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鉴真东渡时曾在宁波阿育王寺暂居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2-16 08:03:00报料热线:81850000

阿育王寺舍利殿

  李广志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诗词近日成为热点,殊不知其与鉴真东渡有关。

  而提到鉴真东渡,就不能不提大唐明州,也就是今日宁波,日本与宁波的交往始于遣唐使时代。从文化角度看,遣唐使的一大贡献在于把鉴真请到日本。鉴真六次渡海,前五次均失败,最终得以成功。

  日本汉诗中的经典之作

  733年,日本贡使分四船共594人,七月离开博多,八月抵达苏州。这次遣唐使来华的目的除了朝贡、派遣留学生和学习唐文化以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邀请高僧赴日,为日本佛教界寻找权威的传戒大师。于是,日僧荣睿、普照随使入唐,肩负此任。他们先在洛阳成功邀请到大福先寺高僧道璿,于736年送往日本传法。

  荣睿和普照在唐生活了近十年,再未找到更合适的人选,两人有些心急。天宝元年(742年),他们来到扬州大明寺拜见鉴真大和上(和尚),据779年成书的《唐大和上东征传》载:“时,大和上在扬州大明寺为众僧讲律,荣叡、普照师到大明寺,顶礼大和上足下,具述本意曰:佛法东流至日本国,虽有其法,而无传法人。本国昔有圣德太子曰:‘二百年后,圣教兴于日本。’今钟此运,愿和上东游兴化。”

  大和上答曰:“昔闻南岳惠思禅师迁化之后,托生倭国王子,兴隆佛法,济度聚生。又闻,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思量,诚是佛法兴隆,有缘之国也。”

  长屋王(676亦说684-729年),日本皇族血统,天武天皇之孙,奈良时代前期的政治家,官至左大臣,729年死于朝廷争斗事件中。长屋王捐给唐朝的“千袈裟”及缘上绣的诗句感动了鉴真,他决定应此远请。长屋王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也是日本汉诗中的经典之作,久负盛名。他所捐献给唐朝的袈裟应该是上一次遣唐使带来的,时间为717年。成员有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下道朝臣真备(吉备真备)、僧人玄昉等。阿倍仲麻吕改姓名为朝衡(晁衡)。

  这样,自742年至753年,鉴真进行了长达12年的东渡之旅,他凭着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最终实现了赴日弘法的心愿。两位日本僧人一直伴随左右,荣睿因劳累病死在广东途中,普照落脚于明州,鉴真从华南回扬州的途中双目失明。期间,鉴真一行也到过明州,并在此生活了一段时间。

鉴真和上像(日本国宝)

  鉴真与明州阿育王寺的因缘

  743年(唐天宝二年)底,鉴真第二次东渡遭遇暴风失败,在明州上岸,被安置到阿育王寺。该寺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当时称作会稽山鄮县塔。最初的古阿育王寺,位于今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嘉溪村乌石岙。东晋义煕元年(405年),舍利塔从乌石岙迁至育王山西麓,鉴真到来时,阿育王寺又增加了西塔院等,铜佛、铁塔俱全。

  鉴真到达鄮县后,遍游阿育王山,见到了鄮山东南岭石上的佛足迹、圣井等。佛足迹呈千辐轮相,其印迹及纹样清晰可见。此外,东二里的圣井“清凉甘美,极雨不溢,极旱不涸”,关于此井,当时浙东一带盛行鳗鱼信仰。

  鉴真与明州阿育王寺的因缘,成为日本佛舍利信仰的源头。鉴真东渡所带物品的清单中有“如来肉舍利三千粒”及“阿育王塔样金铜塔一区”。如今,日本唐招提寺内,盛装舍利的“金龟舍利塔”和鉴真带来的“白玻璃舍利壶”,以及包裹其壶的“方圆彩系花网”都已成为日本国宝级文物。自鉴真以后,日本佛舍利信仰发生了变化,佛舍利成为人们礼拜的对象。不能不说,鉴真带到日本的阿育王信仰,也使宁波与日本佛教开始产生了机缘,为日本佛教注入了新的成分。

  “明州望月诗”的由来

  752年,日本再遣使来唐,使团完成使命后,于天宝十二年(753年)八月离开长安踏上归国之路。《唐大和上东征传》载,十月十五日,日本国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大伴古麻吕、吉备真备以及阿倍仲麻吕等一行来到扬州延光寺,再次恳请鉴真和尚到日本传授戒律。鉴真协同弟子及随从24人奔赴在苏州黄泗浦等候的遣唐使船。

  不久,普照也从明州赶到苏州。十一月十五日,四船齐聚黄泗浦,整装待发。不难想象,久居长安的阿倍仲麻吕一定感慨万千,夜不能寐,一方面要结束在唐的美好生活,另一方面要回到离别36年的故土。他即兴用日文吟诵一首《望乡诗》:“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该诗百年后出现在日本文学作品中。

  905年编撰的《古今和歌集》载:“相传,仲麻吕昔日留学唐土,长久未归。多年后日本又派遣唐使,当他随船回国之时,唐朝友人在明州海边为其饯行。夜幕降临,明月当空,仲麻吕望月咏诗。此歌盛传至今。”

  值得注意的是,阿倍仲麻吕的这首诗是在“明州海边”咏唱的。对此,学界又称“明州望月诗”。笔者认为阿倍仲麻吕的《望乡诗》并非作于明州,而是出自苏州黄泗浦。那么,为什么《古今和歌集》却认为他创作于明州呢?这是因为明州在日本史上留下深刻印记,文化的力量使其时空错位,乾坤挪移,误将苏州当明州。

  鉴真舍身忘我的精神激励着无数的后人,他在日本人民的心中是一位伟大的文化使者。出发时,乘第一船的阿倍仲麻吕漂泊至安南驩州(今越南),几经周折,返回到长安,终生未归。而其明州望月的诗歌却成为日本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鉴真东渡时曾在宁波阿育王寺暂居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2-16 08:03:00

阿育王寺舍利殿

  李广志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诗词近日成为热点,殊不知其与鉴真东渡有关。

  而提到鉴真东渡,就不能不提大唐明州,也就是今日宁波,日本与宁波的交往始于遣唐使时代。从文化角度看,遣唐使的一大贡献在于把鉴真请到日本。鉴真六次渡海,前五次均失败,最终得以成功。

  日本汉诗中的经典之作

  733年,日本贡使分四船共594人,七月离开博多,八月抵达苏州。这次遣唐使来华的目的除了朝贡、派遣留学生和学习唐文化以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邀请高僧赴日,为日本佛教界寻找权威的传戒大师。于是,日僧荣睿、普照随使入唐,肩负此任。他们先在洛阳成功邀请到大福先寺高僧道璿,于736年送往日本传法。

  荣睿和普照在唐生活了近十年,再未找到更合适的人选,两人有些心急。天宝元年(742年),他们来到扬州大明寺拜见鉴真大和上(和尚),据779年成书的《唐大和上东征传》载:“时,大和上在扬州大明寺为众僧讲律,荣叡、普照师到大明寺,顶礼大和上足下,具述本意曰:佛法东流至日本国,虽有其法,而无传法人。本国昔有圣德太子曰:‘二百年后,圣教兴于日本。’今钟此运,愿和上东游兴化。”

  大和上答曰:“昔闻南岳惠思禅师迁化之后,托生倭国王子,兴隆佛法,济度聚生。又闻,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思量,诚是佛法兴隆,有缘之国也。”

  长屋王(676亦说684-729年),日本皇族血统,天武天皇之孙,奈良时代前期的政治家,官至左大臣,729年死于朝廷争斗事件中。长屋王捐给唐朝的“千袈裟”及缘上绣的诗句感动了鉴真,他决定应此远请。长屋王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也是日本汉诗中的经典之作,久负盛名。他所捐献给唐朝的袈裟应该是上一次遣唐使带来的,时间为717年。成员有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下道朝臣真备(吉备真备)、僧人玄昉等。阿倍仲麻吕改姓名为朝衡(晁衡)。

  这样,自742年至753年,鉴真进行了长达12年的东渡之旅,他凭着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最终实现了赴日弘法的心愿。两位日本僧人一直伴随左右,荣睿因劳累病死在广东途中,普照落脚于明州,鉴真从华南回扬州的途中双目失明。期间,鉴真一行也到过明州,并在此生活了一段时间。

鉴真和上像(日本国宝)

  鉴真与明州阿育王寺的因缘

  743年(唐天宝二年)底,鉴真第二次东渡遭遇暴风失败,在明州上岸,被安置到阿育王寺。该寺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当时称作会稽山鄮县塔。最初的古阿育王寺,位于今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嘉溪村乌石岙。东晋义煕元年(405年),舍利塔从乌石岙迁至育王山西麓,鉴真到来时,阿育王寺又增加了西塔院等,铜佛、铁塔俱全。

  鉴真到达鄮县后,遍游阿育王山,见到了鄮山东南岭石上的佛足迹、圣井等。佛足迹呈千辐轮相,其印迹及纹样清晰可见。此外,东二里的圣井“清凉甘美,极雨不溢,极旱不涸”,关于此井,当时浙东一带盛行鳗鱼信仰。

  鉴真与明州阿育王寺的因缘,成为日本佛舍利信仰的源头。鉴真东渡所带物品的清单中有“如来肉舍利三千粒”及“阿育王塔样金铜塔一区”。如今,日本唐招提寺内,盛装舍利的“金龟舍利塔”和鉴真带来的“白玻璃舍利壶”,以及包裹其壶的“方圆彩系花网”都已成为日本国宝级文物。自鉴真以后,日本佛舍利信仰发生了变化,佛舍利成为人们礼拜的对象。不能不说,鉴真带到日本的阿育王信仰,也使宁波与日本佛教开始产生了机缘,为日本佛教注入了新的成分。

  “明州望月诗”的由来

  752年,日本再遣使来唐,使团完成使命后,于天宝十二年(753年)八月离开长安踏上归国之路。《唐大和上东征传》载,十月十五日,日本国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大伴古麻吕、吉备真备以及阿倍仲麻吕等一行来到扬州延光寺,再次恳请鉴真和尚到日本传授戒律。鉴真协同弟子及随从24人奔赴在苏州黄泗浦等候的遣唐使船。

  不久,普照也从明州赶到苏州。十一月十五日,四船齐聚黄泗浦,整装待发。不难想象,久居长安的阿倍仲麻吕一定感慨万千,夜不能寐,一方面要结束在唐的美好生活,另一方面要回到离别36年的故土。他即兴用日文吟诵一首《望乡诗》:“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该诗百年后出现在日本文学作品中。

  905年编撰的《古今和歌集》载:“相传,仲麻吕昔日留学唐土,长久未归。多年后日本又派遣唐使,当他随船回国之时,唐朝友人在明州海边为其饯行。夜幕降临,明月当空,仲麻吕望月咏诗。此歌盛传至今。”

  值得注意的是,阿倍仲麻吕的这首诗是在“明州海边”咏唱的。对此,学界又称“明州望月诗”。笔者认为阿倍仲麻吕的《望乡诗》并非作于明州,而是出自苏州黄泗浦。那么,为什么《古今和歌集》却认为他创作于明州呢?这是因为明州在日本史上留下深刻印记,文化的力量使其时空错位,乾坤挪移,误将苏州当明州。

  鉴真舍身忘我的精神激励着无数的后人,他在日本人民的心中是一位伟大的文化使者。出发时,乘第一船的阿倍仲麻吕漂泊至安南驩州(今越南),几经周折,返回到长安,终生未归。而其明州望月的诗歌却成为日本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