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提升文旅融合“浓度” 宁波何处寻“妙方”?
2020-09-25 07:02:41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古色古香的象山石浦老街。(徐展新 摄)

  文旅融合,早已渗入宁波城市发展的血液。

  2020海丝之路(中国·宁波)文化和旅游博览会的召开,无疑又是一针强心剂——从“文博会”“旅游展”到“文旅博览会”,变化的是文字表述,不变的是深入推动文旅融合、建设独具魅力文化强市的坚定决心。

  如何借大型博览会的契机,发动各方力量,让文旅融合的“浓度”继续提升?行业专家的思考、一线从业者的实践、其他城市的探索里,有宁波需要的“妙方”。

  融合进程“蹄疾步稳”

  9月22日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点题文旅融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去年,宁波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增加值分别超过900亿元、800亿元,增长势头强劲,这是深化融合的基础和动力。“宁波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与文化相依相辅,有很多融合的文章可以做。”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的确,如今的宁波,文旅融合进程“蹄疾步稳”。

  全新的宁波旅游口号“顺着运河来看海”,把“大运河”“海丝”这两个世界文化遗产串联起来,“宁波微笑”LOGO运用了河姆渡文化带中的人面纹陶耳器“远古的微笑”元素。同期发布的“四海”宁波旅游系列产品,更是将海丝文化、佛教文化、海鲜美食文化、海港渔业文化糅合起来,让游客在旅行中感知宁波、品味宁波。

  今年的文旅博览会,也传递了鲜明的信号。此前,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已成为全省重点打造的三大文化产业平台之一,宁波国际旅游展也逐步成为境内外旅游机构展示旅游形象、推介旅游资源、寻求旅游合作的重要平台。两场展会“合二为一”,既顺应文旅融合大趋势,也与新的市场需求紧密契合。

  好的平台、好的环境,引得资金项目纷至沓来。今年8月成立的宁波文旅产业基金,一期募集规模达10.05亿元,计划集中力量投资行业竞争优势明显、对上下游产业具有影响力的重点企业,引入一批优质文旅项目、旅游零售综合体、景区及IP产业、内容直播电商项目。

  文化作品“接轨”旅游

  宁波的文化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宝库”。

  南塘河畔的市井故事、鼓楼沿的手艺匠人、老外滩的商埠旧址,让高品质步行街建设有了“灵魂”、添了人气。老外滩步行街年客流量约216万人次,年营业额约45亿元,并入选全国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今年第二季度,南塘老街营业额超过3200万元、客流量超过68万人次,相较第一季度分别上升约75%、285%。

  1998年起举办的象山开渔节、2003年起举办的宁海徐霞客开游节,都是文旅融合的“标杆”项目。今年,两场文化节庆都借了互联网之力,前者创新采用“云开渔”模式,后者举办了一场霞客“云游”嘉年华。文旅产品“上云”后,传播更广,品牌效应更加凸显。

  拍摄过《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知名纪录片的导演萧寒,则为宁波文化产品“接轨”旅游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影像是城市文化输出的奇妙载体,能对消费者产生极大吸引力。”萧寒认为,通过镜头走进当地文化,寻找最应被探索的旅游线路、最有当地味的文娱体验、最知“本地胃”的美食文化,是文旅融合的应走之路。

  他告诉记者,一部记录登山向导的《喜马拉雅天梯》,带动了数十万户外旅行爱好者;一部展示工匠精神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故宫钟表馆参观人数同比增长50%。“接下来,我们会和多个城市的文化旅游部门合作,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示城市人文自然风貌,同时打造一批特色衍生产品,线下组织市集、演出、展览,打造更多文旅融合的‘奇妙之城’。”

  即将迎来建城1000周年的宁波,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象山影视城坐落于此,一批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发端于斯,《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纪录片也多次提及宁波。这背后,是一片旅游开发的广阔蓝海。

  对此,萧寒不吝赞美之词:“宁波完全够得上‘奇妙之城’的标准,这里住着很多奇妙的灵魂。”

  旅游业态“拥抱”文化

  “有人认为,文化是诗,旅游是远方,‘走到远方就没了诗’。这并不正确。”扎根旅游行业30余年的开元旅业集团创始人陈妙林认为,只要有创新精神,即便是传统的旅游酒店,也能做好文旅融合的文章。

  世界旅游联合会特聘专家厉新建也将“挖掘人文”视作当前旅游业发展的要务。“曾经,旅游开发靠的是‘老天爷’和‘老祖宗’,即自然资源和历史遗存;如今,我们要更多地依靠‘老百姓’,带游客体验与众不同的人生。”

  他们的思路,都是驱动旅游业态主动“拥抱”文化。

  杭州富春山的密林深处,游客走下汽车、搭乘小船,赶路3公里,才能走进远离尘嚣的居所,感受《富春山居图》的美妙意境;宁波镇海的郑氏十七房景区内,黑瓦白墙的古建筑、古色古香的房间陈设,唤醒了游客尘封的孩提记忆。“实践证明,和政府部门合作盘活古城古村资源,在确保配套齐全的前提下增强体验感,可以获得游客青睐。”陈妙林说。

  文旅融合,孕育的不止一个“开元”。在宁波,乡村精品民宿已呈现“百花齐放”之势,今年下半年逐步纾困突围,入住率超过70%;“闹中取静”的城市客栈也悄然兴起,有的突出“禅意”和“书香”,有的在闹市中打造古风庭院,有的则“隐逸”于月湖之间、老宅一侧,展示原汁原味的民国风情。

  此外,今年4月推出的280项宁波年度文化旅游活动,大多兼具文化属性。近期开展的象山影视嘉年华、中秋诗词朗诵晚会、首届梁祝文化节、东吴慈孝文化节、天宫城堡民族狂欢节和各类乡村音乐节等,都是宁波文旅融合硕果累累的体现。

  旅游“拥抱”文化,还有哪些壁垒需要破除?陈妙林认为,文旅融合必须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厉新建也建议,要在守住基本底线和创意发挥之间取得相对平衡,还要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推进文化文物领域的改革,真正做到在保护中传承、在保护中利用、在保护中发展。

  “创新旅游产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让精神世界更丰富、人文涵养再提升、优秀文化得以传承,文旅融合的价值就在于此。”厉新建说。 记者徐展新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0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提升文旅融合“浓度” 宁波何处寻“妙方”?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9-25 07:02:41

古色古香的象山石浦老街。(徐展新 摄)

  文旅融合,早已渗入宁波城市发展的血液。

  2020海丝之路(中国·宁波)文化和旅游博览会的召开,无疑又是一针强心剂——从“文博会”“旅游展”到“文旅博览会”,变化的是文字表述,不变的是深入推动文旅融合、建设独具魅力文化强市的坚定决心。

  如何借大型博览会的契机,发动各方力量,让文旅融合的“浓度”继续提升?行业专家的思考、一线从业者的实践、其他城市的探索里,有宁波需要的“妙方”。

  融合进程“蹄疾步稳”

  9月22日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点题文旅融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去年,宁波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增加值分别超过900亿元、800亿元,增长势头强劲,这是深化融合的基础和动力。“宁波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与文化相依相辅,有很多融合的文章可以做。”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的确,如今的宁波,文旅融合进程“蹄疾步稳”。

  全新的宁波旅游口号“顺着运河来看海”,把“大运河”“海丝”这两个世界文化遗产串联起来,“宁波微笑”LOGO运用了河姆渡文化带中的人面纹陶耳器“远古的微笑”元素。同期发布的“四海”宁波旅游系列产品,更是将海丝文化、佛教文化、海鲜美食文化、海港渔业文化糅合起来,让游客在旅行中感知宁波、品味宁波。

  今年的文旅博览会,也传递了鲜明的信号。此前,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已成为全省重点打造的三大文化产业平台之一,宁波国际旅游展也逐步成为境内外旅游机构展示旅游形象、推介旅游资源、寻求旅游合作的重要平台。两场展会“合二为一”,既顺应文旅融合大趋势,也与新的市场需求紧密契合。

  好的平台、好的环境,引得资金项目纷至沓来。今年8月成立的宁波文旅产业基金,一期募集规模达10.05亿元,计划集中力量投资行业竞争优势明显、对上下游产业具有影响力的重点企业,引入一批优质文旅项目、旅游零售综合体、景区及IP产业、内容直播电商项目。

  文化作品“接轨”旅游

  宁波的文化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宝库”。

  南塘河畔的市井故事、鼓楼沿的手艺匠人、老外滩的商埠旧址,让高品质步行街建设有了“灵魂”、添了人气。老外滩步行街年客流量约216万人次,年营业额约45亿元,并入选全国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今年第二季度,南塘老街营业额超过3200万元、客流量超过68万人次,相较第一季度分别上升约75%、285%。

  1998年起举办的象山开渔节、2003年起举办的宁海徐霞客开游节,都是文旅融合的“标杆”项目。今年,两场文化节庆都借了互联网之力,前者创新采用“云开渔”模式,后者举办了一场霞客“云游”嘉年华。文旅产品“上云”后,传播更广,品牌效应更加凸显。

  拍摄过《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知名纪录片的导演萧寒,则为宁波文化产品“接轨”旅游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影像是城市文化输出的奇妙载体,能对消费者产生极大吸引力。”萧寒认为,通过镜头走进当地文化,寻找最应被探索的旅游线路、最有当地味的文娱体验、最知“本地胃”的美食文化,是文旅融合的应走之路。

  他告诉记者,一部记录登山向导的《喜马拉雅天梯》,带动了数十万户外旅行爱好者;一部展示工匠精神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故宫钟表馆参观人数同比增长50%。“接下来,我们会和多个城市的文化旅游部门合作,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示城市人文自然风貌,同时打造一批特色衍生产品,线下组织市集、演出、展览,打造更多文旅融合的‘奇妙之城’。”

  即将迎来建城1000周年的宁波,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象山影视城坐落于此,一批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发端于斯,《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纪录片也多次提及宁波。这背后,是一片旅游开发的广阔蓝海。

  对此,萧寒不吝赞美之词:“宁波完全够得上‘奇妙之城’的标准,这里住着很多奇妙的灵魂。”

  旅游业态“拥抱”文化

  “有人认为,文化是诗,旅游是远方,‘走到远方就没了诗’。这并不正确。”扎根旅游行业30余年的开元旅业集团创始人陈妙林认为,只要有创新精神,即便是传统的旅游酒店,也能做好文旅融合的文章。

  世界旅游联合会特聘专家厉新建也将“挖掘人文”视作当前旅游业发展的要务。“曾经,旅游开发靠的是‘老天爷’和‘老祖宗’,即自然资源和历史遗存;如今,我们要更多地依靠‘老百姓’,带游客体验与众不同的人生。”

  他们的思路,都是驱动旅游业态主动“拥抱”文化。

  杭州富春山的密林深处,游客走下汽车、搭乘小船,赶路3公里,才能走进远离尘嚣的居所,感受《富春山居图》的美妙意境;宁波镇海的郑氏十七房景区内,黑瓦白墙的古建筑、古色古香的房间陈设,唤醒了游客尘封的孩提记忆。“实践证明,和政府部门合作盘活古城古村资源,在确保配套齐全的前提下增强体验感,可以获得游客青睐。”陈妙林说。

  文旅融合,孕育的不止一个“开元”。在宁波,乡村精品民宿已呈现“百花齐放”之势,今年下半年逐步纾困突围,入住率超过70%;“闹中取静”的城市客栈也悄然兴起,有的突出“禅意”和“书香”,有的在闹市中打造古风庭院,有的则“隐逸”于月湖之间、老宅一侧,展示原汁原味的民国风情。

  此外,今年4月推出的280项宁波年度文化旅游活动,大多兼具文化属性。近期开展的象山影视嘉年华、中秋诗词朗诵晚会、首届梁祝文化节、东吴慈孝文化节、天宫城堡民族狂欢节和各类乡村音乐节等,都是宁波文旅融合硕果累累的体现。

  旅游“拥抱”文化,还有哪些壁垒需要破除?陈妙林认为,文旅融合必须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厉新建也建议,要在守住基本底线和创意发挥之间取得相对平衡,还要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推进文化文物领域的改革,真正做到在保护中传承、在保护中利用、在保护中发展。

  “创新旅游产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让精神世界更丰富、人文涵养再提升、优秀文化得以传承,文旅融合的价值就在于此。”厉新建说。 记者徐展新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