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我与宁波日报" | 想说离开不容易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5-31 07:00:23报料热线:81850000

“我与宁波日报”征文 电子书

  陈鸣达

  相遇《宁波日报》,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那时,在外奔波20年的我返回家乡,在等待分配工作的日子里,提笔给《宁波日报》写稿。随着一篇篇时评见诸报端,生活得以充实。

  为《宁波日报》撰稿成为我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我将以往的文稿、主要是在《宁波日报》发表的评论文章汇编成书,名为《一鸣集》,公开出版。手捧油墨飘香的新书,既有一种成就感,又充满对《宁波日报》的感激。

  退休后,有人对我说,这么大年纪了,爬什么格子,写什么文章?的确,名与利早已远离我而去。之所以还在坚持,不离不弃,笔耕不辍,一句话:我不愿离开《宁波日报》,《宁波日报》的领导和编辑也不让我离开。

  不愿离开的理由:一是兴趣爱好。一生中不知写过多少领导报告、调研文章、经验材料,但那是工作所需。唯时评文章,说的都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付诸笔端的都是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是属于自己的东西。一旦刊于报纸上,有一种个人思考被人认可的感觉,使人感到愉悦。退休以后,工作压力没了,社交圈子小了,空闲时间多了。于是,《宁波日报》便成了我倾诉情感、交流思想的朋友和平台。

  二是交友需要。数十年间,宁波日报理论评论部建立了一支评论员队伍,汇集了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的各种人才。大家不论身份,以文会友,有的还建立了深厚感情。无论是报社组织的评论员笔会,还是微信群里的聊天甚或私下间的交流,都让人有一种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一旦离开,很可能就会失去这些朋友。

  2018年10月27日,宁波日报社召开“为改革开放鼓呼,与伟大时代同行——评论专栏《明州论坛》写作研讨会”,理论评论部邀请我参加,并作为唯一的作者代表交流发言,题目是《盯牢“五性”写评论》,让我有幸结识了多位省内外评论界的专家学者。

  三是责任所系。长期受党的教育和传统价值观的熏陶,自感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人,见好的表扬几句,不好的抨击一番。如看到汽车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而行人则边看手机边慢悠悠地通过,我就忍不住写了《行人过斑马线能否快些》的小言论;又如一熟人来访,谈及被人两次举报,自己不敢越雷池一步,终于平安无事,要感谢那些举报过自己的人。想到社会上打击报复举报者的现象屡见不鲜,我很快写出《“感谢举报人”是难得的清醒》的评论文章。此外,抨击时弊的《能吏贪官何其多》《为“墙头草”干部画个像》等文章,在社会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有的至今还常常被人提起。

  数十年间我还多次“成为”本报评论员呢。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否定改革开放之风,我写了《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一文寄给编辑。值班总编见文,觉得重要,以“本报特约评论员”之名,发表在报纸的头版头条,市主要领导阅读后打电话到报社,询问此文的写作背景。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我为逆行武汉的医务工作者所感动,写了《向医务工作者致敬》,被报社作为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刊于头版。

  《宁波日报》对我的厚爱,我是铭记在心的。我所写的文章不能说篇篇中的,但十有八九刊发是没问题的。这绝不是说我的文章写得有多好,其中主任们、编辑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大至文章题目、观点的修改,小至错别字、标点符号的纠正,字字斟酌,严格把关,才使我的文章得以见诸报端。

  相知相识,两相情愿,想说离开不容易。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我与宁波日报" | 想说离开不容易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5-31 07:00:23

  陈鸣达

  相遇《宁波日报》,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那时,在外奔波20年的我返回家乡,在等待分配工作的日子里,提笔给《宁波日报》写稿。随着一篇篇时评见诸报端,生活得以充实。

  为《宁波日报》撰稿成为我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我将以往的文稿、主要是在《宁波日报》发表的评论文章汇编成书,名为《一鸣集》,公开出版。手捧油墨飘香的新书,既有一种成就感,又充满对《宁波日报》的感激。

  退休后,有人对我说,这么大年纪了,爬什么格子,写什么文章?的确,名与利早已远离我而去。之所以还在坚持,不离不弃,笔耕不辍,一句话:我不愿离开《宁波日报》,《宁波日报》的领导和编辑也不让我离开。

  不愿离开的理由:一是兴趣爱好。一生中不知写过多少领导报告、调研文章、经验材料,但那是工作所需。唯时评文章,说的都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付诸笔端的都是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是属于自己的东西。一旦刊于报纸上,有一种个人思考被人认可的感觉,使人感到愉悦。退休以后,工作压力没了,社交圈子小了,空闲时间多了。于是,《宁波日报》便成了我倾诉情感、交流思想的朋友和平台。

  二是交友需要。数十年间,宁波日报理论评论部建立了一支评论员队伍,汇集了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的各种人才。大家不论身份,以文会友,有的还建立了深厚感情。无论是报社组织的评论员笔会,还是微信群里的聊天甚或私下间的交流,都让人有一种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一旦离开,很可能就会失去这些朋友。

  2018年10月27日,宁波日报社召开“为改革开放鼓呼,与伟大时代同行——评论专栏《明州论坛》写作研讨会”,理论评论部邀请我参加,并作为唯一的作者代表交流发言,题目是《盯牢“五性”写评论》,让我有幸结识了多位省内外评论界的专家学者。

  三是责任所系。长期受党的教育和传统价值观的熏陶,自感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人,见好的表扬几句,不好的抨击一番。如看到汽车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而行人则边看手机边慢悠悠地通过,我就忍不住写了《行人过斑马线能否快些》的小言论;又如一熟人来访,谈及被人两次举报,自己不敢越雷池一步,终于平安无事,要感谢那些举报过自己的人。想到社会上打击报复举报者的现象屡见不鲜,我很快写出《“感谢举报人”是难得的清醒》的评论文章。此外,抨击时弊的《能吏贪官何其多》《为“墙头草”干部画个像》等文章,在社会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有的至今还常常被人提起。

  数十年间我还多次“成为”本报评论员呢。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否定改革开放之风,我写了《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一文寄给编辑。值班总编见文,觉得重要,以“本报特约评论员”之名,发表在报纸的头版头条,市主要领导阅读后打电话到报社,询问此文的写作背景。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我为逆行武汉的医务工作者所感动,写了《向医务工作者致敬》,被报社作为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刊于头版。

  《宁波日报》对我的厚爱,我是铭记在心的。我所写的文章不能说篇篇中的,但十有八九刊发是没问题的。这绝不是说我的文章写得有多好,其中主任们、编辑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大至文章题目、观点的修改,小至错别字、标点符号的纠正,字字斟酌,严格把关,才使我的文章得以见诸报端。

  相知相识,两相情愿,想说离开不容易。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