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宁波大中小学思政课:守好一段渠 跑好接力赛
2021-03-11 07:02:03 稿源: 中国宁波网  

我的榜样——大学小学思政实践教育协同创新线下示范课 (资料图)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成长发展——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全过程,是一个“跨学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有机整体。2020年12月,教育部召开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现场推介会,对推动新发展阶段学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作全面部署,同时成立了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这是对标对表建设教育强国和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升级版”的重大举措。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确保每个学段思政课既能“守好一段渠”,又能“跑好接力赛”。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意义

  姜帆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而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使命主要由大中小学的思政课肩负。在当下这个互联网教育和人工智能极速发展的时代,人异于机器或者说不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精神能力主要是主体意义上的生命价值观、道德情感和道德良知;一个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动因就在于拥有智力、情感和自尊等精神能力的人才。无论是从长远还是现实来看,大中小学思政课致力培养学生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拥有爱国主义情操和改革创新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讲公德严私德,这是塑造具有精神能力的时代新人的根基事业。因此,要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加强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规律的分类研究,推动学校思政课整体上的高质量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非常必要。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其著名的“场域理论”中指出,“社会生活在现代是通过将自身分割为经济、政治、审美、知识等不同的场域而存在的。每个场域都规定了各自特定的价值观,拥有各自特有的调控原则,而且各自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也不可化约成支配其他场域运作的那些逻辑和必然性”。为帮助青少年把握好人生“拔节孕穗期”,贯穿于从儿童到少年再到青年的整个过程的思政教育必须富有内涵和实效。然而,长期以来,学校思政课没有明确的协同发展的目标意识,也未在遵循青少年生命成长特点和思想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构起协作创新的育人机制,从而还不具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协调推进的特定育人场域。所以,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更深入、更有的放矢地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本质上是对学生成长的阶段性要求、德育发展的进阶性要求和教育工作的规律性要求的回应;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中协力促成青少年精神成人,探寻和坚守做好一体化工作的原则,才能形成拥有成熟育人逻辑的必然性场域。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极其紧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言,十五年的征程弹指之间,必须力争朝夕。大中小学思政课能够为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等建设贡献什么力量?当前教育中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引发青少年情绪化价值观的产生和生活意义感的缺失,最终导致其不能理性地观察、分析和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大中小学思政课最关键的育人方式之一是道德哺育,这是让青少年真正感受到生活意义的途径,可以引导青少年在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的同时,尊重多元和常识,既理性务实又冷静低调,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融入社会和世界文明,发现人生和世界之美,长成自主把握心灵成长航向的主体,成为善良、高尚的人。这样的人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人才,是文化强国的基石;这样的人是心灵健全、思维完善、创新潜力足、可持续发展空间大的人才,是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中坚。因此,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大中小学思政课必须用突围的决心和勇气努力推进一体化建设,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场域在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中不可替代的力量。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生命叙事教学法研究”(2020SCG078)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浙江省思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宁波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钱晓蕾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关键是要在教师队伍、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式方法上做好协同创新。

  教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力量。教师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发起者和实施者,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不论大学、中学还是小学阶段,目前,思政课教师的数量规模、学历结构、知识水平以及教学能力尚不能完全符合时代要求,客观上存在人员结构复杂、学科背景复杂、综合素养欠缺、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受到影响。

  一方面,思政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对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严把思政课教师的准入关,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师德高尚的人讲思政课”。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打造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彻底打破长期以来因物理空间阻隔,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现状,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共同体,实施“大手牵小手”结对共建项目,开展大中小学互相听课、集体备课、教学论坛、主题实践等活动。运用信息技术和即时通信技术,搭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学习交流互动研讨的立体化平台,实现教学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教学经验方法互学互鉴,整合资源力量,发挥集群优势,共筑思政教育屏障。

  教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螺旋上升、有效衔接开设思政课的重要保证。“完善课程教材体系”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牛鼻子”。现阶段,不同学段教材呈现出衔接性相对不足,内容设置存在重复、交叉,教学设计进阶不清晰等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尚未形成统一范畴,在教材体系设计中未能很好地彰显不同学段教学规律的特殊性和整合性。

  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材建设,必须注重各学段教材体系的整体性、衔接性和进阶性。要结合各学段思政课的育人目标以及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按照“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的具体目标,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的难易度和区分度。既要避免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和不必要的交叉,又要在教材相同或相似的教学主题的衔接上,做好“起承转合”。唯有此,才能有效盘活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材体系及其育人价值,恰如其分促进学生从低学段到高学段的接续发展。同时要科学规划教材建设,形成以统编教材为主,以选修教材、教材指南、教材图谱、教学指南、示范教案、优秀讲义为辅,建立具有政治高度、理论深度、时代向度、情感温度的立体化和系统化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和教材资源库。

  教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手段。教学方式方法直接关系到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学提出的“八个统一”要求,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这一重要指示为学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变革指明了方向,是开展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方法论遵循。

  在实际教学中,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自身成长经验和实践认知,思政课教师既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不断启发中得出水到渠成的结论;又要创新方式方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既要注重传统课堂上的讲授、交流,又要注重利用新技术、新载体,整合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使思政教育所传授的知识能够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同时还要拓宽课堂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育人渠道载体,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人。

  【本文系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金课”建设基本范式研究(Jg2019051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创新的宁波探索

  潘杰松

  当前,我市思政教育工作者正投身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场兼具科学性和紧迫性的鲜活实践,积极探索具有宁波地方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创新机制,努力开启跨学段、跨学校、跨课程的大中小学思政协同育人新篇章。

  去年12月,宁波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姜帆副教授与宁波市实验小学,共同论证、设计和执行了一次主题为“大手牵小手跟着榜样走”的思政实践教育创新课。本次课分为线下示范课和线上直播课两部分。12月24日下午进行的是一堂“我的榜样——大学小学思政实践教育协同创新线下示范课”。高校老师、小学老师、大学生、小学生共上一堂课,探索一种全新的合作教学和学习模式。课上,师生们进行关于“我心中的榜样人物”阐释和交流,然后大学生和小学生结伴分组,按小组研讨榜样人物故事、完善榜样人物短剧脚本、分配短剧表演任务和进行初步排练。12月30日下午进行的是一堂“‘我心中的榜样人物’短剧比赛——大学小学思政实践教育线上直播课”。本堂课是对前一周线下课堂学习内容的深化,在甬派融媒体报告厅进行了全程在线直播,点击量超32万次。课上,大学生导演和布景,小学生表演彰显爱国、诚信价值的榜样人物短剧,大学生分享宁波榜样人物采编实践作品,小学生集体朗诵《少年中国说》等等体验项目环环相扣,相得益彰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专题实践教学。

  上述教学案例是宁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给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做好思政课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育人过程衔接贯通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例如,上述案例是在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目标下,大学、小学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文化和心理结构特点,遴选可以合作教学和学习的内容,采取分年龄、分层次、相耦合、可交融的教学方法,较好地实现大学生给小学生理念启蒙、小学生向大学生传递情感,双方在体验交流中生成良好思政教学效果的精准教育。

  其次,强化协同理念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在思政育人方面,各级组织、党政领导、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负有“共同责任”与“特定责任”。一体化还要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机构间沟通协作,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间交流互动,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载体的共建共享。例如,上述案例拓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践空间,展现了学校承担主体责任、家庭积极配合、社会关注和支持的宁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新格局。

  最后,提高育人效果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围绕强化育人目标来推进,努力增强和充分发挥育人合力,把一体化落地落实落细。例如,上述案例中大学小学思政课协同创新实践就是一次可复制的、原生态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一次真实体验、真情叙事的合作学习。其一实现了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课程样态;其二建立了跨学段、跨学校的思政课教师互动机制;其三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提高了思政课课堂参与度,增强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

  (本文系“宁波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项目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市实验小学)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宁波大中小学思政课:守好一段渠 跑好接力赛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03-11 07:02:03

我的榜样——大学小学思政实践教育协同创新线下示范课 (资料图)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成长发展——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全过程,是一个“跨学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有机整体。2020年12月,教育部召开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现场推介会,对推动新发展阶段学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作全面部署,同时成立了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这是对标对表建设教育强国和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升级版”的重大举措。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确保每个学段思政课既能“守好一段渠”,又能“跑好接力赛”。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意义

  姜帆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而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使命主要由大中小学的思政课肩负。在当下这个互联网教育和人工智能极速发展的时代,人异于机器或者说不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精神能力主要是主体意义上的生命价值观、道德情感和道德良知;一个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动因就在于拥有智力、情感和自尊等精神能力的人才。无论是从长远还是现实来看,大中小学思政课致力培养学生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拥有爱国主义情操和改革创新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讲公德严私德,这是塑造具有精神能力的时代新人的根基事业。因此,要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加强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规律的分类研究,推动学校思政课整体上的高质量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非常必要。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其著名的“场域理论”中指出,“社会生活在现代是通过将自身分割为经济、政治、审美、知识等不同的场域而存在的。每个场域都规定了各自特定的价值观,拥有各自特有的调控原则,而且各自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也不可化约成支配其他场域运作的那些逻辑和必然性”。为帮助青少年把握好人生“拔节孕穗期”,贯穿于从儿童到少年再到青年的整个过程的思政教育必须富有内涵和实效。然而,长期以来,学校思政课没有明确的协同发展的目标意识,也未在遵循青少年生命成长特点和思想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构起协作创新的育人机制,从而还不具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协调推进的特定育人场域。所以,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更深入、更有的放矢地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本质上是对学生成长的阶段性要求、德育发展的进阶性要求和教育工作的规律性要求的回应;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中协力促成青少年精神成人,探寻和坚守做好一体化工作的原则,才能形成拥有成熟育人逻辑的必然性场域。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极其紧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言,十五年的征程弹指之间,必须力争朝夕。大中小学思政课能够为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等建设贡献什么力量?当前教育中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引发青少年情绪化价值观的产生和生活意义感的缺失,最终导致其不能理性地观察、分析和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大中小学思政课最关键的育人方式之一是道德哺育,这是让青少年真正感受到生活意义的途径,可以引导青少年在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的同时,尊重多元和常识,既理性务实又冷静低调,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融入社会和世界文明,发现人生和世界之美,长成自主把握心灵成长航向的主体,成为善良、高尚的人。这样的人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人才,是文化强国的基石;这样的人是心灵健全、思维完善、创新潜力足、可持续发展空间大的人才,是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中坚。因此,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大中小学思政课必须用突围的决心和勇气努力推进一体化建设,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场域在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中不可替代的力量。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生命叙事教学法研究”(2020SCG078)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浙江省思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宁波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钱晓蕾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关键是要在教师队伍、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式方法上做好协同创新。

  教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力量。教师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发起者和实施者,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不论大学、中学还是小学阶段,目前,思政课教师的数量规模、学历结构、知识水平以及教学能力尚不能完全符合时代要求,客观上存在人员结构复杂、学科背景复杂、综合素养欠缺、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受到影响。

  一方面,思政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对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严把思政课教师的准入关,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师德高尚的人讲思政课”。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打造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彻底打破长期以来因物理空间阻隔,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现状,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共同体,实施“大手牵小手”结对共建项目,开展大中小学互相听课、集体备课、教学论坛、主题实践等活动。运用信息技术和即时通信技术,搭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学习交流互动研讨的立体化平台,实现教学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教学经验方法互学互鉴,整合资源力量,发挥集群优势,共筑思政教育屏障。

  教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螺旋上升、有效衔接开设思政课的重要保证。“完善课程教材体系”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牛鼻子”。现阶段,不同学段教材呈现出衔接性相对不足,内容设置存在重复、交叉,教学设计进阶不清晰等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尚未形成统一范畴,在教材体系设计中未能很好地彰显不同学段教学规律的特殊性和整合性。

  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材建设,必须注重各学段教材体系的整体性、衔接性和进阶性。要结合各学段思政课的育人目标以及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按照“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的具体目标,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的难易度和区分度。既要避免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和不必要的交叉,又要在教材相同或相似的教学主题的衔接上,做好“起承转合”。唯有此,才能有效盘活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材体系及其育人价值,恰如其分促进学生从低学段到高学段的接续发展。同时要科学规划教材建设,形成以统编教材为主,以选修教材、教材指南、教材图谱、教学指南、示范教案、优秀讲义为辅,建立具有政治高度、理论深度、时代向度、情感温度的立体化和系统化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和教材资源库。

  教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手段。教学方式方法直接关系到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学提出的“八个统一”要求,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这一重要指示为学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变革指明了方向,是开展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方法论遵循。

  在实际教学中,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自身成长经验和实践认知,思政课教师既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不断启发中得出水到渠成的结论;又要创新方式方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既要注重传统课堂上的讲授、交流,又要注重利用新技术、新载体,整合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使思政教育所传授的知识能够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同时还要拓宽课堂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育人渠道载体,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人。

  【本文系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金课”建设基本范式研究(Jg2019051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创新的宁波探索

  潘杰松

  当前,我市思政教育工作者正投身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场兼具科学性和紧迫性的鲜活实践,积极探索具有宁波地方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创新机制,努力开启跨学段、跨学校、跨课程的大中小学思政协同育人新篇章。

  去年12月,宁波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姜帆副教授与宁波市实验小学,共同论证、设计和执行了一次主题为“大手牵小手跟着榜样走”的思政实践教育创新课。本次课分为线下示范课和线上直播课两部分。12月24日下午进行的是一堂“我的榜样——大学小学思政实践教育协同创新线下示范课”。高校老师、小学老师、大学生、小学生共上一堂课,探索一种全新的合作教学和学习模式。课上,师生们进行关于“我心中的榜样人物”阐释和交流,然后大学生和小学生结伴分组,按小组研讨榜样人物故事、完善榜样人物短剧脚本、分配短剧表演任务和进行初步排练。12月30日下午进行的是一堂“‘我心中的榜样人物’短剧比赛——大学小学思政实践教育线上直播课”。本堂课是对前一周线下课堂学习内容的深化,在甬派融媒体报告厅进行了全程在线直播,点击量超32万次。课上,大学生导演和布景,小学生表演彰显爱国、诚信价值的榜样人物短剧,大学生分享宁波榜样人物采编实践作品,小学生集体朗诵《少年中国说》等等体验项目环环相扣,相得益彰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专题实践教学。

  上述教学案例是宁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给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做好思政课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育人过程衔接贯通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例如,上述案例是在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目标下,大学、小学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文化和心理结构特点,遴选可以合作教学和学习的内容,采取分年龄、分层次、相耦合、可交融的教学方法,较好地实现大学生给小学生理念启蒙、小学生向大学生传递情感,双方在体验交流中生成良好思政教学效果的精准教育。

  其次,强化协同理念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在思政育人方面,各级组织、党政领导、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负有“共同责任”与“特定责任”。一体化还要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机构间沟通协作,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间交流互动,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载体的共建共享。例如,上述案例拓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践空间,展现了学校承担主体责任、家庭积极配合、社会关注和支持的宁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新格局。

  最后,提高育人效果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围绕强化育人目标来推进,努力增强和充分发挥育人合力,把一体化落地落实落细。例如,上述案例中大学小学思政课协同创新实践就是一次可复制的、原生态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一次真实体验、真情叙事的合作学习。其一实现了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课程样态;其二建立了跨学段、跨学校的思政课教师互动机制;其三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提高了思政课课堂参与度,增强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

  (本文系“宁波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项目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市实验小学)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