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创意点亮城市角落”显成效 创意改造激发参与热情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7-07 06:53: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宁波奋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6连冠

  丹凤社区“流光步道”,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

  从紫鹃社区的“美丽庭院”到舟孟社区的“巷子里”,从庄市社区的“老行当”墙绘到丹凤社区的“流光步道”……原先平淡无奇的绿化、过道,创造性地变成了网红打卡地。

  随着“创意点亮城市角落”行动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街角陋巷被点亮,越来越多市民参与的热情被点燃,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了文明创建的成果。

  微创意,扮靓街角陋巷

  位于鄞州区百丈街道的舟孟社区,有一条不足百米、仅容两人并肩通过的过道,却挂上了8个五颜六色的信箱。

  有的里面装的是照片:1996年7月,52弄11号装了社区第一扇电子防盗门;在陪伴居民10多年后,靠几块铁皮遮风挡雨的“凉亭”被崭新的“议事长廊”代替……

  有的里面装的是实物:用坏的血压计背后是社区志愿者15年如一日免费为邻里量血压;沉甸甸的“咸齑石头”寄托的是对“后生”的希望,有压力才有动力……

  原本毫不起眼的过道一下脱颖而出,成了一条承载社区居民记忆的“有故事”的“巷子里”。

  在过去一个多月,记者对近10个社区的“创意点亮城市角落”行动进行采访,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充满奇思妙想”。

  在镇海区庄市街道庄市社区洋衙弄的一家修车铺门口,“很凑巧”,一侧的墙上正是以修车老行当为主题的墙绘。

  在石弄堂的拐角处,茶水房原本用来堆放柴火的空地被打造成了一个小花坛,花坛边的墙上,“小朋友”蹦蹦跳跳前来“赏花”。

  作为一个散居型的老社区,背街小巷的卫生死角在过去很长时间制约着社区整体环境的改善,从卫生死角着手的微改造,显然并不满足于“弄干净”那么简单。

  位于鄞州区中河街道的东城社区,居民楼下的架空层,看似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电动车越停越多,杂物越堆越满,各种不文明现象也随之而来。

  其实,架空层也可以有“新玩法”,“文明养犬怎么养”“垃圾分类怎么分”“居民说事怎么说”……关于文明城市建设的点点滴滴被“请”了进来。

  从表面看,架空层“空”了,但因此而变整洁的环境,却让居民们的心“满”了。

  紫鹃社区的“美丽庭院”,一改人们对老小区的刻板印象。

  微改造,激发市民参与热情

  在舟孟社区,除了“巷子里”,还有一处微改造项目——“慈·清风里”,一块荒废的绿地,经过改造,成了居民每天打卡的小公园。

  “我们想过将这里改成停车位,但发现居民反响‘淡索索’。”社区党委书记余佩宏说,“最终决定改成小公园。破土动工那天,不少居民主动来帮忙。”

  对建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旧小区来说,想要“旧貌换新颜”,不得不面对“场地有限”“资金有限”等困难,只能采取因地制宜、见缝插针的微改造方式。

  这种“力所能及”的方式,也大大激发了市民参与家园建设、文明创建的积极性。

  在紫鹃社区,居民被允许在合理范围内对原有绿化带进行“创作”,才有了如今的“主妇花园”“美丽庭院”,还有居民喷薄欲出的对“美”的向往。

  如果不是组织居民代表、党员代表一起“头脑风暴”,东城社区居委会主任张信娥不敢相信,居民们愿意把“高大上”的“文明创建”作为架空层美化的内容。

  “由此可见,大家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发自内心的需求。”张信娥说。

  海港社区党总支副书记董俊美说,因为有一大帮热心居民的参与,“居民自治服务体系”逐渐形成,“社区需要帮忙,只要说一声,志愿者就会自己安排好人手。”

  越来越多的市民自发地参与到文明创建中来,成为一座城市品质不断得到提升的最扎实的“底子”。

  庄市社区从卫生死角入手,通过微改造改变整个社区的面貌。

  微提升,让市民感受惊喜变化

  在鄞州区钟公庙街道后庙社区,对小区硬件设施进行改造提升的过程中,社区、小区业委会、物业摸索出了一种自治创新、开发合作的新模式:酬金包干制。

  简单来说,就是实行“管理成本+毛利+激励机制”三者相结合的酬薪制度。在确保基本收入的基础上,物业干得越好,最终拿到的收入就越高。

  虽然没有大拆大建,但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充满奇思妙想的微改造,却让市民享受到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

  随着一个个干净、美观的“创意角落”点亮了街角陋巷,广大市民切身感受到文明创建中点点滴滴令人惊喜的变化。

  在鄞州区白鹤街道丹凤社区,让人羡慕的“41%的绿化覆盖率”,因为建成年代久远,没有物业管理,缺乏精细养护,退化严重,频频被居民“吐槽”。

  丹凤社区居委会主任徐挺说,“盘活”绿化资源,在保留足够的绿化面积和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绿化更好地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服务。

  “留白”的“庭院里”让居民走进绿化;腾空的晾晒场,让居民无需毁绿;从杂乱无章的灌木、杂草丛中“挖”出来的“流光步道”更是让居民足不出小区,就可以享受健身休闲。

  宁波晚报记者石承承文 记者崔引摄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创意点亮城市角落”显成效 创意改造激发参与热情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7-07 06:53:00

  丹凤社区“流光步道”,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

  从紫鹃社区的“美丽庭院”到舟孟社区的“巷子里”,从庄市社区的“老行当”墙绘到丹凤社区的“流光步道”……原先平淡无奇的绿化、过道,创造性地变成了网红打卡地。

  随着“创意点亮城市角落”行动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街角陋巷被点亮,越来越多市民参与的热情被点燃,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了文明创建的成果。

  微创意,扮靓街角陋巷

  位于鄞州区百丈街道的舟孟社区,有一条不足百米、仅容两人并肩通过的过道,却挂上了8个五颜六色的信箱。

  有的里面装的是照片:1996年7月,52弄11号装了社区第一扇电子防盗门;在陪伴居民10多年后,靠几块铁皮遮风挡雨的“凉亭”被崭新的“议事长廊”代替……

  有的里面装的是实物:用坏的血压计背后是社区志愿者15年如一日免费为邻里量血压;沉甸甸的“咸齑石头”寄托的是对“后生”的希望,有压力才有动力……

  原本毫不起眼的过道一下脱颖而出,成了一条承载社区居民记忆的“有故事”的“巷子里”。

  在过去一个多月,记者对近10个社区的“创意点亮城市角落”行动进行采访,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充满奇思妙想”。

  在镇海区庄市街道庄市社区洋衙弄的一家修车铺门口,“很凑巧”,一侧的墙上正是以修车老行当为主题的墙绘。

  在石弄堂的拐角处,茶水房原本用来堆放柴火的空地被打造成了一个小花坛,花坛边的墙上,“小朋友”蹦蹦跳跳前来“赏花”。

  作为一个散居型的老社区,背街小巷的卫生死角在过去很长时间制约着社区整体环境的改善,从卫生死角着手的微改造,显然并不满足于“弄干净”那么简单。

  位于鄞州区中河街道的东城社区,居民楼下的架空层,看似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电动车越停越多,杂物越堆越满,各种不文明现象也随之而来。

  其实,架空层也可以有“新玩法”,“文明养犬怎么养”“垃圾分类怎么分”“居民说事怎么说”……关于文明城市建设的点点滴滴被“请”了进来。

  从表面看,架空层“空”了,但因此而变整洁的环境,却让居民们的心“满”了。

  紫鹃社区的“美丽庭院”,一改人们对老小区的刻板印象。

  微改造,激发市民参与热情

  在舟孟社区,除了“巷子里”,还有一处微改造项目——“慈·清风里”,一块荒废的绿地,经过改造,成了居民每天打卡的小公园。

  “我们想过将这里改成停车位,但发现居民反响‘淡索索’。”社区党委书记余佩宏说,“最终决定改成小公园。破土动工那天,不少居民主动来帮忙。”

  对建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旧小区来说,想要“旧貌换新颜”,不得不面对“场地有限”“资金有限”等困难,只能采取因地制宜、见缝插针的微改造方式。

  这种“力所能及”的方式,也大大激发了市民参与家园建设、文明创建的积极性。

  在紫鹃社区,居民被允许在合理范围内对原有绿化带进行“创作”,才有了如今的“主妇花园”“美丽庭院”,还有居民喷薄欲出的对“美”的向往。

  如果不是组织居民代表、党员代表一起“头脑风暴”,东城社区居委会主任张信娥不敢相信,居民们愿意把“高大上”的“文明创建”作为架空层美化的内容。

  “由此可见,大家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发自内心的需求。”张信娥说。

  海港社区党总支副书记董俊美说,因为有一大帮热心居民的参与,“居民自治服务体系”逐渐形成,“社区需要帮忙,只要说一声,志愿者就会自己安排好人手。”

  越来越多的市民自发地参与到文明创建中来,成为一座城市品质不断得到提升的最扎实的“底子”。

  庄市社区从卫生死角入手,通过微改造改变整个社区的面貌。

  微提升,让市民感受惊喜变化

  在鄞州区钟公庙街道后庙社区,对小区硬件设施进行改造提升的过程中,社区、小区业委会、物业摸索出了一种自治创新、开发合作的新模式:酬金包干制。

  简单来说,就是实行“管理成本+毛利+激励机制”三者相结合的酬薪制度。在确保基本收入的基础上,物业干得越好,最终拿到的收入就越高。

  虽然没有大拆大建,但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充满奇思妙想的微改造,却让市民享受到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

  随着一个个干净、美观的“创意角落”点亮了街角陋巷,广大市民切身感受到文明创建中点点滴滴令人惊喜的变化。

  在鄞州区白鹤街道丹凤社区,让人羡慕的“41%的绿化覆盖率”,因为建成年代久远,没有物业管理,缺乏精细养护,退化严重,频频被居民“吐槽”。

  丹凤社区居委会主任徐挺说,“盘活”绿化资源,在保留足够的绿化面积和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绿化更好地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服务。

  “留白”的“庭院里”让居民走进绿化;腾空的晾晒场,让居民无需毁绿;从杂乱无章的灌木、杂草丛中“挖”出来的“流光步道”更是让居民足不出小区,就可以享受健身休闲。

  宁波晚报记者石承承文 记者崔引摄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