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 厉晓杭 孙佳丽 陈敏 通讯员 孙勇
三月以来,春雨连绵,让贝母地告别了干旱的冬季。在海曙区章水镇章溪村的贝母地里查看植株长势的海曙区浙贝母协会会长邵将炜,对今年的浙贝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浙贝母是海曙四明山区农民栽种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位列著名的“浙八味”中药材之首。自清康熙年间,章水镇凭借先天优质的土壤、适宜的气候等环境,人工种植浙贝母,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海曙区常年种植浙贝母约有1万余亩,涉及章水镇、鄞江镇、龙观乡等镇乡,从业农户近2万人,是山区农民栽种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海曙区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浙贝之乡”和“原产地注册标记”保护地。
春天,贝母花盛开。
“浙贝母种植对土壤要求较高,宜选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的沙质土壤种植,而章水镇的这片土地正满足这样的要求。”邵将炜介绍。
浙贝母采收期在5月,加工工序一般有采挖、清洗、沥干、鲜切、烘干、筛选等几个重要环节。“浙贝母从种植到加工,都需要有匠心精神,精心培育,才能成就道地药材。”邵将炜说,在种植时期基地全部选用有机肥,加工都采用无硫化工艺,确保药材质量。浙贝母干品亩均产量在220至230千克左右,亩产值约9000元左右。去年,基地完成成品销售340余吨,产值1300多万,较前年395吨略有下滑,主要因为第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后三季度同比都有近10%的增长。
海曙浙贝母种植基地。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初,邵将炜带着自己的小贝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周边的农业大户一起租赁了章溪村闲置农田,打造了“浙贝故里”产业园区,开启了“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这样不仅能为浙贝母种质培养提供环境,还能在农户中推广浙贝母种植。”邵将炜说,今年,海曙区为了振兴浙贝母产业,对建成15亩以上的良种选育繁育基地和种植浙贝母5亩以上的经营主体都给予一定补助。为了提升浙贝母的品质,邵将炜还与省内高校合作,进行种质资源研究保护。
贝母花研究。
作为药食不同源的浙贝母,是中药材的原料,日常用途有局限性。为了保证产业链的可持续性,今年,章水镇“浙贝故里”产业园区与寿全斋中药文化中心开展合作,打造“寿全斋+浙贝故里教育基地”,以“中药材炮制体验馆+种植基地”的形式亮相,实现一二三产融合。预计今年5月,寿全斋中药文化中心落成后,市民们可以了解到悠久的中药文化,还可以亲临美丽的章溪河畔,体验浙贝母种植、收获和加工过程。
“海曙有长久的浙贝母种植历史,要谋求现代发展就得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强链延链补链。”海曙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海曙区以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将浙贝母打造成为具有地方区域优势的药材产业“拳头产品”。为延伸浙贝产业链,促进浙贝增值升值,海曙区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医药龙头企业的对接,提升现有研发水平和实验基地科研能力;与产学研联盟结合,力争在品种改良、药理提升、精深加工方面有所突破。冷干技术的运用令海曙生产的浙贝母深受国内外高端市场欢迎,售价高达每公斤1700元。
成品。
当前,海曙区正在逐渐完善浙贝母产业体系,重点扶持规模化生产、提高组织性程度、引领科技型创新等环节。同时,积极扶持发展本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浙贝母生产经营主体,共建共享产业基地。海曙区有关领导表示:“我们将用农耕文化传承铺就舞台,以科研技术带动发展,充分挖掘浙贝母产业文化,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扎实做好振兴文章,使浙贝母产业真正成为海曙农业的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