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北仑
北仑这个城中村要拆迁了 它见证了新碶的建成
2020-09-29 07:18: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陈逸飞(中)在祖宅翻看家谱。(冯毅 摄)

  汤丹文

  中[土+毚]的“[土+毚]”,是个生僻字,在康熙字典里才能找到;而在电脑打字输入时,它需要经过合成才能呈现。“[土+毚]”似乎是一个“失忆”的字。

  中[土+毚]曾是北仑的一个村子,如今叫星阳村——新碶的一个城中村,一片待拆区域。

  中[土+毚]被重新关注是因为这里有艺术大师陈逸飞的故居。这个村的原住民大多属于中[土+毚]慎德堂的陈家,陈逸飞是陈家在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后人。

  所有的一切,与记忆有关。

陈氏祖宅仍保留着生活痕迹。

  -陈氏家族,与北仑建成史的交织

  陈家后人、中国社科院考古学会会员陈定荣先生告诉笔者,“[土+毚]”的意思是海涂上的大土堆。

  7000年前,北仑区域除天台山余脉的太白山和灵峰山等露出海面外,其余尚是一片大海。“海退”之后,陆地逐渐显露。沧海桑田,北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缘于外来移民在海涂边垦殖。中[土+毚]的陈家就是这样的外来移民。他们的祖先来自鄞州走马塘,也就是宁波人熟知的“中国进士第一村”。

  明末清初时,中[土+毚]陈氏第一世陈君佐,携家人来到泰邱。他们先落脚于灵岩乡白石庙界下水窝村,后来又来到新碶一个叫“中[土+毚]”的地方繁衍、生息。

  陈定荣曾写过一篇有关浙东沿海海碶的论文。他认为,北仑这片土地的形成源于海塘和碶闸的修建。先人兴修水利,使得这片海濡之地成为万顷良田。

  当年,泰邱畈的滩涂有一万多亩,陈氏先人来到这里时,滩涂围成才几十年,土地盐碱度高。他们在这里垒塘造碶,垦荒种植,挖井修路,晒盐捕捞,积累起财富,族群逐渐壮大。

  中[土+毚]陈家的发家史似乎与北仑特别是新碶的建成史密不可分。这其中对新碶影响最大的人物是陈汉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新碶的地名叫作“三碶”,因为这里有太和碶、备碶和西碶(新碶)三座碶闸。

  太和碶是新碶境内造的第一座碶门。在嘉庆六年至十一年间,这座碶门因台风等原因倒过3次,而3次碶门重建重修的发起人,就是从舟山登步岛垦殖返回到中[土+毚]、肩负慎德堂陈家中兴大任的陈汉界。完成修建大业后,当地百姓送给他一个“三河领袖”的称号。这“三河”,指的是北仑当地的东、西泰河和岩河。

  小港李家、柴桥沃家、中[土+毚]陈家等是北仑公认的几大望族。中[土+毚]慎德堂陈家成为北仑名声显赫的家族,也许是在陈汉界之后。北仑曾有一首叫《火萤头》的童谣:“火萤头,夜夜来,一夜勿来,陈家门头搭灯台。”歌中的陈家门头,就是指中[土+毚]慎德堂陈氏的宅第。

陈锦标建造的宅第“吾爱吾庐”。

  -陈氏建筑,作为历史记忆的“阅读”

  我来到待拆的星阳区块或者说中[土+毚]村,陪同我的是一位叫陈君敏的老人。他家就住在村中陈氏民居中。尽管已签了协议,但他还没有搬走,因为这处典型的北仑民居,是北仑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登录点,让原住户住着,为的是在过渡阶段能有人看护,不致被破坏。

  在陈家人俗称“连三进”的陈氏老宅里,也住着几位看家的陈家后人。去年9月,当《关于城中村改造星阳区块拆迁的通知》贴上墙后,陈氏后人们的心情是复杂的。拆迁赔偿,改善住房条件固然好,但有着400多年历史的祖宅将被拆,心里有万般不舍。

  陈家的“连三进”,从空中俯视,平面布局就像一个繁体的“囬”字:五间两弄七架屋,加上东、西双明轩与围墙成为基本构成。保存得如此完整的江南民居院落,在北仑甚至宁波也不多见。

  陈氏后人带我去看的第一进屋却是矮矮的,朴实厚重、不事华丽。它的前身是陈氏先祖刚到北仑落户下水窝村后,来泰邱畈农庄放置农具的三间五架屋,至今已有400多年了。当时,陈家还没有发家,住房自然简陋。而正是这几间屋,成了陈氏祖宅院落的雏形和起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陈家族人不断集聚,后二进的屋势高了许多。“连三进”经过几百年嬗变,最终形成一个占地近3000平方米的大宅院。整齐的檐廊与横竖的弄堂把整个大院串联起来,石板铺就的明堂平坦而洁净。各个院门的上方有坊额雕饰与脊檐。青瓦粉墙,格花门窗,青苔点缀其间,露出岁月沧桑。院子中水井、石磨、捣臼与踏碓等旧时生活痕迹仍可寻觅。

  其实,历史上陈家最恢宏的建筑应该是距老宅西南500米、现大港新村所在地的慎德堂陈家宗祠。在陈定荣的记忆中,这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陈氏宗祠美轮美奂:“屋脊上棂星高照,屋上将军威武挺立,巍峨的山墙保护着精致的梁架。三道乌漆大门向南开启,跨入正门,大戏台金碧辉煌,台檐玲珑翘曲,戏台的藻井、架面、台柱上雕龙画凤……”

  当时的慎德堂宗祠除举行春秋祭祖、庙会与红白之事外,还兴办私塾。后来这里改为新学堂,称“中[土+毚](慎德)小学”,众多陈氏的名人和后辈,在这里完成启蒙教育。然而上世纪90年代,这座宗祠被拆,荡然无存。

  围绕陈宅祖宅,陈氏各房开枝散叶,在周边建造起自己的宅院。那天,陈君敏、陈定荣两位带我去看他们心目中最精美的“后新屋”。

  后新屋系“四明轩”布局,洋溢着书香气。宅院主人名叫陈祥川,他娶了光绪年间翰林院编修、侍讲(相当于皇帝老师)王荣商的女儿。院门上方的坊框书有一副对联:“课读课耕绵世泽,克勤克俭络家声。”门框上刻着“入则孝,出则悌;进以礼,退以义”的家训。

  “后新屋”是北仑区区级不可移动文物,它尤以东轩子屋的建筑做工最为考究。檐柱的牛腿与雀替上布满栩栩如生的“神仙”“金玉富贵”等祥瑞雕刻,楼梯走廊上也有“琴棋书画”“暗八仙”等精美雕饰。在这里“看家”的陈永翠老人告诉笔者,原先的住户搬走后,一些不法之徒惦记上了这里的“老古董”,走廊扶手上的一个“暗八仙”雕饰已被人抠走。有一次,几个“收破烂”的闯进院子,动手去拆扶手上的构件,幸亏她发觉动静出来,这帮人才悻悻离开。

  陈家另一座比较有名的宅院,当地称“走马楼”。“走马”之说,不光表示院子大,还因为宅子二楼也有联通的走廊,“几可骑马”。这里又称“吾爱吾庐”,是陈氏族人陈锦标建造的宅第。这位淘河泥出身、后靠南北货运发家的大老板,当地人称为“锦标客人”。这位富商以极大的热情营建居所,据说房子的木材取自百年树龄的福建杉木,石料大量采用鄞县、宁海、三门等地的青石和梅园石,砖瓦则是经久不碎的青坯砖瓦,即便石灰用的也是郭巨沿海贝壳烧制的壳灰。

  这位“锦标客人”很享受自己在地方上的名望,高调地把“望众泰邱”四个字刻于向南的门首。而门首下尚存的民国时代斑驳的门牌,也透露了它前世的信息:镇海县第六区东碶乡中[土+毚]路。

陈君敏在自家的老宅内。

  -陈氏名人,铸就心灵之乡的记忆

  如果建筑是历史记忆的载体,那么,这个空间里曾经生活过的人、走出这个空间的人,与建筑构成了共同的记忆。

  中[土+毚]慎德堂陈家在北仑400年间,通过兴学重教,耕读传家,成为当地人心中“五里不问陈”的望族。光是清代,陈家就有科举身份的州同知、知县、奉直大夫、奉政大夫、儒林郎等10余人,国学生、贡生、庠生等60余人。而在近当代,从陈家走出的名人更是数不胜数。这其中有宁波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者陈后周;研制出中国第一张“风筝牌”蜡纸的陈葆馥;报效家乡、台北宁波同乡会创始人之一的陈渔舫……而在当代,他们中有口腔医学泰斗陈维系,国内数学分析学科领头人陈纪修,一生奉献中国石油事业的陈靖梅等等。最为人们熟知的,则是油画家、视觉艺术大师陈逸飞。

  1946年4月12日,陈逸飞出生于中一陈家大院的西侧轩屋。陈逸飞的堂兄陈基铭告诉笔者:“陈逸飞出生时,接生的就是我奶奶,她被村里人称作双全婆婆。”

  陈逸飞的父亲陈庚赉很早就去上海闯荡了,后来日本人侵占上海,回到故乡躲避战乱。回到老家后,陈庚赉先在陈家办的慎德小学担任教导主任,后来成为校长。眼看家境日益困顿,在陈逸飞6个月大的时候,陈庚赉又起了去上海做事的念头。

  中[土+毚]上了年纪的老人仍能说出他们一家去上海的细节。那年冬天,陈逸飞一家从中[土+毚]门前的陈家埠头登船,到达大碶的璎珞河头,翻过育王岭,坐宝幢的航船到宁波,再乘轮船去上海。这一别,陈逸飞与故乡失联就是四十多年。

  陈逸飞与故乡的再次联接,缘于陈氏家人对他的念念不忘和深情呼唤。

  上世纪90年代初,《宁波日报》刊登了陈逸飞在上海创办逸飞服装公司的消息。陈基铭的父亲陈安定看到后,拿着报纸,只身去了上海。陈安定来到位于浦东大道的逸飞服装公司,陈逸飞恰好不在,于是只好问来电话号码。陈安定回宁波不久,陈基铭打通了陈逸飞的电话。

  其实,陈逸飞也没有忘却自己的故乡。在陈逸飞小时候,他最爱看的一本连环画是《山乡巨变》,绘画者就是同为新碶人的贺友直。贺友直和陈逸飞这两位著名甬籍画家,故乡都在新碶,而且两家相距只有几百米。

  陈逸飞的弟弟、著名油画家陈逸鸣告诉笔者,陈逸飞一生中画了大量水乡题材的作品。他的成名作取名《故乡的回忆——双桥》,虽然画中之“桥”被说成是周庄的桥,但整个作品的意境,未尝不是陈逸飞对新碶故乡记忆的“投射”。

  在陈定荣的记忆中,中[土+毚]曾是个水乡风情十足的地方。陈氏祖屋前面,原来有一条中[土+毚]河,东西两端连接东、西泰河,四季碧波荡漾。“陈家埠头不仅有水埠头,还有旱埠头。当时河面有一条由牵绳连接在河埠头之间的木舟,一次能让七八个人过渡。”

  陈逸鸣回忆,小时候,母亲会用宁波话给他们背诵《朱子家训》,故乡风情以及各种吃食,是他们的日常话题。陈逸飞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是在故乡度过——去世之前,他选择宁海前童镇为影片《理发师》的外景地,带病工作直至病倒去世。

  陈逸飞重回故乡是2004年的4月。陈逸鸣记得很清楚,当时春寒料峭,但桃花已然盛开,回乡当天,兄弟俩还系着一条花形差不多的围巾。陈家人拿来了族谱,让他俩看谱上的辈分排行。尽管祖宅门前的小河已经不见,让他怅然若失,但陈逸飞还是对家乡人说,要好好画一画故乡,画一画祖宅,让北仑吸引更多的客人。他甚至向有关部门提出,要在北仑建设一座视觉艺术学院。然而,他的一腔回报故乡的热忱,因为英年早逝而未及实行。

  这几年,陈逸鸣还是在世界各地与故乡之间奔走。“这几年间,我来北仑不下十次,都是为了完成一个心愿,那就是在陈逸飞的出生地,建一个陈逸飞艺术纪念馆。”陈逸鸣说。

  陈逸鸣说,陈逸飞不仅是油画家,更是一个视觉艺术大师。他拍电影,办视觉艺术杂志,还投身时尚界,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更是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在以艺术向世界传播中国形象方面,陈逸飞可说是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人。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陈逸飞艺术纪念馆或博物馆,“陈氏祖宅,若能成为陈逸飞最后的心灵归宿地,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陈家后人告诉笔者,其实早在几年前,新碶街道有想法把这里改造成新碶老街,重现贺友直笔下“新碶头”的旧日风情。陈逸鸣说,建设陈逸飞艺术纪念馆的设想,前几年已进入设计阶段,有关部门还支付了一部分设计费用。但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此事搁置了下来。

  这次星阳区块拆迁,让陈逸鸣在内的陈家后人又有了些担心。的确,除了区域内不可移动文物,包括陈氏祖居在内的一大批历史建筑只是文物普查登录点。到底保还是不保,拆与不拆,还是当地政府面临的一个选择。

  陈家后人们得到的最新消息是,这个区块的改造将充分考虑到历史建筑的价值。至于这里的规划布局究竟如何,尚无明确的说法。

陈家祖居俯瞰(顾珊红 摄)

  -采访手记

  中[土+毚],一个有故事的村子。一个有故事的村子,人们自然不希望它只“活”在传说和人们的记忆中。

  今年8月,国家住建委连发三文,要求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其中对于涉及老街区、老厂区、老建筑的城市更新改造项目,明确规定各地要预先进行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组织专家开展评估论证,确保不破坏地形地貌、不拆除历史遗存、不砍老树。对改造面积大于1公顷或涉及5栋以上具有保护价值建筑的项目,评估论证结果要向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报告备案。

  对于关心陈逸飞故居命运的人们来说,这应该是个值得高兴的信息。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汤丹文摄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0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北仑这个城中村要拆迁了 它见证了新碶的建成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9-29 07:18:00

陈逸飞(中)在祖宅翻看家谱。(冯毅 摄)

  汤丹文

  中[土+毚]的“[土+毚]”,是个生僻字,在康熙字典里才能找到;而在电脑打字输入时,它需要经过合成才能呈现。“[土+毚]”似乎是一个“失忆”的字。

  中[土+毚]曾是北仑的一个村子,如今叫星阳村——新碶的一个城中村,一片待拆区域。

  中[土+毚]被重新关注是因为这里有艺术大师陈逸飞的故居。这个村的原住民大多属于中[土+毚]慎德堂的陈家,陈逸飞是陈家在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后人。

  所有的一切,与记忆有关。

陈氏祖宅仍保留着生活痕迹。

  -陈氏家族,与北仑建成史的交织

  陈家后人、中国社科院考古学会会员陈定荣先生告诉笔者,“[土+毚]”的意思是海涂上的大土堆。

  7000年前,北仑区域除天台山余脉的太白山和灵峰山等露出海面外,其余尚是一片大海。“海退”之后,陆地逐渐显露。沧海桑田,北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缘于外来移民在海涂边垦殖。中[土+毚]的陈家就是这样的外来移民。他们的祖先来自鄞州走马塘,也就是宁波人熟知的“中国进士第一村”。

  明末清初时,中[土+毚]陈氏第一世陈君佐,携家人来到泰邱。他们先落脚于灵岩乡白石庙界下水窝村,后来又来到新碶一个叫“中[土+毚]”的地方繁衍、生息。

  陈定荣曾写过一篇有关浙东沿海海碶的论文。他认为,北仑这片土地的形成源于海塘和碶闸的修建。先人兴修水利,使得这片海濡之地成为万顷良田。

  当年,泰邱畈的滩涂有一万多亩,陈氏先人来到这里时,滩涂围成才几十年,土地盐碱度高。他们在这里垒塘造碶,垦荒种植,挖井修路,晒盐捕捞,积累起财富,族群逐渐壮大。

  中[土+毚]陈家的发家史似乎与北仑特别是新碶的建成史密不可分。这其中对新碶影响最大的人物是陈汉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新碶的地名叫作“三碶”,因为这里有太和碶、备碶和西碶(新碶)三座碶闸。

  太和碶是新碶境内造的第一座碶门。在嘉庆六年至十一年间,这座碶门因台风等原因倒过3次,而3次碶门重建重修的发起人,就是从舟山登步岛垦殖返回到中[土+毚]、肩负慎德堂陈家中兴大任的陈汉界。完成修建大业后,当地百姓送给他一个“三河领袖”的称号。这“三河”,指的是北仑当地的东、西泰河和岩河。

  小港李家、柴桥沃家、中[土+毚]陈家等是北仑公认的几大望族。中[土+毚]慎德堂陈家成为北仑名声显赫的家族,也许是在陈汉界之后。北仑曾有一首叫《火萤头》的童谣:“火萤头,夜夜来,一夜勿来,陈家门头搭灯台。”歌中的陈家门头,就是指中[土+毚]慎德堂陈氏的宅第。

陈锦标建造的宅第“吾爱吾庐”。

  -陈氏建筑,作为历史记忆的“阅读”

  我来到待拆的星阳区块或者说中[土+毚]村,陪同我的是一位叫陈君敏的老人。他家就住在村中陈氏民居中。尽管已签了协议,但他还没有搬走,因为这处典型的北仑民居,是北仑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登录点,让原住户住着,为的是在过渡阶段能有人看护,不致被破坏。

  在陈家人俗称“连三进”的陈氏老宅里,也住着几位看家的陈家后人。去年9月,当《关于城中村改造星阳区块拆迁的通知》贴上墙后,陈氏后人们的心情是复杂的。拆迁赔偿,改善住房条件固然好,但有着400多年历史的祖宅将被拆,心里有万般不舍。

  陈家的“连三进”,从空中俯视,平面布局就像一个繁体的“囬”字:五间两弄七架屋,加上东、西双明轩与围墙成为基本构成。保存得如此完整的江南民居院落,在北仑甚至宁波也不多见。

  陈氏后人带我去看的第一进屋却是矮矮的,朴实厚重、不事华丽。它的前身是陈氏先祖刚到北仑落户下水窝村后,来泰邱畈农庄放置农具的三间五架屋,至今已有400多年了。当时,陈家还没有发家,住房自然简陋。而正是这几间屋,成了陈氏祖宅院落的雏形和起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陈家族人不断集聚,后二进的屋势高了许多。“连三进”经过几百年嬗变,最终形成一个占地近3000平方米的大宅院。整齐的檐廊与横竖的弄堂把整个大院串联起来,石板铺就的明堂平坦而洁净。各个院门的上方有坊额雕饰与脊檐。青瓦粉墙,格花门窗,青苔点缀其间,露出岁月沧桑。院子中水井、石磨、捣臼与踏碓等旧时生活痕迹仍可寻觅。

  其实,历史上陈家最恢宏的建筑应该是距老宅西南500米、现大港新村所在地的慎德堂陈家宗祠。在陈定荣的记忆中,这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陈氏宗祠美轮美奂:“屋脊上棂星高照,屋上将军威武挺立,巍峨的山墙保护着精致的梁架。三道乌漆大门向南开启,跨入正门,大戏台金碧辉煌,台檐玲珑翘曲,戏台的藻井、架面、台柱上雕龙画凤……”

  当时的慎德堂宗祠除举行春秋祭祖、庙会与红白之事外,还兴办私塾。后来这里改为新学堂,称“中[土+毚](慎德)小学”,众多陈氏的名人和后辈,在这里完成启蒙教育。然而上世纪90年代,这座宗祠被拆,荡然无存。

  围绕陈宅祖宅,陈氏各房开枝散叶,在周边建造起自己的宅院。那天,陈君敏、陈定荣两位带我去看他们心目中最精美的“后新屋”。

  后新屋系“四明轩”布局,洋溢着书香气。宅院主人名叫陈祥川,他娶了光绪年间翰林院编修、侍讲(相当于皇帝老师)王荣商的女儿。院门上方的坊框书有一副对联:“课读课耕绵世泽,克勤克俭络家声。”门框上刻着“入则孝,出则悌;进以礼,退以义”的家训。

  “后新屋”是北仑区区级不可移动文物,它尤以东轩子屋的建筑做工最为考究。檐柱的牛腿与雀替上布满栩栩如生的“神仙”“金玉富贵”等祥瑞雕刻,楼梯走廊上也有“琴棋书画”“暗八仙”等精美雕饰。在这里“看家”的陈永翠老人告诉笔者,原先的住户搬走后,一些不法之徒惦记上了这里的“老古董”,走廊扶手上的一个“暗八仙”雕饰已被人抠走。有一次,几个“收破烂”的闯进院子,动手去拆扶手上的构件,幸亏她发觉动静出来,这帮人才悻悻离开。

  陈家另一座比较有名的宅院,当地称“走马楼”。“走马”之说,不光表示院子大,还因为宅子二楼也有联通的走廊,“几可骑马”。这里又称“吾爱吾庐”,是陈氏族人陈锦标建造的宅第。这位淘河泥出身、后靠南北货运发家的大老板,当地人称为“锦标客人”。这位富商以极大的热情营建居所,据说房子的木材取自百年树龄的福建杉木,石料大量采用鄞县、宁海、三门等地的青石和梅园石,砖瓦则是经久不碎的青坯砖瓦,即便石灰用的也是郭巨沿海贝壳烧制的壳灰。

  这位“锦标客人”很享受自己在地方上的名望,高调地把“望众泰邱”四个字刻于向南的门首。而门首下尚存的民国时代斑驳的门牌,也透露了它前世的信息:镇海县第六区东碶乡中[土+毚]路。

陈君敏在自家的老宅内。

  -陈氏名人,铸就心灵之乡的记忆

  如果建筑是历史记忆的载体,那么,这个空间里曾经生活过的人、走出这个空间的人,与建筑构成了共同的记忆。

  中[土+毚]慎德堂陈家在北仑400年间,通过兴学重教,耕读传家,成为当地人心中“五里不问陈”的望族。光是清代,陈家就有科举身份的州同知、知县、奉直大夫、奉政大夫、儒林郎等10余人,国学生、贡生、庠生等60余人。而在近当代,从陈家走出的名人更是数不胜数。这其中有宁波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者陈后周;研制出中国第一张“风筝牌”蜡纸的陈葆馥;报效家乡、台北宁波同乡会创始人之一的陈渔舫……而在当代,他们中有口腔医学泰斗陈维系,国内数学分析学科领头人陈纪修,一生奉献中国石油事业的陈靖梅等等。最为人们熟知的,则是油画家、视觉艺术大师陈逸飞。

  1946年4月12日,陈逸飞出生于中一陈家大院的西侧轩屋。陈逸飞的堂兄陈基铭告诉笔者:“陈逸飞出生时,接生的就是我奶奶,她被村里人称作双全婆婆。”

  陈逸飞的父亲陈庚赉很早就去上海闯荡了,后来日本人侵占上海,回到故乡躲避战乱。回到老家后,陈庚赉先在陈家办的慎德小学担任教导主任,后来成为校长。眼看家境日益困顿,在陈逸飞6个月大的时候,陈庚赉又起了去上海做事的念头。

  中[土+毚]上了年纪的老人仍能说出他们一家去上海的细节。那年冬天,陈逸飞一家从中[土+毚]门前的陈家埠头登船,到达大碶的璎珞河头,翻过育王岭,坐宝幢的航船到宁波,再乘轮船去上海。这一别,陈逸飞与故乡失联就是四十多年。

  陈逸飞与故乡的再次联接,缘于陈氏家人对他的念念不忘和深情呼唤。

  上世纪90年代初,《宁波日报》刊登了陈逸飞在上海创办逸飞服装公司的消息。陈基铭的父亲陈安定看到后,拿着报纸,只身去了上海。陈安定来到位于浦东大道的逸飞服装公司,陈逸飞恰好不在,于是只好问来电话号码。陈安定回宁波不久,陈基铭打通了陈逸飞的电话。

  其实,陈逸飞也没有忘却自己的故乡。在陈逸飞小时候,他最爱看的一本连环画是《山乡巨变》,绘画者就是同为新碶人的贺友直。贺友直和陈逸飞这两位著名甬籍画家,故乡都在新碶,而且两家相距只有几百米。

  陈逸飞的弟弟、著名油画家陈逸鸣告诉笔者,陈逸飞一生中画了大量水乡题材的作品。他的成名作取名《故乡的回忆——双桥》,虽然画中之“桥”被说成是周庄的桥,但整个作品的意境,未尝不是陈逸飞对新碶故乡记忆的“投射”。

  在陈定荣的记忆中,中[土+毚]曾是个水乡风情十足的地方。陈氏祖屋前面,原来有一条中[土+毚]河,东西两端连接东、西泰河,四季碧波荡漾。“陈家埠头不仅有水埠头,还有旱埠头。当时河面有一条由牵绳连接在河埠头之间的木舟,一次能让七八个人过渡。”

  陈逸鸣回忆,小时候,母亲会用宁波话给他们背诵《朱子家训》,故乡风情以及各种吃食,是他们的日常话题。陈逸飞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是在故乡度过——去世之前,他选择宁海前童镇为影片《理发师》的外景地,带病工作直至病倒去世。

  陈逸飞重回故乡是2004年的4月。陈逸鸣记得很清楚,当时春寒料峭,但桃花已然盛开,回乡当天,兄弟俩还系着一条花形差不多的围巾。陈家人拿来了族谱,让他俩看谱上的辈分排行。尽管祖宅门前的小河已经不见,让他怅然若失,但陈逸飞还是对家乡人说,要好好画一画故乡,画一画祖宅,让北仑吸引更多的客人。他甚至向有关部门提出,要在北仑建设一座视觉艺术学院。然而,他的一腔回报故乡的热忱,因为英年早逝而未及实行。

  这几年,陈逸鸣还是在世界各地与故乡之间奔走。“这几年间,我来北仑不下十次,都是为了完成一个心愿,那就是在陈逸飞的出生地,建一个陈逸飞艺术纪念馆。”陈逸鸣说。

  陈逸鸣说,陈逸飞不仅是油画家,更是一个视觉艺术大师。他拍电影,办视觉艺术杂志,还投身时尚界,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更是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在以艺术向世界传播中国形象方面,陈逸飞可说是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人。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陈逸飞艺术纪念馆或博物馆,“陈氏祖宅,若能成为陈逸飞最后的心灵归宿地,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陈家后人告诉笔者,其实早在几年前,新碶街道有想法把这里改造成新碶老街,重现贺友直笔下“新碶头”的旧日风情。陈逸鸣说,建设陈逸飞艺术纪念馆的设想,前几年已进入设计阶段,有关部门还支付了一部分设计费用。但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此事搁置了下来。

  这次星阳区块拆迁,让陈逸鸣在内的陈家后人又有了些担心。的确,除了区域内不可移动文物,包括陈氏祖居在内的一大批历史建筑只是文物普查登录点。到底保还是不保,拆与不拆,还是当地政府面临的一个选择。

  陈家后人们得到的最新消息是,这个区块的改造将充分考虑到历史建筑的价值。至于这里的规划布局究竟如何,尚无明确的说法。

陈家祖居俯瞰(顾珊红 摄)

  -采访手记

  中[土+毚],一个有故事的村子。一个有故事的村子,人们自然不希望它只“活”在传说和人们的记忆中。

  今年8月,国家住建委连发三文,要求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其中对于涉及老街区、老厂区、老建筑的城市更新改造项目,明确规定各地要预先进行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组织专家开展评估论证,确保不破坏地形地貌、不拆除历史遗存、不砍老树。对改造面积大于1公顷或涉及5栋以上具有保护价值建筑的项目,评估论证结果要向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报告备案。

  对于关心陈逸飞故居命运的人们来说,这应该是个值得高兴的信息。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汤丹文摄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