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宁波年俗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1-13 06:55:10报料热线:81850000

  贴福字迎新春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岁月流逝间,过年的表达方式在习俗的演变中被赋予了更多新时代的特色,但传承千年的家国情怀、亲情与乡情始终如一。

  过年,牵系着昔时和来年,生发着憧憬和神往。年味,不仅是具体物象所营造的氛围,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与符码。

  翻开宁波方志和西方文献,似乎久远的记忆又漫上心头。

  按照传统习俗,从岁末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

  “农历腊月二十三那天,家家户户都要祭拜灶神,这种仪式被称为‘祭灶’。通常用放在烤炉上方壁龛内的一小张画像或者是一幅草图来代表这位守护神。”这是英国人美魏茶在1843年宁波过春节的一段见闻,发表在当时的《中国丛报》上。

  美魏茶是1842年年底来到宁波,没过多久便是中国春节,他在宁波完整地度过了这个欢快喜庆、丰富多彩且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

  祭灶,在旧时宁波人的过年习俗中非常讲究,用净茶(白开水)一盅,供“祭灶果”,尚有纸折神马,焚香燃烛。祭灶果数量虽少,一般一袋一斤,但有红球、白球、麻球、油果、寸金糖、脚骨糖、白交切、黑交切等8色,相传为使灶君尝到甜头,粘住他的口,以免他上天奏陈时说了“不该说的话”,影响来年福祉。

  祭毕,祭灶果由孩子分食。旧时,孩子的闲食非常少,祭灶果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食物之一。现在,祭灶果超市、传统老字号的糕饼店多有售卖。

  农历新年前,家家户户去陈迎新、购置年货,这一习俗延续千年。在1843年,美魏茶特别写到旧历年最后一天,“零售商店里挤满了顾客”,“很多店家会延长营业时间,一般会迟1个小时”,“在一年中仅此一天,百货商店会开放至午夜甚至更晚,依然灯火通明、熙来攘往”。

  做年糕

  若论过年的食物,宁波年糕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食品。

  1843年1月29日,也就是除夕这一天的日记里,美魏茶记述了宁波人做年糕的活动。

  在过年的前期准备中,“对于‘年糕’或者叫‘节节糕’的加工制作是排在第一位的。这是一种米粉和水的混合物,需要用手来搓揉面团,在制备这样的面水混合物时要用很大的力气。然后再将面团放在盘子上,准备将其缩小成各种体积和形状的糕饼。糕饼师和甜食制造商都忙得不可开交。”

  在老宁波人的记忆里,做年糕是互助式的;舂年糕,必须有力量强的男人来;手巧的可以捏出元宝、鲤鱼等做谢年祭品,还有相应的年糕模板。

  宁波家家户户做年糕,希望来年讨个好彩头。美魏茶所见,“凡是家人团聚的地方,展示和布置这些糕饼的场合都是让人感到非常愉快和活跃的场景”。

  “家族里的所有成员被分派了任务,特别是其中的年轻一代。在劳动中的嬉戏逗乐让这一圈忙碌的人活跃起来。在大家族中,男人和女人都被召集起来协助准备工作。这些食物的储存量往往是非常巨大的。米面团的形状和制作模具多得数不清,每一块上面都盖上图案或用红笔点缀。这种食物不是烤的,在吃的时候要用热水和加入少许糖的酒浸透。”美魏茶这样写道。

  年糕也是“谢年”的一大供品。谢年,即是鲁迅小说《祝福》里写到的,鲁迅描绘的是绍兴风俗,宁波的旧时风俗也是如此。据《鄞县通志》《宁波市志》记载,岁终祀神,又称送年,是一年中祭神最隆重的一次。

  谢年日子,一般拣在祭灶后至除夕前一两天。其中,供品有“五牲”或“七牲”,放置木质红漆祭盘中,有全鸡、全鹅、猪头或整刀肉,满盘高叠年糕。鲤鱼要活的金色雄鲤,鱼眼上贴圆形红纸,一般挂在供桌桌档,以防跳动。各种供品有全福、年年高升、年年有余的寓意。尚有“四盘调和”,即盐、酒、豆腐、葱,城里人家增加水果、干果。

  除夕,称三十年夜,月小称廿九夜。处于辞旧迎新的这天,是一年到头最忙碌的一天。

  旧时“过年”,多围绕祀神祭祖、祈求吉祥进行。易门神,贴春联。此夕,做年夜羹饭祭祖,祭毕,家人聚食,称“吃年夜饭”。席间长辈夹菜给孩子吃,讲吉利话,讨新岁彩头。对全鱼多不动筷,留至新岁,寓意“年年有余”。餐毕,长辈分“压岁钱”给孩子,压于枕下。

  此日,各家水缸都要挑满水,米缸盛满米,置元宝年糕、如意年糕和鱼、肉、饭各一碗于米缸内,谓之缸缸满、甏甏满。各室点灯,大户人家高烧明烛,通宵达旦,有的燃一斤重的龙凤红烛,从日落点起至初一日出止。

  在美魏茶的记述中,1843年的1月30日,“人们‘坐在家中’,在宁波,这种庆祝方式被称作‘守岁’,也叫‘守爹娘完存’,意为‘守护父亲和母亲,确保他们的安全’。当新年到来的时候,人们坐着吃上一盘热气腾腾的年糕;破晓时分,人们外出并以如下顺序来表达他们的敬意:第一,家神;第二,祖先;第三,父母;第四,城隍;第五,兄弟姊妹;第六,亲朋好友。”

  美魏茶观察到,那时,在最初的两三天,除了一些水果摊等还在营业外,没有其他商店开门,所以要准备足够一段时间食用的、新鲜的和腌制的食物。

  晒年货

  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

  是日,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

  是日,早上吃汤团,寓意团团圆圆。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睡前,放“关门炮”。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

  初五,相传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宁波旧时经商的人非常多,常有“无宁不成市”之说,商人格外信财神,“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

  到了正月十五,“闹”元宵,“赏”花灯。美魏茶在记述中说,在此期间,宁波城的所有地方张灯结彩,被装饰得光彩夺目。人们成群结队地上街游览,观赏色彩斑斓的花灯,或是忙着放鞭炮,又或是展示各种新颖独特的焰火。人们亦纷纷展出各种彩灯,争奇斗胜。

  过年期间,民间娱乐活动还有舞龙灯、跑马灯、跳大头和尚等。近年来,这些民间非物质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有时在乡村也能看到,为过年添了很多的年味。

  周东旭田力王佳文

  丁安 摄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年俗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1-13 06:55:10

  贴福字迎新春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岁月流逝间,过年的表达方式在习俗的演变中被赋予了更多新时代的特色,但传承千年的家国情怀、亲情与乡情始终如一。

  过年,牵系着昔时和来年,生发着憧憬和神往。年味,不仅是具体物象所营造的氛围,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与符码。

  翻开宁波方志和西方文献,似乎久远的记忆又漫上心头。

  按照传统习俗,从岁末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

  “农历腊月二十三那天,家家户户都要祭拜灶神,这种仪式被称为‘祭灶’。通常用放在烤炉上方壁龛内的一小张画像或者是一幅草图来代表这位守护神。”这是英国人美魏茶在1843年宁波过春节的一段见闻,发表在当时的《中国丛报》上。

  美魏茶是1842年年底来到宁波,没过多久便是中国春节,他在宁波完整地度过了这个欢快喜庆、丰富多彩且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

  祭灶,在旧时宁波人的过年习俗中非常讲究,用净茶(白开水)一盅,供“祭灶果”,尚有纸折神马,焚香燃烛。祭灶果数量虽少,一般一袋一斤,但有红球、白球、麻球、油果、寸金糖、脚骨糖、白交切、黑交切等8色,相传为使灶君尝到甜头,粘住他的口,以免他上天奏陈时说了“不该说的话”,影响来年福祉。

  祭毕,祭灶果由孩子分食。旧时,孩子的闲食非常少,祭灶果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食物之一。现在,祭灶果超市、传统老字号的糕饼店多有售卖。

  农历新年前,家家户户去陈迎新、购置年货,这一习俗延续千年。在1843年,美魏茶特别写到旧历年最后一天,“零售商店里挤满了顾客”,“很多店家会延长营业时间,一般会迟1个小时”,“在一年中仅此一天,百货商店会开放至午夜甚至更晚,依然灯火通明、熙来攘往”。

  做年糕

  若论过年的食物,宁波年糕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食品。

  1843年1月29日,也就是除夕这一天的日记里,美魏茶记述了宁波人做年糕的活动。

  在过年的前期准备中,“对于‘年糕’或者叫‘节节糕’的加工制作是排在第一位的。这是一种米粉和水的混合物,需要用手来搓揉面团,在制备这样的面水混合物时要用很大的力气。然后再将面团放在盘子上,准备将其缩小成各种体积和形状的糕饼。糕饼师和甜食制造商都忙得不可开交。”

  在老宁波人的记忆里,做年糕是互助式的;舂年糕,必须有力量强的男人来;手巧的可以捏出元宝、鲤鱼等做谢年祭品,还有相应的年糕模板。

  宁波家家户户做年糕,希望来年讨个好彩头。美魏茶所见,“凡是家人团聚的地方,展示和布置这些糕饼的场合都是让人感到非常愉快和活跃的场景”。

  “家族里的所有成员被分派了任务,特别是其中的年轻一代。在劳动中的嬉戏逗乐让这一圈忙碌的人活跃起来。在大家族中,男人和女人都被召集起来协助准备工作。这些食物的储存量往往是非常巨大的。米面团的形状和制作模具多得数不清,每一块上面都盖上图案或用红笔点缀。这种食物不是烤的,在吃的时候要用热水和加入少许糖的酒浸透。”美魏茶这样写道。

  年糕也是“谢年”的一大供品。谢年,即是鲁迅小说《祝福》里写到的,鲁迅描绘的是绍兴风俗,宁波的旧时风俗也是如此。据《鄞县通志》《宁波市志》记载,岁终祀神,又称送年,是一年中祭神最隆重的一次。

  谢年日子,一般拣在祭灶后至除夕前一两天。其中,供品有“五牲”或“七牲”,放置木质红漆祭盘中,有全鸡、全鹅、猪头或整刀肉,满盘高叠年糕。鲤鱼要活的金色雄鲤,鱼眼上贴圆形红纸,一般挂在供桌桌档,以防跳动。各种供品有全福、年年高升、年年有余的寓意。尚有“四盘调和”,即盐、酒、豆腐、葱,城里人家增加水果、干果。

  除夕,称三十年夜,月小称廿九夜。处于辞旧迎新的这天,是一年到头最忙碌的一天。

  旧时“过年”,多围绕祀神祭祖、祈求吉祥进行。易门神,贴春联。此夕,做年夜羹饭祭祖,祭毕,家人聚食,称“吃年夜饭”。席间长辈夹菜给孩子吃,讲吉利话,讨新岁彩头。对全鱼多不动筷,留至新岁,寓意“年年有余”。餐毕,长辈分“压岁钱”给孩子,压于枕下。

  此日,各家水缸都要挑满水,米缸盛满米,置元宝年糕、如意年糕和鱼、肉、饭各一碗于米缸内,谓之缸缸满、甏甏满。各室点灯,大户人家高烧明烛,通宵达旦,有的燃一斤重的龙凤红烛,从日落点起至初一日出止。

  在美魏茶的记述中,1843年的1月30日,“人们‘坐在家中’,在宁波,这种庆祝方式被称作‘守岁’,也叫‘守爹娘完存’,意为‘守护父亲和母亲,确保他们的安全’。当新年到来的时候,人们坐着吃上一盘热气腾腾的年糕;破晓时分,人们外出并以如下顺序来表达他们的敬意:第一,家神;第二,祖先;第三,父母;第四,城隍;第五,兄弟姊妹;第六,亲朋好友。”

  美魏茶观察到,那时,在最初的两三天,除了一些水果摊等还在营业外,没有其他商店开门,所以要准备足够一段时间食用的、新鲜的和腌制的食物。

  晒年货

  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

  是日,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

  是日,早上吃汤团,寓意团团圆圆。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睡前,放“关门炮”。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

  初五,相传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宁波旧时经商的人非常多,常有“无宁不成市”之说,商人格外信财神,“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

  到了正月十五,“闹”元宵,“赏”花灯。美魏茶在记述中说,在此期间,宁波城的所有地方张灯结彩,被装饰得光彩夺目。人们成群结队地上街游览,观赏色彩斑斓的花灯,或是忙着放鞭炮,又或是展示各种新颖独特的焰火。人们亦纷纷展出各种彩灯,争奇斗胜。

  过年期间,民间娱乐活动还有舞龙灯、跑马灯、跳大头和尚等。近年来,这些民间非物质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有时在乡村也能看到,为过年添了很多的年味。

  周东旭田力王佳文

  丁安 摄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