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宁波传统制造业聚力转型“破茧成蝶”
2021-01-15 07:06:34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研发创新是甬企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砝码。(殷聪摄)

  宁波是全国先进的制造业基地,有着扎实的产业基础。但你或许想象不到,宁波同样也是一座传统的制造业城市,传统制造业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60%。如何革故鼎新、实现“老树发新枝”成为宁波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道难题。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通过培育新动能、重构新模式、激发新活力、腾出新空间,走出了一条破茧成蝶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数据显示,去年前11个月,宁波传统制造业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率达9.2%,与2019年同期相比提高1.7个百分点,较2017年提高0.9个百分点;传统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率达21.4%,与2019年同期相比提高0.3百分点,较2017年提高1.5个百分点,利润、效益实现双提升。

  数字赋能培育智能制造新动能

  戴上特制的AR眼镜,远在北京、上海的专家也能通过工作人员的镜头,远程协助工作人员解决智能制造中遇到的各类疑难杂症;借助5G技术,智能仓储、智能物流应用变得更加流畅,彻底告别了原先WIFI的卡顿问题……在野马电池,以5G+工业互联网为牵引的智能工厂已现雏形。

  在该企业的车间内,智能机器人在接收系统指令后,开始将生产线上打包成盒的电池搬运至固定的存放区域,并随手将空盒安放至生产线上。待电池盒满19盒后,系统就会发送指令运送电池。

  “5G低时延、高速率、大连接的特性使AGV机器人在移动过程中的活动区域不再受限,大大提高了整个产线的生产效率。”野马电池两化办经理王建裕告诉记者,目前每条生产线每分钟可生产600颗碱性电池。不仅是效率,5G的介入也让生产线的不良率比原先降低了近30%,每条线的工作人员从原先的5人减少至1人。

  随着智能制造的不断推进,像野马电池一样,借助数字赋能、实现效率提升的企业已不在少数。三年来,我市累计实施自动化改造项目8761个,全市现有工业机器人超1万台,企业智能化改造后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0%以上;在全省率先实施“5G+工业互联网”示范试点,成功打造爱柯迪等3家“5G+工业互联网”工厂;累计上云企业超过7万家。

  在加码智能制造的同时,我市通过引进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和利时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一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为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提供自主可控的信息化系统。以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操作系统supOS为例,该系统正加快形成中立、开放的工业互联网生态发展体系。

  “除了原先熟悉的绿色石化业务,我们已携手聚臻、畅想等宁波软件企业,搭建了汽车零部件、智能家电等行业类工业互联网平台。”蓝卓数字化运营总监戴丹告诉记者,按照计划,蓝卓将把supOS工业操作系统打造成工业领域的安卓系统,通过与软件企业、智能制造工程服务机构、通信运营商等强强联合,赋能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

  集群发展重构产业发展新模式

  引导企业主动拥抱“数字经济”,成功打造全市首个淘宝大学宁波培训中心和淘宝直播宁波服装产业带;通过建立以大数据为驱动的西装标准样板数据库,让传统的大批量生产系统变为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智能生产系统……作为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海曙区拥有相关制造业企业1700余家。该区服装产业借力大数据、区块链、智能制造等数字化手段,“智”取商机,去年前10个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

  三年来,我市各区县(市)立足本地优势领域,逐渐探索形成了各地的产业转型经验。截至目前,海曙服装、北仑化工、慈溪家电、宁海文体、余姚橡胶和塑料制品、鄞州汽车零部件等6个分行业已列入省级试点,象山纺织服装、江北金属冶炼加工等11个分行业列入市级试点。

  与此同时,我市深入实施“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积极培育绿色石化、汽车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时尚纺织服装、智能家电、文体用品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石化、汽车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计划。

  在产业集群加速发展的同时,聚焦“专精优特”的制造业单项冠军成为宁波制造业的又一张“金名片”。近日,工信部公布的第五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中,我市15家企业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及产品),占全国总数的8.1%,宁波单项冠军总量与增量连续多年领跑全国各城市。

  三年来,我市不断开展“千亿级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培育工作,鼓励引导企业做大做强。目前,全市拥有中国制造业500强18家,千亿级企业2家,超百亿元企业23家、超十亿元企业193家,超亿元企业2168家,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55家。

  创新提质激发企业发展新活力

  从构想到研发,再到工艺成熟,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历时6年参与研发的“高精度高强度中厚板结构件复合精冲成形技术与装备”项目,降低了我国高技术含量模具对进口装备的依赖度,不仅使生产时间更短、速度更快、噪声更小,而且利用率也从30%增长到85%。这些技术在高铁、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绿色化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的攻坚故事,是宁波传统制造业大胆创新的一个缩影。在水处理领域,宁波沁园集团有限公司凭借“节能型饮用水深度处理系列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填补国内空白;在高性能纤维领域,宁波大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新型聚乙烯项目打破国际垄断,为国家在世界舞台争得一席之地;在循环经济领域,宁波大发化纤有限公司将不同颜色、成分的废旧布料“变成”再生纤维,破解了我国废旧纺织品的回收难题……

  传统制造业正不断激发新的活力。去年前11个月,我市传统制造业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已达1.9%,比2017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在创新的助力下,我市传统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提升至35.1%,比2017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

  “要技术创新,也要产品创新。鼓励企业研发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新材料首批次产品,加快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项目、产品)攻关是我市培育新增长极,助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三年来,我市不断加快新产品推广应用。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覆盖进一步扩大,全市累计已有109批次新材料和35台重大装备获得保险支持,投保价值为71亿元。531家企业3000余种产品入选自主创新产品推广目录。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推进品牌标准建设,累计培育“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企业151家,认定“浙江制造精品”企业140家,宁海模具产业、宁波文具产业入选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三年累计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标准391项,主持制定传统制造业“浙江制造”标准74项。

  综合整治腾出产业发展新空间

  “目前,我们正加紧进行LCP薄膜以及LCP纤维生产设备的调试,预计一期项目最快今年一季度实现量产。”昨日,在镇海物流枢纽港内,浙江甬川聚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阳向记者展示了该企业未来的发展蓝图。按照计划,甬川聚嘉二期项目将于2022年6月底全面投产。待二期项目全部投产后,甬川聚嘉将形成年产300万平方米薄膜、3600吨LCP改性树脂、3000吨LCP纤维、500万平方米LCP纤维布以及100吨LCP微粉的综合产能,预计年产值可达到1亿元。

  这块创业创新热土,一年前还是一块闲置的场地。据介绍,甬川聚嘉占地60亩,原为天地特钢的工业厂区。该企业破产清算后,土地长期闲置。2019年,镇海物流枢纽港回购了该地块,并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甬川聚嘉项目。

  昔日“低效地”变身“高产田”的背后,是镇海掀起的一场关于低效用地(企业)再开发的变革。在宁波,通过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腾出产业发展新空间的故事越来越多。三年来,我市对近2万家工业企业开展综合分类评价,实施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机制,开展低效企业达标提升行动和“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

  不断加快落后产能退出。三年来,我市开展“两小企业”综合整治提升行动,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低效企业改造提升。累计完成“低散乱”企业整治提升7677家,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745家,盘活低效土地4万余亩,两次被评为全省“腾笼换鸟”先进市。

  传统制造业绿色化转型也是宁波聚力发展的方向之一。三年来,我市以绿色制造示范创建为抓手,着力构建覆盖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体系。全市累计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3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家、绿色工业园区3个、绿色设计产品80个,入选数量居全国各类城市前列。其中,2020年我市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15家,占全省总数的35%。记者殷聪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0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宁波传统制造业聚力转型“破茧成蝶”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01-15 07:06:34

研发创新是甬企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砝码。(殷聪摄)

  宁波是全国先进的制造业基地,有着扎实的产业基础。但你或许想象不到,宁波同样也是一座传统的制造业城市,传统制造业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60%。如何革故鼎新、实现“老树发新枝”成为宁波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道难题。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通过培育新动能、重构新模式、激发新活力、腾出新空间,走出了一条破茧成蝶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数据显示,去年前11个月,宁波传统制造业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率达9.2%,与2019年同期相比提高1.7个百分点,较2017年提高0.9个百分点;传统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率达21.4%,与2019年同期相比提高0.3百分点,较2017年提高1.5个百分点,利润、效益实现双提升。

  数字赋能培育智能制造新动能

  戴上特制的AR眼镜,远在北京、上海的专家也能通过工作人员的镜头,远程协助工作人员解决智能制造中遇到的各类疑难杂症;借助5G技术,智能仓储、智能物流应用变得更加流畅,彻底告别了原先WIFI的卡顿问题……在野马电池,以5G+工业互联网为牵引的智能工厂已现雏形。

  在该企业的车间内,智能机器人在接收系统指令后,开始将生产线上打包成盒的电池搬运至固定的存放区域,并随手将空盒安放至生产线上。待电池盒满19盒后,系统就会发送指令运送电池。

  “5G低时延、高速率、大连接的特性使AGV机器人在移动过程中的活动区域不再受限,大大提高了整个产线的生产效率。”野马电池两化办经理王建裕告诉记者,目前每条生产线每分钟可生产600颗碱性电池。不仅是效率,5G的介入也让生产线的不良率比原先降低了近30%,每条线的工作人员从原先的5人减少至1人。

  随着智能制造的不断推进,像野马电池一样,借助数字赋能、实现效率提升的企业已不在少数。三年来,我市累计实施自动化改造项目8761个,全市现有工业机器人超1万台,企业智能化改造后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0%以上;在全省率先实施“5G+工业互联网”示范试点,成功打造爱柯迪等3家“5G+工业互联网”工厂;累计上云企业超过7万家。

  在加码智能制造的同时,我市通过引进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和利时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一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为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提供自主可控的信息化系统。以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操作系统supOS为例,该系统正加快形成中立、开放的工业互联网生态发展体系。

  “除了原先熟悉的绿色石化业务,我们已携手聚臻、畅想等宁波软件企业,搭建了汽车零部件、智能家电等行业类工业互联网平台。”蓝卓数字化运营总监戴丹告诉记者,按照计划,蓝卓将把supOS工业操作系统打造成工业领域的安卓系统,通过与软件企业、智能制造工程服务机构、通信运营商等强强联合,赋能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

  集群发展重构产业发展新模式

  引导企业主动拥抱“数字经济”,成功打造全市首个淘宝大学宁波培训中心和淘宝直播宁波服装产业带;通过建立以大数据为驱动的西装标准样板数据库,让传统的大批量生产系统变为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智能生产系统……作为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海曙区拥有相关制造业企业1700余家。该区服装产业借力大数据、区块链、智能制造等数字化手段,“智”取商机,去年前10个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

  三年来,我市各区县(市)立足本地优势领域,逐渐探索形成了各地的产业转型经验。截至目前,海曙服装、北仑化工、慈溪家电、宁海文体、余姚橡胶和塑料制品、鄞州汽车零部件等6个分行业已列入省级试点,象山纺织服装、江北金属冶炼加工等11个分行业列入市级试点。

  与此同时,我市深入实施“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积极培育绿色石化、汽车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时尚纺织服装、智能家电、文体用品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石化、汽车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计划。

  在产业集群加速发展的同时,聚焦“专精优特”的制造业单项冠军成为宁波制造业的又一张“金名片”。近日,工信部公布的第五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中,我市15家企业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及产品),占全国总数的8.1%,宁波单项冠军总量与增量连续多年领跑全国各城市。

  三年来,我市不断开展“千亿级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培育工作,鼓励引导企业做大做强。目前,全市拥有中国制造业500强18家,千亿级企业2家,超百亿元企业23家、超十亿元企业193家,超亿元企业2168家,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55家。

  创新提质激发企业发展新活力

  从构想到研发,再到工艺成熟,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历时6年参与研发的“高精度高强度中厚板结构件复合精冲成形技术与装备”项目,降低了我国高技术含量模具对进口装备的依赖度,不仅使生产时间更短、速度更快、噪声更小,而且利用率也从30%增长到85%。这些技术在高铁、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绿色化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的攻坚故事,是宁波传统制造业大胆创新的一个缩影。在水处理领域,宁波沁园集团有限公司凭借“节能型饮用水深度处理系列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填补国内空白;在高性能纤维领域,宁波大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新型聚乙烯项目打破国际垄断,为国家在世界舞台争得一席之地;在循环经济领域,宁波大发化纤有限公司将不同颜色、成分的废旧布料“变成”再生纤维,破解了我国废旧纺织品的回收难题……

  传统制造业正不断激发新的活力。去年前11个月,我市传统制造业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已达1.9%,比2017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在创新的助力下,我市传统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提升至35.1%,比2017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

  “要技术创新,也要产品创新。鼓励企业研发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新材料首批次产品,加快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项目、产品)攻关是我市培育新增长极,助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三年来,我市不断加快新产品推广应用。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覆盖进一步扩大,全市累计已有109批次新材料和35台重大装备获得保险支持,投保价值为71亿元。531家企业3000余种产品入选自主创新产品推广目录。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推进品牌标准建设,累计培育“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企业151家,认定“浙江制造精品”企业140家,宁海模具产业、宁波文具产业入选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三年累计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标准391项,主持制定传统制造业“浙江制造”标准74项。

  综合整治腾出产业发展新空间

  “目前,我们正加紧进行LCP薄膜以及LCP纤维生产设备的调试,预计一期项目最快今年一季度实现量产。”昨日,在镇海物流枢纽港内,浙江甬川聚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阳向记者展示了该企业未来的发展蓝图。按照计划,甬川聚嘉二期项目将于2022年6月底全面投产。待二期项目全部投产后,甬川聚嘉将形成年产300万平方米薄膜、3600吨LCP改性树脂、3000吨LCP纤维、500万平方米LCP纤维布以及100吨LCP微粉的综合产能,预计年产值可达到1亿元。

  这块创业创新热土,一年前还是一块闲置的场地。据介绍,甬川聚嘉占地60亩,原为天地特钢的工业厂区。该企业破产清算后,土地长期闲置。2019年,镇海物流枢纽港回购了该地块,并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甬川聚嘉项目。

  昔日“低效地”变身“高产田”的背后,是镇海掀起的一场关于低效用地(企业)再开发的变革。在宁波,通过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腾出产业发展新空间的故事越来越多。三年来,我市对近2万家工业企业开展综合分类评价,实施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机制,开展低效企业达标提升行动和“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

  不断加快落后产能退出。三年来,我市开展“两小企业”综合整治提升行动,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低效企业改造提升。累计完成“低散乱”企业整治提升7677家,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745家,盘活低效土地4万余亩,两次被评为全省“腾笼换鸟”先进市。

  传统制造业绿色化转型也是宁波聚力发展的方向之一。三年来,我市以绿色制造示范创建为抓手,着力构建覆盖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体系。全市累计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3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家、绿色工业园区3个、绿色设计产品80个,入选数量居全国各类城市前列。其中,2020年我市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15家,占全省总数的35%。记者殷聪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