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让蓝天常现绿水长流 “两山”理念在宁波的实践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7-20 09:30: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编者按

  良好生态环境应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色。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我市各地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美丽宁波。今起,宁波日报推出“‘两山’理念在宁波的实践”系列报道,围绕环境质量改善、筑牢生态屏障、发展美丽经济、构筑绿色发展体系等主题调研采访,多角度展现宁波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和成就。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提出,“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宁波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八八战略”为统领,围绕“六争攻坚、三年攀高”专项行动,一张蓝图绘到底,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底色。

  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常年保持百分百达标……随着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宁波已从一个资源小市、工业大市,逐步成长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市。

  在去年发布的中国绿色城市指数前50名中,宁波列第16位,在进入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万元的城市中列第5位。在全国“两山”发展百强县评比中,我市宁海和象山分列第2位和第16位。

  擘画山水新格局

  夏日的傍晚,余姚江边,不少市民在散步,还有儿童在嬉戏。

  20多年前,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姚江两岸的企业每年排放污染物近万吨。因为“一条江”,宁波接连出台十多项治理政策措施。

  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守得“金山”不负“青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坚持“生态优先”,顺应民生新期待。

  制定全市首个环境保护计划;出台全市首部涉及环境保护内容的地方性法规,象山港生态环境保护拉开序幕;颁布全省首部环境污染防治综合性地方性法规和大气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重拳治理环境污染……一个个全国、全省、全市“首创”,成为宁波践行“两山”理念的有力保障。在宁波9784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内,一条看不见、摸不着的红线决定着未来宁波“山、水、城”的生态格局。

  按照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的顺序,宁波陆域划定253个综合管控单元,实行差别化的区域管理和负面清单管理;全市约9.9万家固定污染源登记在案,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重新划定53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大网已织就。

  赢在蓝天碧水间

  划定“禁用区”,宁波重拳整治非道路移动机械,对排放超标拒不整改的依法处以5000元罚款;对船舶生活污水进行截污纳管,还港口码头水清鱼跃;全面建设“无废城市”,明年底全市工业废物利用处置率将超过99%……

  蓝天、碧水、清废、净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禁燃区面积扩容至1200平方公里、提前完成20多万辆黄标车整治、清理整顿3022家涉气“散乱污”企业、每平方公里月均城市降尘保持在5吨以下……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一场场“蓝天保卫战”,旨在消除百姓的“心肺之患”。

  今年一季度,宁波环境空气质量排名首次跻身全国“20强”。上半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标天数比例)为90.1%,同比上升5个百分点,“水晶天”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成为常态。

  因水而兴的宁波,在治水上“下了一盘大棋”。

  以“五水共治”为契机,宁波在全省率先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1500多家重污染企业开展环境整治,480条河道告别“黑臭”,1210个劣五类小微水体全面消除,783家涉水企业和94个入河(海)排污口完成整治提升……

  控源、截污、生态提升、近岸海域整治等一系列治水举措,换来了“潮音时入耳,带水亦盈盈”的江南水乡美景——十四年间,全市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功能达标率稳步提高,至去年分别提高到83.8%和92.5%,提高了43.2个和53.4个百分点。家住小浃江畔的居民高云昌感慨:“在家门口,我们就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清废净土迈入“加速跑”。建成完善的固体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体系,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全省领先。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筑牢绿色安全网

  今年6月24日,宁波海警局、市生态环境局在联合执法中,发现沿海某造船企业存在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批建不符等环境违法行为,并依法予以立案调查。随后,两部门又签订了相关执法协作配合办法,宁波成为全国率先建立起海洋生态环境执法协作机制的沿海地市。

  坚决制止和惩处环境违法行为。近年来,宁波持续开展“蓝天保卫”“护水斩污”“清废净土”等执法行动。去年全市累计查处各类突出环境违法行为1232起,办理按日计罚、查封扣押等五类案件336起,其中移送公安行政或刑事拘留的32件33人。

  今年,在疫情之下,宁波坚持“严监管”与“真服务”相结合,在“零容忍”查处偷排偷放等恶性环境违法行为的同时,创新监管服务举措,集中帮扶1200多家复工复产企业排查整治环境安全隐患,建立823家执法正面清单企业,对发现的轻微环境违法行为责令限期整改,实行首违提醒、免于处罚的柔性监管措施,全力服务经济发展。

  建立执法联动机制。聚焦执法大平台建设,强化“公检法环司”五部门协调联动,在鄞州、奉化推行重污染行业用电智能监控系统建设,加快实现排污监管“线上盯”、环境执法“事前管”。

  环境应急能力持续提升。针对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的“短板”,宁波正式聘用8家应急物资保障单位、3家应急救援单位和10名应急专家作为市级环境应急保障力量,加入全市环境应急“三库一队”建设。

  从精准治污到协同治污,宁波跨部门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全面形成。

  记者 冯瑄

  通讯员 陈晓众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让蓝天常现绿水长流 “两山”理念在宁波的实践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7-20 09:30:00

  编者按

  良好生态环境应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色。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我市各地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美丽宁波。今起,宁波日报推出“‘两山’理念在宁波的实践”系列报道,围绕环境质量改善、筑牢生态屏障、发展美丽经济、构筑绿色发展体系等主题调研采访,多角度展现宁波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和成就。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提出,“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宁波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八八战略”为统领,围绕“六争攻坚、三年攀高”专项行动,一张蓝图绘到底,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底色。

  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常年保持百分百达标……随着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宁波已从一个资源小市、工业大市,逐步成长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市。

  在去年发布的中国绿色城市指数前50名中,宁波列第16位,在进入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万元的城市中列第5位。在全国“两山”发展百强县评比中,我市宁海和象山分列第2位和第16位。

  擘画山水新格局

  夏日的傍晚,余姚江边,不少市民在散步,还有儿童在嬉戏。

  20多年前,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姚江两岸的企业每年排放污染物近万吨。因为“一条江”,宁波接连出台十多项治理政策措施。

  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守得“金山”不负“青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坚持“生态优先”,顺应民生新期待。

  制定全市首个环境保护计划;出台全市首部涉及环境保护内容的地方性法规,象山港生态环境保护拉开序幕;颁布全省首部环境污染防治综合性地方性法规和大气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重拳治理环境污染……一个个全国、全省、全市“首创”,成为宁波践行“两山”理念的有力保障。在宁波9784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内,一条看不见、摸不着的红线决定着未来宁波“山、水、城”的生态格局。

  按照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的顺序,宁波陆域划定253个综合管控单元,实行差别化的区域管理和负面清单管理;全市约9.9万家固定污染源登记在案,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重新划定53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大网已织就。

  赢在蓝天碧水间

  划定“禁用区”,宁波重拳整治非道路移动机械,对排放超标拒不整改的依法处以5000元罚款;对船舶生活污水进行截污纳管,还港口码头水清鱼跃;全面建设“无废城市”,明年底全市工业废物利用处置率将超过99%……

  蓝天、碧水、清废、净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禁燃区面积扩容至1200平方公里、提前完成20多万辆黄标车整治、清理整顿3022家涉气“散乱污”企业、每平方公里月均城市降尘保持在5吨以下……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一场场“蓝天保卫战”,旨在消除百姓的“心肺之患”。

  今年一季度,宁波环境空气质量排名首次跻身全国“20强”。上半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标天数比例)为90.1%,同比上升5个百分点,“水晶天”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成为常态。

  因水而兴的宁波,在治水上“下了一盘大棋”。

  以“五水共治”为契机,宁波在全省率先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1500多家重污染企业开展环境整治,480条河道告别“黑臭”,1210个劣五类小微水体全面消除,783家涉水企业和94个入河(海)排污口完成整治提升……

  控源、截污、生态提升、近岸海域整治等一系列治水举措,换来了“潮音时入耳,带水亦盈盈”的江南水乡美景——十四年间,全市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功能达标率稳步提高,至去年分别提高到83.8%和92.5%,提高了43.2个和53.4个百分点。家住小浃江畔的居民高云昌感慨:“在家门口,我们就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清废净土迈入“加速跑”。建成完善的固体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体系,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全省领先。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筑牢绿色安全网

  今年6月24日,宁波海警局、市生态环境局在联合执法中,发现沿海某造船企业存在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批建不符等环境违法行为,并依法予以立案调查。随后,两部门又签订了相关执法协作配合办法,宁波成为全国率先建立起海洋生态环境执法协作机制的沿海地市。

  坚决制止和惩处环境违法行为。近年来,宁波持续开展“蓝天保卫”“护水斩污”“清废净土”等执法行动。去年全市累计查处各类突出环境违法行为1232起,办理按日计罚、查封扣押等五类案件336起,其中移送公安行政或刑事拘留的32件33人。

  今年,在疫情之下,宁波坚持“严监管”与“真服务”相结合,在“零容忍”查处偷排偷放等恶性环境违法行为的同时,创新监管服务举措,集中帮扶1200多家复工复产企业排查整治环境安全隐患,建立823家执法正面清单企业,对发现的轻微环境违法行为责令限期整改,实行首违提醒、免于处罚的柔性监管措施,全力服务经济发展。

  建立执法联动机制。聚焦执法大平台建设,强化“公检法环司”五部门协调联动,在鄞州、奉化推行重污染行业用电智能监控系统建设,加快实现排污监管“线上盯”、环境执法“事前管”。

  环境应急能力持续提升。针对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的“短板”,宁波正式聘用8家应急物资保障单位、3家应急救援单位和10名应急专家作为市级环境应急保障力量,加入全市环境应急“三库一队”建设。

  从精准治污到协同治污,宁波跨部门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全面形成。

  记者 冯瑄

  通讯员 陈晓众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