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浙江日报】三个贵州娃和宁海村民“迟到”一年的团圆饭
2021-02-01 12:53:59 稿源: 浙江新闻  

  “我的应叔叔快来了吗?”“施伯伯呢?”“还有我的顾阿姨……”

  1月28日,在宁海县力洋镇力洋村一幢二层楼老房子里,14岁的贵州娃刘浙燕和妹妹刘浙玲、弟弟刘浙涛几乎每隔半小时,就会叽叽喳喳催问妈妈游万英,今天,是他们邀请村里叔叔、阿姨、伯伯们一起“过年”的日子。

  一年前,也是1月28日,三个贵州娃口中的“应叔叔”们开始轮流陪伴他们,度过了一个父母因疫情滞留贵州而不得不“小鬼当家”的新年。

  大概是听到上楼的脚步声,当我和“应叔叔”们从楼梯口拐上来时,就见三个小脑袋齐刷刷贴在房门口张望,一看到我们,他们三两步冲过来,“粘”到身旁,亲近得很!刘浙燕轻声嘟囔一句:“真好!这个新年,又有叔叔阿姨们!”

贵州娃一家(前排)和村民、村干部的“全家福”

  想说的话都在画里

  11岁的刘浙玲迫不及待拖着她最喜欢的应叔叔——力洋镇团委副书记应越到了屋内,她翻出箱子,拨开一摞课本,小心翼翼拿出一张压得平平整整的画,举着递到应越跟前,腼腆地指了指画面最中间说:“这是应叔叔!”

  画上,五个人,其中短头发、短夹克,手上提着一袋大米的就是“应叔叔”应越,这是一年前,刘浙玲第一次见到的应叔叔。“那天,离我爸妈回老家已经11天!”这幅画将刘浙玲的记忆又拉回到一年前。

  去年1月17日,刘浙玲的父母因户口问题需赶回老家贵州办理手续,本计划5天时间,去去就回。担心3个孩子坐长途大巴太辛苦,也为节省点费用,夫妻二人将三姐弟留在宁海,由14岁的姐姐刘浙燕照料弟弟妹妹,并嘱咐他们:“有事,可以去找妈妈工厂的老板叶显操。”可没想到的是,疫情袭来,他们无法返回宁海,归期就这样不断延后。

  很快,临走前给三个孩子准备的肉和菜差不多吃完了。夫妻二人担心得不行,每天晚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正当这一家人犯愁的时候,力洋村村干部在疫情防控入户清楼中,发现了这三个“小鬼当家”的贵州娃。力洋镇团委、妇联和力洋村村委当天就发起号召,包括应越在内的一群党员志愿者、乡镇工作人员以及左邻右舍来到他们身边,两个多月“接力”帮扶,为三个贵州娃撑起一个“临时的家”。

  “应叔叔讲的笑话,能把我肚子都笑疼呢!”刘浙玲一说起应叔叔,脸上便爬满了笑意。“还有叶叔叔家的年夜饭,也太丰盛了吧!邻居陈阿姨家汤圆特别好吃!”一旁弟弟刘浙涛争着抢话,而姐姐刘浙燕挂在嘴边的冯老师,那时天天上门辅导她寒假作业……

  在三个贵州娃的七嘴八舌里,我仿佛进入了那个流淌着温情的特殊新年,点点滴滴的爱种在他们的心里,画在了纸上:“这幅画是送给‘应叔叔’们的!今年我们还要一起过年!”

  这里也有很多“亲人”

  “滋——”厨房间里,三个贵州娃的母亲、47岁的游万英正将一大盆腊肉倒入锅中,腌肉的香味和油锅的滋滋作响声,引得三个贵州娃馋得围了过去。

  关于年味的记忆,总是特别浓郁,游万英的老家远在贵州德江县龙泉乡,那里,每逢过年都要腌制很多猪肉。“所以,这次我们专门留下来请村民一起过年,就是想让大伙尝尝我们那里的年味。”

  腌制肉很费时,为这,游万英已经忙活了一个多月,买猪肉、做腌肉、晒制干辣椒……窗台上到处悬着她腌制好的肉,墙上还挂着一串串干辣椒。

  游万英这边忙着,“客人”们也像在自家一样,着手打扮屋里屋外。被三个贵州娃唤作顾阿姨的顾银燕,带来了火红的春联,大伙一起把春联贴在门框上,屋内墙上则用福字装饰;叶显操夫妇看游万英只有一个小铁锅炒菜,便在楼下搭了大炉子,烤好一大锅的笋干,烧好鱼,连盘端过来加菜。

  转眼,这只有几平方米的房间竟也红红火火,游万英有些呆住了。她兴奋地拨通了老家亲人的视频电话,拿着并不清晰的屏幕挨个对准每个人,里里外外转了一圈,她才对着镜头抿嘴笑:“看,热闹吧!”她说,自己就是想让老家亲人放心,在这里过年很好,也有很多“亲人”呢!

  游万英夫妻俩虽然来浙江打工已经16年,但亲友都在贵州老家,以前偶尔在宁海过年,冷清得很,都觉得没啥年味,所以他们都尽量回老家过年。

  “今年决定不回贵州老家过年,因为我觉得这里有‘亲戚’了!”游万英一口贵州方言,话不多,心里却早已跟三个孩子一样,认定了这些陌生的“亲人”。她说,力洋村里帮助过他们的人很多,没办法全请过来,她就想着多晒点腌肉,到时候挨家挨户送去,拜年!

  “在我们老家,正月里就是这样走亲访友的!”游万英一脸认真地补充道。

  “两个家”都住上新房

  “新房这么漂亮,不回来过年?”在游万英手机屏幕里,老家的亲友们都挤在镜头前,一脸羡慕地打趣,她家可是村里的“豪宅”了!

  在游万英手机屏里,我看到一幢崭新的水泥房,两层三开间,底层则全部打通,非常宽敞,这样的房子就算在东部沿海的农村,也算很有派头。

  “房子是我们去年新盖的,花了20多万元呢!”说这话时,游万英嘴角眼角,笑意正浓,盖新房是她们夫妻俩来浙江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以前在老家他们只靠种种田维持生计,手上有口粮,却没多少余钱。2005年,夫妻俩来到宁海,进了叶显操办的木材加工厂,老公搬木头、砍木头,她在木头上钉钉子,每个月加起来能拿到9000多元,几年下来,存下不少积蓄。

  其实,游万英不只老家换了新宅,今天邀请村民一起过大年的地方,也是去年8月份刚搬进来的“新居”。她们原本租住在力洋村的平房,设施有些陈旧,有时候三个孩子单独在家,让人不放心,所以老板叶显操就提议,腾出厂里的楼房,给他们当宿舍。

  “都是你们在帮我,不好意思呢!”今天的游万英常挂在嘴边的就是这句“不好意思”,不善言辞的她,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词语去表达感谢。

  但叶显操却很清楚,这对朴实的夫妻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着单位和村庄。“他们夫妻俩对厂子,比我还要上心。像车间里有时候木头乱了,不是他们的工作任务,他们也会留下来,主动清理掉。”多年来的相处,两家人已经不是简单的主雇关系,这大概就是游万英眼里的新“亲人”吧。

  “我的‘两个家’都住上新房咯,生活一天比一天有奔头!”游万英说道。而她的三个孩子都出生在浙江宁海,取名时特地用了“浙”字,她说,这么多年在浙江务工和生活,对这片土地有了很深的感情,他乡早已是故乡。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0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浙江日报】三个贵州娃和宁海村民“迟到”一年的团圆饭

稿源: 浙江新闻 2021-02-01 12:53:59

  “我的应叔叔快来了吗?”“施伯伯呢?”“还有我的顾阿姨……”

  1月28日,在宁海县力洋镇力洋村一幢二层楼老房子里,14岁的贵州娃刘浙燕和妹妹刘浙玲、弟弟刘浙涛几乎每隔半小时,就会叽叽喳喳催问妈妈游万英,今天,是他们邀请村里叔叔、阿姨、伯伯们一起“过年”的日子。

  一年前,也是1月28日,三个贵州娃口中的“应叔叔”们开始轮流陪伴他们,度过了一个父母因疫情滞留贵州而不得不“小鬼当家”的新年。

  大概是听到上楼的脚步声,当我和“应叔叔”们从楼梯口拐上来时,就见三个小脑袋齐刷刷贴在房门口张望,一看到我们,他们三两步冲过来,“粘”到身旁,亲近得很!刘浙燕轻声嘟囔一句:“真好!这个新年,又有叔叔阿姨们!”

贵州娃一家(前排)和村民、村干部的“全家福”

  想说的话都在画里

  11岁的刘浙玲迫不及待拖着她最喜欢的应叔叔——力洋镇团委副书记应越到了屋内,她翻出箱子,拨开一摞课本,小心翼翼拿出一张压得平平整整的画,举着递到应越跟前,腼腆地指了指画面最中间说:“这是应叔叔!”

  画上,五个人,其中短头发、短夹克,手上提着一袋大米的就是“应叔叔”应越,这是一年前,刘浙玲第一次见到的应叔叔。“那天,离我爸妈回老家已经11天!”这幅画将刘浙玲的记忆又拉回到一年前。

  去年1月17日,刘浙玲的父母因户口问题需赶回老家贵州办理手续,本计划5天时间,去去就回。担心3个孩子坐长途大巴太辛苦,也为节省点费用,夫妻二人将三姐弟留在宁海,由14岁的姐姐刘浙燕照料弟弟妹妹,并嘱咐他们:“有事,可以去找妈妈工厂的老板叶显操。”可没想到的是,疫情袭来,他们无法返回宁海,归期就这样不断延后。

  很快,临走前给三个孩子准备的肉和菜差不多吃完了。夫妻二人担心得不行,每天晚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正当这一家人犯愁的时候,力洋村村干部在疫情防控入户清楼中,发现了这三个“小鬼当家”的贵州娃。力洋镇团委、妇联和力洋村村委当天就发起号召,包括应越在内的一群党员志愿者、乡镇工作人员以及左邻右舍来到他们身边,两个多月“接力”帮扶,为三个贵州娃撑起一个“临时的家”。

  “应叔叔讲的笑话,能把我肚子都笑疼呢!”刘浙玲一说起应叔叔,脸上便爬满了笑意。“还有叶叔叔家的年夜饭,也太丰盛了吧!邻居陈阿姨家汤圆特别好吃!”一旁弟弟刘浙涛争着抢话,而姐姐刘浙燕挂在嘴边的冯老师,那时天天上门辅导她寒假作业……

  在三个贵州娃的七嘴八舌里,我仿佛进入了那个流淌着温情的特殊新年,点点滴滴的爱种在他们的心里,画在了纸上:“这幅画是送给‘应叔叔’们的!今年我们还要一起过年!”

  这里也有很多“亲人”

  “滋——”厨房间里,三个贵州娃的母亲、47岁的游万英正将一大盆腊肉倒入锅中,腌肉的香味和油锅的滋滋作响声,引得三个贵州娃馋得围了过去。

  关于年味的记忆,总是特别浓郁,游万英的老家远在贵州德江县龙泉乡,那里,每逢过年都要腌制很多猪肉。“所以,这次我们专门留下来请村民一起过年,就是想让大伙尝尝我们那里的年味。”

  腌制肉很费时,为这,游万英已经忙活了一个多月,买猪肉、做腌肉、晒制干辣椒……窗台上到处悬着她腌制好的肉,墙上还挂着一串串干辣椒。

  游万英这边忙着,“客人”们也像在自家一样,着手打扮屋里屋外。被三个贵州娃唤作顾阿姨的顾银燕,带来了火红的春联,大伙一起把春联贴在门框上,屋内墙上则用福字装饰;叶显操夫妇看游万英只有一个小铁锅炒菜,便在楼下搭了大炉子,烤好一大锅的笋干,烧好鱼,连盘端过来加菜。

  转眼,这只有几平方米的房间竟也红红火火,游万英有些呆住了。她兴奋地拨通了老家亲人的视频电话,拿着并不清晰的屏幕挨个对准每个人,里里外外转了一圈,她才对着镜头抿嘴笑:“看,热闹吧!”她说,自己就是想让老家亲人放心,在这里过年很好,也有很多“亲人”呢!

  游万英夫妻俩虽然来浙江打工已经16年,但亲友都在贵州老家,以前偶尔在宁海过年,冷清得很,都觉得没啥年味,所以他们都尽量回老家过年。

  “今年决定不回贵州老家过年,因为我觉得这里有‘亲戚’了!”游万英一口贵州方言,话不多,心里却早已跟三个孩子一样,认定了这些陌生的“亲人”。她说,力洋村里帮助过他们的人很多,没办法全请过来,她就想着多晒点腌肉,到时候挨家挨户送去,拜年!

  “在我们老家,正月里就是这样走亲访友的!”游万英一脸认真地补充道。

  “两个家”都住上新房

  “新房这么漂亮,不回来过年?”在游万英手机屏幕里,老家的亲友们都挤在镜头前,一脸羡慕地打趣,她家可是村里的“豪宅”了!

  在游万英手机屏里,我看到一幢崭新的水泥房,两层三开间,底层则全部打通,非常宽敞,这样的房子就算在东部沿海的农村,也算很有派头。

  “房子是我们去年新盖的,花了20多万元呢!”说这话时,游万英嘴角眼角,笑意正浓,盖新房是她们夫妻俩来浙江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以前在老家他们只靠种种田维持生计,手上有口粮,却没多少余钱。2005年,夫妻俩来到宁海,进了叶显操办的木材加工厂,老公搬木头、砍木头,她在木头上钉钉子,每个月加起来能拿到9000多元,几年下来,存下不少积蓄。

  其实,游万英不只老家换了新宅,今天邀请村民一起过大年的地方,也是去年8月份刚搬进来的“新居”。她们原本租住在力洋村的平房,设施有些陈旧,有时候三个孩子单独在家,让人不放心,所以老板叶显操就提议,腾出厂里的楼房,给他们当宿舍。

  “都是你们在帮我,不好意思呢!”今天的游万英常挂在嘴边的就是这句“不好意思”,不善言辞的她,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词语去表达感谢。

  但叶显操却很清楚,这对朴实的夫妻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着单位和村庄。“他们夫妻俩对厂子,比我还要上心。像车间里有时候木头乱了,不是他们的工作任务,他们也会留下来,主动清理掉。”多年来的相处,两家人已经不是简单的主雇关系,这大概就是游万英眼里的新“亲人”吧。

  “我的‘两个家’都住上新房咯,生活一天比一天有奔头!”游万英说道。而她的三个孩子都出生在浙江宁海,取名时特地用了“浙”字,她说,这么多年在浙江务工和生活,对这片土地有了很深的感情,他乡早已是故乡。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