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鄞州
走出一条艺术教育的“鄞州路径”
2021-01-18 07:07: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王笙舲小学油画社团学生现场创作

  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说过,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方。

  艺术教育是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它在以美育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鄞州这片充满生机活力的土地,孕育了书法家沙孟海、油画家沙耆、大提琴家马友友、小提琴家俞丽拿、指挥家俞峰等艺术名家,拥有深厚的艺术底蕴。3年前,该区入选浙江省首批艺术教育实验区,成为宁波市唯一入选的区县(市)。该区以学生为出发点,搭建全方位的艺术教育体系,着力加强美育工作,“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全区开花,让美育与学生成长相伴,走出了一条艺术教育的“鄞州路径”。

塘溪二小学生跟老艺人学习竹编技艺

  画作里留下乡愁,折纸中折射创意

  在城市化的推进中,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乡土文化和乡土意象日渐式微,人们离乡愁的精神家园越来越远。怎样通过艺术教育增进人们对乡土的认同,探索乡土文化的价值,成为各校开展艺术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一个课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云龙镇王笙舲小学的美术老师将油画引入乡土文化教育中。自此,这所近半数学生为外来务工子弟的乡村小学与高雅艺术结缘。

  近11年的油画教学中,小学低段开设涂鸦油画,中段开设数字油画,高段开设“我跟大师学油画”,配备2名专业的油画教师,开展油画教学。

  云龙地处水乡,河流众多,有着2000多年的竞渡传统。赛龙舟的精彩场面、端午的民俗,这些珍贵的乡土印记,都被孩子们用画笔留在了一幅幅画上。只见这些油画色彩绚烂、构图多样,孩子们用色彩尽情表达质朴的纯真和丰富的想象,画笔下的一幕幕构成了他们温暖的成长记忆。

  涂鸦、点彩,寻找冷暖色互相渗透,用敏锐的眼光观察和感受世界……15位适合少儿接受的画家的风格,在6年的小学阶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艺术修养。画着画着,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乡土文化的历史沉淀如此丰厚,人们的生活如此多彩,顿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该校校长王洪波说,通过油画,学校与香港姐妹学校互动,让孩子们张扬了个性,也开阔了视野。

  而地处城区的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则是另一番景象。该校创客艺术中心设置了九大工作坊,通过染纸、拓印、折纸等方式,将普通的纸变成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一件件精致的手工作品。折纸的多变,反映出传统乡土文化和多彩城市生活,也折射出师生的智慧和创意。

  通过“纸为媒”课程学习,该校92%的学生掌握了6种“纸”艺术形式,81%的学生能运用“36技72变”,创作出妙趣横生的“纸”作品。2018年,该校“纸为媒”创客艺术中心工作坊荣获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工作坊类一等奖,这是宁波历史上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

  “虽然考试不会考玩纸,对学校来说也不能马上看到‘成绩’,年底总结上也不可能体现很多”。学校艺术处副主任、美术总监余应勇说,但通过“纸为媒”艺术课程,能让孩子们勤观察、多思考、善动手,在生活的边角料中发现美好、感知幸福,这些能力提高是素质教育的意义所在。

塘溪二小学生的竹编作品

  传承非遗文化,竹编陶瓷里有学问

  浩瀚的竹海,春天竹笋破土而出,夏天竹子郁郁葱葱……塘溪镇第二中心小学的老师们瞄上了当地竹编工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该校聘请了非遗传承人,配备教师团队在全校各年级分层次、分目标开展竹编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竹编技能的学习中来。竹编制作室为每周三下午的社团活动提供操作场所,陈列作品。

  在美术课上,将报纸卷成细长纸棍,运用竹编手法制作一个个造型各异的小房子;将竹刨花染色,做成软软的坐垫,或结合太空泥塑造各种小动物……编织过程中,孩子们发现被大量浪费的篾白可以用来做扇子、做画布;竹筒洗净后,用粗细不一的麻绳缠绕,加上各种装饰点缀,再插上翠竹,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造型;将国画、版画、剪纸、烙画、贴画等多项艺术表现手术运用到竹片画上,在传承中又有了新的突破。

  孩子们的创造力被大大激发:竹篓上添加五官就成了一个娃娃,用毛线做头发,用彩色纽扣、扭扭棒做五官,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用锡纸和报纸结合制成类似水滴的作品,再将竹灯装入其中,通电后,一束束光从“水滴”空隙中射出,甚是好看!

  制作竹编作品,点、线、面、色、体等视觉元素自如地运用在造型上,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和思维能力,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

  行知实验小学筹建了全区首个校内小型陶瓷博物馆,该馆分成半封闭式展区和开放式展区,陈列各时期各产地有特色的陶瓷,将我国悠久灿烂的陶瓷文明展现给孩子。博物馆还有互动,定期举办陶瓷主题展,馆中还有一个龙蛋窑,高3米,长8米,孩子们可通过它直观地了解古代陶瓷的烧制工艺。

  陶博馆组建了有专门的拉坯社团,开辟了模拟考古区。孩子们可通过拉坯、捏雕、装饰制作,经过烧制复原陶瓷。

  学校配备了专门的陶艺课程,进行捏塑、泥条盘筑、泥板镶接、泥丸垒搭等制作技能的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

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举行纸艺作品展

  走进阳春白雪,孩子们唱起了越剧

  大提琴是西洋乐器,是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乐器,有“音乐贵妇”之称。7年前的3月,咸祥镇中心小学以“小友友”大提琴社团为载体,全力开启乡村音乐艺术教育大门。

  该校首批20名学员从6周岁到12周岁不等,除了16名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外,还有校外学生,涵盖了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外聘专家和学校老师把自己的琴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孩子们,还传递着自信和对音乐的热爱。不少家长每次陪着孩子来上课,在教室角落里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上课要点。建团初的半年里,没一个孩子请过假,随着学习热情高涨,20个零基础的孩子从拉弓、识谱、唱谱,到能演奏简单的变奏曲,拉出的曲调充满灵性。孩子们进步的速度让人惊叹!随着一位位专家级老师的加盟,学校的大提琴社团从周一至周五下午晚上都上课。

  “小友友”们迅速成长,屡屡拿下省市器乐演奏大奖。这个社团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群众的文化观念。在八月半渔棉会上,“小友友”成员坐在仿古彩船上边演奏边巡游,让大家欣赏到了大提琴艺术。咸祥人对大提琴已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喜欢,西洋的高雅乐器在乡村得到推广。

  咸祥古镇因此被命名为“大提琴小镇”,这在全省是首个,在全国也不多见。

  越剧在浙江流传甚广,然而大多数学生对它知之甚少,更别说唱越剧了。11年前,东南小学成为我市首家浙江省越剧“小梅花”基地,选出优秀的越剧苗子,量身定制一套培训计划,同时动员全校学生积极参与。该校还利用40分钟的音乐课堂举行小型“越剧新秀擂台赛”。让学生挑选喜欢的越剧片断,在课后反复模仿肢体动作、表情,细微到兰花指、剑指的幅度,眉毛和嘴巴的上下变化等等。

  东南小学近30%的学生学习了越剧艺术,并且参与了校内外越剧文化活动。越来越多的孩子被越剧的魅力所吸引,有板有眼地哼唱越剧唱段。越剧就这样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学生的生活。

王笙舲小学孩子的油画作品

  艺术教育之花,在鄞州城乡遍地开放

  自省级艺术教育实验区启动以来,鄞州区以学生为出发点,搭建艺术课程、艺术教材、艺术教学、综合评价等全方位的艺术教育体系;培养学生成长不同阶段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合作意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鄞州本土优势和资源,开发艺术精品课程,挖掘具有乡土特色、有艺术影响力的人物和艺术门类,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百花齐放艺术格局。

  鄞州各中小学艺术教育蓬勃发展,现已建成42个各具特色的校园艺术基地和16个中华优秀艺术传承学校,如宁波七中的篆刻基地、东吴镇中心小学的陶艺体验基地、宋诏桥小学的“玩美”艺术实验基地等,传承优秀文化艺术。

  为打破乡村艺术教育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等方面的限制,鄞州区以城乡学校结对发展为抓手,采取艺术联盟、学校艺术活动结对等形式,遴选一批城区优质的艺术基地学校与乡村学校实行“一对一”结对发展;加大乡村艺术教育扶持力度,设立教育互动发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名校集团发展等专项经费,在提拔任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到农村支教的艺术教师政策倾斜;拓展乡村学生校内外活动,组织艺术教育志愿者下乡开展校外艺术教育,让乡村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艺术教育和文化熏陶的机会。

  目前,鄞州区现有艺术教师595位,占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9.3%。有正高级艺术教师5名、特级教师3名、市名师2名、市骨干教师4名。鄞州区还聘用一批艺术专业人士,担任艺术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优质艺术教育。

  近日,鄞州区成立首批学校艺术家工作室,将有条件地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美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美育师资不足问题。工作室将充分吸纳校外艺术家、民间艺人、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进校园,让更多艺术名家走进校园指导学校艺术教育项目培育基地和中华优秀艺术传承项目,促进全区艺术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意见》要求,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要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完善课程设置,科学定位课程目标,加强教材体系建设。要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深化教学改革,丰富艺术实践活动,推进评价改革,加快艺术学科创新发展。要着力改善办学条件,配齐配好美育教师,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扶机制。记者蒋炜宁 通讯员胡谷怀 文/摄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0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走出一条艺术教育的“鄞州路径”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01-18 07:07:00

王笙舲小学油画社团学生现场创作

  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说过,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方。

  艺术教育是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它在以美育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鄞州这片充满生机活力的土地,孕育了书法家沙孟海、油画家沙耆、大提琴家马友友、小提琴家俞丽拿、指挥家俞峰等艺术名家,拥有深厚的艺术底蕴。3年前,该区入选浙江省首批艺术教育实验区,成为宁波市唯一入选的区县(市)。该区以学生为出发点,搭建全方位的艺术教育体系,着力加强美育工作,“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全区开花,让美育与学生成长相伴,走出了一条艺术教育的“鄞州路径”。

塘溪二小学生跟老艺人学习竹编技艺

  画作里留下乡愁,折纸中折射创意

  在城市化的推进中,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乡土文化和乡土意象日渐式微,人们离乡愁的精神家园越来越远。怎样通过艺术教育增进人们对乡土的认同,探索乡土文化的价值,成为各校开展艺术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一个课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云龙镇王笙舲小学的美术老师将油画引入乡土文化教育中。自此,这所近半数学生为外来务工子弟的乡村小学与高雅艺术结缘。

  近11年的油画教学中,小学低段开设涂鸦油画,中段开设数字油画,高段开设“我跟大师学油画”,配备2名专业的油画教师,开展油画教学。

  云龙地处水乡,河流众多,有着2000多年的竞渡传统。赛龙舟的精彩场面、端午的民俗,这些珍贵的乡土印记,都被孩子们用画笔留在了一幅幅画上。只见这些油画色彩绚烂、构图多样,孩子们用色彩尽情表达质朴的纯真和丰富的想象,画笔下的一幕幕构成了他们温暖的成长记忆。

  涂鸦、点彩,寻找冷暖色互相渗透,用敏锐的眼光观察和感受世界……15位适合少儿接受的画家的风格,在6年的小学阶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艺术修养。画着画着,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乡土文化的历史沉淀如此丰厚,人们的生活如此多彩,顿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该校校长王洪波说,通过油画,学校与香港姐妹学校互动,让孩子们张扬了个性,也开阔了视野。

  而地处城区的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则是另一番景象。该校创客艺术中心设置了九大工作坊,通过染纸、拓印、折纸等方式,将普通的纸变成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一件件精致的手工作品。折纸的多变,反映出传统乡土文化和多彩城市生活,也折射出师生的智慧和创意。

  通过“纸为媒”课程学习,该校92%的学生掌握了6种“纸”艺术形式,81%的学生能运用“36技72变”,创作出妙趣横生的“纸”作品。2018年,该校“纸为媒”创客艺术中心工作坊荣获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工作坊类一等奖,这是宁波历史上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

  “虽然考试不会考玩纸,对学校来说也不能马上看到‘成绩’,年底总结上也不可能体现很多”。学校艺术处副主任、美术总监余应勇说,但通过“纸为媒”艺术课程,能让孩子们勤观察、多思考、善动手,在生活的边角料中发现美好、感知幸福,这些能力提高是素质教育的意义所在。

塘溪二小学生的竹编作品

  传承非遗文化,竹编陶瓷里有学问

  浩瀚的竹海,春天竹笋破土而出,夏天竹子郁郁葱葱……塘溪镇第二中心小学的老师们瞄上了当地竹编工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该校聘请了非遗传承人,配备教师团队在全校各年级分层次、分目标开展竹编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竹编技能的学习中来。竹编制作室为每周三下午的社团活动提供操作场所,陈列作品。

  在美术课上,将报纸卷成细长纸棍,运用竹编手法制作一个个造型各异的小房子;将竹刨花染色,做成软软的坐垫,或结合太空泥塑造各种小动物……编织过程中,孩子们发现被大量浪费的篾白可以用来做扇子、做画布;竹筒洗净后,用粗细不一的麻绳缠绕,加上各种装饰点缀,再插上翠竹,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造型;将国画、版画、剪纸、烙画、贴画等多项艺术表现手术运用到竹片画上,在传承中又有了新的突破。

  孩子们的创造力被大大激发:竹篓上添加五官就成了一个娃娃,用毛线做头发,用彩色纽扣、扭扭棒做五官,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用锡纸和报纸结合制成类似水滴的作品,再将竹灯装入其中,通电后,一束束光从“水滴”空隙中射出,甚是好看!

  制作竹编作品,点、线、面、色、体等视觉元素自如地运用在造型上,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和思维能力,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

  行知实验小学筹建了全区首个校内小型陶瓷博物馆,该馆分成半封闭式展区和开放式展区,陈列各时期各产地有特色的陶瓷,将我国悠久灿烂的陶瓷文明展现给孩子。博物馆还有互动,定期举办陶瓷主题展,馆中还有一个龙蛋窑,高3米,长8米,孩子们可通过它直观地了解古代陶瓷的烧制工艺。

  陶博馆组建了有专门的拉坯社团,开辟了模拟考古区。孩子们可通过拉坯、捏雕、装饰制作,经过烧制复原陶瓷。

  学校配备了专门的陶艺课程,进行捏塑、泥条盘筑、泥板镶接、泥丸垒搭等制作技能的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

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举行纸艺作品展

  走进阳春白雪,孩子们唱起了越剧

  大提琴是西洋乐器,是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乐器,有“音乐贵妇”之称。7年前的3月,咸祥镇中心小学以“小友友”大提琴社团为载体,全力开启乡村音乐艺术教育大门。

  该校首批20名学员从6周岁到12周岁不等,除了16名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外,还有校外学生,涵盖了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外聘专家和学校老师把自己的琴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孩子们,还传递着自信和对音乐的热爱。不少家长每次陪着孩子来上课,在教室角落里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上课要点。建团初的半年里,没一个孩子请过假,随着学习热情高涨,20个零基础的孩子从拉弓、识谱、唱谱,到能演奏简单的变奏曲,拉出的曲调充满灵性。孩子们进步的速度让人惊叹!随着一位位专家级老师的加盟,学校的大提琴社团从周一至周五下午晚上都上课。

  “小友友”们迅速成长,屡屡拿下省市器乐演奏大奖。这个社团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群众的文化观念。在八月半渔棉会上,“小友友”成员坐在仿古彩船上边演奏边巡游,让大家欣赏到了大提琴艺术。咸祥人对大提琴已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喜欢,西洋的高雅乐器在乡村得到推广。

  咸祥古镇因此被命名为“大提琴小镇”,这在全省是首个,在全国也不多见。

  越剧在浙江流传甚广,然而大多数学生对它知之甚少,更别说唱越剧了。11年前,东南小学成为我市首家浙江省越剧“小梅花”基地,选出优秀的越剧苗子,量身定制一套培训计划,同时动员全校学生积极参与。该校还利用40分钟的音乐课堂举行小型“越剧新秀擂台赛”。让学生挑选喜欢的越剧片断,在课后反复模仿肢体动作、表情,细微到兰花指、剑指的幅度,眉毛和嘴巴的上下变化等等。

  东南小学近30%的学生学习了越剧艺术,并且参与了校内外越剧文化活动。越来越多的孩子被越剧的魅力所吸引,有板有眼地哼唱越剧唱段。越剧就这样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学生的生活。

王笙舲小学孩子的油画作品

  艺术教育之花,在鄞州城乡遍地开放

  自省级艺术教育实验区启动以来,鄞州区以学生为出发点,搭建艺术课程、艺术教材、艺术教学、综合评价等全方位的艺术教育体系;培养学生成长不同阶段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合作意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鄞州本土优势和资源,开发艺术精品课程,挖掘具有乡土特色、有艺术影响力的人物和艺术门类,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百花齐放艺术格局。

  鄞州各中小学艺术教育蓬勃发展,现已建成42个各具特色的校园艺术基地和16个中华优秀艺术传承学校,如宁波七中的篆刻基地、东吴镇中心小学的陶艺体验基地、宋诏桥小学的“玩美”艺术实验基地等,传承优秀文化艺术。

  为打破乡村艺术教育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等方面的限制,鄞州区以城乡学校结对发展为抓手,采取艺术联盟、学校艺术活动结对等形式,遴选一批城区优质的艺术基地学校与乡村学校实行“一对一”结对发展;加大乡村艺术教育扶持力度,设立教育互动发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名校集团发展等专项经费,在提拔任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到农村支教的艺术教师政策倾斜;拓展乡村学生校内外活动,组织艺术教育志愿者下乡开展校外艺术教育,让乡村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艺术教育和文化熏陶的机会。

  目前,鄞州区现有艺术教师595位,占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9.3%。有正高级艺术教师5名、特级教师3名、市名师2名、市骨干教师4名。鄞州区还聘用一批艺术专业人士,担任艺术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优质艺术教育。

  近日,鄞州区成立首批学校艺术家工作室,将有条件地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美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美育师资不足问题。工作室将充分吸纳校外艺术家、民间艺人、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进校园,让更多艺术名家走进校园指导学校艺术教育项目培育基地和中华优秀艺术传承项目,促进全区艺术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意见》要求,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要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完善课程设置,科学定位课程目标,加强教材体系建设。要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深化教学改革,丰富艺术实践活动,推进评价改革,加快艺术学科创新发展。要着力改善办学条件,配齐配好美育教师,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扶机制。记者蒋炜宁 通讯员胡谷怀 文/摄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