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古人心中海洋生物长啥样? 张辰亮携书来甬分享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2-09 07:10:55报料热线:81850000

  12月7日,张辰亮在梨枣书店分享会现场 受访者供图

  清康熙年间,杭州人聂璜(国画兼生物爱好者)绘制了一部海洋生物图谱,取名为《海错图》,书中描绘海洋生物共371多种,图谱画风清奇,妙趣横生,连乾隆皇帝也拿来当消遣的枕边书。

  三百多年后,《博物》杂志编辑,拥有千万粉丝的科普博主、人称“博物君”的张辰亮从现代生物学角度,对《海错图》记载的生物进行分析和考证,创作出《海错图笔记》,引发读者追捧。12月7日下午,张辰亮带着他最新出版的《海错图笔记·叁》作客宁波梨枣书店,向大家解密这本“海鲜”图谱。

  “鉴定生物真身,就像破案一样很过瘾”

  分享会上,张辰亮回忆说,读初中时,有一次他在故宫博物院看展览,偶然看到聂璜的《海错图》原著。“书中画了很多海洋生物,非常少见,而且作者画风很奇特,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

  2014年,张辰亮开始从事相关博物工作,在得知聂璜《海错图》正式出版时,他第一时间去买了。张辰亮介绍,海错的“错”,并不意味着错误,而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其实海错在古人心中的含义,基本等同于我们眼里的海鲜。”

  “聂璜写书行文,是在看到一个物种以后,找资料,探访渔民,问朋友,观察标本,最后把这些记录下来,给出自己的分析。”张辰亮说,不过书中也有一些夸大不实之处。比如有些动物聂璜未曾亲见,仅根据别人描述绘制,外形很大,就会很失真。“正因如此,我得以从文字和画中发现蛛丝马迹,辨别真伪,并一步一步推理分析,从而鉴定出画中生物的真身,就像在破案一样,非常过瘾。而我在考证《海错图》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乐趣。”

  聂璜在《海错图》中所描绘的海洋生物图图片出自《海错图》

  《海错图》给后人留下不少文化精华

  张辰亮透露,《海错图》中描绘的很多海洋生物都出自浙江与福建。“能收录下300多种,很不容易。”

  张辰亮通过研究发现,聂璜是个对海洋和生物特别感兴趣的人,恰逢康熙年间,海禁开放,他便从钱塘老家来到今天的宁波、台州、温州一带,后来干脆云游四海,把有河有海的地方都逛了个遍。

  聂璜在书中写到很多稀奇古怪的事。张辰亮考证说,比如书中提到的“鳓鱼的头骨能拼成一只鹤”,当时他觉得不可思议,后来花了半年时间挖掘鹤的拼法,并寻找手艺精湛的标本制作者,复原拼鹤全过程。“没想到真的可以拼出来,而且还有不少拼法。”张辰亮进一步考证发现,这个当时在民间有一个名字叫“鲥鹤”。“这是这本书给我们后人留下的文化精华,类似这样的典故,聂璜在书中还提到了不少。”

  在《海错图》中,聂璜画了一种长“小翅膀”的蚶,当时聂璜不明白,就取名“飞蚶”。张辰亮查阅各种资料,并无相关记载,后来在微博上发现了线索,他用一年时间在福建找到了这种蚶,并托专业研究的朋友,把标本拿到实验室进行分子鉴定。张辰亮后来才得知,聂璜所画的其实是一种螺附着在蚶子贝壳上的卵袋。

  博物领域研究首先要有环保意识

  “我跟聂璜做的可以说是一样的事情,只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张辰亮说,博物领域的研究也需要非常严谨。

  为了写《海错图笔记》,他大量阅读海洋相关书籍、去各地沿海探访、在珊瑚礁海域浮潜、拍摄海生物的生态照,整理记录成文字,“每到沿海城市必去海鲜市场遛弯儿,这些成了我最爱做的事。”

  张辰亮说,研究这个领域,首要是要有环保意识,不能因为喜欢某些动植物,就购买来,或随手拿回家来养;其次,要善于观察,最好多去大自然中观察各种植物生物;最后,就是尽量多的看书,写书。好书很多,等自己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应该要写出来,分享给大家。

  “在《海错图笔记》系列中,希望大家能明白我的意图,尤其是对于海洋生物怎么利用的问题上。”张辰亮在书中有很多关于海鲜吃法的介绍,但也有读者可能觉得这样不环保,他们觉得看什么都想着吃,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

  张辰亮形容写《海错图笔记·叁》是一场物种考证“攻坚战”,但这场“攻坚战”并没有结束,因为第四本书已在计划当中,这也是《海错图笔记》系列的收官之作。

  现代金报记者施代伟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古人心中海洋生物长啥样? 张辰亮携书来甬分享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2-09 07:10:55

  12月7日,张辰亮在梨枣书店分享会现场 受访者供图

  清康熙年间,杭州人聂璜(国画兼生物爱好者)绘制了一部海洋生物图谱,取名为《海错图》,书中描绘海洋生物共371多种,图谱画风清奇,妙趣横生,连乾隆皇帝也拿来当消遣的枕边书。

  三百多年后,《博物》杂志编辑,拥有千万粉丝的科普博主、人称“博物君”的张辰亮从现代生物学角度,对《海错图》记载的生物进行分析和考证,创作出《海错图笔记》,引发读者追捧。12月7日下午,张辰亮带着他最新出版的《海错图笔记·叁》作客宁波梨枣书店,向大家解密这本“海鲜”图谱。

  “鉴定生物真身,就像破案一样很过瘾”

  分享会上,张辰亮回忆说,读初中时,有一次他在故宫博物院看展览,偶然看到聂璜的《海错图》原著。“书中画了很多海洋生物,非常少见,而且作者画风很奇特,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

  2014年,张辰亮开始从事相关博物工作,在得知聂璜《海错图》正式出版时,他第一时间去买了。张辰亮介绍,海错的“错”,并不意味着错误,而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其实海错在古人心中的含义,基本等同于我们眼里的海鲜。”

  “聂璜写书行文,是在看到一个物种以后,找资料,探访渔民,问朋友,观察标本,最后把这些记录下来,给出自己的分析。”张辰亮说,不过书中也有一些夸大不实之处。比如有些动物聂璜未曾亲见,仅根据别人描述绘制,外形很大,就会很失真。“正因如此,我得以从文字和画中发现蛛丝马迹,辨别真伪,并一步一步推理分析,从而鉴定出画中生物的真身,就像在破案一样,非常过瘾。而我在考证《海错图》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乐趣。”

  聂璜在《海错图》中所描绘的海洋生物图图片出自《海错图》

  《海错图》给后人留下不少文化精华

  张辰亮透露,《海错图》中描绘的很多海洋生物都出自浙江与福建。“能收录下300多种,很不容易。”

  张辰亮通过研究发现,聂璜是个对海洋和生物特别感兴趣的人,恰逢康熙年间,海禁开放,他便从钱塘老家来到今天的宁波、台州、温州一带,后来干脆云游四海,把有河有海的地方都逛了个遍。

  聂璜在书中写到很多稀奇古怪的事。张辰亮考证说,比如书中提到的“鳓鱼的头骨能拼成一只鹤”,当时他觉得不可思议,后来花了半年时间挖掘鹤的拼法,并寻找手艺精湛的标本制作者,复原拼鹤全过程。“没想到真的可以拼出来,而且还有不少拼法。”张辰亮进一步考证发现,这个当时在民间有一个名字叫“鲥鹤”。“这是这本书给我们后人留下的文化精华,类似这样的典故,聂璜在书中还提到了不少。”

  在《海错图》中,聂璜画了一种长“小翅膀”的蚶,当时聂璜不明白,就取名“飞蚶”。张辰亮查阅各种资料,并无相关记载,后来在微博上发现了线索,他用一年时间在福建找到了这种蚶,并托专业研究的朋友,把标本拿到实验室进行分子鉴定。张辰亮后来才得知,聂璜所画的其实是一种螺附着在蚶子贝壳上的卵袋。

  博物领域研究首先要有环保意识

  “我跟聂璜做的可以说是一样的事情,只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张辰亮说,博物领域的研究也需要非常严谨。

  为了写《海错图笔记》,他大量阅读海洋相关书籍、去各地沿海探访、在珊瑚礁海域浮潜、拍摄海生物的生态照,整理记录成文字,“每到沿海城市必去海鲜市场遛弯儿,这些成了我最爱做的事。”

  张辰亮说,研究这个领域,首要是要有环保意识,不能因为喜欢某些动植物,就购买来,或随手拿回家来养;其次,要善于观察,最好多去大自然中观察各种植物生物;最后,就是尽量多的看书,写书。好书很多,等自己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应该要写出来,分享给大家。

  “在《海错图笔记》系列中,希望大家能明白我的意图,尤其是对于海洋生物怎么利用的问题上。”张辰亮在书中有很多关于海鲜吃法的介绍,但也有读者可能觉得这样不环保,他们觉得看什么都想着吃,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

  张辰亮形容写《海错图笔记·叁》是一场物种考证“攻坚战”,但这场“攻坚战”并没有结束,因为第四本书已在计划当中,这也是《海错图笔记》系列的收官之作。

  现代金报记者施代伟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