理切片几分钟就可上传完成。10个区县(市)的卫生信息平台已全部建成,连通至村卫生室,通过这一平台,全市的健康档案可共享调阅,跨医疗机构就医可信息共享、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看病不一定要跑医院了。2014年9月,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云医院”建设。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建成44家远程会诊中心、273个“云诊室”,二级以上医院均开设了远程会诊中心。患者上网向医生预约时间,医生通过网络视频或电话问诊、开处方,处方药物快递上门——一种全新的“云看病”方式,开始走进宁波人的日常生活。截至目前,吸纳全市80%医疗机构的“云医院”平台已开设32个专病专科,累计注册患者近23万人,为72.5万人次提供在线咨询及配送药服务,最高日处方量突破8000张。

  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宁波市卫生系统走出了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之路:耗材采购宁波规则、智慧健康宁波模式、医疗纠纷宁波解法……在推动宁波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全国破解医改难题提供了宁波样板。

  记者陈敏

  7年,198名患者因肝移植新生

  讲述人:陆才德,宁波市李惠利东部医院大外科主任和肝胆胰外科主任。

  宁波及周边地区肝病高发,每年有数以千计的病人死于肝衰竭或肝癌。肝移植是挽救这些病人的有效手段,也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宁波医学界急需发展的重大项目。直到2001年,李惠利医院引入陆才德教授,这一局面开始改变。

  来到宁波,陆才德最大的愿望是提升整个宁波地区的肝胆胰疑难手术水平能力,尤其是肝移植技术。

  2001年5月,陆才德利用在浙江大学获得的包玉刚奖学金,前往美国Iowa大学器官移植中心进修肝移植,3个月后,他带着满满的一箱肝移植相关资料回到宁波。

  回来后,陆才德着手动物肝移植实验。当时在医院一个破旧的动物实验室里,他开始给猪施行肝脏移植。那一年,陆才德实验了20余头猪,手术成功率越来越高,更开心的是,他培养起了一支自己的肝移植队伍。

  2003年初,陆才德带领团队,独立实施宁波市首例肝移植手术,成功救活一名37岁的终末期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此举不仅使李惠利医院成为继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后省内第二家能独立完成心脏、肾脏、肝脏三大脏器移植的医院,也使宁波在人体器官移植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医学界权威称这是宁波医学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肝脏移植手术的开展使宁波的肝病患者有了在本地就医获得重生的希望。2003年至2008年,陆才德累计实施肝移植73例,手术成功率达国内先进水平。同时,他们在肝移植术式上进行创新改良,2004年,该项目获省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2008年开始,由于准入原因,宁波器官移植处于停止状态。但陆才德和他的团队坚持努力从未放弃对肝移植事业的追求。2011年11月,李惠利医院重新获得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移植试点资质,并于2013年被正式批准为肝和肾移植准入单位,成为当年全国新增肝移植资质的3家医院之一,也是浙江省除杭州以外唯一有资质实施肝移植的医院。2015年底,肝胆胰外科整体搬迁至李惠利东部医院,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改善,肝脏移植近三年得到长足的发展,肝脏移植数量年增长率超过20%。

  肝移植的开展,极大地提升了宁波整体医学在省内和全国医学界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为宁波及浙东大量终末期肝病和肝癌患者提供了获得重生的机会。据统计,自2012年至今,陆才德及其团队已完成肝脏移植手术198例,手术数量居全省第三位,现存活169人,占比86.6%。

  陆才德最开心的是看到手术患者生龙活虎地出现在自己面前。3年前,一名小伙子因车祸导致肝脏碎裂,濒临死亡,陆才德为他施行了肝脏移植。手术很成功,原先不务正业的小伙子恢复健康后,从此改邪归正,主动到医院做起了志愿者。

  记者陈敏 通讯员张林霞 

  百年老医院发新芽

  作为我国最早的颇具规模的西医医院之一,宁波市第二医院创办于1843年,几易其名。在其17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1951年10月13日是一个被载入史册的日子。就在这天晚上,这座由美国基督教浸礼会传教士创办、接受美国津贴的华美医院,被宁波市人民政府接管。从此,华美医院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两年后,医院更名为宁波市第二医院。

  医院前外科主任曹树立出生于1946年,生长于鄞州区的他从小就知道华美医院,知道华美医院偏远,但很有名,很多生了重病的人到那里去动手术。

  1982年,曹树立调入宁波市第二医院外科,这才真正开始近距离地接触昔日鼎鼎大名的华美医院。曹树立当时就在如今位于永丰北路旁的1号楼工作,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是当时医院仅有的一幢住院楼。但是当时的门诊、急诊楼与住院楼隔永丰路相望,一旦有危急病人,医生护士就需要用平推车推着病人急急送往住院楼手术,偏偏一路上坎坷不平,常常险象环生。

  先进的麻醉机、高频电刀、超声刀、腹腔镜,一流的电子胃镜、全身CT、核磁共振、直线加速器、PET-CT……现在每次步入设备先进的层流手术室,曹树立的脑海中便会浮想起当年条件艰苦的手术室。

  那时候的手术室,没有麻醉机,也没有高频电刀和心电监护,更别说什么超声刀了,麻醉师也只有一个立式的落地血压计可用。很多时候,手术刀刚划开皮肤,鲜血便喷涌而出,医生便得先忙于止血,所以那时候动一台手术需要很长时间,一般一个上午一位医生就只能完成一台手术。更让人受不了的是,那时手术室里没空调,天气热了一台手术下来,医生、护士全身上下都湿透。因担心手术切口感染,每年七、八、九三个月最热的时候,外科医生只能“封刀”,除了急诊手术外,其他手术都暂停。而到了冬天,在没有空调的手术室里做手术,病人和医生又都冻得浑身发抖。

  “医院真正迎来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曹树立掰着手指告诉记者,医院完成了宁波第一例肾移植手术、宁波首例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建立了填补宁波空白的烧伤中心、血液透析中心、重症监护;还建起了宁波最早的高层住院大楼……

  进入21世纪,宁波的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宁波市第二医院的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医院不断扩大,大楼从1号编到了8号;医疗设备跟国际接轨,医疗技术越来越高,一批高精尖手术全面开展。医院院士工作站先后与吴祖泽、李兰娟院士工作团队合作开展科研和临床实践,搭建院士远程会诊中心、同创浙东感染病精准诊断中心。2018年,医院诊治的疑难病例数跻身全省前十,肿瘤、骨科等多个病种的诊疗量名列前茅。

  宁波市第二医院从最初的一家小诊所成长为现今宁波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曹树立坚信,宁波市第二医院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

  记者陈敏 通讯员郑轲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