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浙江日报】北仑:让绿色渗入工业大区每个细胞
稿源: 浙江日报   2020-08-26 09:43:46报料热线:81850000

  东海之滨的宁波北仑,是全省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沃土。优越的深水良港、恢宏的临港工业,让这里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多年来,北仑坚持绿色发展模式,通过“打造现代化临港智创之城,建设国际化滨海秀美之城”发展战略和“青年北仑、数字北仑、美丽北仑”建设载体,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成功走出一条“生产生态生活,宜居宜业宜游”的互促共赢之路。

  数据显示,2019年,北仑区域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8.8%,高出全市平均1.7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25ug/m3,同比下降10.7%,排名全市第三;区控以上河道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90%。迄今,北仑已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先后5次荣获省治水“大禹鼎”,2次获评“大禹鼎”银鼎,连续3年获得“美丽浙江”考核优秀,连续10年获得“美丽宁波”考核优秀,入选“美丽浙江十大特色体验地”,生态文明相关改革内容还被列入省级、市级改革试点。

  优化理念、健全制度,释放生态红利

  作为现代产业集聚地,曾经的北仑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空间、环境等资源承载能力的制约。

  如何守护“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北仑立足自身、放眼未来,提出了“打造现代化临港智创之城,建设国际化滨海秀美之城”的目标定位,既从“创”“智”两个维度入手,找准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又从“滨海”“秀美”两种特质着力,明确了港产城人融合、城乡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诉求。

  依据这一生态理念,近年来,北仑坚持把制度创新作为区域绿色发展的驱动力,逐步建立了以“绿色发展报告、绿色报表、绿色审计、绿色审批、绿色管家、绿色监管”为主线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让这片610多平方公里的海濡之地,实现了华丽转身。

  参照国家标准,融入自身元素,北仑量身定制了一套衡量经济发展、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资源能源、重点行业能源产出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与制度建设、公众环境满意度八大方面39个指标的评价体系,每年以此形成“绿色发展报告”,提交人大审议,向社会公众发布。北仑还编制了覆盖土地、林木、水资源、海洋资源资产情况等内容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并以此为依据,试点开展了区级、街道两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成效显著。

  在绿色环境监管体系方面,北仑持续优化审批流程,推行“规划环评+环境标准”“区域环评+环境标准”等制度改革,相继推动台塑台化、亚浆、韵升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北仑积极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先后选择了海天、拓普、申洲、吉利等4家龙头企业开展试点,通过刺激下游绿色采购,倒逼产业链上游供应商、采购商采取节能环保措施,对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制造过程、物流、回收以及最终处置等环节进行绿色改造,提高了绿色生产水平。北仑创新推出由政府协调牵头,保险公司、环保专业服务企业、投保企业等主体市场化运作,保险资金多元化筹集,保险险种多样化发展的“服务+补偿+保障”一体化生态环境“绿色保险”制度。眼下,“绿色保险”正在化工、电镀、纺织印染等环境污染高风险企业和重点行业推广覆盖,获得了企业认可。

  同时,北仑还相继开展开发区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国家环境污染治理第三方治理试点、首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省级低碳县(市)试点、全国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等改革试点工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北仑样板”,贡献了“北仑智慧”。

  环境治理、产业转型,赋能经济发展

  骄阳似火,在宁波钢铁有限公司,2号高炉智能化技术改造提升项目在如火如荼建设中。作为区域能耗大户,几年间,“宁波钢铁”不断加大技改投入,提升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水平,能源指标和污染物排放指标逐年转好。

  “宁波钢铁”的蜕变,是北仑攻坚环境综合整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北仑已累计投入超200亿元资金,实施完成200多个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有效地补齐了大气、水、土壤、城乡等方面的生态环境短板。

  临港的北仑,集聚了全市80%以上的集卡车,尾气污染一度严重。为此,北仑探索建立了覆盖全域的“天地车人”一体化机动车排放监控体系,在全市率先实施国Ⅲ及以下柴油货车城区禁行,累计淘汰国Ⅲ及以下标准营运柴油车4415辆。不仅如此,北仑还综合运用减排、治理、淘汰等措施,统筹推进火电、热电、钢铁等重点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截至目前,全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较2015年分别下降37.9%、32%,超额完成“十三五”的减排任务。

  在治水方面,早在2011年,北仑在全省率先启动以截污纳管为抓手的治水工作。近几年,北仑更持续发力,建设污水零直排区,累计建成雨污管网2618公里,管道密度超过4.34公里/平方公里,改造提升5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每日达49.6万吨,出水全部达到一级A标准,污水处理率和管网覆盖率名列全省前茅;持续推进“水质提标”行动,建成生态河埠头149个,区域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和黑臭河,全区535条河道90%以上达到IV类水标准。在提升区域水环境的同时,北仑逐步铺开“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生态蓝图,小浃江、中河及梅山大河成功创建省级“美丽河湖”。

  环境治理,关键在源头。多年来,北仑坚持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累计牺牲30亿元以上产值,铁腕淘汰了一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落后产能,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为优势项目腾出发展空间。

  眼下,北仑滨江装备创业园二期主体工程全部结顶,进入装饰工程阶段。按照规划,这个小微园区不仅将引进符合节能环保、安全生产要求的企业,还将重点培育“小而美”“特而新”的装备制造企业。针对一些村级工业点存在的“低散乱”状况,北仑实施小微企业整合专项攻坚,已先后高标准规划新建7个小微园区,提升改造20个现有小微园区,有效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发展和布局优化,减轻了城乡环境的压力。

  北仑还积极打造“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北仑模式”,初步形成了以电厂、钢厂脱硫石膏和钢渣为主的综合利用工业固废循环链,以吉利汽车、台塑台化、拓普、继峰等汽配、制造、石化等工业为主的产业生态链,以海天、申州等为龙头带动的绿色产品供应链,以岩东污水厂10万吨/日中水深度处理后回用至电厂、钢厂和台塑等企业资源利用的再生水循环链等四大“循环链条”,荣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

  绿色发展,“轻”装上阵,激发了经济活力。今年上半年,北仑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898.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92.7亿元,增量居全市第一;引进重点项目23个,投资总额超400亿元。

  政府主导、全民共建,同筑秀美山川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在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北仑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多元化社会主体参与的生态文明共建共享机制,让“生态自觉”渐入人心,凝聚共识,共同守护北仑的碧水蓝天。

  如今,北仑打造起“敦亲睦邻”环境公益品牌,组建12支1000人以上的环保志愿者、环保义务监督队伍,定期参加公益活动;建立起以生态文明教育馆为引领,“1+X”的北仑环保公众参与模式;筹建了全省首个“环保公益基金”,引导全区30余家企业捐赠资金2000余万元,为区域环保公益项目开展提供资金支持;开展了“环保直通车”服务进企业、“环保绿皮车”宣传进城乡、“环保大篷车”教育进基层等多种形式的生态宣传行动,引导了一批企业向公众开放环境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参与度、获得感和满意度。

  前不久,北仑的“绿满港城”行动,从全国134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了由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共同组织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十佳公众参与案例,美丽北仑建设的“好声音”再度传遍全国。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浙江日报】北仑:让绿色渗入工业大区每个细胞

稿源: 浙江日报 2020-08-26 09:43:46

  东海之滨的宁波北仑,是全省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沃土。优越的深水良港、恢宏的临港工业,让这里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多年来,北仑坚持绿色发展模式,通过“打造现代化临港智创之城,建设国际化滨海秀美之城”发展战略和“青年北仑、数字北仑、美丽北仑”建设载体,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成功走出一条“生产生态生活,宜居宜业宜游”的互促共赢之路。

  数据显示,2019年,北仑区域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8.8%,高出全市平均1.7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25ug/m3,同比下降10.7%,排名全市第三;区控以上河道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90%。迄今,北仑已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先后5次荣获省治水“大禹鼎”,2次获评“大禹鼎”银鼎,连续3年获得“美丽浙江”考核优秀,连续10年获得“美丽宁波”考核优秀,入选“美丽浙江十大特色体验地”,生态文明相关改革内容还被列入省级、市级改革试点。

  优化理念、健全制度,释放生态红利

  作为现代产业集聚地,曾经的北仑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空间、环境等资源承载能力的制约。

  如何守护“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北仑立足自身、放眼未来,提出了“打造现代化临港智创之城,建设国际化滨海秀美之城”的目标定位,既从“创”“智”两个维度入手,找准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又从“滨海”“秀美”两种特质着力,明确了港产城人融合、城乡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诉求。

  依据这一生态理念,近年来,北仑坚持把制度创新作为区域绿色发展的驱动力,逐步建立了以“绿色发展报告、绿色报表、绿色审计、绿色审批、绿色管家、绿色监管”为主线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让这片610多平方公里的海濡之地,实现了华丽转身。

  参照国家标准,融入自身元素,北仑量身定制了一套衡量经济发展、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资源能源、重点行业能源产出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与制度建设、公众环境满意度八大方面39个指标的评价体系,每年以此形成“绿色发展报告”,提交人大审议,向社会公众发布。北仑还编制了覆盖土地、林木、水资源、海洋资源资产情况等内容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并以此为依据,试点开展了区级、街道两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成效显著。

  在绿色环境监管体系方面,北仑持续优化审批流程,推行“规划环评+环境标准”“区域环评+环境标准”等制度改革,相继推动台塑台化、亚浆、韵升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北仑积极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先后选择了海天、拓普、申洲、吉利等4家龙头企业开展试点,通过刺激下游绿色采购,倒逼产业链上游供应商、采购商采取节能环保措施,对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制造过程、物流、回收以及最终处置等环节进行绿色改造,提高了绿色生产水平。北仑创新推出由政府协调牵头,保险公司、环保专业服务企业、投保企业等主体市场化运作,保险资金多元化筹集,保险险种多样化发展的“服务+补偿+保障”一体化生态环境“绿色保险”制度。眼下,“绿色保险”正在化工、电镀、纺织印染等环境污染高风险企业和重点行业推广覆盖,获得了企业认可。

  同时,北仑还相继开展开发区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国家环境污染治理第三方治理试点、首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省级低碳县(市)试点、全国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等改革试点工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北仑样板”,贡献了“北仑智慧”。

  环境治理、产业转型,赋能经济发展

  骄阳似火,在宁波钢铁有限公司,2号高炉智能化技术改造提升项目在如火如荼建设中。作为区域能耗大户,几年间,“宁波钢铁”不断加大技改投入,提升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水平,能源指标和污染物排放指标逐年转好。

  “宁波钢铁”的蜕变,是北仑攻坚环境综合整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北仑已累计投入超200亿元资金,实施完成200多个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有效地补齐了大气、水、土壤、城乡等方面的生态环境短板。

  临港的北仑,集聚了全市80%以上的集卡车,尾气污染一度严重。为此,北仑探索建立了覆盖全域的“天地车人”一体化机动车排放监控体系,在全市率先实施国Ⅲ及以下柴油货车城区禁行,累计淘汰国Ⅲ及以下标准营运柴油车4415辆。不仅如此,北仑还综合运用减排、治理、淘汰等措施,统筹推进火电、热电、钢铁等重点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截至目前,全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较2015年分别下降37.9%、32%,超额完成“十三五”的减排任务。

  在治水方面,早在2011年,北仑在全省率先启动以截污纳管为抓手的治水工作。近几年,北仑更持续发力,建设污水零直排区,累计建成雨污管网2618公里,管道密度超过4.34公里/平方公里,改造提升5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每日达49.6万吨,出水全部达到一级A标准,污水处理率和管网覆盖率名列全省前茅;持续推进“水质提标”行动,建成生态河埠头149个,区域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和黑臭河,全区535条河道90%以上达到IV类水标准。在提升区域水环境的同时,北仑逐步铺开“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生态蓝图,小浃江、中河及梅山大河成功创建省级“美丽河湖”。

  环境治理,关键在源头。多年来,北仑坚持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累计牺牲30亿元以上产值,铁腕淘汰了一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落后产能,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为优势项目腾出发展空间。

  眼下,北仑滨江装备创业园二期主体工程全部结顶,进入装饰工程阶段。按照规划,这个小微园区不仅将引进符合节能环保、安全生产要求的企业,还将重点培育“小而美”“特而新”的装备制造企业。针对一些村级工业点存在的“低散乱”状况,北仑实施小微企业整合专项攻坚,已先后高标准规划新建7个小微园区,提升改造20个现有小微园区,有效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发展和布局优化,减轻了城乡环境的压力。

  北仑还积极打造“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北仑模式”,初步形成了以电厂、钢厂脱硫石膏和钢渣为主的综合利用工业固废循环链,以吉利汽车、台塑台化、拓普、继峰等汽配、制造、石化等工业为主的产业生态链,以海天、申州等为龙头带动的绿色产品供应链,以岩东污水厂10万吨/日中水深度处理后回用至电厂、钢厂和台塑等企业资源利用的再生水循环链等四大“循环链条”,荣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

  绿色发展,“轻”装上阵,激发了经济活力。今年上半年,北仑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898.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92.7亿元,增量居全市第一;引进重点项目23个,投资总额超400亿元。

  政府主导、全民共建,同筑秀美山川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在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北仑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多元化社会主体参与的生态文明共建共享机制,让“生态自觉”渐入人心,凝聚共识,共同守护北仑的碧水蓝天。

  如今,北仑打造起“敦亲睦邻”环境公益品牌,组建12支1000人以上的环保志愿者、环保义务监督队伍,定期参加公益活动;建立起以生态文明教育馆为引领,“1+X”的北仑环保公众参与模式;筹建了全省首个“环保公益基金”,引导全区30余家企业捐赠资金2000余万元,为区域环保公益项目开展提供资金支持;开展了“环保直通车”服务进企业、“环保绿皮车”宣传进城乡、“环保大篷车”教育进基层等多种形式的生态宣传行动,引导了一批企业向公众开放环境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参与度、获得感和满意度。

  前不久,北仑的“绿满港城”行动,从全国134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了由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共同组织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十佳公众参与案例,美丽北仑建设的“好声音”再度传遍全国。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