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热点聚焦
流沙河的一生都与诗有关
稿源: 澎湃新闻   2019-11-24 08:17:00报料热线:81850000

  澎湃新闻记者 徐萧 综合

  11月23日下午三点四十五分,文化学者、诗人、作家流沙河因病离开了我们,享年88岁。

  流沙河,1931年出生于成都,本名余勋坦。主要作品有《流沙河诗集》《故园别》《游踪》《台湾诗人十二家》《隔海谈诗》《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流沙河诗话》《锯齿啮痕录》《庄子现代版》《流沙河随笔》《Y先生语录》《流沙河短文》《流沙河近作》等。诗作《就是那一只蟋蟀》《理想》被中学语文课本收录。

  他以诗成名,对汉语新诗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晚年转向古文字和古代典籍研究,卓然成家。尽管生前不喜“著名”等标签和身份,然而毫无疑问,我们这个时代又失去了一位有良知的诗人和文人。

  12岁去修机场,自认为“一生中最光彩的事”

  1944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到由战略防御向战略反攻转变的过渡阶段。当时12岁的流沙河,在成都市郊一个叫金堂的县城里读初中。

  刚一开学,学校就宣布:同学们,我们要去帮助修广汉军用机场。这个军用机场是专门用来供美军重型轰炸机使用的。“当时,我们全都表现得非常好,没有哪个同学被点到名说他不去的。”流沙河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虽说满12岁了,但那时学生普遍发育不良,都很瘦小。流沙河跟着其他人一道前往广汉,晚上睡神庙的大殿里,和修机场的民工一样吃糙米,八个人吃一小碗腌萝卜丝。学生们没有工具,就是砌石头。

  “我们全部认真做,你想我才是满12岁的一个学生娃娃,我那个手每一个手指的尖上全部是水泡,又破了皮,破了皮都还在抱着石头凿。在地上,又不能坐,就跪着,膝盖跪在地下这样弄,弄完了两个膝盖的裤子都穿孔了。”流沙河他们整整做了一个星期。回到家里时,平时最亲热的已经不认识他了,太瘦了。

  这件事被流沙河形容为是他“微不足道一生中最光彩的事情”。在他看来,这是为国出力,间接参加二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创办新中国第一个官办诗刊

  1947年,流沙河考入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兴趣迅速转向了新文学,痴迷于巴金、鲁迅、曹禺、艾青、田间、绿原的文字。他开始向报纸投稿,陆陆续续发表了十来篇短篇小说、诗、译诗、杂文。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以最高分考入四川大学农化系。半年后他就离校投身“创造历史的洪流”。先在《川西农民报》任副刊编辑,后调到四川省文联,任创作员,又任《四川群众》编辑、《星星》诗刊编辑。

  1956年,25岁的流沙河到北京参加完全国青年创作会议。在回成都的火车上,他有感于毛主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写下了一组以花草、树木为主题的现代咏物诗——《草木篇》。1957年1月1日,他与白航等四位青年诗人在成都创办《星星》诗刊。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官办诗刊。《草木篇》就发表在《星星》诗刊创刊号上。

  “流沙河老师是《星星》诗刊最早的编辑也是创始人之一。他在《创刊号》上发表的《草木篇》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星星》诗刊现任主编、四川省作协副主席龚学敏告诉澎湃新闻,《草木篇》深受读者青睐,但同时也让流沙河受到了牵连。

  出版《台湾诗人十二家》,余光中得以在大陆走红

  1979年,流沙河复出发表作品,《星星》也得以复刊。三年后,他在诗刊《星星》上开了个专栏,开始介绍台湾现代诗。后来,他把这一系列集结出版《台湾诗人十二家》,成为当时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

  “《台湾诗人十二家》的出版,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台湾和大陆的诗歌交流,以及大陆很多年轻诗人的写作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龚学敏对澎湃新闻说道。

  诗人杨克在朋友圈回忆道:因他(流沙河)编的《台湾诗人十二家》,我首次集中读了余光中、洛夫那代人的诗。诗人李郁葱则在朋友圈写道:多年前,买过他的《台湾诗人十二家》,对我有启蒙作用。

  龚学敏认为,余光中在大陆声名鹊起,与流沙河的推介是分不开的。

  1982年夏,余光中致信流沙河,说起四川的蟋蟀和故园之思,4年后,他又在《蟋蟀吟》中写下“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只吗?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流沙河感慨之余,写了《就是那一只蟋蟀》作答,绝妙无比,一时传为佳话。这首诗与《理想》后来都被中学语文课本收入。

  对汉字的爱与他的诗同样动人

  自1989年起,流沙河决意弃“诗”从“文”,开始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古文字和传统典籍的研究当中,先后出版有《庄子现代版》《白鱼解字》《文字侦探》《流沙河认字》等著作。2018年,当时已86岁高龄的他,接连出版了《流沙河讲诗经》《流沙河讲古诗十九首》和《字看我一生》。

  在一般人眼中,古文字研究显然是相当枯燥的学问,但流沙河觉得“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有趣得很”。

  从诗人到学者,从作家到文人,晚年流沙河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是满意的,“白鱼又名蠹鱼,蛀书虫也。劳我一生,博得书虫之名。前面是终点站,下车无遗憾了。”

  一生活在汉字里的流沙河感慨,“感谢古老的汉字,收容无家的远行客。感谢奇妙的汉字,愉悦避世的梦中人。”他对汉字之爱由此可见。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逝世时,流沙河接受成都日报采访表示:“今天,一位大诗人、文章大家走了。”如今,他也走了。

  或许,正如他在《草木篇》中写的那样,他把自己“悄悄许给了冬天的白雪”。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流沙河的一生都与诗有关

稿源: 澎湃新闻 2019-11-24 08:17:00

  澎湃新闻记者 徐萧 综合

  11月23日下午三点四十五分,文化学者、诗人、作家流沙河因病离开了我们,享年88岁。

  流沙河,1931年出生于成都,本名余勋坦。主要作品有《流沙河诗集》《故园别》《游踪》《台湾诗人十二家》《隔海谈诗》《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流沙河诗话》《锯齿啮痕录》《庄子现代版》《流沙河随笔》《Y先生语录》《流沙河短文》《流沙河近作》等。诗作《就是那一只蟋蟀》《理想》被中学语文课本收录。

  他以诗成名,对汉语新诗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晚年转向古文字和古代典籍研究,卓然成家。尽管生前不喜“著名”等标签和身份,然而毫无疑问,我们这个时代又失去了一位有良知的诗人和文人。

  12岁去修机场,自认为“一生中最光彩的事”

  1944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到由战略防御向战略反攻转变的过渡阶段。当时12岁的流沙河,在成都市郊一个叫金堂的县城里读初中。

  刚一开学,学校就宣布:同学们,我们要去帮助修广汉军用机场。这个军用机场是专门用来供美军重型轰炸机使用的。“当时,我们全都表现得非常好,没有哪个同学被点到名说他不去的。”流沙河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虽说满12岁了,但那时学生普遍发育不良,都很瘦小。流沙河跟着其他人一道前往广汉,晚上睡神庙的大殿里,和修机场的民工一样吃糙米,八个人吃一小碗腌萝卜丝。学生们没有工具,就是砌石头。

  “我们全部认真做,你想我才是满12岁的一个学生娃娃,我那个手每一个手指的尖上全部是水泡,又破了皮,破了皮都还在抱着石头凿。在地上,又不能坐,就跪着,膝盖跪在地下这样弄,弄完了两个膝盖的裤子都穿孔了。”流沙河他们整整做了一个星期。回到家里时,平时最亲热的已经不认识他了,太瘦了。

  这件事被流沙河形容为是他“微不足道一生中最光彩的事情”。在他看来,这是为国出力,间接参加二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创办新中国第一个官办诗刊

  1947年,流沙河考入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兴趣迅速转向了新文学,痴迷于巴金、鲁迅、曹禺、艾青、田间、绿原的文字。他开始向报纸投稿,陆陆续续发表了十来篇短篇小说、诗、译诗、杂文。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以最高分考入四川大学农化系。半年后他就离校投身“创造历史的洪流”。先在《川西农民报》任副刊编辑,后调到四川省文联,任创作员,又任《四川群众》编辑、《星星》诗刊编辑。

  1956年,25岁的流沙河到北京参加完全国青年创作会议。在回成都的火车上,他有感于毛主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写下了一组以花草、树木为主题的现代咏物诗——《草木篇》。1957年1月1日,他与白航等四位青年诗人在成都创办《星星》诗刊。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官办诗刊。《草木篇》就发表在《星星》诗刊创刊号上。

  “流沙河老师是《星星》诗刊最早的编辑也是创始人之一。他在《创刊号》上发表的《草木篇》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星星》诗刊现任主编、四川省作协副主席龚学敏告诉澎湃新闻,《草木篇》深受读者青睐,但同时也让流沙河受到了牵连。

  出版《台湾诗人十二家》,余光中得以在大陆走红

  1979年,流沙河复出发表作品,《星星》也得以复刊。三年后,他在诗刊《星星》上开了个专栏,开始介绍台湾现代诗。后来,他把这一系列集结出版《台湾诗人十二家》,成为当时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

  “《台湾诗人十二家》的出版,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台湾和大陆的诗歌交流,以及大陆很多年轻诗人的写作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龚学敏对澎湃新闻说道。

  诗人杨克在朋友圈回忆道:因他(流沙河)编的《台湾诗人十二家》,我首次集中读了余光中、洛夫那代人的诗。诗人李郁葱则在朋友圈写道:多年前,买过他的《台湾诗人十二家》,对我有启蒙作用。

  龚学敏认为,余光中在大陆声名鹊起,与流沙河的推介是分不开的。

  1982年夏,余光中致信流沙河,说起四川的蟋蟀和故园之思,4年后,他又在《蟋蟀吟》中写下“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只吗?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流沙河感慨之余,写了《就是那一只蟋蟀》作答,绝妙无比,一时传为佳话。这首诗与《理想》后来都被中学语文课本收入。

  对汉字的爱与他的诗同样动人

  自1989年起,流沙河决意弃“诗”从“文”,开始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古文字和传统典籍的研究当中,先后出版有《庄子现代版》《白鱼解字》《文字侦探》《流沙河认字》等著作。2018年,当时已86岁高龄的他,接连出版了《流沙河讲诗经》《流沙河讲古诗十九首》和《字看我一生》。

  在一般人眼中,古文字研究显然是相当枯燥的学问,但流沙河觉得“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有趣得很”。

  从诗人到学者,从作家到文人,晚年流沙河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是满意的,“白鱼又名蠹鱼,蛀书虫也。劳我一生,博得书虫之名。前面是终点站,下车无遗憾了。”

  一生活在汉字里的流沙河感慨,“感谢古老的汉字,收容无家的远行客。感谢奇妙的汉字,愉悦避世的梦中人。”他对汉字之爱由此可见。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逝世时,流沙河接受成都日报采访表示:“今天,一位大诗人、文章大家走了。”如今,他也走了。

  或许,正如他在《草木篇》中写的那样,他把自己“悄悄许给了冬天的白雪”。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