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一问宁波中医药发展:如何推动传统中医与时俱进?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07-12 07:18:00

  【宁网编前语

  今年2月3日开始,中国宁波网、甬派客户端和宁波日报,发挥融合传播优势,推出了加快推动宁波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系列报道——岐黄之光,中医药界人士访谈和宁波中药企业实地探访,到目前已累计发稿近40篇。从今天起本网推出五问宁波中医药发展系列深度报道,聚焦宁波如何乘势而上,加快推进中医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构建以老百姓健康为中心的中医药服务模式,做大做强中成药和中医药大健康服务业,着力锻造本地道地药材,推动生态种植以及大力弘扬地域中医药文化等问题,为振兴中医药,促进健康宁波建设,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中国宁波网记者陈敏 厉晓杭 孙佳丽

  “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我们要抓住机遇,奋发有为,把中华文明宝库的重要资源发掘利用好。”近段时间以来,全市各界,特别是在中医药界人士中,加快宁波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已成为共同心声。在几个月的采访中,记者广泛接触中医界人士,与他们深入交流探讨,普遍觉得只有增强中医自信,不断提高临床疗效,锻造高素质中医师队伍,才能推动中医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为打造“中医药强市”打下重要基础。

  增强自信是中医科学发展的首要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中医要与时俱进,首先要解决人们,特别是中医人对于中医的自信问题。

  采访中,不少中医界人士认为,对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既要看到成绩,更要正视存在的问题。过去也在强调发挥中医优势,但是实际成效不是很大。实事求是讲,前些年中医药发展总体环境还不够优,有的地方和部门对中医药不够重视,缺少长期规划和政策支持,多方面多层级协同推进不够,合力不够强。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与全国的情况一样,目前中医在整个医疗体系中,还是处于弱势,有些地方甚至出现边缘化倾向。在日常医疗中,中医药的参与率、贡献度还不足。中西医协同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同时,由于中医本身存在一些不足,不光社会上一部分人怀疑中医的科学性,一部分中医人对下步中医发展也信心不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国家先后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中医药大会。去年12月以来,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相关意见,召开了全省、全市中医药大会,为我市下一步中医药发展,加快建设“中医药强市”指明了方向。随着中医药大会决策部署的落实,过去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矛盾一定会逐步得到有效解决。

  宁波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良好的现实基础,也是增强中医自信的底气。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从宏观、系统、整体的角度深刻揭示了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自古以来就成为人们治病祛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宁波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历代名医辈出。古有陈藏器、日华子、高武等名家闻世,近有范文虎、陆银华、董廷瑶等享誉杏林,宋氏妇科、陆氏伤科、范氏内科等世家传承。海曙的药行街,历史上因中药行密布而成街,曾是清未民初全国中药材海内外贸易的集散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宁波的中医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期间涌现了钟一棠、张沛虬、王晖、董幼祺等一大批名中医,蜚声省内、国内。

  几千年来,中医药发展形成了一套现实与超前兼具、普济与深入兼备、以“简便廉验”为特点的医疗方法与经验,这些精华就是我们中医的核心竞争力。在深入研究中医典籍同时,还应该学习、继承宁波历代中医名家的中医理论和临床成功经验,切实做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这篇大文章,把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实成果转化为发展中医事业的巨大优势。

  中医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是增强中医自信的有利条件。进入新世纪以来,西方医学加快了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医药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与未来医学发展方向非常一致,西方开始重新审视并日益重视中医药,过去被否认和禁止的针灸、中医等传统医学方法,开始得到承认和重视,被逐步纳入各国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特别是占人类疾病70%的慢性病、老年病及大量疑难杂症,不少是中医的优势和强项所在。中医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即是最好证明。多位中医专家认为,只要把这些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就能为人类造福,使中医能够不断发扬光大。

  临床疗效是中医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医生是治病救人的,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只要能够解决问题,把病看好就好。人们对中医的自信,归根到底要靠疗效支撑。因此,临床疗效可以说是中医的生命。 

  如何围绕提高临床疗效,进一步完善、发展中医的诊断、治疗和验效方法?

(资料图)

  固本强基是前提。中医姓中,离开了中,也就失去了根。全国名中医王晖认为,提高临床疗效必须要传承好中医精华,如整体观、辨证施治、一人一方的个体化治疗等核心理念和方法。王晖50余载临床和教学工作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辨证治疗体系,尤其擅长应用《内经》“气学”理论,并将其升华为“气化之道生命观”和“气病学说”,创立了“调畅脏腑特异气机”“推动机体气化”的治疗方法,在治疗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眩晕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内科疑难杂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中医临床诊治开拓了新思路。

  以开阔的胸怀,开放的姿态,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医师开始借助现代医学检验检测技术诊断疾病验证疗效,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已悄然变为“望闻问切查”。 宁波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周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若仅仅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很难断定一位病人是否得了癌症,也计算不出糖尿病人血糖到底有多少。中医院呼吸科主任中医师、感染科主任洪波认为,通过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可以准确诊断或预判病情,比如目前常见的肺结节患者,传统中医可借助CT等影像诊断,进行早期干预。

(资料图)

  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关系对提高临床疗效非常重要。儿科名家董幼祺认为,学习理解前辈的学术思想精华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后辈来说可以少走弯路,“董氏儿科”就是在传承创新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因为时代在发展,气候在变化,人的体质和疾病谱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许多新的疾病发生以后,就需要后人不断研究分析、总结提高,并形成一套辩证的思路和治疗的法则。

  互联网的蓬勃兴起,新信息革命的到来,跨学科发展等深刻影响着几乎所有领域。现代医学也随之进入精准时代。可以预见,传统中医将来会逐步向以大数据、精准化为特征的现代中医方向走。鄞州区明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治医师张志军,借助数据挖掘技术,按中医诊治的内在规律,对患者信息进行精准分析,摸索出“辨病论治-数据挖掘-对症治疗”三位一体的诊治模式。在对肺结节、肺癌的诊断和治疗中,他将现代医学检测结果运用在中医诊断上,使“辨病论治”就有了扎实的基础。在精准组方上,他对众多文献中大师们处方的中药类别、单味药频次、中药性味归经等进行数据分析,并根据病人的情况随证加减,收到较好效果。

  以治好病为目标,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各自优势,“宜中则中、宜西则西”,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在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张业看来,加强中西医结合本身就是创新课题。他举例说,甲状腺疾病是比较常见的,病人没有明显症状,或者说没有明显提示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实验室指标,但是中医可以利用“治未病”理论,通过辨证、辨体、辨病,给患者带来整体的改善,降低疾病进入临床阶段的几率。

  许多中医界人士表示,中医疗效许多要通过中药来体现。因此要通过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来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现代社会任何科学都必须以证据为基础,而当今中医药发展的难点在于评价、指标的制定和认同。我们的中医药有丰富的养分,有临床应用和历史经验,就差在临床验证中拿出证据。因此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敢于接受现代科技,要利用现代的医学技术和成果讲世界都听得懂的语言,将中医药的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相融合。要借鉴现代循证医学的原理,更好地为中药治病找到证据,并逐步解决规范化、标准化问题。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的,提升中医药竞争力,首要的任务就是实现标准化、数据化,必须改变中医就是老先生“问诊号脉开药汤”的刻板印象,让“望闻问切”有可靠的现代科技支撑,让中药的疗效通过成分、药效、药理、安全性等科学数据来验证。

  人才锻造是中医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

  中医人才是中医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中医传承创新的重要战略资源。推进中医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最终都要依靠人来完成,要以一大批高素质的中医师为支撑,这是根本问题。

(资料图)

  据媒体报道,目前我国西医从业人员数约550万人,而中医只有40万人左右,较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20%。一批50岁以上的中医苦撑危局,有志于中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从宁波来说,中医事业的基础还不够扎实,现有注册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4628人,拥有市中青年以上名中医(药)师189人,其中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0名(包括省国医名师2名),省级名中医10人。至2020年底,每千人口中医类执业医师0.53人,虽然超过国家的0.50要求,但与全省平均0.65的水平还有差距。目前面临中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中医人才缺乏、基层人才不足等问题,与宁波老百姓对中医药健康服务的需求以及建设“中医药强市”的目标不相匹配。

  中医振兴发展,人是关键。“我认为,宁波打造中医药强市,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锻造一支高素质的中医师队伍。” 浙江省人大代表、宁波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卓立甬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宁波该如何锻造一支高素质的中医师队伍?专家们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做好增量文章。这几年,宁波老百姓的中医药服务需求越来越大,但是能够提供规范中医药服务的中医师却严重不足,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高素质的中医师短缺现象严重。因此要加大中医人才招聘、引进力度,以解决中医师总体不足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在甬高校中医药相关学科专业建设,通过重点学科专科建设、重大项目实施等,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和创新型领军人才。

  中医高等院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目前比较普遍地存在中医教育西化、中医思维薄弱、中医技能缺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中医的传承困境,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看中医的效果和感受。另外,教师中对中医经典名著有专长的比较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不够深厚。有的读不懂《黄帝内经》《伤寒论》,毕业后走上医师道路比较艰难。对此,早在几年前,浙江省名中医王邦才就提出,“师带徒”这一中医传统的培养人才模式延伸到中医高等院校,可以弥补学校育人模式的缺陷,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结合,一定可以加快中医药人才的成长。

  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要进一步完善师承教育模式,推进中医药活态传承,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中医人才培养、激励力度,提高现有中医从业者的水平。2011年起,我市正式启动宁波市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带教项目。在全市范围内遴选有丰富、独到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名中医药专家为指导老师,同时选配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经验的中青年业务骨干或基层优秀中医人才培养对象作为学术继承人,采取师承方式进行培养,培养周期为3年。到2020年底,全市已完成两轮“名师带徒”,共培养继承人74名,并开始了第三轮“名师带徒”,这对于提高中医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培养中医人才的规模还需要进一步扩大。

  对此,卓立甬认为,一方面,跟师是中医重要的传承发展方式,但目前名中医带徒仍受到经费限制,宁波需要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培养一位受百姓欢迎的中医师,时间很漫长,若能在西医师的培养过程中加入中医课程,让有志于从事中医的中青年医生能接触到中医,自愿加入中医名师带徒队伍中,或许能大大缩短培养时间。

一问宁波中医药发展:如何推动传统中医与时俱进?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07-12 07:18:00

  【宁网编前语

  今年2月3日开始,中国宁波网、甬派客户端和宁波日报,发挥融合传播优势,推出了加快推动宁波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系列报道——岐黄之光,中医药界人士访谈和宁波中药企业实地探访,到目前已累计发稿近40篇。从今天起本网推出五问宁波中医药发展系列深度报道,聚焦宁波如何乘势而上,加快推进中医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构建以老百姓健康为中心的中医药服务模式,做大做强中成药和中医药大健康服务业,着力锻造本地道地药材,推动生态种植以及大力弘扬地域中医药文化等问题,为振兴中医药,促进健康宁波建设,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中国宁波网记者陈敏 厉晓杭 孙佳丽

  “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我们要抓住机遇,奋发有为,把中华文明宝库的重要资源发掘利用好。”近段时间以来,全市各界,特别是在中医药界人士中,加快宁波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已成为共同心声。在几个月的采访中,记者广泛接触中医界人士,与他们深入交流探讨,普遍觉得只有增强中医自信,不断提高临床疗效,锻造高素质中医师队伍,才能推动中医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为打造“中医药强市”打下重要基础。

  增强自信是中医科学发展的首要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中医要与时俱进,首先要解决人们,特别是中医人对于中医的自信问题。

  采访中,不少中医界人士认为,对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既要看到成绩,更要正视存在的问题。过去也在强调发挥中医优势,但是实际成效不是很大。实事求是讲,前些年中医药发展总体环境还不够优,有的地方和部门对中医药不够重视,缺少长期规划和政策支持,多方面多层级协同推进不够,合力不够强。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与全国的情况一样,目前中医在整个医疗体系中,还是处于弱势,有些地方甚至出现边缘化倾向。在日常医疗中,中医药的参与率、贡献度还不足。中西医协同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同时,由于中医本身存在一些不足,不光社会上一部分人怀疑中医的科学性,一部分中医人对下步中医发展也信心不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国家先后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中医药大会。去年12月以来,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相关意见,召开了全省、全市中医药大会,为我市下一步中医药发展,加快建设“中医药强市”指明了方向。随着中医药大会决策部署的落实,过去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矛盾一定会逐步得到有效解决。

  宁波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良好的现实基础,也是增强中医自信的底气。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从宏观、系统、整体的角度深刻揭示了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自古以来就成为人们治病祛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宁波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历代名医辈出。古有陈藏器、日华子、高武等名家闻世,近有范文虎、陆银华、董廷瑶等享誉杏林,宋氏妇科、陆氏伤科、范氏内科等世家传承。海曙的药行街,历史上因中药行密布而成街,曾是清未民初全国中药材海内外贸易的集散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宁波的中医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期间涌现了钟一棠、张沛虬、王晖、董幼祺等一大批名中医,蜚声省内、国内。

  几千年来,中医药发展形成了一套现实与超前兼具、普济与深入兼备、以“简便廉验”为特点的医疗方法与经验,这些精华就是我们中医的核心竞争力。在深入研究中医典籍同时,还应该学习、继承宁波历代中医名家的中医理论和临床成功经验,切实做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这篇大文章,把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实成果转化为发展中医事业的巨大优势。

  中医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是增强中医自信的有利条件。进入新世纪以来,西方医学加快了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医药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与未来医学发展方向非常一致,西方开始重新审视并日益重视中医药,过去被否认和禁止的针灸、中医等传统医学方法,开始得到承认和重视,被逐步纳入各国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特别是占人类疾病70%的慢性病、老年病及大量疑难杂症,不少是中医的优势和强项所在。中医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即是最好证明。多位中医专家认为,只要把这些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就能为人类造福,使中医能够不断发扬光大。

  临床疗效是中医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医生是治病救人的,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只要能够解决问题,把病看好就好。人们对中医的自信,归根到底要靠疗效支撑。因此,临床疗效可以说是中医的生命。 

  如何围绕提高临床疗效,进一步完善、发展中医的诊断、治疗和验效方法?

(资料图)

  固本强基是前提。中医姓中,离开了中,也就失去了根。全国名中医王晖认为,提高临床疗效必须要传承好中医精华,如整体观、辨证施治、一人一方的个体化治疗等核心理念和方法。王晖50余载临床和教学工作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辨证治疗体系,尤其擅长应用《内经》“气学”理论,并将其升华为“气化之道生命观”和“气病学说”,创立了“调畅脏腑特异气机”“推动机体气化”的治疗方法,在治疗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眩晕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内科疑难杂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中医临床诊治开拓了新思路。

  以开阔的胸怀,开放的姿态,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医师开始借助现代医学检验检测技术诊断疾病验证疗效,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已悄然变为“望闻问切查”。 宁波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周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若仅仅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很难断定一位病人是否得了癌症,也计算不出糖尿病人血糖到底有多少。中医院呼吸科主任中医师、感染科主任洪波认为,通过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可以准确诊断或预判病情,比如目前常见的肺结节患者,传统中医可借助CT等影像诊断,进行早期干预。

(资料图)

  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关系对提高临床疗效非常重要。儿科名家董幼祺认为,学习理解前辈的学术思想精华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后辈来说可以少走弯路,“董氏儿科”就是在传承创新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因为时代在发展,气候在变化,人的体质和疾病谱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许多新的疾病发生以后,就需要后人不断研究分析、总结提高,并形成一套辩证的思路和治疗的法则。

  互联网的蓬勃兴起,新信息革命的到来,跨学科发展等深刻影响着几乎所有领域。现代医学也随之进入精准时代。可以预见,传统中医将来会逐步向以大数据、精准化为特征的现代中医方向走。鄞州区明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治医师张志军,借助数据挖掘技术,按中医诊治的内在规律,对患者信息进行精准分析,摸索出“辨病论治-数据挖掘-对症治疗”三位一体的诊治模式。在对肺结节、肺癌的诊断和治疗中,他将现代医学检测结果运用在中医诊断上,使“辨病论治”就有了扎实的基础。在精准组方上,他对众多文献中大师们处方的中药类别、单味药频次、中药性味归经等进行数据分析,并根据病人的情况随证加减,收到较好效果。

  以治好病为目标,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各自优势,“宜中则中、宜西则西”,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在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张业看来,加强中西医结合本身就是创新课题。他举例说,甲状腺疾病是比较常见的,病人没有明显症状,或者说没有明显提示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实验室指标,但是中医可以利用“治未病”理论,通过辨证、辨体、辨病,给患者带来整体的改善,降低疾病进入临床阶段的几率。

  许多中医界人士表示,中医疗效许多要通过中药来体现。因此要通过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来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现代社会任何科学都必须以证据为基础,而当今中医药发展的难点在于评价、指标的制定和认同。我们的中医药有丰富的养分,有临床应用和历史经验,就差在临床验证中拿出证据。因此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敢于接受现代科技,要利用现代的医学技术和成果讲世界都听得懂的语言,将中医药的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相融合。要借鉴现代循证医学的原理,更好地为中药治病找到证据,并逐步解决规范化、标准化问题。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的,提升中医药竞争力,首要的任务就是实现标准化、数据化,必须改变中医就是老先生“问诊号脉开药汤”的刻板印象,让“望闻问切”有可靠的现代科技支撑,让中药的疗效通过成分、药效、药理、安全性等科学数据来验证。

  人才锻造是中医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

  中医人才是中医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中医传承创新的重要战略资源。推进中医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最终都要依靠人来完成,要以一大批高素质的中医师为支撑,这是根本问题。

(资料图)

  据媒体报道,目前我国西医从业人员数约550万人,而中医只有40万人左右,较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20%。一批50岁以上的中医苦撑危局,有志于中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从宁波来说,中医事业的基础还不够扎实,现有注册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4628人,拥有市中青年以上名中医(药)师189人,其中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0名(包括省国医名师2名),省级名中医10人。至2020年底,每千人口中医类执业医师0.53人,虽然超过国家的0.50要求,但与全省平均0.65的水平还有差距。目前面临中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中医人才缺乏、基层人才不足等问题,与宁波老百姓对中医药健康服务的需求以及建设“中医药强市”的目标不相匹配。

  中医振兴发展,人是关键。“我认为,宁波打造中医药强市,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锻造一支高素质的中医师队伍。” 浙江省人大代表、宁波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卓立甬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宁波该如何锻造一支高素质的中医师队伍?专家们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做好增量文章。这几年,宁波老百姓的中医药服务需求越来越大,但是能够提供规范中医药服务的中医师却严重不足,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高素质的中医师短缺现象严重。因此要加大中医人才招聘、引进力度,以解决中医师总体不足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在甬高校中医药相关学科专业建设,通过重点学科专科建设、重大项目实施等,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和创新型领军人才。

  中医高等院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目前比较普遍地存在中医教育西化、中医思维薄弱、中医技能缺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中医的传承困境,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看中医的效果和感受。另外,教师中对中医经典名著有专长的比较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不够深厚。有的读不懂《黄帝内经》《伤寒论》,毕业后走上医师道路比较艰难。对此,早在几年前,浙江省名中医王邦才就提出,“师带徒”这一中医传统的培养人才模式延伸到中医高等院校,可以弥补学校育人模式的缺陷,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结合,一定可以加快中医药人才的成长。

  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要进一步完善师承教育模式,推进中医药活态传承,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中医人才培养、激励力度,提高现有中医从业者的水平。2011年起,我市正式启动宁波市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带教项目。在全市范围内遴选有丰富、独到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名中医药专家为指导老师,同时选配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经验的中青年业务骨干或基层优秀中医人才培养对象作为学术继承人,采取师承方式进行培养,培养周期为3年。到2020年底,全市已完成两轮“名师带徒”,共培养继承人74名,并开始了第三轮“名师带徒”,这对于提高中医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培养中医人才的规模还需要进一步扩大。

  对此,卓立甬认为,一方面,跟师是中医重要的传承发展方式,但目前名中医带徒仍受到经费限制,宁波需要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培养一位受百姓欢迎的中医师,时间很漫长,若能在西医师的培养过程中加入中医课程,让有志于从事中医的中青年医生能接触到中医,自愿加入中医名师带徒队伍中,或许能大大缩短培养时间。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