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体育让生活更健康更美好 宁波的体育事业蒸蒸日上
2021-06-06 07:11:03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甬马

  体育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的体育事业在“十三五”期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体育助发展、惠民生、强创新”,将体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中,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需要,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素养持续提高,竞技体育实力显著增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体育产业规模和质量持续提升,体育现代化蓝图的顶层设计初步完成,在争当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进程中奋力争先,交出了宁波体育的高分报表。

  助发展体育让城市更美好

  运动员“代言”宁波屡创佳绩。“十三五”期间宁波籍运动员在世界级比赛获23枚金牌,亚洲级比赛获17枚金牌,全国级比赛获49枚金牌。其中石智勇、汪顺、李玲、钟齐鑫等老将屡创佳绩,杨倩、林回央、管晨辰、余依婷等新人表现抢眼,邢松、范心怡等运动员在各自领域独领风骚。目前,我市在国家队备战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的运动员有12人,在男子举重等项目上有望摘金夺牌。

  品牌赛事影响力持续提升。近几年宁波每年举办各类国家级以上赛事50项以上,以世界排球联赛为代表的一区县(市)一品牌赛事,以百公里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为代表的“一带一路”系列赛事,以宁波国际马拉松为代表的本地特色赛事体系初步形成。2019年,宁波成功举办亚洲举重锦标赛、首届龙舟世界杯等国家级以上赛事60场,央媒报道200余次,其中上央视新闻联播4次,央视直播(转播)时间37小时。中国宁波一号帆船队连续获得M32帆船世锦赛的冠军和2019世界帆船对抗巡回赛冠军。

  体育产业持续增长。我市体育产业总产值从2016年的319亿元增至2018年的503亿元,年均增速26%,大大高于我市的GDP增速。体育产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99亿元增至2018年的169亿元,年均增速31%,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增至1.51%,高出全省0.21%,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目标。成功入围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创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4个,省级运动休闲小镇4个、省级运动休闲项目(单位、基地、企业等)19个,促进体育消费和“246”新业态形成。建立了重点体育企业名录库,2019年主营业务收入总值300多亿元,其中大丰公司荣登2020年我市制造业企业百强及竞争力企业前三强。

宁波市培养的举重运动员石智勇不负众望,勇夺第三十一届夏季奥运会男子举重69公斤级金牌,为实现我市竞技体育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创造了奇迹。

  惠民生体育让生活更美好

  政策夯实全民健身基础。大力推动《宁波市全民健身条例》立法,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加快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的通知》等重要政策,以“四提升四覆盖”全民健身工程为抓手,全面推动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形成较为健全的具有宁波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场地设施走在全国前列。宁波着力破解“健身去哪儿”难题,走出了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全民健身发展之路,截至2019年底,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3平方米。2018年,宁波出台政策加快体育设施规划建设,在新建小区、公园绿地、街道社区同步配建体育设施,多项指标全国率先。目前全市已有317个新建住宅小区按文件要求配置了室内体育设施,新增体育设施面积约17.1万平方米。近年来我市利用老旧厂房建设体育设施53处,利用桥下空间建设体育设施28处,利用闲置土地建设体育设施121处,总面积67万平方米。宁波奥体中心一期项目的游泳馆、体育馆和综合训练馆,以及宁波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市体育中心综合馆、小球训练中心、水上运动基地、智力运动基地等建成并发挥作用;宁波国际赛道、江北中体SPORTS城等市场主体投资建设的体育场馆设施投入运营。2019年体育公园建设项目首次纳入市民生实事工程,截至目前,全市有各级体育公园74个,面积225.67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我市的全民健身环境,市民对公园体育健身设施配备满意率91.9%。

  活动引领全民健身氛围。每年组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6000余场,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42.0%,国民体质合格率94.2%(全省第一)。2020年积极响应市民在疫情防控期间居家健身需求,深入开展“体育助力防控——云健身”系列活动,发布指导视频和文章3000余篇,惠及1000余万人次。疫情防控等级下降后,及时启动“全民健身季”系列活动,举办美丽乡村健身行、滨海体育嘉年华等活动130余场,参与活动530万人次。

镇海绿轴体育公园

  强创新体育让未来更美好

  创新“社会力量办体育”机制。宁波进一步调动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发展进程,将闲置土地改造成体育场馆。目前,宁波有28个由桥下空间改造成的体育场馆,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乡村区域,以更好解决农村群众“健身去哪儿”问题。镇海区庄市街道万市徐村高架桥下的空间,建设1.3万平方米的“运动长廊”,服务周边7个村的数万居民,羽航体育潘火体育公园、福明体育公园相继落成,成为利用城乡低能空间,“在高架桥下,挖出体育产业的‘金矿’”的示范性案例。2020年10月,宁波首创体育彩票通过和搭把手合作,创新研发体彩搭把手一体机,进一步助力垃圾分类事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和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创新全民健身模式。创建“体育宁波APP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我市体育部门所属27个公共体育场馆的体育数字资源,接入率100%。市民通过手机进行公共体育场馆的实时订场购票、体育消费券领用、赛事培训报名等操作,实现了场馆预定“一次不用跑”及市域范围“健身一码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宁波拥有全省唯一一个市级体工队,宁波体育运动学校、宁波市第二少体校、奉化区少体校等5个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并成功创建16个项目国家队训练基地。宁波体校足球运动员吕孙豪登陆阿根廷河床职业足球俱乐部,成为加入该俱乐部中国第一人。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体育让生活更健康更美好 宁波的体育事业蒸蒸日上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06-06 07:11:03

2018甬马

  体育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的体育事业在“十三五”期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体育助发展、惠民生、强创新”,将体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中,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需要,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素养持续提高,竞技体育实力显著增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体育产业规模和质量持续提升,体育现代化蓝图的顶层设计初步完成,在争当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进程中奋力争先,交出了宁波体育的高分报表。

  助发展体育让城市更美好

  运动员“代言”宁波屡创佳绩。“十三五”期间宁波籍运动员在世界级比赛获23枚金牌,亚洲级比赛获17枚金牌,全国级比赛获49枚金牌。其中石智勇、汪顺、李玲、钟齐鑫等老将屡创佳绩,杨倩、林回央、管晨辰、余依婷等新人表现抢眼,邢松、范心怡等运动员在各自领域独领风骚。目前,我市在国家队备战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的运动员有12人,在男子举重等项目上有望摘金夺牌。

  品牌赛事影响力持续提升。近几年宁波每年举办各类国家级以上赛事50项以上,以世界排球联赛为代表的一区县(市)一品牌赛事,以百公里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为代表的“一带一路”系列赛事,以宁波国际马拉松为代表的本地特色赛事体系初步形成。2019年,宁波成功举办亚洲举重锦标赛、首届龙舟世界杯等国家级以上赛事60场,央媒报道200余次,其中上央视新闻联播4次,央视直播(转播)时间37小时。中国宁波一号帆船队连续获得M32帆船世锦赛的冠军和2019世界帆船对抗巡回赛冠军。

  体育产业持续增长。我市体育产业总产值从2016年的319亿元增至2018年的503亿元,年均增速26%,大大高于我市的GDP增速。体育产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99亿元增至2018年的169亿元,年均增速31%,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增至1.51%,高出全省0.21%,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目标。成功入围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创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4个,省级运动休闲小镇4个、省级运动休闲项目(单位、基地、企业等)19个,促进体育消费和“246”新业态形成。建立了重点体育企业名录库,2019年主营业务收入总值300多亿元,其中大丰公司荣登2020年我市制造业企业百强及竞争力企业前三强。

宁波市培养的举重运动员石智勇不负众望,勇夺第三十一届夏季奥运会男子举重69公斤级金牌,为实现我市竞技体育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创造了奇迹。

  惠民生体育让生活更美好

  政策夯实全民健身基础。大力推动《宁波市全民健身条例》立法,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加快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的通知》等重要政策,以“四提升四覆盖”全民健身工程为抓手,全面推动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形成较为健全的具有宁波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场地设施走在全国前列。宁波着力破解“健身去哪儿”难题,走出了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全民健身发展之路,截至2019年底,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3平方米。2018年,宁波出台政策加快体育设施规划建设,在新建小区、公园绿地、街道社区同步配建体育设施,多项指标全国率先。目前全市已有317个新建住宅小区按文件要求配置了室内体育设施,新增体育设施面积约17.1万平方米。近年来我市利用老旧厂房建设体育设施53处,利用桥下空间建设体育设施28处,利用闲置土地建设体育设施121处,总面积67万平方米。宁波奥体中心一期项目的游泳馆、体育馆和综合训练馆,以及宁波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市体育中心综合馆、小球训练中心、水上运动基地、智力运动基地等建成并发挥作用;宁波国际赛道、江北中体SPORTS城等市场主体投资建设的体育场馆设施投入运营。2019年体育公园建设项目首次纳入市民生实事工程,截至目前,全市有各级体育公园74个,面积225.67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我市的全民健身环境,市民对公园体育健身设施配备满意率91.9%。

  活动引领全民健身氛围。每年组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6000余场,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42.0%,国民体质合格率94.2%(全省第一)。2020年积极响应市民在疫情防控期间居家健身需求,深入开展“体育助力防控——云健身”系列活动,发布指导视频和文章3000余篇,惠及1000余万人次。疫情防控等级下降后,及时启动“全民健身季”系列活动,举办美丽乡村健身行、滨海体育嘉年华等活动130余场,参与活动530万人次。

镇海绿轴体育公园

  强创新体育让未来更美好

  创新“社会力量办体育”机制。宁波进一步调动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发展进程,将闲置土地改造成体育场馆。目前,宁波有28个由桥下空间改造成的体育场馆,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乡村区域,以更好解决农村群众“健身去哪儿”问题。镇海区庄市街道万市徐村高架桥下的空间,建设1.3万平方米的“运动长廊”,服务周边7个村的数万居民,羽航体育潘火体育公园、福明体育公园相继落成,成为利用城乡低能空间,“在高架桥下,挖出体育产业的‘金矿’”的示范性案例。2020年10月,宁波首创体育彩票通过和搭把手合作,创新研发体彩搭把手一体机,进一步助力垃圾分类事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和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创新全民健身模式。创建“体育宁波APP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我市体育部门所属27个公共体育场馆的体育数字资源,接入率100%。市民通过手机进行公共体育场馆的实时订场购票、体育消费券领用、赛事培训报名等操作,实现了场馆预定“一次不用跑”及市域范围“健身一码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宁波拥有全省唯一一个市级体工队,宁波体育运动学校、宁波市第二少体校、奉化区少体校等5个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并成功创建16个项目国家队训练基地。宁波体校足球运动员吕孙豪登陆阿根廷河床职业足球俱乐部,成为加入该俱乐部中国第一人。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