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文娱
富含“阿拉”元素的《宁波组曲》出炉啦!
2021-04-09 08:21:21 稿源: 中国宁波网  

  贾国平在观看宁波交响乐团排练。

  贾国平在中央音乐学院接受记者采访。

  作曲家贾国平和俞峰是相识近30年的知己。上世纪90年代,两人双双拿到德国高等学术交流基金会(DAAD)奖学金赴德留学,从此相交莫逆。

  去年5月14日,当俞峰找到贾国平,希望他为宁波写一套组曲时,贾国平没有犹豫,熬了个通宵,提交出由7个乐章构成的创作设想。引子河姆渡之声、“茫茫云水”甬江、“昂耸太空”甬山、“碧水连天”钱湖、“青山翠满”天童山及东南佛国、“鼓棹扬帆”历史海上丝绸之路与当代北仑港展望、终曲“甬”立潮头。俞峰一看,对呀,这就是我要的东西!

  今晚,新鲜出炉的《宁波组曲》将在国家大剧院奏响,于建党100周年之际在北京发出“宁波之音”。这首由宁波交响乐团演绎的精品力作,正是源于贾国平和俞峰高度信任基础上的合作。

  “考古式”作曲

  看贾国平的创作文本好像读散文,全是一首首诗。

  写甬江,他取材姚燮的《甬江楼示叶元阶》,“茫茫云水看帆去,戢戢风芦与雁猜”;写钱湖,他引用史浩的《游东钱湖》,“行李萧萧一担秋,浪头始得见渔舟”;写天童,他看中“山外青山翠满峰,丛林禅院九州同”。

  虽然有一位宁波籍好友,但在接到邀约前,贾国平对宁波不算熟悉。俞峰指挥过他为苏州交响乐团写的管弦乐《聆籁》,觉得他有为城市赋歌的能力。

  贾国平是学者型作曲家,动笔前习惯做大量的案头工作。为写作《宁波组曲》,他查阅浩瀚的资料,翻诗集找灵感,边听电台音乐边记谱,找地方小调、民歌、戏曲音乐,想尽办法收集各种与宁波本地音乐有关的材料。

  2020年8月4日至8日,贾国平应宁波交响乐团邀请来甬采风,第一天连跑了河姆渡、东钱湖、宁波博物馆、天一阁,第二天去了阿育王寺、雪窦寺、宁海广德寺、慈溪青瓷瓯乐团,行程满满。11月浙江音舞节期间,他再次抵甬,参观了宁波帮博物馆。在那里,贾国平感受到宁波人团结一致的精气神。“这次参观给我很大触动,感觉宁波人有不事宣扬、低调肯干的特质,且合作精神特别强。”反映在《宁波组曲》里,几乎没有一个演奏家独立出现,这也是贾国平暗藏在乐谱里的小心思。

  “我的音乐也是可以考古的,每段旋律都有出处。”调研中,他对余姚的民间舞蹈“犴舞”产生了兴趣,觉得这种非遗舞蹈里保留着河姆渡人的原始基因。他还尝试了用河姆渡骨笛吹出宁波话的音调,将甬剧滩簧调融入交响乐,在中西方音乐之间做了一种巧妙的衔接。

  贾国平说,他喜欢做有根基的音乐,扎根在人文的土壤里,这样音乐才有生命力。

  展现宁波的“声音景观”

  最终定稿的《宁波组曲》从7个乐章取舍为4个乐章,考虑“甬山、甬水”的书写与钱湖指向自然的表达或有重复,保留下来的乐章确定为“河姆渡之声”“钱湖画意”“青山翠满”“鼓棹扬帆”,选择河姆渡是展现历史,选择钱湖是自然视角,佛国元素考虑人文关怀,写宁波港体现当代元素。4个乐章均蕴含丰富的声音景观,体现出鲜明的当代性。

  第一乐章“河姆渡之声”便极具印象派风格。音乐伊始,贾国平使用了许多不常见的乐器去模拟河姆渡的远古之声,比如用贝壳风铃指代海洋特征,用雷板、雨棍模拟风雨声,文明诞生时男耕女织的劳动场面则用器乐的配合呈现。“细细的雨声中交织着歌声,骨笛、陶埙、唢呐中飘忽一抹女生吟唱……”犴舞元素也被引用,用以表现余姚河姆渡先民的祭祀场面。贾国平觉得,这种具有原始特征的民间内容特别重要,能够体现人类内在的奔放与洒脱。

  第二乐章“钱湖画意”分9个小段,是作曲家漫步湖心堤时从钱湖十景中汲取的灵感。这一乐章也是《宁波组曲》中最富抒情性、旋律性、歌唱性的一段,“希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其中穿插了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旋律,贾国平将乐句拉长,使人听起来似曾相识又有所不同。

  第三乐章“青山翠满”是贾国平寄予最多个人感情的段落。接到邀约的时候,正逢他的母亲去世一周年,贾国平素知宁波是一个东南佛国,袅袅佛音有博大、包容、抚慰人心的力量。在“梵天云钟”一段,他用了瓯乐瓷碗、管钟、竖琴,模拟人在云天的效果,创造性地将磬放在定音鼓上,制造出一种梵钟环绕的音效;“群星璀璨”一段,原指宁波院士和名人如繁星点点,贾国平作曲时亦想到“故去的亲人就像群星一样陪伴着我们”,一段融入山歌的吟唱令俞峰在排练时为之感动。贾国平希望,隐含人类共通情感的作曲可以引发更多人的共鸣。

  第四乐章“鼓棹扬帆”则从一声6秒钟的长笛开始,模仿宁波港的晨笛,节奏渐快,象征人类从用桨划船的时代步入蒸汽时代。经象山渔歌号子的涌动,推向最终的群体和鸣,展现当代宁波的速度和力量。

  艺术的“工匠”

  《宁波组曲》总时长36分钟,是贾国平至今写过“最大”的作品。用他自己的话说,“组曲原应是个风俗小品,而最终具有交响规模”。

  这次创作花费了贾国平很长时间。自今年1月中旬起集中写作,到4月4日凌晨1点才最终定稿,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贾国平说,在欧洲,曲谱也叫handwork(手工艺品),自带工匠精神。

  今年清明假期,贾国平特地赴宁波,旁观宁波交响乐团的排练。这是他第一次听到《宁波组曲》被演奏出来,对他来说是非常美妙的经历。最让他感动和欣慰的是,俞峰院长给予他高度的信任和认可,认为这是一部“有品质”的作品。

  “我藏在乐谱里的许多想法都被俞峰洞察,无需言语,就会被加以呈现。两个人体现出一致的审美观,契合度很高。”贾国平说,“这样的合作在我的经历里也是唯一一次。我希望能做精品,而不是应景之作。”

  同时,他也对宁波交响乐团这支年轻的队伍竖起大拇指。“这是一支素养极高、执行力很强的乐团。现在的城市,盖一座大剧院容易,有交响乐团的地方也多,然而放眼全国,真正有品质的乐队不多,体现职业化、专业性,具有凝聚力,肯奋进的更少。”今年的“中国交响乐之春”,带自己的作品参加的队伍并不多,“像《宁波组曲》这样有地方意识和鲜明表达的,我觉得是唯一的一个。”

  人物名片

  贾国平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作曲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91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94年获德国高等学术交流基金会(DAAD)奖学金,留学斯图加特国立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1998年回国继续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

  其创作涉及室内乐、管弦乐、民族管弦乐、舞剧等。曾接受世界多地邀约创作,作品被阿蒂提弦乐四重奏乐团、多伦多新音乐团、德国E-MEX室内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香港中乐团、德意志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曼海姆国家歌剧院交响乐团、墨西哥OFUNAM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交响乐团等世界知名室内乐团和交响乐团在各国演奏。

  宁波晚报记者顾嘉懿文/摄

编辑: 王静秋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富含“阿拉”元素的《宁波组曲》出炉啦!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04-09 08:21:21

  贾国平在观看宁波交响乐团排练。

  贾国平在中央音乐学院接受记者采访。

  作曲家贾国平和俞峰是相识近30年的知己。上世纪90年代,两人双双拿到德国高等学术交流基金会(DAAD)奖学金赴德留学,从此相交莫逆。

  去年5月14日,当俞峰找到贾国平,希望他为宁波写一套组曲时,贾国平没有犹豫,熬了个通宵,提交出由7个乐章构成的创作设想。引子河姆渡之声、“茫茫云水”甬江、“昂耸太空”甬山、“碧水连天”钱湖、“青山翠满”天童山及东南佛国、“鼓棹扬帆”历史海上丝绸之路与当代北仑港展望、终曲“甬”立潮头。俞峰一看,对呀,这就是我要的东西!

  今晚,新鲜出炉的《宁波组曲》将在国家大剧院奏响,于建党100周年之际在北京发出“宁波之音”。这首由宁波交响乐团演绎的精品力作,正是源于贾国平和俞峰高度信任基础上的合作。

  “考古式”作曲

  看贾国平的创作文本好像读散文,全是一首首诗。

  写甬江,他取材姚燮的《甬江楼示叶元阶》,“茫茫云水看帆去,戢戢风芦与雁猜”;写钱湖,他引用史浩的《游东钱湖》,“行李萧萧一担秋,浪头始得见渔舟”;写天童,他看中“山外青山翠满峰,丛林禅院九州同”。

  虽然有一位宁波籍好友,但在接到邀约前,贾国平对宁波不算熟悉。俞峰指挥过他为苏州交响乐团写的管弦乐《聆籁》,觉得他有为城市赋歌的能力。

  贾国平是学者型作曲家,动笔前习惯做大量的案头工作。为写作《宁波组曲》,他查阅浩瀚的资料,翻诗集找灵感,边听电台音乐边记谱,找地方小调、民歌、戏曲音乐,想尽办法收集各种与宁波本地音乐有关的材料。

  2020年8月4日至8日,贾国平应宁波交响乐团邀请来甬采风,第一天连跑了河姆渡、东钱湖、宁波博物馆、天一阁,第二天去了阿育王寺、雪窦寺、宁海广德寺、慈溪青瓷瓯乐团,行程满满。11月浙江音舞节期间,他再次抵甬,参观了宁波帮博物馆。在那里,贾国平感受到宁波人团结一致的精气神。“这次参观给我很大触动,感觉宁波人有不事宣扬、低调肯干的特质,且合作精神特别强。”反映在《宁波组曲》里,几乎没有一个演奏家独立出现,这也是贾国平暗藏在乐谱里的小心思。

  “我的音乐也是可以考古的,每段旋律都有出处。”调研中,他对余姚的民间舞蹈“犴舞”产生了兴趣,觉得这种非遗舞蹈里保留着河姆渡人的原始基因。他还尝试了用河姆渡骨笛吹出宁波话的音调,将甬剧滩簧调融入交响乐,在中西方音乐之间做了一种巧妙的衔接。

  贾国平说,他喜欢做有根基的音乐,扎根在人文的土壤里,这样音乐才有生命力。

  展现宁波的“声音景观”

  最终定稿的《宁波组曲》从7个乐章取舍为4个乐章,考虑“甬山、甬水”的书写与钱湖指向自然的表达或有重复,保留下来的乐章确定为“河姆渡之声”“钱湖画意”“青山翠满”“鼓棹扬帆”,选择河姆渡是展现历史,选择钱湖是自然视角,佛国元素考虑人文关怀,写宁波港体现当代元素。4个乐章均蕴含丰富的声音景观,体现出鲜明的当代性。

  第一乐章“河姆渡之声”便极具印象派风格。音乐伊始,贾国平使用了许多不常见的乐器去模拟河姆渡的远古之声,比如用贝壳风铃指代海洋特征,用雷板、雨棍模拟风雨声,文明诞生时男耕女织的劳动场面则用器乐的配合呈现。“细细的雨声中交织着歌声,骨笛、陶埙、唢呐中飘忽一抹女生吟唱……”犴舞元素也被引用,用以表现余姚河姆渡先民的祭祀场面。贾国平觉得,这种具有原始特征的民间内容特别重要,能够体现人类内在的奔放与洒脱。

  第二乐章“钱湖画意”分9个小段,是作曲家漫步湖心堤时从钱湖十景中汲取的灵感。这一乐章也是《宁波组曲》中最富抒情性、旋律性、歌唱性的一段,“希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其中穿插了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旋律,贾国平将乐句拉长,使人听起来似曾相识又有所不同。

  第三乐章“青山翠满”是贾国平寄予最多个人感情的段落。接到邀约的时候,正逢他的母亲去世一周年,贾国平素知宁波是一个东南佛国,袅袅佛音有博大、包容、抚慰人心的力量。在“梵天云钟”一段,他用了瓯乐瓷碗、管钟、竖琴,模拟人在云天的效果,创造性地将磬放在定音鼓上,制造出一种梵钟环绕的音效;“群星璀璨”一段,原指宁波院士和名人如繁星点点,贾国平作曲时亦想到“故去的亲人就像群星一样陪伴着我们”,一段融入山歌的吟唱令俞峰在排练时为之感动。贾国平希望,隐含人类共通情感的作曲可以引发更多人的共鸣。

  第四乐章“鼓棹扬帆”则从一声6秒钟的长笛开始,模仿宁波港的晨笛,节奏渐快,象征人类从用桨划船的时代步入蒸汽时代。经象山渔歌号子的涌动,推向最终的群体和鸣,展现当代宁波的速度和力量。

  艺术的“工匠”

  《宁波组曲》总时长36分钟,是贾国平至今写过“最大”的作品。用他自己的话说,“组曲原应是个风俗小品,而最终具有交响规模”。

  这次创作花费了贾国平很长时间。自今年1月中旬起集中写作,到4月4日凌晨1点才最终定稿,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贾国平说,在欧洲,曲谱也叫handwork(手工艺品),自带工匠精神。

  今年清明假期,贾国平特地赴宁波,旁观宁波交响乐团的排练。这是他第一次听到《宁波组曲》被演奏出来,对他来说是非常美妙的经历。最让他感动和欣慰的是,俞峰院长给予他高度的信任和认可,认为这是一部“有品质”的作品。

  “我藏在乐谱里的许多想法都被俞峰洞察,无需言语,就会被加以呈现。两个人体现出一致的审美观,契合度很高。”贾国平说,“这样的合作在我的经历里也是唯一一次。我希望能做精品,而不是应景之作。”

  同时,他也对宁波交响乐团这支年轻的队伍竖起大拇指。“这是一支素养极高、执行力很强的乐团。现在的城市,盖一座大剧院容易,有交响乐团的地方也多,然而放眼全国,真正有品质的乐队不多,体现职业化、专业性,具有凝聚力,肯奋进的更少。”今年的“中国交响乐之春”,带自己的作品参加的队伍并不多,“像《宁波组曲》这样有地方意识和鲜明表达的,我觉得是唯一的一个。”

  人物名片

  贾国平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作曲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91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94年获德国高等学术交流基金会(DAAD)奖学金,留学斯图加特国立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1998年回国继续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

  其创作涉及室内乐、管弦乐、民族管弦乐、舞剧等。曾接受世界多地邀约创作,作品被阿蒂提弦乐四重奏乐团、多伦多新音乐团、德国E-MEX室内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香港中乐团、德意志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曼海姆国家歌剧院交响乐团、墨西哥OFUNAM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交响乐团等世界知名室内乐团和交响乐团在各国演奏。

  宁波晚报记者顾嘉懿文/摄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王静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