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来自镇海区的一线调研:全域融合 城乡一体共繁荣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2-11 07:50:44报料热线:81850000

  12月3日上午,庄市中心学校更名为镇海区崇正书院,并成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学院附属小学。建筑面积为现在学校的10倍,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庄市,这所新学校将辐射更广的区域、服务更多的人口。“崇正书院项目是镇海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学校投用后,将成为镇海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学校之一,满足群众对家门口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镇海区教育局局长毛志挺说。

  庄市中心学校的更名和迁址,是镇海推进全域融合、实现公共服务城乡普惠共享的缩影。自启动全域城市化以来,镇海持续推进城乡规划特质化、城乡要素配置集成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城乡供给制度全覆盖五大工程,城乡成为共存共荣、相辅相成的一体。

  以规划为统领,推进资源要素“融城入乡”,由硬件设施向公共服务渗透、由空间形态向功能提升拓展,有步骤地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形”合、“貌”合、“神”合,有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探索出全域融合的“镇海模式”。

  镇海新城

  规划一张图催化城乡“形”合

  城乡的定位靠规划来体现,城乡的特色靠规划来引领,规划无疑是城乡融合的龙头,而空间布局则成为重中之重。围绕全域融合,镇海牢牢遵循“品质之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三级规划体系。

  这些年来,镇海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持之以恒做好顶层设计。“镇海的全域城市化,一是主动接受宁波中心城区的辐射,融入宁波大都市的发展;二是统筹城乡间的发展,从镇海全域考虑各类设施的布局和片区功能定位。”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镇海分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随着空间布局大刀阔斧的调整,镇海城市化率急速提高。完成百余个建设项目,各类投资超过700亿元……一幢幢高楼勾画出城市天际线,镇海新城强势崛起。这片昔日的乡野城郊,已成为全市六大都市中心之一。

  “城镇高度集聚,农村多样保留”,在镇海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规划引领下,镇海不断推进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都市农业园区集中、工业向工业集聚区集中、居住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最终构建新型城乡空间形态。”镇海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周国伟介绍。

  初冬时节,澥浦镇十七房村处处是景。10多年前,十七房村进行整体保护性开发,村民韦明旗和家人搬到了村里的集聚点居住。“老房子变身景区,我从一个农民变为星级酒店的员工,十七房也从一个离镇区三里地远的偏远村庄,逐渐变成澥浦镇的‘核心区’。”韦明旗感慨地说。

  今年,十七房景区二期建成开放,不但规模扩大一倍,而且集休闲度假、婚庆娱乐、农业观光等功能于一体,设施更完善,业态更丰富。项目负责人褚锋平说,“十七房二期项目的投用,将借助民俗文化、民宿文化等旅游消费热点,带动周边更多群众致富。”

  人口聚起来,产业强起来。十七房村华丽“变身”,实现产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是镇海乡村融入城市的生动注脚。结合城中村改造、美丽乡村创建等,镇海将44个建制村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4类,到2030年,改造保留26个村。和十七房村一样,越来越多的村庄,将在融合进程中迎来自己的“新生”。

  城乡融合中,镇海还不断完善“村庄布点—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规划体系,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

  10多年来,工业化驱动着蛟川街道的农村加速走向城市化。但在迎周村,占地1800亩的蛟川生态园依然保留着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成为都市人看得见的乡愁。

  而迎周村早已开始盘算如何吃好生态旅游这块“大蛋糕”。迎周村党总支书记钟炎的办公桌上,一份200多页的村庄改造设计方案几易其稿。“在村庄规划设计中,我们尤其注重对接城市需求,规划了民宿、农家乐、创意工坊等休闲旅游业态。通过都市休闲产业带动村民就地创业就业,让乡村真正实现富裕、文明、宜居。”钟炎说。

  城市化率高达81%,虽然融合发展水平全市领先,但镇海城乡融合的车轮依旧滚滚向前。明州大桥和常洪隧道,将镇海和中心城区紧紧捆绑,日前开始建设的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工程和开通在望的三官堂大桥,则将镇海和中心城区连为一体。

  光明村的智慧服务平台(何峰摄)

  建设一盘棋催化城乡“貌”合

  规划落地,需要基础设施作为“四梁八柱”架构起城乡融合的“骨架”。全域融合,尤其需要建设一盘棋。

  “近年来,镇海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资源和要素进一步向农村倾斜,全面打通城乡壁垒。”镇海区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科科长吴东鑫介绍,镇海已实现村级电商服务网点、快递服务网点、城镇民用天然气、河道卫生保洁、垃圾收运全覆盖,90%以上的农村菜场开展标准化改造。

  群山如黛,碧水悠悠。走进九龙湖镇秦山村,一条条平坦的公路在田野间穿梭。当地村民告诉笔者,几年前,这里还是崎岖不平的村道,如今修了公路,乡亲们出行便利多了,游客也进来了。

  一条路带动一个村,这样的精彩故事持续在镇海上演。为了使要素资源在城乡间自由流动,镇海区近两年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农村公路提升和修补养护。如今,281公里的农村公路,如同毛细血管一般联通镇海全域。

  联通的不只“陆路”,还有“水路”和“空路”:2017年年底在全市率先完成全域光网覆盖和4G网络覆盖;在全市率先完成城乡一体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全覆盖;城乡供水一体化,成为全市唯一的全区并入市供水环网的区县(市),实现城乡“同网同质同价”的供水服务。

  基础设施和城市联为一体,带来的不仅仅是村民生活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村庄的“形态”和“功能”发生悄然变化。

  面朝碧波荡漾的三圣殿水库,背靠青葱翠绿的万亩山林,前两年还隐匿于山区的秦山,如今成为“美学生活村”,市内外游客纷纷前来体会幽静、感受乡愁。民宿老板张莲萍说,“随着进村道路的改建,今年来我家民宿‘秦家小院’的游客比去年明显增多。”

  在城乡融合中,镇海还启动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改革,实现项目整合实施、产业融合发展,纠正资金管理中碎片化、低效化问题。今年,永旺村的精品村工程成为庄市街道和区农业农村局“提高资金统筹水平、集中财力办大事”的重点工作之一。

  拥有乡村之“形”,但有都市之“芯”。“在全域融合背景下,按照‘人口迭代、产业引导、社区重构’的思路,永旺村的功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庄市街道党工委书记金燕告诉笔者,永旺村将保留村庄格局特色,留住镇海乡愁,同时实施“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来农村、乡贤回农村”,日后将发展文化创意、科研创新和农创三大产业,成为都市后花园,服务甬江科创大走廊。

  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催化城乡“貌”合。“用城市现代科技来改造传统农业,用城市的工业发展来延长乡村的农业链条,用移动互联来丰富和发展农业业态。”吴东鑫说。目前,镇海已建设“悠游十七房”“草木光明”“四季九龙”等一批新型融合载体,培育出“人和光明、古韵十七房、山水秦山”等一批都市休闲业态样本,编织“商帮寻根、九龙问茶、亲水河头、梦里水乡”四条美丽风景线,构建起城乡一体的大花园、大景区。

  澥浦镇十七房

  管理一张网催化城乡“神”合

  构建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全域融合的题中应有之意。如何让乡村和城市一样,成为人们的幸福居所?镇海的答案是,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基层社会治理上同步发力,让城和乡成为生活方式的平等选项。

  近些年,镇海推进城乡一套标准,将城市优质资源全域配置,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医疗卫生、居家养老等公共服务。

  教育资源的均衡优质配置,镇海一直在努力。去年年底,镇海再次派出60多位城里的优秀教师分赴全区30所农村学校和师资薄弱学校,开展为期3年的教学活动。目前,镇海实现城区和农村学校资源共享,是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医疗和社会保障全面统筹。早在2012年,镇海农民人均筹资标准和医疗待遇居全市之冠,2017年在全省首创重特大疾病补充保险。城乡卫生一体发展迅速,在全市率先实现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云诊室、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村)、区级医疗专家下社区(村)4个全覆盖。

  镇海在全市率先实现各类专项救助城乡一体、标准一致。2017年在全市率先实现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全覆盖,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等均实现并轨。从2016年起,镇海还破除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实行技能培训同城同待遇标准。

  一套服务标准用到底,一把管理刻尺量到底,镇海还建起区、镇(街道)和社区(村)的无缝隙治理体系。

  地处北环东路、东环北路与庄俞公路“黄金三角地带”的庄市光明村,是个“水清、路洁、地绿、庭美”的园林式村庄。村党委书记丁国光告诉笔者,“在镇海的全域城市化进程中,村庄一二三产得到发展。去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0余亿元,村集体可用收入98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5000余元。”

  让光明村的百姓感到骄傲的是,村里开展了社区物业化服务。除12小时保洁管理、24小时保安管理、绿化养护等常规性服务外,社区物业服务中心还提供代订牛奶、代送纯净水、代缴各种费用等委托性服务。“村里有物业服务,还有一个幼儿园和医疗站,生活在光明,和城市没有区别。”村民告诉笔者。

  走进村口的服务中心,大屏幕便映入眼帘,这是光明村的“美丽乡村”智慧服务平台。笔者在现场看到,该平台设有智慧党建、村务动态、平安家园等九大便民栏目,融合“网格管理、智慧服务、农资交换”三大功能。“通过有线电视,延伸到光明村1000多户村民家中,并同步开发手机端应用,形成了平台交互、终端同步的多媒介基层治理体系。”丁国光说。

  笔者在系统后台看到,村民的参与热情很高,他们积极反映垃圾堆积、路灯不亮等问题。“依托这个平台,村民成了‘网格长’。他们可以将问题自主上报,我们能第一时间收到并处理,做到小事快解决、大事商议解决。”光明村党委副书记郑军说。

  光明村智慧服务平台的数据,将实时传送到庄市街道的综合信息指挥室。“实现村社、街道和区之间基层治理体系的无缝对接,打通基层治理的‘细枝末节’。”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主任罗宇峰告诉笔者。在庄市街道,125名网格长、500余名网格员、3000余名志愿者骨干力量密切关注区域内出现的各类隐患苗头。完善的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横跨乡村和城市,村、社区网格员年均下网格走访巡查60万余次,发现问题2万余个,其中约有2000个问题通过街道协调落实解决。

  宁波植物园

  记者手记

  城乡融合进程中,镇海区根据自身实际自我加压,打造难度更高的“全域城市化”,并提出争创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的目标。

  建设“全域城市化”,难就难在乡村也要具备“城市功能”,这对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公共服务、基层治理均提出了极大挑战。这些年来,镇海通过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形”合、“貌”合、“神”合,从而实现乡村的“类城市化”发展。

  全域城市化进程中,镇海通过规划引领,分散式的居住方式和产业布局成为历史,全区44个建制村按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等类型保留、集聚为26个村,构建起新型城乡空间形态;不遗余力地联通城乡之间的“陆路”“水路”和“空路”,从而实现“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来农村、乡贤回农村”,重构乡村的产业体系;同时,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基层社会治理上推进城乡一套标准,实现优质教育、医疗卫生、居家养老等无差别化,使得城和乡成为生活方式的平等选项。

  遍布城乡的健身设施

  地方名片

  镇海处宁绍水网平原东端,地形狭长,地势西北、东南两端高,中间平,甬江由西南流向东北入海,横贯境内中部。镇海区陆地面积246平方公里,下辖2个镇5个街道,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中国院士之乡、中国书画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目前,镇海的城市化率81%,走在全市全省前列。

  选题策划:何英杰

  记者何峰镇海区委报道组倪寅初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镇海区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来自镇海区的一线调研:全域融合 城乡一体共繁荣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2-11 07:50:44

  12月3日上午,庄市中心学校更名为镇海区崇正书院,并成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学院附属小学。建筑面积为现在学校的10倍,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庄市,这所新学校将辐射更广的区域、服务更多的人口。“崇正书院项目是镇海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学校投用后,将成为镇海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学校之一,满足群众对家门口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镇海区教育局局长毛志挺说。

  庄市中心学校的更名和迁址,是镇海推进全域融合、实现公共服务城乡普惠共享的缩影。自启动全域城市化以来,镇海持续推进城乡规划特质化、城乡要素配置集成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城乡供给制度全覆盖五大工程,城乡成为共存共荣、相辅相成的一体。

  以规划为统领,推进资源要素“融城入乡”,由硬件设施向公共服务渗透、由空间形态向功能提升拓展,有步骤地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形”合、“貌”合、“神”合,有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探索出全域融合的“镇海模式”。

  镇海新城

  规划一张图催化城乡“形”合

  城乡的定位靠规划来体现,城乡的特色靠规划来引领,规划无疑是城乡融合的龙头,而空间布局则成为重中之重。围绕全域融合,镇海牢牢遵循“品质之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三级规划体系。

  这些年来,镇海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持之以恒做好顶层设计。“镇海的全域城市化,一是主动接受宁波中心城区的辐射,融入宁波大都市的发展;二是统筹城乡间的发展,从镇海全域考虑各类设施的布局和片区功能定位。”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镇海分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随着空间布局大刀阔斧的调整,镇海城市化率急速提高。完成百余个建设项目,各类投资超过700亿元……一幢幢高楼勾画出城市天际线,镇海新城强势崛起。这片昔日的乡野城郊,已成为全市六大都市中心之一。

  “城镇高度集聚,农村多样保留”,在镇海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规划引领下,镇海不断推进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都市农业园区集中、工业向工业集聚区集中、居住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最终构建新型城乡空间形态。”镇海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周国伟介绍。

  初冬时节,澥浦镇十七房村处处是景。10多年前,十七房村进行整体保护性开发,村民韦明旗和家人搬到了村里的集聚点居住。“老房子变身景区,我从一个农民变为星级酒店的员工,十七房也从一个离镇区三里地远的偏远村庄,逐渐变成澥浦镇的‘核心区’。”韦明旗感慨地说。

  今年,十七房景区二期建成开放,不但规模扩大一倍,而且集休闲度假、婚庆娱乐、农业观光等功能于一体,设施更完善,业态更丰富。项目负责人褚锋平说,“十七房二期项目的投用,将借助民俗文化、民宿文化等旅游消费热点,带动周边更多群众致富。”

  人口聚起来,产业强起来。十七房村华丽“变身”,实现产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是镇海乡村融入城市的生动注脚。结合城中村改造、美丽乡村创建等,镇海将44个建制村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4类,到2030年,改造保留26个村。和十七房村一样,越来越多的村庄,将在融合进程中迎来自己的“新生”。

  城乡融合中,镇海还不断完善“村庄布点—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规划体系,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

  10多年来,工业化驱动着蛟川街道的农村加速走向城市化。但在迎周村,占地1800亩的蛟川生态园依然保留着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成为都市人看得见的乡愁。

  而迎周村早已开始盘算如何吃好生态旅游这块“大蛋糕”。迎周村党总支书记钟炎的办公桌上,一份200多页的村庄改造设计方案几易其稿。“在村庄规划设计中,我们尤其注重对接城市需求,规划了民宿、农家乐、创意工坊等休闲旅游业态。通过都市休闲产业带动村民就地创业就业,让乡村真正实现富裕、文明、宜居。”钟炎说。

  城市化率高达81%,虽然融合发展水平全市领先,但镇海城乡融合的车轮依旧滚滚向前。明州大桥和常洪隧道,将镇海和中心城区紧紧捆绑,日前开始建设的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工程和开通在望的三官堂大桥,则将镇海和中心城区连为一体。

  光明村的智慧服务平台(何峰摄)

  建设一盘棋催化城乡“貌”合

  规划落地,需要基础设施作为“四梁八柱”架构起城乡融合的“骨架”。全域融合,尤其需要建设一盘棋。

  “近年来,镇海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资源和要素进一步向农村倾斜,全面打通城乡壁垒。”镇海区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科科长吴东鑫介绍,镇海已实现村级电商服务网点、快递服务网点、城镇民用天然气、河道卫生保洁、垃圾收运全覆盖,90%以上的农村菜场开展标准化改造。

  群山如黛,碧水悠悠。走进九龙湖镇秦山村,一条条平坦的公路在田野间穿梭。当地村民告诉笔者,几年前,这里还是崎岖不平的村道,如今修了公路,乡亲们出行便利多了,游客也进来了。

  一条路带动一个村,这样的精彩故事持续在镇海上演。为了使要素资源在城乡间自由流动,镇海区近两年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农村公路提升和修补养护。如今,281公里的农村公路,如同毛细血管一般联通镇海全域。

  联通的不只“陆路”,还有“水路”和“空路”:2017年年底在全市率先完成全域光网覆盖和4G网络覆盖;在全市率先完成城乡一体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全覆盖;城乡供水一体化,成为全市唯一的全区并入市供水环网的区县(市),实现城乡“同网同质同价”的供水服务。

  基础设施和城市联为一体,带来的不仅仅是村民生活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村庄的“形态”和“功能”发生悄然变化。

  面朝碧波荡漾的三圣殿水库,背靠青葱翠绿的万亩山林,前两年还隐匿于山区的秦山,如今成为“美学生活村”,市内外游客纷纷前来体会幽静、感受乡愁。民宿老板张莲萍说,“随着进村道路的改建,今年来我家民宿‘秦家小院’的游客比去年明显增多。”

  在城乡融合中,镇海还启动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改革,实现项目整合实施、产业融合发展,纠正资金管理中碎片化、低效化问题。今年,永旺村的精品村工程成为庄市街道和区农业农村局“提高资金统筹水平、集中财力办大事”的重点工作之一。

  拥有乡村之“形”,但有都市之“芯”。“在全域融合背景下,按照‘人口迭代、产业引导、社区重构’的思路,永旺村的功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庄市街道党工委书记金燕告诉笔者,永旺村将保留村庄格局特色,留住镇海乡愁,同时实施“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来农村、乡贤回农村”,日后将发展文化创意、科研创新和农创三大产业,成为都市后花园,服务甬江科创大走廊。

  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催化城乡“貌”合。“用城市现代科技来改造传统农业,用城市的工业发展来延长乡村的农业链条,用移动互联来丰富和发展农业业态。”吴东鑫说。目前,镇海已建设“悠游十七房”“草木光明”“四季九龙”等一批新型融合载体,培育出“人和光明、古韵十七房、山水秦山”等一批都市休闲业态样本,编织“商帮寻根、九龙问茶、亲水河头、梦里水乡”四条美丽风景线,构建起城乡一体的大花园、大景区。

  澥浦镇十七房

  管理一张网催化城乡“神”合

  构建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全域融合的题中应有之意。如何让乡村和城市一样,成为人们的幸福居所?镇海的答案是,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基层社会治理上同步发力,让城和乡成为生活方式的平等选项。

  近些年,镇海推进城乡一套标准,将城市优质资源全域配置,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医疗卫生、居家养老等公共服务。

  教育资源的均衡优质配置,镇海一直在努力。去年年底,镇海再次派出60多位城里的优秀教师分赴全区30所农村学校和师资薄弱学校,开展为期3年的教学活动。目前,镇海实现城区和农村学校资源共享,是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医疗和社会保障全面统筹。早在2012年,镇海农民人均筹资标准和医疗待遇居全市之冠,2017年在全省首创重特大疾病补充保险。城乡卫生一体发展迅速,在全市率先实现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云诊室、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村)、区级医疗专家下社区(村)4个全覆盖。

  镇海在全市率先实现各类专项救助城乡一体、标准一致。2017年在全市率先实现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全覆盖,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等均实现并轨。从2016年起,镇海还破除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实行技能培训同城同待遇标准。

  一套服务标准用到底,一把管理刻尺量到底,镇海还建起区、镇(街道)和社区(村)的无缝隙治理体系。

  地处北环东路、东环北路与庄俞公路“黄金三角地带”的庄市光明村,是个“水清、路洁、地绿、庭美”的园林式村庄。村党委书记丁国光告诉笔者,“在镇海的全域城市化进程中,村庄一二三产得到发展。去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0余亿元,村集体可用收入98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5000余元。”

  让光明村的百姓感到骄傲的是,村里开展了社区物业化服务。除12小时保洁管理、24小时保安管理、绿化养护等常规性服务外,社区物业服务中心还提供代订牛奶、代送纯净水、代缴各种费用等委托性服务。“村里有物业服务,还有一个幼儿园和医疗站,生活在光明,和城市没有区别。”村民告诉笔者。

  走进村口的服务中心,大屏幕便映入眼帘,这是光明村的“美丽乡村”智慧服务平台。笔者在现场看到,该平台设有智慧党建、村务动态、平安家园等九大便民栏目,融合“网格管理、智慧服务、农资交换”三大功能。“通过有线电视,延伸到光明村1000多户村民家中,并同步开发手机端应用,形成了平台交互、终端同步的多媒介基层治理体系。”丁国光说。

  笔者在系统后台看到,村民的参与热情很高,他们积极反映垃圾堆积、路灯不亮等问题。“依托这个平台,村民成了‘网格长’。他们可以将问题自主上报,我们能第一时间收到并处理,做到小事快解决、大事商议解决。”光明村党委副书记郑军说。

  光明村智慧服务平台的数据,将实时传送到庄市街道的综合信息指挥室。“实现村社、街道和区之间基层治理体系的无缝对接,打通基层治理的‘细枝末节’。”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主任罗宇峰告诉笔者。在庄市街道,125名网格长、500余名网格员、3000余名志愿者骨干力量密切关注区域内出现的各类隐患苗头。完善的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横跨乡村和城市,村、社区网格员年均下网格走访巡查60万余次,发现问题2万余个,其中约有2000个问题通过街道协调落实解决。

  宁波植物园

  记者手记

  城乡融合进程中,镇海区根据自身实际自我加压,打造难度更高的“全域城市化”,并提出争创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的目标。

  建设“全域城市化”,难就难在乡村也要具备“城市功能”,这对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公共服务、基层治理均提出了极大挑战。这些年来,镇海通过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形”合、“貌”合、“神”合,从而实现乡村的“类城市化”发展。

  全域城市化进程中,镇海通过规划引领,分散式的居住方式和产业布局成为历史,全区44个建制村按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等类型保留、集聚为26个村,构建起新型城乡空间形态;不遗余力地联通城乡之间的“陆路”“水路”和“空路”,从而实现“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来农村、乡贤回农村”,重构乡村的产业体系;同时,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基层社会治理上推进城乡一套标准,实现优质教育、医疗卫生、居家养老等无差别化,使得城和乡成为生活方式的平等选项。

  遍布城乡的健身设施

  地方名片

  镇海处宁绍水网平原东端,地形狭长,地势西北、东南两端高,中间平,甬江由西南流向东北入海,横贯境内中部。镇海区陆地面积246平方公里,下辖2个镇5个街道,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中国院士之乡、中国书画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目前,镇海的城市化率81%,走在全市全省前列。

  选题策划:何英杰

  记者何峰镇海区委报道组倪寅初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镇海区委宣传部提供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