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文娱
回顾宁海科举历史 展示璀璨本土文化
2021-04-30 10:04:39 稿源: 中国宁波网  

    观众在参观展览。通讯员供图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设立科举考试选拔优秀人才的一种方法,延续时间长达1300年。宁海科举人才辈出,这里是“读书种子”方孝孺的家乡,又是“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作者洪迈的出生地,自宋至清,全县一共出了进士176人。

  昨日,为弘扬宁海历史上爱国主义和崇文兴教的精神,助推“读书之城,喜阅宁海”建设,“金榜题名时——科举文献展览”在宁海县图书馆举行,展览分为“书院文化”“科举文化”“科举轶事”等多个单元,向观众多维度展示宁海在科举历史中曾经发生的有趣故事,展示宁海本土文化。

  A 看古代考生从寒窗苦读到金榜题名

  如同亲历了一次“科举”考试

  一楼大厅的“书院文化”板块,集中展出明、清两代宁海地区兴书院、义塾的历史,同时展出了古人的书包“护书”、部分省乡试考题、晚清砚台毛笔连盒、科举器物“指日高升”“读书成名”“连中三元”钱包等数十件实物。通过这些珍贵物件,勾勒了一位古代考生从寒窗苦读到金榜题名的全过程。

  二楼陈列的主题是“科举文化”,按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等级进行分单元展示。记者在现场看到,科举最初级的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分正试、复试两场,考试内容为八股文和帖诗,并默写《圣谕广训》百数十字。考试结果出来后,被录取者是生员,即秀才。

  成了秀才,接下来就要参加乡试。展览展出的清代乡试封条、考试规程以及清光绪戊子(1888)贡生的一卷考册,让观众对乡试有了直观认识。乡试中试就拥有了举人的身份,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举人老爷”正是通过乡试得到的身份认可。

  经过两轮“闯关”,极少部分的读书人将要离开家乡前往京城参加会试。因会试在春天举行,故又称春试或春闱。展览陈列了多份古人的应试考卷,如明代考卷《有攸不为臣东征》、清代榜眼赵晋的试卷等,学子们不仅引经据典,更是写得一手好字,引来观众啧啧称奇。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后,最终的幸运儿将走入皇宫,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试内容是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第一名赐进士及第(状元),第二名赐进士出身(榜眼),第三名赐同进士出身(探花)。此次展出两位状元的考卷,一是明代状元赵秉忠的试卷,另一是清代状元陈冕誊抄的试卷。

  前来参观的观众纷纷感慨,经过这一次的“科举”历程,对科举制度有了全新的认识。

  B 一村二十四进士,唯一武状元……

  宁海科举史上轶事多

  二楼阅览厅展出了宁海科举史上的众多轶事,如第一位进士周弁,字君仪,东岙(今属一市镇)人,北宋嘉祐六年(1061)进士;最后一位进士章梫(qǐn),宁海南乡海游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这部分陈列时间跨度长840多年,176名宁海进士一一进行展示。

  除了严肃的文献记载,本次展览还整理出许多有趣的内容。宁海地区文科举功名最高的进士,是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探花卢原质,字希鲁,田洋卢(今属桑洲镇)人;年龄最大的进士,是竹林(今属前童镇)人王定,字君宝,南宋嘉定元年(1208)考中进士,当年已经52岁,又担任各级官员24年,76岁致仕。回到家乡宁海闲居15年,以91岁高龄谢世,一生经历可谓传奇。

  宁海长街镇西岙村,有1600多年历史。宋时,当地有十六大姓,贤士辈出。据统计,从宋至明,西岙村先后走出过24位进士。

  1992年,由周星驰、吴孟达主演的动作喜剧片《武状元苏乞儿》让武状元一词被观众所津津乐道。宁海历史上就出过一位武状元,根据展出的内容,明嘉靖十四年(1535)宁海南乡海游人章黼(fǔ)高中武进士一甲第一名,即“武状元”,后官居福建都指挥使(正二品)。

  此外,这场展览还将宁海作诗最多的进士、史学成就最高的进士、声望最高的进士等许多有趣的科举轶事一一道来。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热心人士储建国等人的帮助下,一些罕见的科举文化史料面向大众展出,使观众通过目睹古代科举文献、器物,思考古人读书的艰辛与局限。在了解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与不足之处的同时,展示宁海人爱国爱乡、诚信创业、开拓进取、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

  宁波晚报 记者朱立奇

  通讯员林克刚吕晓曙

编辑: 王静秋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回顾宁海科举历史 展示璀璨本土文化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04-30 10:04:39

    观众在参观展览。通讯员供图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设立科举考试选拔优秀人才的一种方法,延续时间长达1300年。宁海科举人才辈出,这里是“读书种子”方孝孺的家乡,又是“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作者洪迈的出生地,自宋至清,全县一共出了进士176人。

  昨日,为弘扬宁海历史上爱国主义和崇文兴教的精神,助推“读书之城,喜阅宁海”建设,“金榜题名时——科举文献展览”在宁海县图书馆举行,展览分为“书院文化”“科举文化”“科举轶事”等多个单元,向观众多维度展示宁海在科举历史中曾经发生的有趣故事,展示宁海本土文化。

  A 看古代考生从寒窗苦读到金榜题名

  如同亲历了一次“科举”考试

  一楼大厅的“书院文化”板块,集中展出明、清两代宁海地区兴书院、义塾的历史,同时展出了古人的书包“护书”、部分省乡试考题、晚清砚台毛笔连盒、科举器物“指日高升”“读书成名”“连中三元”钱包等数十件实物。通过这些珍贵物件,勾勒了一位古代考生从寒窗苦读到金榜题名的全过程。

  二楼陈列的主题是“科举文化”,按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等级进行分单元展示。记者在现场看到,科举最初级的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分正试、复试两场,考试内容为八股文和帖诗,并默写《圣谕广训》百数十字。考试结果出来后,被录取者是生员,即秀才。

  成了秀才,接下来就要参加乡试。展览展出的清代乡试封条、考试规程以及清光绪戊子(1888)贡生的一卷考册,让观众对乡试有了直观认识。乡试中试就拥有了举人的身份,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举人老爷”正是通过乡试得到的身份认可。

  经过两轮“闯关”,极少部分的读书人将要离开家乡前往京城参加会试。因会试在春天举行,故又称春试或春闱。展览陈列了多份古人的应试考卷,如明代考卷《有攸不为臣东征》、清代榜眼赵晋的试卷等,学子们不仅引经据典,更是写得一手好字,引来观众啧啧称奇。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后,最终的幸运儿将走入皇宫,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试内容是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第一名赐进士及第(状元),第二名赐进士出身(榜眼),第三名赐同进士出身(探花)。此次展出两位状元的考卷,一是明代状元赵秉忠的试卷,另一是清代状元陈冕誊抄的试卷。

  前来参观的观众纷纷感慨,经过这一次的“科举”历程,对科举制度有了全新的认识。

  B 一村二十四进士,唯一武状元……

  宁海科举史上轶事多

  二楼阅览厅展出了宁海科举史上的众多轶事,如第一位进士周弁,字君仪,东岙(今属一市镇)人,北宋嘉祐六年(1061)进士;最后一位进士章梫(qǐn),宁海南乡海游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这部分陈列时间跨度长840多年,176名宁海进士一一进行展示。

  除了严肃的文献记载,本次展览还整理出许多有趣的内容。宁海地区文科举功名最高的进士,是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探花卢原质,字希鲁,田洋卢(今属桑洲镇)人;年龄最大的进士,是竹林(今属前童镇)人王定,字君宝,南宋嘉定元年(1208)考中进士,当年已经52岁,又担任各级官员24年,76岁致仕。回到家乡宁海闲居15年,以91岁高龄谢世,一生经历可谓传奇。

  宁海长街镇西岙村,有1600多年历史。宋时,当地有十六大姓,贤士辈出。据统计,从宋至明,西岙村先后走出过24位进士。

  1992年,由周星驰、吴孟达主演的动作喜剧片《武状元苏乞儿》让武状元一词被观众所津津乐道。宁海历史上就出过一位武状元,根据展出的内容,明嘉靖十四年(1535)宁海南乡海游人章黼(fǔ)高中武进士一甲第一名,即“武状元”,后官居福建都指挥使(正二品)。

  此外,这场展览还将宁海作诗最多的进士、史学成就最高的进士、声望最高的进士等许多有趣的科举轶事一一道来。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热心人士储建国等人的帮助下,一些罕见的科举文化史料面向大众展出,使观众通过目睹古代科举文献、器物,思考古人读书的艰辛与局限。在了解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与不足之处的同时,展示宁海人爱国爱乡、诚信创业、开拓进取、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

  宁波晚报 记者朱立奇

  通讯员林克刚吕晓曙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王静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