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名师带徒”为中医延续薪火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04-16 15:38:00

  中国宁波网记者 陈敏 孙佳丽 厉晓杭

  笔试、面试、拜师。经过激烈的角逐,宁波市中医院肾内科的邢洁以考试第一名的成绩终于如愿成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浙江省名中医王邦才的继承人。邢洁笑着告诉记者,要想成为王老师的学徒,着实不容易,这次王老师按计划招收3名学生,不想报名的有11人之多。“竞争特别激烈,感觉比考大学还难!”

  邢洁参加的是第三轮宁波市名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和她一起得以成功拜师的共有98名中医医师。

  发展中医药事业,建设“中医药强市”,人才是关键。但我市中医药传承培育还不够有力,培养对象有限,培养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医生存在中医思维薄弱、中医技能缺失等问题,同时还存在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短缺、基层人才不足的问题,与全市群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不相匹配。如何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名师带徒”成为一个有效途径。

  2011年起,我市正式启动宁波市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带教项目。就是在全市范围内遴选有丰富、独到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名中医药专家为指导老师,同时选配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经验的中青年业务骨干或基层优秀中医人才培养对象作为学术继承人,采取师承方式进行培养,培养周期为3年。到2020年底,全市已完成两轮“名师带徒”,共培养继承人74名,并开始了第三轮“名师带徒”。

  对于“名师带徒”这一中医师承模式,王邦才医生很是认可。

  其实,王邦才本人就是“名师带徒”的受益者。2008年,经过层层选拔考试,王邦才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对象。王邦才至今还记忆犹新,跟师的三年,每个周四一早他都会自己驱车到上海龙华医院,跟着中医大师王庆其老师坐门诊,将近50岁的他毕恭毕敬地坐在一边抄方。三年的跟师成了王邦才成长路上的关键一环,大师们的成才之道、毕生所悟、临床心得让他受益匪浅。这之后,王邦才先后被评为“宁波市首批名中医”、“浙江省名中医”、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

  2011年,王邦才参与宁波市首轮“名师带徒”,招收了首批3名学生,3年后又招收了5名学生。对于这些学生,王邦才倾囊相授,每次门诊他都会带着这些学生,遇到一些疑难病例,他总是耐心地为学生讲解,该如何着手,该如何厘清思路,让学生们少走了很多弯路。现已成长为宁波市中医院消化科骨干力量的丁佳璐医生感激地说,每次门诊,王老师都会放手让他们这些学生试诊,然后要求他们按中医理、法、方、药,书写门诊病历,每试诊完一个病人,王老师都会像批改作业一样进行修改,并面对面地对学生每次诊疗过程的对错进行分析点评。这种教学方式很快地促进了学生们的成长。

  除了带学生门诊外,带徒期间,王邦才还会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术交流、研讨临床病例,同时带学生下乡义诊,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等。

  名师出高徒,王邦才的学生们没有让他失望。前两轮已出师的8名学生中,有2人被评为“宁波市中青年名中医”,2人入选浙江省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十百千”人才工程省级名中医传承人项目,2入入选宁波市卫生健康青年技术骨干人才培养专项,还有一人入选哈佛医学院全球临床学者科研培训项目。

  这几年,宁波市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但在王邦才看来,迎来春天的宁波中医药事业正面临一道坎,就是中医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欠缺,难以满足老百姓日渐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而要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王邦才认为在依靠学校培养的同时,一定要坚持师承教育这一传统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采访中,王邦才坦言,一些中医学校的教学模式大都是理论教学,如今中医高校的学生,大多只懂医理,几乎没有实践经验,而“师带徒”这一中医传统的培养人才模式,恰好可以弥补学校育人模式的这一缺陷,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结合,一定可以加快中医药人才的成长。

  记者从采访中得知,宁波市中医院已成为浙江中医药大学的人才培养基地,医院现有硕博士研究生培养点,何任班内科教学,而中医全科班的后期临床课程全部放到宁波市中医院开展。4月12日当记者前往该院采访时,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全科班的23名学生正在该院参加理论与临床学习。师承教育提前介入学校教育,改变了原先中医药学校学生重理论缺临床实践的状况,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这一培养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上手特别快。

  据介绍,为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我市在推动在甬高校中医药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的同时,将继续完善名中医和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加大中青年和基层中医医师培养力度。到2025年,全市将建成名中医工作室60个以上,培养市级以上名中医药师100名以上。

“名师带徒”为中医延续薪火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04-16 15:38:00

  中国宁波网记者 陈敏 孙佳丽 厉晓杭

  笔试、面试、拜师。经过激烈的角逐,宁波市中医院肾内科的邢洁以考试第一名的成绩终于如愿成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浙江省名中医王邦才的继承人。邢洁笑着告诉记者,要想成为王老师的学徒,着实不容易,这次王老师按计划招收3名学生,不想报名的有11人之多。“竞争特别激烈,感觉比考大学还难!”

  邢洁参加的是第三轮宁波市名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和她一起得以成功拜师的共有98名中医医师。

  发展中医药事业,建设“中医药强市”,人才是关键。但我市中医药传承培育还不够有力,培养对象有限,培养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医生存在中医思维薄弱、中医技能缺失等问题,同时还存在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短缺、基层人才不足的问题,与全市群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不相匹配。如何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名师带徒”成为一个有效途径。

  2011年起,我市正式启动宁波市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带教项目。就是在全市范围内遴选有丰富、独到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名中医药专家为指导老师,同时选配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经验的中青年业务骨干或基层优秀中医人才培养对象作为学术继承人,采取师承方式进行培养,培养周期为3年。到2020年底,全市已完成两轮“名师带徒”,共培养继承人74名,并开始了第三轮“名师带徒”。

  对于“名师带徒”这一中医师承模式,王邦才医生很是认可。

  其实,王邦才本人就是“名师带徒”的受益者。2008年,经过层层选拔考试,王邦才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对象。王邦才至今还记忆犹新,跟师的三年,每个周四一早他都会自己驱车到上海龙华医院,跟着中医大师王庆其老师坐门诊,将近50岁的他毕恭毕敬地坐在一边抄方。三年的跟师成了王邦才成长路上的关键一环,大师们的成才之道、毕生所悟、临床心得让他受益匪浅。这之后,王邦才先后被评为“宁波市首批名中医”、“浙江省名中医”、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

  2011年,王邦才参与宁波市首轮“名师带徒”,招收了首批3名学生,3年后又招收了5名学生。对于这些学生,王邦才倾囊相授,每次门诊他都会带着这些学生,遇到一些疑难病例,他总是耐心地为学生讲解,该如何着手,该如何厘清思路,让学生们少走了很多弯路。现已成长为宁波市中医院消化科骨干力量的丁佳璐医生感激地说,每次门诊,王老师都会放手让他们这些学生试诊,然后要求他们按中医理、法、方、药,书写门诊病历,每试诊完一个病人,王老师都会像批改作业一样进行修改,并面对面地对学生每次诊疗过程的对错进行分析点评。这种教学方式很快地促进了学生们的成长。

  除了带学生门诊外,带徒期间,王邦才还会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术交流、研讨临床病例,同时带学生下乡义诊,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等。

  名师出高徒,王邦才的学生们没有让他失望。前两轮已出师的8名学生中,有2人被评为“宁波市中青年名中医”,2人入选浙江省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十百千”人才工程省级名中医传承人项目,2入入选宁波市卫生健康青年技术骨干人才培养专项,还有一人入选哈佛医学院全球临床学者科研培训项目。

  这几年,宁波市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但在王邦才看来,迎来春天的宁波中医药事业正面临一道坎,就是中医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欠缺,难以满足老百姓日渐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而要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王邦才认为在依靠学校培养的同时,一定要坚持师承教育这一传统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采访中,王邦才坦言,一些中医学校的教学模式大都是理论教学,如今中医高校的学生,大多只懂医理,几乎没有实践经验,而“师带徒”这一中医传统的培养人才模式,恰好可以弥补学校育人模式的这一缺陷,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结合,一定可以加快中医药人才的成长。

  记者从采访中得知,宁波市中医院已成为浙江中医药大学的人才培养基地,医院现有硕博士研究生培养点,何任班内科教学,而中医全科班的后期临床课程全部放到宁波市中医院开展。4月12日当记者前往该院采访时,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全科班的23名学生正在该院参加理论与临床学习。师承教育提前介入学校教育,改变了原先中医药学校学生重理论缺临床实践的状况,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这一培养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上手特别快。

  据介绍,为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我市在推动在甬高校中医药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的同时,将继续完善名中医和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加大中青年和基层中医医师培养力度。到2025年,全市将建成名中医工作室60个以上,培养市级以上名中医药师100名以上。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