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文娱
冯存仁堂 见证药业世家慈城冯氏的变迁
稿源: 宁波晚报   2020-05-29 07:29:44报料热线:81850000

  冯存仁堂。

  明清时期,从慈城走出无数药商,经营足迹遍及全国,其影响绵延至今。冯氏是慈城药商的佼佼者,冯存仁堂就是其中一个著名的老字号。

  得知慈城镇人民政府和宁波都市报系联合发起“慈城药商博物馆征集老物件”活动,冯存仁堂创始人冯映斋的后人冯秋玲联系上记者,讲述了她记忆中的家族故事。

  冯映斋创办冯存仁堂

  冯氏起家源于药业,北宋年间,慈城望族五马桥冯氏就以经营药业致富。此后,冯氏世代以此为生,至明清之际,蔚为大观。到了冯映斋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但他不甘平庸,远涉川、陕、皖等地,采办药材,行销于沪甬等地,尤因囤积红花而致富。

  如今位于江厦街上的冯存仁堂就是冯映斋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创办的。店名取“存济之心,赠仁于众”之意,并以此作为经营宗旨。

  之后,冯家数代人接续祖业,继续药材生意,渐成一方巨贾、药业世家。相传冯映斋四世孙冯云濠在宁波药行街开设的“冯万丰”药号,是浙东最大的药材批发商号。咸丰初,冯云濠成为国内最大富豪之一。据其同时代人段光清在《镜湖自撰年谱》一书中载:“慈溪冯氏巨富也,朝野闻名,有家财二千万(两)。”而当时全国的税收也不过7000万两。

  “一只钉靴”的传说

  一个家族能够传承多代而不衰落,这跟冯家的族训有关。冯秋玲说,父亲经常给他讲“一只钉靴”的故事,其主人公便是冯存仁堂创始人冯映斋。这个故事每个冯氏子孙都听过很多遍。原来出门做生意的冯家人肩上总要背一只钉靴,这只钉靴用来和家里的那一只配对。

  “映斋公创办冯存仁药堂后,经常奔波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采购质优价廉的药材。出药材的地方鲜有人住,遇到老虎、野猪、毒蛇是常事,还要防瘴气。野外走路,风餐露宿,栉风沐雨。碰到下雨天,他舍不得穿鞋,宁愿赤脚,因为那时鞋是布做的,靠千针万针缝出来,踏过湿地鞋容易烂。映斋公过世后,儿子济五公为发展冯存仁堂费尽心血,验药、讲价、外出收账等事务都是亲力亲为。有一日,天似乎要下雨,他正整理包裹准备去15里外的半浦收账。行囊中包着一团粢饭,还有一只木钉靴。学徒想帮他去拿另一只,济五公说:‘不要,一只够了。半浦还有一只,如果下雨,我穿来,不然仍旧一只带回来,明后日去镇海收账还要带去。’见学徒不解,济五公解释说,我带一只木钉靴,半浦、镇海店里各有一只,如果天下雨落雪,手里的一只钉靴与外面放的那只配对就可以穿了,既省下了多做钉靴的铜钿,又可让行李轻点。”

  此后,冯家“一只钉靴”的祖传习俗代代相传。即使成了望族,族人也没有遗忘。

  绵延不绝浴火重生

  冯云濠去世后,由冯吾楼掌管店务。清同治元年(1862年),冯家后代到上海汉口路昼锦里设分号。这家店资金大,存货足,以成药特别是驴皮胶在沪上享有盛名。随着业务发展,该店复于1933年在浙江路南京路口设立上海“冯存仁”分店,数年后迁址静安寺路愚园路口。当时,冯存仁堂和胡庆余、童涵春和蔡同德并称上海四大药店。后因战争,上海分店关闭。

  1951年,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冯氏后裔在宁波东渡路建店房,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后,东渡路店址让给冷藏公司扩建用,冯存仁堂迁至江厦街,营业至今。记者陈晓旻

编辑: 李霞君纠错:171964650@qq.com

冯存仁堂 见证药业世家慈城冯氏的变迁

稿源: 宁波晚报 2020-05-29 07:29:44

  冯存仁堂。

  明清时期,从慈城走出无数药商,经营足迹遍及全国,其影响绵延至今。冯氏是慈城药商的佼佼者,冯存仁堂就是其中一个著名的老字号。

  得知慈城镇人民政府和宁波都市报系联合发起“慈城药商博物馆征集老物件”活动,冯存仁堂创始人冯映斋的后人冯秋玲联系上记者,讲述了她记忆中的家族故事。

  冯映斋创办冯存仁堂

  冯氏起家源于药业,北宋年间,慈城望族五马桥冯氏就以经营药业致富。此后,冯氏世代以此为生,至明清之际,蔚为大观。到了冯映斋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但他不甘平庸,远涉川、陕、皖等地,采办药材,行销于沪甬等地,尤因囤积红花而致富。

  如今位于江厦街上的冯存仁堂就是冯映斋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创办的。店名取“存济之心,赠仁于众”之意,并以此作为经营宗旨。

  之后,冯家数代人接续祖业,继续药材生意,渐成一方巨贾、药业世家。相传冯映斋四世孙冯云濠在宁波药行街开设的“冯万丰”药号,是浙东最大的药材批发商号。咸丰初,冯云濠成为国内最大富豪之一。据其同时代人段光清在《镜湖自撰年谱》一书中载:“慈溪冯氏巨富也,朝野闻名,有家财二千万(两)。”而当时全国的税收也不过7000万两。

  “一只钉靴”的传说

  一个家族能够传承多代而不衰落,这跟冯家的族训有关。冯秋玲说,父亲经常给他讲“一只钉靴”的故事,其主人公便是冯存仁堂创始人冯映斋。这个故事每个冯氏子孙都听过很多遍。原来出门做生意的冯家人肩上总要背一只钉靴,这只钉靴用来和家里的那一只配对。

  “映斋公创办冯存仁药堂后,经常奔波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采购质优价廉的药材。出药材的地方鲜有人住,遇到老虎、野猪、毒蛇是常事,还要防瘴气。野外走路,风餐露宿,栉风沐雨。碰到下雨天,他舍不得穿鞋,宁愿赤脚,因为那时鞋是布做的,靠千针万针缝出来,踏过湿地鞋容易烂。映斋公过世后,儿子济五公为发展冯存仁堂费尽心血,验药、讲价、外出收账等事务都是亲力亲为。有一日,天似乎要下雨,他正整理包裹准备去15里外的半浦收账。行囊中包着一团粢饭,还有一只木钉靴。学徒想帮他去拿另一只,济五公说:‘不要,一只够了。半浦还有一只,如果下雨,我穿来,不然仍旧一只带回来,明后日去镇海收账还要带去。’见学徒不解,济五公解释说,我带一只木钉靴,半浦、镇海店里各有一只,如果天下雨落雪,手里的一只钉靴与外面放的那只配对就可以穿了,既省下了多做钉靴的铜钿,又可让行李轻点。”

  此后,冯家“一只钉靴”的祖传习俗代代相传。即使成了望族,族人也没有遗忘。

  绵延不绝浴火重生

  冯云濠去世后,由冯吾楼掌管店务。清同治元年(1862年),冯家后代到上海汉口路昼锦里设分号。这家店资金大,存货足,以成药特别是驴皮胶在沪上享有盛名。随着业务发展,该店复于1933年在浙江路南京路口设立上海“冯存仁”分店,数年后迁址静安寺路愚园路口。当时,冯存仁堂和胡庆余、童涵春和蔡同德并称上海四大药店。后因战争,上海分店关闭。

  1951年,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冯氏后裔在宁波东渡路建店房,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后,东渡路店址让给冷藏公司扩建用,冯存仁堂迁至江厦街,营业至今。记者陈晓旻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李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