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从“千万工程”到“乡村振兴”的宁波故事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0-21 08:37:07报料热线:81850000

湾底村

  王佳

  筑梦于乡野,奋斗于山海。

  时光,这支神奇的画笔,在四明乡村描绘壮美的画卷。

  70年来,宁波这座地处东南沿海的港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次次抓住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机遇,乡村面貌日新月异。

  一个个兼具“颜值”和“气质”的村庄在四明大地熠熠生辉。

宁海胡陈东山桃园(陆浩然摄)

  1

  抓住机遇,砥砺奋进,农村足以让城市更向往。

  上世纪70年代,鄞州湾底还是个“烂眼村”。路是石板路,房是瓦片房,出门是旱厕,维持着全村近千人生计的主要是水稻田的收成。

  1979年,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湾底村开始办企业,钱袋子一点点鼓起来,也一步步改变了村子的面貌:道路,从石板路到石子路再到水泥路;交通工具,从自行车到电动自行车再到汽车;生产劳动,从肩挑手推、靠牛耕田到机械化操作……

  硬件设施逐步跟上,农居环境不断改善。2003年9月,站在湾底村刚建成的农民新居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调研中强调,“千万工程”只有以业为基,才有持久生命力。要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利用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湾底村创新发展“农旅一体化”,将7个自然村内有特色的建筑整体迁移至西江古村,形成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江南民居群;通过土地流转,陆续打造了天宫庄园、精品植物园、天宫城堡、玫瑰园餐厅等一系列近郊旅游休闲项目。

  新业态不断涌现的同时,湾底村建造了村民中心、幼儿园、图书馆、村体育场等配套设施,完成雨污分流、电线下地、绿化美化等工程;力推成立村教育基金会,对高考学生实施奖励政策;建立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让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看得起,老年生活有保障。

  通过一系列惠民之举,湾底村让村民进一步享受“现代城市生活”。这个曾经的“后进村”,成长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回望过去,坚持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生态生活优先的绿色发展,一直贯穿于湾底村建设发展始终。

  这不是一个独有现象。在四明大地上,从环境整治入手,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立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吹响绿色都市农业发展集结号;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再到城乡融合;回应群众关切,探索农村基层治理新模式……宁波乡村建设,“内外兼修”。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就此打开,农民薪金、租金、股金、养老金多元增收的格局已具雏形。2018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33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79:1,在全省领先。

农村健身活动

  2

  新农村建设、无违建乡镇创建、山塘水库整治、“垃圾智分类”、“四好农村路”建设、小城镇环境治理……数年间,宁海胡陈乡勇当改革“试验田”,开展十多项省市级试点。

  改革试点为胡陈发展和民生改善带来新的机遇,“生态资源”变身“美丽经济”,“美丽经济”释放活力。

  依托桃花节,胡陈乡农事节庆精彩纷呈,创新推出“爷爷的水稻田”等农事体验活动,做活“二十四节气”农事项目。有机抹茶项目的四条碾茶生产线今年在胡陈投产,可盘活上万亩闲置茶园,还可开辟茶叶采摘、抹茶体验等旅游项目。串联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自行车赛道、滑翔基地等户外旅游资源,打造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以“浙江省最美河流”中堡溪为轴带,建成宁海“桃花源里”文明示范线。

  改革活农,打开乡村发展新天地!尤其在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

  传统农业出现了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趋势。家家粮棉油、户户小而全的小农经营大幅减少,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留学归来的“农二代”和来自城市的农创客给我市农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农业出现了功能多样化和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新趋势,休闲观光农业、文创农业、体验农业、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快速增多。目前,我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产值61.5亿元,连续12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已创建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10条。

  城乡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方面的差距快速缩小。我市于全省率先完成等级公路“村村通”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2232个村建成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1879个建制村完成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6190座农村公厕完成改造提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9.4%。

  农民社会保障从无到有,在全省率先实现低保、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全市2346个村建有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覆盖率达到94.4%,农村等级幼儿园比例达到87%,农民参加城乡医保占比达到99.4%。

  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建设,我市一张蓝图绘到底。目前,全市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3个,市级示范乡镇30个、示范村86个、合格村896个、精品风景线31条。

  3

  “玻璃栈道”是象山县茅洋乡白岩下村“村民说事”说成的一个“网红项目”。

  2017年,枕山面海的白岩下村希望分得全域旅游一杯羹。但建设什么项目,资金如何筹措,项目如何运营?面对分歧,村党支部一次次组织“村民说事”,乡亲们畅所欲言,充分讨论,决定在半山腰建设玻璃栈道,300万元资金也有了着落:250户村民每户出资8000元入股,上级补助50万元,贷款50万元。

  去年五一,玻璃栈道一营业便成为“网红景点”,到去年年底,营收超过400万元。村集体提成10%收益,其余分配给入股村民,一年不到每股已分红1.4万元。

  “村民说事”是在党组织领导下,通过“说出问题、商议对策、及时办理、结果评价”等环节,把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落到实处,不断提高村级治理能力和水平。

  在我市,类似“村民说事”的乡村治理制度遍地开花,从“盆景”走向“风景”。在慈溪,党员干部利用晚上时间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化群众“小圆桌”为干部“办公桌”,化个体智慧为集思广益;在余姚,“同坐一条小板凳”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从承诺变为现实……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治理有效是保障。2014年,宁海开始推行小微权力规范化运行,出台《宁海县村务工作权力清单36条》,让小微权力有了明晰的边界,推进村务工作阳光运行。“规范小微权力”写入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的“宁波案例”“宁波经验”走向全国。

  征帆催发,振兴乡村东海之滨再起航。2018年,我市出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农村综合改革等9个专项行动,建设22个重点项目工程,全力争创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

  数字乡村、品牌打造、生活便利、文化保护、“三治”结合……高质量提升乡村生态美、风貌美、环境美、风尚美、生活美。可以预见,宁波乡村,未来更美。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从“千万工程”到“乡村振兴”的宁波故事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0-21 08:37:07

湾底村

  王佳

  筑梦于乡野,奋斗于山海。

  时光,这支神奇的画笔,在四明乡村描绘壮美的画卷。

  70年来,宁波这座地处东南沿海的港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次次抓住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机遇,乡村面貌日新月异。

  一个个兼具“颜值”和“气质”的村庄在四明大地熠熠生辉。

宁海胡陈东山桃园(陆浩然摄)

  1

  抓住机遇,砥砺奋进,农村足以让城市更向往。

  上世纪70年代,鄞州湾底还是个“烂眼村”。路是石板路,房是瓦片房,出门是旱厕,维持着全村近千人生计的主要是水稻田的收成。

  1979年,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湾底村开始办企业,钱袋子一点点鼓起来,也一步步改变了村子的面貌:道路,从石板路到石子路再到水泥路;交通工具,从自行车到电动自行车再到汽车;生产劳动,从肩挑手推、靠牛耕田到机械化操作……

  硬件设施逐步跟上,农居环境不断改善。2003年9月,站在湾底村刚建成的农民新居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调研中强调,“千万工程”只有以业为基,才有持久生命力。要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利用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湾底村创新发展“农旅一体化”,将7个自然村内有特色的建筑整体迁移至西江古村,形成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江南民居群;通过土地流转,陆续打造了天宫庄园、精品植物园、天宫城堡、玫瑰园餐厅等一系列近郊旅游休闲项目。

  新业态不断涌现的同时,湾底村建造了村民中心、幼儿园、图书馆、村体育场等配套设施,完成雨污分流、电线下地、绿化美化等工程;力推成立村教育基金会,对高考学生实施奖励政策;建立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让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看得起,老年生活有保障。

  通过一系列惠民之举,湾底村让村民进一步享受“现代城市生活”。这个曾经的“后进村”,成长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回望过去,坚持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生态生活优先的绿色发展,一直贯穿于湾底村建设发展始终。

  这不是一个独有现象。在四明大地上,从环境整治入手,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立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吹响绿色都市农业发展集结号;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再到城乡融合;回应群众关切,探索农村基层治理新模式……宁波乡村建设,“内外兼修”。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就此打开,农民薪金、租金、股金、养老金多元增收的格局已具雏形。2018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33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79:1,在全省领先。

农村健身活动

  2

  新农村建设、无违建乡镇创建、山塘水库整治、“垃圾智分类”、“四好农村路”建设、小城镇环境治理……数年间,宁海胡陈乡勇当改革“试验田”,开展十多项省市级试点。

  改革试点为胡陈发展和民生改善带来新的机遇,“生态资源”变身“美丽经济”,“美丽经济”释放活力。

  依托桃花节,胡陈乡农事节庆精彩纷呈,创新推出“爷爷的水稻田”等农事体验活动,做活“二十四节气”农事项目。有机抹茶项目的四条碾茶生产线今年在胡陈投产,可盘活上万亩闲置茶园,还可开辟茶叶采摘、抹茶体验等旅游项目。串联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自行车赛道、滑翔基地等户外旅游资源,打造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以“浙江省最美河流”中堡溪为轴带,建成宁海“桃花源里”文明示范线。

  改革活农,打开乡村发展新天地!尤其在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

  传统农业出现了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趋势。家家粮棉油、户户小而全的小农经营大幅减少,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留学归来的“农二代”和来自城市的农创客给我市农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农业出现了功能多样化和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新趋势,休闲观光农业、文创农业、体验农业、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快速增多。目前,我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产值61.5亿元,连续12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已创建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10条。

  城乡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方面的差距快速缩小。我市于全省率先完成等级公路“村村通”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2232个村建成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1879个建制村完成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6190座农村公厕完成改造提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9.4%。

  农民社会保障从无到有,在全省率先实现低保、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全市2346个村建有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覆盖率达到94.4%,农村等级幼儿园比例达到87%,农民参加城乡医保占比达到99.4%。

  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建设,我市一张蓝图绘到底。目前,全市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3个,市级示范乡镇30个、示范村86个、合格村896个、精品风景线31条。

  3

  “玻璃栈道”是象山县茅洋乡白岩下村“村民说事”说成的一个“网红项目”。

  2017年,枕山面海的白岩下村希望分得全域旅游一杯羹。但建设什么项目,资金如何筹措,项目如何运营?面对分歧,村党支部一次次组织“村民说事”,乡亲们畅所欲言,充分讨论,决定在半山腰建设玻璃栈道,300万元资金也有了着落:250户村民每户出资8000元入股,上级补助50万元,贷款50万元。

  去年五一,玻璃栈道一营业便成为“网红景点”,到去年年底,营收超过400万元。村集体提成10%收益,其余分配给入股村民,一年不到每股已分红1.4万元。

  “村民说事”是在党组织领导下,通过“说出问题、商议对策、及时办理、结果评价”等环节,把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落到实处,不断提高村级治理能力和水平。

  在我市,类似“村民说事”的乡村治理制度遍地开花,从“盆景”走向“风景”。在慈溪,党员干部利用晚上时间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化群众“小圆桌”为干部“办公桌”,化个体智慧为集思广益;在余姚,“同坐一条小板凳”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从承诺变为现实……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治理有效是保障。2014年,宁海开始推行小微权力规范化运行,出台《宁海县村务工作权力清单36条》,让小微权力有了明晰的边界,推进村务工作阳光运行。“规范小微权力”写入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的“宁波案例”“宁波经验”走向全国。

  征帆催发,振兴乡村东海之滨再起航。2018年,我市出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农村综合改革等9个专项行动,建设22个重点项目工程,全力争创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

  数字乡村、品牌打造、生活便利、文化保护、“三治”结合……高质量提升乡村生态美、风貌美、环境美、风尚美、生活美。可以预见,宁波乡村,未来更美。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