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宁海
葛招龙:让古建筑重现古韵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9-25 06:56:16报料热线:81850000

  葛招龙在修复古戏台。 (受访者供图)

  在宁海西店镇洪家村,有200多年历史的村祠堂曾经是村民的骄傲。然而,由于年久失修,祠堂破败不堪,成了村民堆放杂物的场地。去年年底,随着一支队伍的到来,这座清中期古建筑重现古韵。

  近日的一个下午,记者走进洪家村祠堂。祠堂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东西两侧是厢房,中间为戏台。记者看到,经过能工巧匠精心施工,东西厢房修复基本完工。

  “再过两个月,祠堂修复工程可以完成。”葛招龙是宁海县级古戏台非遗传承人,也是这支队伍的负责人,他大多数时间泡在工地上。

  葛招龙与古建筑结缘,和他的爱好有关。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他放弃学业,拜师学艺,成了一个木匠。学成出师后,他成为宁海木匠大军中的一员,走南闯北,辗转于甘肃、湖北、山东等地。做木工之余,葛招龙喜欢收藏器物,起先收藏红妆家具、石材等,后来,又看中老房子,把拆下来的东西搬回家。由于风化、虫蛀和外力破坏等多种因素,旧家具往往出现缺件、损坏等现象。修复旧家具,对葛招龙来说,不过是一件熟门熟路的事。

  就在这几年,随着古村保护开发意识的觉醒,一批承载了几百年历史记忆、文化基因的祠堂、戏台等古建筑开始进入人们视野,但这些古建筑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门楼、柱子、大梁等构件已严重受损,亟待修复重现生机。

  葛招龙毅然组建了一支古建筑修复队伍,成员大多是本地一些富有经验、技艺精湛的木匠、水泥匠、雕花工等。

  在葛招龙看来,古建筑修复,要尽可能做到以旧修旧,不破坏其原有的格局。

  2015年,葛招龙接下了一市镇里岙村南一台的修复工程。这是一座有200余年历史的古戏台,四周彩绘,雕梁画栋,栩栩如生,代表着宁海古戏台的经典样式,但因风雨侵蚀,南一台出现了腐朽、脱落、漏水等现象。

  在修复过程中,难度最大、任务最重的是对戏台藻井的修复。葛招龙和成员一起,不敢有丝毫怠慢。一个藻井的部件有近三千个,从藻井各构件的拆卸、编号、清洗防蛀处理,榫卯及雕刻件的拼合修复,再到安装,整个古戏台修复过程环环相扣、一丝不苟,历时3个多月。其间,央视《探索发现》手艺栏目摄制组专门前来,以这座古戏台的修复过程为背景,拍摄了纪录片《戏台藻井》,充分展现了葛招龙这支队伍的高超手艺和宁海古戏台深厚的人文底蕴。

  对葛招龙来说,修复并不难,难的是找到合适的老木料。因此,除了跑工地,他把空余时间花在收集构件上,经常跟着藏友去收旧货,宁波、温州、福建、江西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葛招龙自家和租用的场地里,堆放着各式各样的老物件。

  葛招龙说,修复尽可能要用同一年代的、同一木质的老材料,因为老材料最稳定,又能确保建筑风格的延续统一。有一次,他带队修复梅林长寿村的一个四合院。那个四合院有9间房,门板、窗格等近一半缺损,需要大量老材料。为此,他用几个月时间奔走在各大拆迁工地,花了十几万元,买回十几车的各种老木料。

  宁海历史悠久,古村落聚集,目前仅中国传统村落就有7个。古建筑虽多,但也面临着因风化颓败、坍塌的趋势。这让葛招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几年,葛招龙陆续组建了四五支队伍,队员从最初的几个人扩大到如今上百人,他们中既有数十年工作经验的老匠人,也有刚加入的新生代,以老带新,把老手艺传下去。眼下,这几支队伍同时在实施四个修复工程。

  “每一件历史悠久的旧家具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记录着太多的文化记忆。”葛招龙说,每一次修复,他总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小心翼翼地用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统工艺来恢复其中消失的片段。当一件尘封已久的残旧器物修复完毕,以完整的姿态呈现出来时,那种快乐油然而生。

  葛招龙说,每一个古建筑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修复匠就是在重现、续写、守护这些故事和记忆。

  记者孙吉晶 宁海县委报道组陈云松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葛招龙:让古建筑重现古韵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9-25 06:56:16

  葛招龙在修复古戏台。 (受访者供图)

  在宁海西店镇洪家村,有200多年历史的村祠堂曾经是村民的骄傲。然而,由于年久失修,祠堂破败不堪,成了村民堆放杂物的场地。去年年底,随着一支队伍的到来,这座清中期古建筑重现古韵。

  近日的一个下午,记者走进洪家村祠堂。祠堂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东西两侧是厢房,中间为戏台。记者看到,经过能工巧匠精心施工,东西厢房修复基本完工。

  “再过两个月,祠堂修复工程可以完成。”葛招龙是宁海县级古戏台非遗传承人,也是这支队伍的负责人,他大多数时间泡在工地上。

  葛招龙与古建筑结缘,和他的爱好有关。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他放弃学业,拜师学艺,成了一个木匠。学成出师后,他成为宁海木匠大军中的一员,走南闯北,辗转于甘肃、湖北、山东等地。做木工之余,葛招龙喜欢收藏器物,起先收藏红妆家具、石材等,后来,又看中老房子,把拆下来的东西搬回家。由于风化、虫蛀和外力破坏等多种因素,旧家具往往出现缺件、损坏等现象。修复旧家具,对葛招龙来说,不过是一件熟门熟路的事。

  就在这几年,随着古村保护开发意识的觉醒,一批承载了几百年历史记忆、文化基因的祠堂、戏台等古建筑开始进入人们视野,但这些古建筑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门楼、柱子、大梁等构件已严重受损,亟待修复重现生机。

  葛招龙毅然组建了一支古建筑修复队伍,成员大多是本地一些富有经验、技艺精湛的木匠、水泥匠、雕花工等。

  在葛招龙看来,古建筑修复,要尽可能做到以旧修旧,不破坏其原有的格局。

  2015年,葛招龙接下了一市镇里岙村南一台的修复工程。这是一座有200余年历史的古戏台,四周彩绘,雕梁画栋,栩栩如生,代表着宁海古戏台的经典样式,但因风雨侵蚀,南一台出现了腐朽、脱落、漏水等现象。

  在修复过程中,难度最大、任务最重的是对戏台藻井的修复。葛招龙和成员一起,不敢有丝毫怠慢。一个藻井的部件有近三千个,从藻井各构件的拆卸、编号、清洗防蛀处理,榫卯及雕刻件的拼合修复,再到安装,整个古戏台修复过程环环相扣、一丝不苟,历时3个多月。其间,央视《探索发现》手艺栏目摄制组专门前来,以这座古戏台的修复过程为背景,拍摄了纪录片《戏台藻井》,充分展现了葛招龙这支队伍的高超手艺和宁海古戏台深厚的人文底蕴。

  对葛招龙来说,修复并不难,难的是找到合适的老木料。因此,除了跑工地,他把空余时间花在收集构件上,经常跟着藏友去收旧货,宁波、温州、福建、江西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葛招龙自家和租用的场地里,堆放着各式各样的老物件。

  葛招龙说,修复尽可能要用同一年代的、同一木质的老材料,因为老材料最稳定,又能确保建筑风格的延续统一。有一次,他带队修复梅林长寿村的一个四合院。那个四合院有9间房,门板、窗格等近一半缺损,需要大量老材料。为此,他用几个月时间奔走在各大拆迁工地,花了十几万元,买回十几车的各种老木料。

  宁海历史悠久,古村落聚集,目前仅中国传统村落就有7个。古建筑虽多,但也面临着因风化颓败、坍塌的趋势。这让葛招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几年,葛招龙陆续组建了四五支队伍,队员从最初的几个人扩大到如今上百人,他们中既有数十年工作经验的老匠人,也有刚加入的新生代,以老带新,把老手艺传下去。眼下,这几支队伍同时在实施四个修复工程。

  “每一件历史悠久的旧家具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记录着太多的文化记忆。”葛招龙说,每一次修复,他总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小心翼翼地用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统工艺来恢复其中消失的片段。当一件尘封已久的残旧器物修复完毕,以完整的姿态呈现出来时,那种快乐油然而生。

  葛招龙说,每一个古建筑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修复匠就是在重现、续写、守护这些故事和记忆。

  记者孙吉晶 宁海县委报道组陈云松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