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文娱
北仑青峙岭上工事遗迹见证了近代宁波三场战争
2021-02-23 07:40:22 稿源: 中国宁波网  
青峙岭中法战争雉堞遗迹(陈灵国 摄)

  青峙岭上——

  发现关隘雉堞遗迹

  去年,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与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在做区域文物评估时,发现在人迹罕至的北仑区戚家山街道青峙岭东北侧,被当地人叫作梅树湾及大岙山的山巅上,有一条残墙和战壕的遗迹。后通过查核历史资料,以及近期与文保员杨国成、文史爱好者陈灵国等至现场清理、勘察,最终确认它们竟是清末中法战争中遗留下来的雉堞关卡遗迹!

  位于梅树湾的残墙用乱石砌成,经测量高1.2米,宽1.3米,长400余米。航拍镜头显示,它犹如一条长龙蜿蜒在山上,俯瞰之下蔚为壮观。石墙从山麓延伸到山巅后,与下挖式战壕相连接。山巅的壕沟经历百余年风雨,有些基本坍塌,但遗留痕迹仍非常清晰。整条防线每隔数十米设有炮位,位置明显,在连绵山巅的中间还设有下挖式关隘寨门,人工修筑痕迹犹在。整道防线长数千米,可见当时建设工程十分浩大。

  翻阅史料《浙江古旧地图》,发现绘制于1885年的《浙东镇海得胜图》中第8幅“青峙岭营垒图”,画面上作为防御工事的关隘布局与我们在青峙岭上所见完全吻合。

  “青峙岭营垒图”上有文字记载:

  “达字后营屯镇海南岸之清泉(峙)岭,濒海,敌舰自闽洋来,先寄碇于此,舍舟登岸踰岭即达郡城,我水陆军必腹背受敌。管带何军门元启,号佑堂,楚南祁阳人,督率将士昼夜严阵以待。今春十五、十七两日蛟门交绥,岭外敌无动静,余则或鼓小轮或遣间谍时时窥伺,冀有隙可乘,盖鉴于道光年间英夷由斯道而入也,相持数十日敌舟遂退,泊金塘洋一隅也。全浙大局攸关守御者宣易易哉!何君也人杰也。”

  绘制于清末的《浙东镇海得胜图》,描绘了1885年中法战争镇海口战役中清军获胜的场景,全图分十个构图,表现了中法镇海之战时甬江两岸的布防以及提督欧阳利见坐镇金鸡山山头指挥,各炮台打击法军舰船,最后取得胜利的画面。

  之后,我在民国《镇海县志》中看到以下记载:

  “在青屿(峙)前后山上,光绪十年(1884年),欧阳军门命管带何元启建筑营垒前后山顶环绕,雉堞八百丈于龕山上,中建营房两重各五间,旁列厢屋听差房八间,前中营门两道,后营门一道,门上建谯楼,左前两哨棚各连三间,后右二哨棚各连三间,营门外安置炮位,官哨棚屋覆以石板加三合土炼成。并于岭上建堡门一道,东向安置炮位。”

  以上两份资料,证明青峙岭上的防御工事是中法战争所留下的。综合史料分析,青峙岭防御工事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因为它是一处叠加了浙东镇海口三次抗击外来侵略的重要战争遗迹,依时间顺序分别为1841年中英之战、1885年中法之战、1940年中日之战。

  下面笔者根据各场战争中此遗迹的作用,逐一分析介绍。

  1841年中英镇海之战——

  这里是“偷袭密道”

  让我们把时间追溯到1841年。是年2月,清道光皇帝派裕谦为钦差大臣,兼程驰赴镇海,会同浙江提督余步云专办攻防事宜。2月27日,裕谦从上海抵达镇海。英国侵略军占领定海后,为达到长久盘踞、控制浙江海域的目的,又出兵镇海、宁波。面对迫在眉睫的战争,裕谦在众人集会时表示,不管形势怎样艰危,决不离开镇海一步,不与英军议和,誓与镇海共存亡。在他的激励下,广大爱国官兵群情激昂,士气高涨,决心与侵略者作一死战。

  通常来说,进入镇海的最佳通道是县城以南的大浃江。而入海口两岸有两座山峰,非常便于守军构筑工事设防,可以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其中,又以北面的招宝山位置最为关键,直接拱卫身后的镇海县城。所以在裕谦看来,只要强化这种双鬼拍门之势,就可以将英军的舰船拦在江外。自信满满的他在给道光皇帝的各种秘奏中,反复强调了自己的优势和信心。

  然而英军对镇海口地理环境的熟悉程度远超清军将领的认知水平。作为主要指挥官的高夫子爵和威廉·帕克爵士,10月9日专程坐船对当地的清军防御进行了侦查。他们很快达成联合作战方案。火力最强的招宝山阵地由海军负责主攻,而机动兵力布防的金鸡山则由陆军负责。

  10月10日,英军在早上开始兵分三路,对镇海守军展开全面压制。在运兵船与轻型护卫舰的协助下,1000多名陆军士兵从小浃江东侧钳口门直接登陆,通过大岙山山脊偷袭,在蚶岙岭兵分两路,一路通过义成碶从背部夹击清军,一路通过义成桥翻越送婆岭进攻南拦江炮台。南岸清军根本没有料到对手会两路绕行夹攻。大部分守军只敢在阵地内胡乱放枪,很快就被刺刀冲锋的英军驱逐出去。总兵谢朝恩战死,几乎所有人望风而逃,把金鸡山拱手让给敌军。

  与此同时,英军另一支以小型炮舰为主的舰队靠近江口的笠山,将陆战队员送上江岸,接着以船上火力轰击江内的清军水师。最后770名英国陆军士兵由主力战舰掩护,从北侧迂回到招宝山炮台的侧后方钩金塘登陆。同时,英军主力舰开始对北面的招宝山进行火力压制。虽然清军已经做到炮位分散,但依然无法在射程和精准度方面同英国海军对抗。加之英国海军的炮弹填装速度领先,很快就以高强度的连续射击占得优势。几乎所有清军工事惨遭摧毁,守军完全无法集结作战。

  原本在城内正襟危坐的裕谦,此时已经无力回天。撤退后不久,他便投池自尽殉国,后被家丁救起,虽还有微弱气息,但已无法再行使指挥权。

  10月13日,英军战舰抵达宁波,发现那里的守军已全部撤离。原本被道光皇帝寄予厚望的钦差裕谦,早已在11日气绝身亡了。

  中英镇海之战中,英军从钳口门登陆偷袭,无疑给清朝政府一个深刻的教训,在40年后的中法战争中,官员们总算长了记性,作了严密的防御部署。

  1885年中法镇海之战——

  这里固若金汤

  中法战争浙东镇海之战,是晚清海防战中唯一的一次胜利,对此后人多有描述与解读,其中不少学者认为中法镇海之战的胜利有故意夸大之嫌。事实真相究竟如何?

  1885年2月,法军久攻台湾不下,改为海上封锁台湾。法军将领孤拔率领舰队攻打福州,清廷派总兵吴安康率南洋水师“开济”“南琛”“南瑞”“澄庆”“驭远”五艘兵舰前去援台。孤拔探知这股援军前来,就驶到浙江大陈洋面与五舰相遇。因为受到“马尾海战”清军溃败的影响,这五艘兵舰一见法舰就落荒而逃,“澄庆”“驭远”两舰逃入浙江石浦港,2月11日被管带(舰长)下令自行炸沉(另一说“驭远”舰是被杆雷击沉,“澄庆”舰被“驭远”舰误击沉),两舰管带蒋超英、金荣后被革职;“开济”等三舰退入镇海口甬江内。

  据《宁波通史》记载,当时主持浙东筹防的主要是刘秉璋、欧阳利见和薛福成。刘秉璋(1826-1905),安徽庐津人,光绪九年(1883年)十二月十五日任浙江巡抚,次年6月奉令部署浙东防务。刘秉璋令道员薛福成、宁波知府宗源瀚、同知杜冠英等组成营务处,规划战守。欧阳利见(1824-1895),湖南祁阳人,原属湘军,光绪八年八月任浙江提督。薛福成(1838-1894),江苏无锡人,曾为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光绪十年(1884年)正月初十,薛福成为宁绍台道。这个官职务虽然不高,但使他结束了20多年的幕僚生涯,从此能够独立处理一方政事和外交大事。薛福成到宁波时,正值中法战争前夕,海防日紧。新任浙江巡抚刘秉璋素知薛福成的才干,立即委以宁防营务处重任。

  镇海是浙江海防的要冲,宁波的门户,与定海隔海相望。招宝山则是镇海的门户,“招宝山扼其北,金鸡山峙其南,最具形胜”。镇海军民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面对法国军舰闯入,当地军民陈兵布炮,组织地方武装,严阵以待,为反侵略战争做好了准备。

  光绪十一年正月十四(1885年2月28日)夜,法舰队司令孤拔率4艘法舰“纽回利”号、“答纳克”号、“巴夏尔”号、“德利用方”号到达镇海口外之七里屿洋面停泊,先后游弋蛟门外。提督欧阳利见得到警报,亲督南岸要隘,并函商北岸统领提督杨岐珍,南洋水师三舰统领、总兵吴安康,营务处杜冠英和统领钱玉兴以及地方官进行临战部署。欧阳利见亲驻金鸡山督师。

  光绪十一年(1885年)正月十五上午9时半,法舰驶向游山。午后,以小轮驶入虎蹲山北测量水道,向游山口暂泊之“江表”商轮探信,进行侦察活动,被招宝山清军开炮击退。下午3时,法军4舰攻打招宝山炮台。杜冠英命令炮目周茂训开炮还击,“南琛”等南洋兵轮亦开炮接应,击伤法舰“纽回利”号。下午5时,受清军猛烈炮火射击,法舰受伤后逃窜。史料记载:“士卒踊跃,人人奋勇,巴夏尔等船见前船受炮,法船力竭败退。”正月十六晚7时至9时,法军派2艘鱼雷艇暗袭清军,岸上守军予以还击,将鱼雷艇击退。

  正月十七,法舰又增添2艘。上午七八时,薛福成、宗源瀚电杜冠英,说法军已添两船,告诫“日内必有大战,宜严备”。九点钟,法舰“答纳克”号驶入虎蹲山北侧,向招宝山炮台进攻。杨岐珍、杜冠英督率吴杰亲开大炮,统领吴杰穿巡于各个炮台之间,要求大家抵御侵略,卫我山河。炮弹直射法舰,击中法船大烟筒,再炮中其船桅,横木下坠,压伤其兵头。“南琛”舰、“南瑞”舰又从旁击中三炮,穿其后艄。“法船创甚,急放黄烟,收旗轻轮,仅出险遁去。”据传,法舰队司令孤拔也在这次战斗中被炮火击伤。

  敌舰败退以后,以一白舰泊游山,倚山为障,相牵制。下午一两点钟,薛福成、宗源瀚电告三舰统领吴安康,“务宜逐夜严防”敌鱼雷船之偷袭,并且建议“潜伺该小船来,围击沉之,略示惩创”。薄暮,欧阳利见密派健左旗副将费金组带勇百名,执枪伏小港口馒头山脚,暗防敌人再来。夜9时至10时,法两只小船潜移而至,我方用排枪轰击,相继击退敌船。

  光绪十一年正月十九(1885年3月5日)夜9时至10时,法军又派黑白两舢板,乘风雨冥晦之机,从馒头山潜袭港口炮台,均被副将费金组所率的健左旗士兵用排枪击沉,船上法军兵士都被击毙。次日早晨,敌放小轮至虎蹲山,又被炮台击回。从此以后,法舰来往镇海,再也不敢逼近甬江口门。

  正月廿六,法军因船上开炮难以命中目标,于是将大炮高架,以便从高击下。因炮身沉重,绳断炮坠,压死了10余人。二月初三,孤拔乘兵轮离开镇海。二月初四,总兵钱玉兴在夜幕掩护下,率领敢死队员拉着8尊后膛车轮炮,埋伏在南岸青峙岭下,深夜射击停泊在游山的法国军舰,8门大炮同时喷出怒火,5发炮弹接连击中敌舰。这次战斗,中国守军没有受到损失。从此,法舰不敢再接近游山,清军摆脱了消极挨打的被动局面。

  光绪十一年二月十九日(1885年4月4日),《中法停战撤兵草约》在巴黎签订。二月二十九日,法远东舰队副司令利士比致函欧阳利见,传达法国政府的命令,中法于三月一日停战。法军将领孤拔于光绪十一年四月二十九日病死于澎湖。五月十七日(6月29日)晚,随着最后一艘法舰离开镇海,镇海口启关通航。

  去年中央电视台播出10集纪录片《一百三十年前的较量》,介绍中法战争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纪录片第八集“追击援台舰队”中,军事专家对镇海之战的胜利给予了高度评价。军事科学院近代战争研究学者葛业文,把这一胜利归功于“战前充分准备,军事统帅亲临前线,甬江口的炮台、沉船和水雷,以及严阵以待的守军。”“虽然我方付出的代价也很大,但是整个战役没有失去一寸土地,镇海口大捷,实至名归。相比之下,如果福州的军政要员也能像镇海这样准备充分,就不会有马江惨败的结局了。”

  从中法镇海之战可以看出,青峙岭防御工事起到了“固如金汤”的作用,法军一直想效仿40年前英军的战术,从金鸡山东面钳口门登陆翻越大岙山、梅树湾过青峙岭侧面打击清兵。然而,清军在沿线防守严密,法舰无计可施,法军只得败退而归。

  1940年中日镇海之战——

  这里是主战场

  在青峙岭北侧梅树湾东南海拔70米处和大岙山山巅东面海拔100米处,还有两座钢砼重机枪掩体。80年前,这里是“七一七”戚家山战役的主战场。

  镇海抗日保卫战发生于1940年7月17日,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在浙东沿海地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被誉为“浙东台儿庄战役”。这场战役历时5天,中国守军以阵亡600余人的代价,毙伤日军近千名,并击落日机一架,将日军赶下大海。

  1940年7月17日凌晨2时许,日本海军陆战队500余人,乘装甲汽艇在算山齐毛贝村后老鼠山(今原油码头内)偷袭登陆,不久镇海城沦陷。驻防抗日官兵奋起反击,与从上虞赶至增援的另一支中国军队一起,以戚家山为中心与日军展开争夺战。

  据史料记载,日军为了压制中国军队的进攻,派出飞机反复轰炸、扫射青峙岭地区,以阻滞中国增援部队通过青峙岭。驻守青峙岭的三连张连长怒火中烧,不顾上级“轻武器一般不准对敌机射击”的禁令(轻武器射程不远,对空射击效果差而且容易暴露目标),命令全连机、步枪做好对空射击准备。不久,日机飞进对空射击有效范围,张连长一声令下,全体齐射,一架日机被击中,坠于四顾山北坡山腰上,摔成碎块。飞行员跳伞逃命,落在沙头海涂,被敌艇救起。

  “坠机现场除日机残骸外,还找到飞机用机枪一挺,航空无线电台一部,通信球袋一只,飞行员背囊一只,内装有护身符数枚及照片等。以上物件当时即上缴清册,战后连同日机残骸,由一一七团副官主任兼输送连连长童葆光负责运送到宁波城中,在今解放北路91号的大院内陈列展览,供群众参观。”宁波防守司令部《镇海战役战斗详报》、1940年7-8月《时事公报》、童葆光1992年回忆录中,对这一史实都有记载。

  1940年7月18日拂晓,激战7个回合后,中国军队集中兵力全线反攻,夺回戚家山。21日晚8时许,日本军舰疯狂炮击,掩护日军撤退。22日3时多,镇海收复。 中国宁波网陈一鸣/文

  (本文作者系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地方历史研究专家)

编辑: 李霞君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0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北仑青峙岭上工事遗迹见证了近代宁波三场战争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02-23 07:40:22

青峙岭中法战争雉堞遗迹(陈灵国 摄)

  青峙岭上——

  发现关隘雉堞遗迹

  去年,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与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在做区域文物评估时,发现在人迹罕至的北仑区戚家山街道青峙岭东北侧,被当地人叫作梅树湾及大岙山的山巅上,有一条残墙和战壕的遗迹。后通过查核历史资料,以及近期与文保员杨国成、文史爱好者陈灵国等至现场清理、勘察,最终确认它们竟是清末中法战争中遗留下来的雉堞关卡遗迹!

  位于梅树湾的残墙用乱石砌成,经测量高1.2米,宽1.3米,长400余米。航拍镜头显示,它犹如一条长龙蜿蜒在山上,俯瞰之下蔚为壮观。石墙从山麓延伸到山巅后,与下挖式战壕相连接。山巅的壕沟经历百余年风雨,有些基本坍塌,但遗留痕迹仍非常清晰。整条防线每隔数十米设有炮位,位置明显,在连绵山巅的中间还设有下挖式关隘寨门,人工修筑痕迹犹在。整道防线长数千米,可见当时建设工程十分浩大。

  翻阅史料《浙江古旧地图》,发现绘制于1885年的《浙东镇海得胜图》中第8幅“青峙岭营垒图”,画面上作为防御工事的关隘布局与我们在青峙岭上所见完全吻合。

  “青峙岭营垒图”上有文字记载:

  “达字后营屯镇海南岸之清泉(峙)岭,濒海,敌舰自闽洋来,先寄碇于此,舍舟登岸踰岭即达郡城,我水陆军必腹背受敌。管带何军门元启,号佑堂,楚南祁阳人,督率将士昼夜严阵以待。今春十五、十七两日蛟门交绥,岭外敌无动静,余则或鼓小轮或遣间谍时时窥伺,冀有隙可乘,盖鉴于道光年间英夷由斯道而入也,相持数十日敌舟遂退,泊金塘洋一隅也。全浙大局攸关守御者宣易易哉!何君也人杰也。”

  绘制于清末的《浙东镇海得胜图》,描绘了1885年中法战争镇海口战役中清军获胜的场景,全图分十个构图,表现了中法镇海之战时甬江两岸的布防以及提督欧阳利见坐镇金鸡山山头指挥,各炮台打击法军舰船,最后取得胜利的画面。

  之后,我在民国《镇海县志》中看到以下记载:

  “在青屿(峙)前后山上,光绪十年(1884年),欧阳军门命管带何元启建筑营垒前后山顶环绕,雉堞八百丈于龕山上,中建营房两重各五间,旁列厢屋听差房八间,前中营门两道,后营门一道,门上建谯楼,左前两哨棚各连三间,后右二哨棚各连三间,营门外安置炮位,官哨棚屋覆以石板加三合土炼成。并于岭上建堡门一道,东向安置炮位。”

  以上两份资料,证明青峙岭上的防御工事是中法战争所留下的。综合史料分析,青峙岭防御工事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因为它是一处叠加了浙东镇海口三次抗击外来侵略的重要战争遗迹,依时间顺序分别为1841年中英之战、1885年中法之战、1940年中日之战。

  下面笔者根据各场战争中此遗迹的作用,逐一分析介绍。

  1841年中英镇海之战——

  这里是“偷袭密道”

  让我们把时间追溯到1841年。是年2月,清道光皇帝派裕谦为钦差大臣,兼程驰赴镇海,会同浙江提督余步云专办攻防事宜。2月27日,裕谦从上海抵达镇海。英国侵略军占领定海后,为达到长久盘踞、控制浙江海域的目的,又出兵镇海、宁波。面对迫在眉睫的战争,裕谦在众人集会时表示,不管形势怎样艰危,决不离开镇海一步,不与英军议和,誓与镇海共存亡。在他的激励下,广大爱国官兵群情激昂,士气高涨,决心与侵略者作一死战。

  通常来说,进入镇海的最佳通道是县城以南的大浃江。而入海口两岸有两座山峰,非常便于守军构筑工事设防,可以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其中,又以北面的招宝山位置最为关键,直接拱卫身后的镇海县城。所以在裕谦看来,只要强化这种双鬼拍门之势,就可以将英军的舰船拦在江外。自信满满的他在给道光皇帝的各种秘奏中,反复强调了自己的优势和信心。

  然而英军对镇海口地理环境的熟悉程度远超清军将领的认知水平。作为主要指挥官的高夫子爵和威廉·帕克爵士,10月9日专程坐船对当地的清军防御进行了侦查。他们很快达成联合作战方案。火力最强的招宝山阵地由海军负责主攻,而机动兵力布防的金鸡山则由陆军负责。

  10月10日,英军在早上开始兵分三路,对镇海守军展开全面压制。在运兵船与轻型护卫舰的协助下,1000多名陆军士兵从小浃江东侧钳口门直接登陆,通过大岙山山脊偷袭,在蚶岙岭兵分两路,一路通过义成碶从背部夹击清军,一路通过义成桥翻越送婆岭进攻南拦江炮台。南岸清军根本没有料到对手会两路绕行夹攻。大部分守军只敢在阵地内胡乱放枪,很快就被刺刀冲锋的英军驱逐出去。总兵谢朝恩战死,几乎所有人望风而逃,把金鸡山拱手让给敌军。

  与此同时,英军另一支以小型炮舰为主的舰队靠近江口的笠山,将陆战队员送上江岸,接着以船上火力轰击江内的清军水师。最后770名英国陆军士兵由主力战舰掩护,从北侧迂回到招宝山炮台的侧后方钩金塘登陆。同时,英军主力舰开始对北面的招宝山进行火力压制。虽然清军已经做到炮位分散,但依然无法在射程和精准度方面同英国海军对抗。加之英国海军的炮弹填装速度领先,很快就以高强度的连续射击占得优势。几乎所有清军工事惨遭摧毁,守军完全无法集结作战。

  原本在城内正襟危坐的裕谦,此时已经无力回天。撤退后不久,他便投池自尽殉国,后被家丁救起,虽还有微弱气息,但已无法再行使指挥权。

  10月13日,英军战舰抵达宁波,发现那里的守军已全部撤离。原本被道光皇帝寄予厚望的钦差裕谦,早已在11日气绝身亡了。

  中英镇海之战中,英军从钳口门登陆偷袭,无疑给清朝政府一个深刻的教训,在40年后的中法战争中,官员们总算长了记性,作了严密的防御部署。

  1885年中法镇海之战——

  这里固若金汤

  中法战争浙东镇海之战,是晚清海防战中唯一的一次胜利,对此后人多有描述与解读,其中不少学者认为中法镇海之战的胜利有故意夸大之嫌。事实真相究竟如何?

  1885年2月,法军久攻台湾不下,改为海上封锁台湾。法军将领孤拔率领舰队攻打福州,清廷派总兵吴安康率南洋水师“开济”“南琛”“南瑞”“澄庆”“驭远”五艘兵舰前去援台。孤拔探知这股援军前来,就驶到浙江大陈洋面与五舰相遇。因为受到“马尾海战”清军溃败的影响,这五艘兵舰一见法舰就落荒而逃,“澄庆”“驭远”两舰逃入浙江石浦港,2月11日被管带(舰长)下令自行炸沉(另一说“驭远”舰是被杆雷击沉,“澄庆”舰被“驭远”舰误击沉),两舰管带蒋超英、金荣后被革职;“开济”等三舰退入镇海口甬江内。

  据《宁波通史》记载,当时主持浙东筹防的主要是刘秉璋、欧阳利见和薛福成。刘秉璋(1826-1905),安徽庐津人,光绪九年(1883年)十二月十五日任浙江巡抚,次年6月奉令部署浙东防务。刘秉璋令道员薛福成、宁波知府宗源瀚、同知杜冠英等组成营务处,规划战守。欧阳利见(1824-1895),湖南祁阳人,原属湘军,光绪八年八月任浙江提督。薛福成(1838-1894),江苏无锡人,曾为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光绪十年(1884年)正月初十,薛福成为宁绍台道。这个官职务虽然不高,但使他结束了20多年的幕僚生涯,从此能够独立处理一方政事和外交大事。薛福成到宁波时,正值中法战争前夕,海防日紧。新任浙江巡抚刘秉璋素知薛福成的才干,立即委以宁防营务处重任。

  镇海是浙江海防的要冲,宁波的门户,与定海隔海相望。招宝山则是镇海的门户,“招宝山扼其北,金鸡山峙其南,最具形胜”。镇海军民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面对法国军舰闯入,当地军民陈兵布炮,组织地方武装,严阵以待,为反侵略战争做好了准备。

  光绪十一年正月十四(1885年2月28日)夜,法舰队司令孤拔率4艘法舰“纽回利”号、“答纳克”号、“巴夏尔”号、“德利用方”号到达镇海口外之七里屿洋面停泊,先后游弋蛟门外。提督欧阳利见得到警报,亲督南岸要隘,并函商北岸统领提督杨岐珍,南洋水师三舰统领、总兵吴安康,营务处杜冠英和统领钱玉兴以及地方官进行临战部署。欧阳利见亲驻金鸡山督师。

  光绪十一年(1885年)正月十五上午9时半,法舰驶向游山。午后,以小轮驶入虎蹲山北测量水道,向游山口暂泊之“江表”商轮探信,进行侦察活动,被招宝山清军开炮击退。下午3时,法军4舰攻打招宝山炮台。杜冠英命令炮目周茂训开炮还击,“南琛”等南洋兵轮亦开炮接应,击伤法舰“纽回利”号。下午5时,受清军猛烈炮火射击,法舰受伤后逃窜。史料记载:“士卒踊跃,人人奋勇,巴夏尔等船见前船受炮,法船力竭败退。”正月十六晚7时至9时,法军派2艘鱼雷艇暗袭清军,岸上守军予以还击,将鱼雷艇击退。

  正月十七,法舰又增添2艘。上午七八时,薛福成、宗源瀚电杜冠英,说法军已添两船,告诫“日内必有大战,宜严备”。九点钟,法舰“答纳克”号驶入虎蹲山北侧,向招宝山炮台进攻。杨岐珍、杜冠英督率吴杰亲开大炮,统领吴杰穿巡于各个炮台之间,要求大家抵御侵略,卫我山河。炮弹直射法舰,击中法船大烟筒,再炮中其船桅,横木下坠,压伤其兵头。“南琛”舰、“南瑞”舰又从旁击中三炮,穿其后艄。“法船创甚,急放黄烟,收旗轻轮,仅出险遁去。”据传,法舰队司令孤拔也在这次战斗中被炮火击伤。

  敌舰败退以后,以一白舰泊游山,倚山为障,相牵制。下午一两点钟,薛福成、宗源瀚电告三舰统领吴安康,“务宜逐夜严防”敌鱼雷船之偷袭,并且建议“潜伺该小船来,围击沉之,略示惩创”。薄暮,欧阳利见密派健左旗副将费金组带勇百名,执枪伏小港口馒头山脚,暗防敌人再来。夜9时至10时,法两只小船潜移而至,我方用排枪轰击,相继击退敌船。

  光绪十一年正月十九(1885年3月5日)夜9时至10时,法军又派黑白两舢板,乘风雨冥晦之机,从馒头山潜袭港口炮台,均被副将费金组所率的健左旗士兵用排枪击沉,船上法军兵士都被击毙。次日早晨,敌放小轮至虎蹲山,又被炮台击回。从此以后,法舰来往镇海,再也不敢逼近甬江口门。

  正月廿六,法军因船上开炮难以命中目标,于是将大炮高架,以便从高击下。因炮身沉重,绳断炮坠,压死了10余人。二月初三,孤拔乘兵轮离开镇海。二月初四,总兵钱玉兴在夜幕掩护下,率领敢死队员拉着8尊后膛车轮炮,埋伏在南岸青峙岭下,深夜射击停泊在游山的法国军舰,8门大炮同时喷出怒火,5发炮弹接连击中敌舰。这次战斗,中国守军没有受到损失。从此,法舰不敢再接近游山,清军摆脱了消极挨打的被动局面。

  光绪十一年二月十九日(1885年4月4日),《中法停战撤兵草约》在巴黎签订。二月二十九日,法远东舰队副司令利士比致函欧阳利见,传达法国政府的命令,中法于三月一日停战。法军将领孤拔于光绪十一年四月二十九日病死于澎湖。五月十七日(6月29日)晚,随着最后一艘法舰离开镇海,镇海口启关通航。

  去年中央电视台播出10集纪录片《一百三十年前的较量》,介绍中法战争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纪录片第八集“追击援台舰队”中,军事专家对镇海之战的胜利给予了高度评价。军事科学院近代战争研究学者葛业文,把这一胜利归功于“战前充分准备,军事统帅亲临前线,甬江口的炮台、沉船和水雷,以及严阵以待的守军。”“虽然我方付出的代价也很大,但是整个战役没有失去一寸土地,镇海口大捷,实至名归。相比之下,如果福州的军政要员也能像镇海这样准备充分,就不会有马江惨败的结局了。”

  从中法镇海之战可以看出,青峙岭防御工事起到了“固如金汤”的作用,法军一直想效仿40年前英军的战术,从金鸡山东面钳口门登陆翻越大岙山、梅树湾过青峙岭侧面打击清兵。然而,清军在沿线防守严密,法舰无计可施,法军只得败退而归。

  1940年中日镇海之战——

  这里是主战场

  在青峙岭北侧梅树湾东南海拔70米处和大岙山山巅东面海拔100米处,还有两座钢砼重机枪掩体。80年前,这里是“七一七”戚家山战役的主战场。

  镇海抗日保卫战发生于1940年7月17日,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在浙东沿海地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被誉为“浙东台儿庄战役”。这场战役历时5天,中国守军以阵亡600余人的代价,毙伤日军近千名,并击落日机一架,将日军赶下大海。

  1940年7月17日凌晨2时许,日本海军陆战队500余人,乘装甲汽艇在算山齐毛贝村后老鼠山(今原油码头内)偷袭登陆,不久镇海城沦陷。驻防抗日官兵奋起反击,与从上虞赶至增援的另一支中国军队一起,以戚家山为中心与日军展开争夺战。

  据史料记载,日军为了压制中国军队的进攻,派出飞机反复轰炸、扫射青峙岭地区,以阻滞中国增援部队通过青峙岭。驻守青峙岭的三连张连长怒火中烧,不顾上级“轻武器一般不准对敌机射击”的禁令(轻武器射程不远,对空射击效果差而且容易暴露目标),命令全连机、步枪做好对空射击准备。不久,日机飞进对空射击有效范围,张连长一声令下,全体齐射,一架日机被击中,坠于四顾山北坡山腰上,摔成碎块。飞行员跳伞逃命,落在沙头海涂,被敌艇救起。

  “坠机现场除日机残骸外,还找到飞机用机枪一挺,航空无线电台一部,通信球袋一只,飞行员背囊一只,内装有护身符数枚及照片等。以上物件当时即上缴清册,战后连同日机残骸,由一一七团副官主任兼输送连连长童葆光负责运送到宁波城中,在今解放北路91号的大院内陈列展览,供群众参观。”宁波防守司令部《镇海战役战斗详报》、1940年7-8月《时事公报》、童葆光1992年回忆录中,对这一史实都有记载。

  1940年7月18日拂晓,激战7个回合后,中国军队集中兵力全线反攻,夺回戚家山。21日晚8时许,日本军舰疯狂炮击,掩护日军撤退。22日3时多,镇海收复。 中国宁波网陈一鸣/文

  (本文作者系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地方历史研究专家)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李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