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信手插芦花满田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3-29 07:21:06报料热线:81850000

    芦田村村口水塘与远处的祠堂。王新圆摄

  随着四明山花遍开,寂静了一冬的“最美公路”浒溪线恢复了忙碌。

  从余姚市区出发一路向南,四明湖波影摇荡,梁弄大糕的香味又飘进了车窗,让贤村油菜花梯田蜂蝶飞舞,羊额岭观景台人流不息。

  四明山镇农业农村办主任戚炯熟练地打着方向盘,这条景观路是他的上班路。一年半前,戚炯兼任新职,四明山镇芦田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山村书记,戚炯自然希望芦田越来越知名,引来更多游客。但同时,进山两个小时的车程毕竟如屏障,隔绝了一部分人间烟火,为芦田保留下一份难得的静谧。

  方池、祠堂、台门、古井,在戚炯与当地爱好挖掘村史的青年王新圆联合介绍下,关于芦田村的古今故事徐徐展开。

    新房留出一角给古井,造型别致。顾嘉懿摄

  半亩方塘一鉴开

  芦田村人多半姓王,传说是琅琊王氏的支系。据村里代代相传的《王氏宗谱》记载,芦田王氏先祖是唐代银青光禄大夫王敬玘五世孙,五代十国时期的王奕。

  据说,这位先人某日从奉化到上虞乾溪扫墓,途经此地,见川媚泉香、土厚林茂,心生喜欢,便随手插芦于田定宅,此后村内芦竹苍苍,田宅秩秩,渐次发展成一处世外桃源。

  芦田村位于余姚、嵊州、上虞交界处,历史上长期属于嵊县,1960年划归余姚县四明山区。入村通衢处,有五个大字“芦田状元村”。芦田历史上并未出过状元,不过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相继走出了160余名大学生,其中三名出国留学成了博士,对山村来说,也极为难得了。

  道左一方水塘,名桥口湖,是村内视野最开阔处,燠阳初照,水平如鉴。微风掠过,吹起一层縠纹,渐渐荡开,确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之感。坝上筑一凉亭,专供游人与村民休憩。凉亭侧,原有一棵600多年的古松,造型秀气挺拔,枯藤老树,牧牛晚归,是芦田村最出“大片”的所在。只是,松树亦不堪年老,前些年枯死后,为免枯枝砸伤亭中休息的旅客,终于在去年9月移去,引来村民和摄影爱好者的一片惋惜。

  池北便是芦田文化的象征——王氏祠堂,又名树滋堂,堂名取树德滋养子孙之意,是余姚市文保单位。琅琊王氏子孙在它的荫庇下开枝散叶,绵瓞不绝。祠堂始建于明景泰年间,清嘉庆年间重建,民国十五年(1926)重修,是姚南地区历史悠久、保存较完整的祠堂之一。

  王氏祠堂由前楼、大厅、戏台及东西看楼组成。大厅明间及戏台全部采用石柱,石柱上均镌有楹联,“树植幽庭浮古翠,笙吹远峤度仙风”,是为古祠写照。另外戏台与大厅之间有卷棚连接,这种设置在余姚古戏台中十分少见。

  树滋堂一度是芦田小学之所在,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如今,东西看楼做了文史陈列,村庄沿革皆可从中找寻。

    王氏洋房后墙窗洞上的砖砌窗罩有西式风情。顾嘉懿摄

  《今生今世》里的故事

  胡兰成有本著名的自传体散文集《今生今世》,开篇描述了他的老家胡村。

  不多几行,便有一段:“下王再进去三十里是芦田村,在山冈上,那里已是四明山,因有竹木桑茶之饶,亦出财主人家,那家与我家倒是亲戚。芦田王家的小姐名叫杏花,她到杭州读书,轿子经过我家门前大路上,在路亭里歇下,我那时幼小,只会看看她,大家女子新打扮,我亦心里爱意。不止我如此,凡是胡村人看着她皆有这种欢喜,竟是阶级意识全无,他们倒亦并非羡慕或起浪漫想头,却因世上何处有富贵荣华,只好比平畴远畈有桃花林。”

  出于好奇,芦田村青年人王新圆还真向长辈询问过这位“胡兰成的亲戚”,甚至还找到了这位“王家小姐”居住过的台门。只是住在其中的老人已年长,对前代记忆不甚清楚,说不出更多内容。

  粗略看,位于芦田村100-102号的这处王家老宅仍具规模,门楼前设七级石阶,主楼硬山重檐,明间有六扇花格门,雕刻精细,图案丰富。只是前年,主楼西首两间梁架倾落,主人无力维修,只能任其荒圮。不过整个院落格局尚在,几扇花格虽落尘灰,也能彰显繁华。

  事实上,芦田村类似这样的台门还有多处,最有名的一处称“王氏洋房”,由台门、前院、主楼、后楼组成。新中国成立前,此宅曾是芦山乡伪乡长的老宅,后作乡公所驻地。目前是芦田村的老年活动室。

  “王氏洋房”的台门为圆顶石库门,上置坡顶。外侧设抱鼓石,左侧浮雕兰花,右侧浮雕梅花,周绕卷草纹,自带清雅之气。两侧山墙为双马头墙,山墙及后墙窗洞上有砖砌窗罩。作为民国建筑保留较完整的一处,此宅以中式建筑为主体,装饰却露出西式风情。西风东渐下,如此偏远的山区也有包容世界的气象,殊为难得。

  《今生今世》里还有一篇讲浙东罗隐传说的文字也提到芦田。说是唐人罗隐到过芦田,因恨毒他叔父,说“罗隐芦田宿,蚊虫去叮叔”,蚊虫听错了去叮竹,所以毛竹山里蚊虫多。这大概是真正的“附会”了,且不论唐代芦田是否有人居住,山里人自己讨厌蚊虫,就拉罗隐垫背,也是很冤枉了。

    王家老宅。顾嘉懿摄

  屋下一口井,涌泉到如今

  除了古祠、古宅,芦田村的古井也不得不提。

  芦田村有水井十余口,形态不同,深浅各异。虽说上世纪80年代早已安装了自来水,可附近村民仍喜欢到井边取水,习惯成自然。

  树滋堂东有一口井,终年不涸,不时有汩汩细流涌出,水清而甘,是芦田村世代村民的生活用水。井壁青石赤岩相交,苍苔郁郁葱葱,露出厚重的沧桑感。井旁有不知名的绿色植物点缀其间,影子倒映水中,为这清泉增添了不少生机。

  王新圆曾读到,这口井曾是王氏祠堂的“地标”,“井下一秧田,田中有祠”是王氏家庙最初的形容。如今,秧针出青苗的场面是看不到了,不过古祠古井都留了下来。

  芦田还有一口井也别有趣味,因其位置在一户人家“家里”。更确切地说,是在“屋下”。就今貌而言,井上人家完全可以在盖新房时把这口井堵上,可偏偏留了一角出来,累石叠台为这口井隔出一个独立空间。井边水痕明显,显然刚有人用过。

  王新圆听老人说,如果说芦田有个龙头,龙的两只眼睛分别化作两口井,好巧都在人“家里”。其中一户人家改新房时把“眼睛”堵上了。而今,芦田村便只有这一口屋下井,清澈见底,作为村民日常饮用水的“取水点”,成为独特一景。

  今日的芦田村,耕田不多,村民多以花木生意为生,村口大片梯田学着四明山东首的样子种了红枫、樱花。如今正是早樱盛开的季节,将古村映照得十分绚丽。戚炯说,等再过两周,晚樱满开,深山古村或许会更加美丽。宁波晚报记者顾嘉懿通讯员熊银海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信手插芦花满田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3-29 07:21:06

    芦田村村口水塘与远处的祠堂。王新圆摄

  随着四明山花遍开,寂静了一冬的“最美公路”浒溪线恢复了忙碌。

  从余姚市区出发一路向南,四明湖波影摇荡,梁弄大糕的香味又飘进了车窗,让贤村油菜花梯田蜂蝶飞舞,羊额岭观景台人流不息。

  四明山镇农业农村办主任戚炯熟练地打着方向盘,这条景观路是他的上班路。一年半前,戚炯兼任新职,四明山镇芦田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山村书记,戚炯自然希望芦田越来越知名,引来更多游客。但同时,进山两个小时的车程毕竟如屏障,隔绝了一部分人间烟火,为芦田保留下一份难得的静谧。

  方池、祠堂、台门、古井,在戚炯与当地爱好挖掘村史的青年王新圆联合介绍下,关于芦田村的古今故事徐徐展开。

    新房留出一角给古井,造型别致。顾嘉懿摄

  半亩方塘一鉴开

  芦田村人多半姓王,传说是琅琊王氏的支系。据村里代代相传的《王氏宗谱》记载,芦田王氏先祖是唐代银青光禄大夫王敬玘五世孙,五代十国时期的王奕。

  据说,这位先人某日从奉化到上虞乾溪扫墓,途经此地,见川媚泉香、土厚林茂,心生喜欢,便随手插芦于田定宅,此后村内芦竹苍苍,田宅秩秩,渐次发展成一处世外桃源。

  芦田村位于余姚、嵊州、上虞交界处,历史上长期属于嵊县,1960年划归余姚县四明山区。入村通衢处,有五个大字“芦田状元村”。芦田历史上并未出过状元,不过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相继走出了160余名大学生,其中三名出国留学成了博士,对山村来说,也极为难得了。

  道左一方水塘,名桥口湖,是村内视野最开阔处,燠阳初照,水平如鉴。微风掠过,吹起一层縠纹,渐渐荡开,确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之感。坝上筑一凉亭,专供游人与村民休憩。凉亭侧,原有一棵600多年的古松,造型秀气挺拔,枯藤老树,牧牛晚归,是芦田村最出“大片”的所在。只是,松树亦不堪年老,前些年枯死后,为免枯枝砸伤亭中休息的旅客,终于在去年9月移去,引来村民和摄影爱好者的一片惋惜。

  池北便是芦田文化的象征——王氏祠堂,又名树滋堂,堂名取树德滋养子孙之意,是余姚市文保单位。琅琊王氏子孙在它的荫庇下开枝散叶,绵瓞不绝。祠堂始建于明景泰年间,清嘉庆年间重建,民国十五年(1926)重修,是姚南地区历史悠久、保存较完整的祠堂之一。

  王氏祠堂由前楼、大厅、戏台及东西看楼组成。大厅明间及戏台全部采用石柱,石柱上均镌有楹联,“树植幽庭浮古翠,笙吹远峤度仙风”,是为古祠写照。另外戏台与大厅之间有卷棚连接,这种设置在余姚古戏台中十分少见。

  树滋堂一度是芦田小学之所在,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如今,东西看楼做了文史陈列,村庄沿革皆可从中找寻。

    王氏洋房后墙窗洞上的砖砌窗罩有西式风情。顾嘉懿摄

  《今生今世》里的故事

  胡兰成有本著名的自传体散文集《今生今世》,开篇描述了他的老家胡村。

  不多几行,便有一段:“下王再进去三十里是芦田村,在山冈上,那里已是四明山,因有竹木桑茶之饶,亦出财主人家,那家与我家倒是亲戚。芦田王家的小姐名叫杏花,她到杭州读书,轿子经过我家门前大路上,在路亭里歇下,我那时幼小,只会看看她,大家女子新打扮,我亦心里爱意。不止我如此,凡是胡村人看着她皆有这种欢喜,竟是阶级意识全无,他们倒亦并非羡慕或起浪漫想头,却因世上何处有富贵荣华,只好比平畴远畈有桃花林。”

  出于好奇,芦田村青年人王新圆还真向长辈询问过这位“胡兰成的亲戚”,甚至还找到了这位“王家小姐”居住过的台门。只是住在其中的老人已年长,对前代记忆不甚清楚,说不出更多内容。

  粗略看,位于芦田村100-102号的这处王家老宅仍具规模,门楼前设七级石阶,主楼硬山重檐,明间有六扇花格门,雕刻精细,图案丰富。只是前年,主楼西首两间梁架倾落,主人无力维修,只能任其荒圮。不过整个院落格局尚在,几扇花格虽落尘灰,也能彰显繁华。

  事实上,芦田村类似这样的台门还有多处,最有名的一处称“王氏洋房”,由台门、前院、主楼、后楼组成。新中国成立前,此宅曾是芦山乡伪乡长的老宅,后作乡公所驻地。目前是芦田村的老年活动室。

  “王氏洋房”的台门为圆顶石库门,上置坡顶。外侧设抱鼓石,左侧浮雕兰花,右侧浮雕梅花,周绕卷草纹,自带清雅之气。两侧山墙为双马头墙,山墙及后墙窗洞上有砖砌窗罩。作为民国建筑保留较完整的一处,此宅以中式建筑为主体,装饰却露出西式风情。西风东渐下,如此偏远的山区也有包容世界的气象,殊为难得。

  《今生今世》里还有一篇讲浙东罗隐传说的文字也提到芦田。说是唐人罗隐到过芦田,因恨毒他叔父,说“罗隐芦田宿,蚊虫去叮叔”,蚊虫听错了去叮竹,所以毛竹山里蚊虫多。这大概是真正的“附会”了,且不论唐代芦田是否有人居住,山里人自己讨厌蚊虫,就拉罗隐垫背,也是很冤枉了。

    王家老宅。顾嘉懿摄

  屋下一口井,涌泉到如今

  除了古祠、古宅,芦田村的古井也不得不提。

  芦田村有水井十余口,形态不同,深浅各异。虽说上世纪80年代早已安装了自来水,可附近村民仍喜欢到井边取水,习惯成自然。

  树滋堂东有一口井,终年不涸,不时有汩汩细流涌出,水清而甘,是芦田村世代村民的生活用水。井壁青石赤岩相交,苍苔郁郁葱葱,露出厚重的沧桑感。井旁有不知名的绿色植物点缀其间,影子倒映水中,为这清泉增添了不少生机。

  王新圆曾读到,这口井曾是王氏祠堂的“地标”,“井下一秧田,田中有祠”是王氏家庙最初的形容。如今,秧针出青苗的场面是看不到了,不过古祠古井都留了下来。

  芦田还有一口井也别有趣味,因其位置在一户人家“家里”。更确切地说,是在“屋下”。就今貌而言,井上人家完全可以在盖新房时把这口井堵上,可偏偏留了一角出来,累石叠台为这口井隔出一个独立空间。井边水痕明显,显然刚有人用过。

  王新圆听老人说,如果说芦田有个龙头,龙的两只眼睛分别化作两口井,好巧都在人“家里”。其中一户人家改新房时把“眼睛”堵上了。而今,芦田村便只有这一口屋下井,清澈见底,作为村民日常饮用水的“取水点”,成为独特一景。

  今日的芦田村,耕田不多,村民多以花木生意为生,村口大片梯田学着四明山东首的样子种了红枫、樱花。如今正是早樱盛开的季节,将古村映照得十分绚丽。戚炯说,等再过两周,晚樱满开,深山古村或许会更加美丽。宁波晚报记者顾嘉懿通讯员熊银海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