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文娱
甬籍画家徐秉皓:泼墨神传故里情
2021-07-20 08:13:42 稿源: 甬派客户端  

  徐秉皓小时候编的画集。

  日前,甬籍画家徐秉皓的弟弟徐秉辉先生来到报社,拿出了他所珍藏的与哥哥一生绘画相关的资料。这位已于2018年作古的宁波籍画家,虽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但他以一生构筑着自己艺术的“乌托邦”,更以眷恋故乡之情,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乡愁之作。

  画画是徐秉皓从小的梦想,在1948年15岁之时,他就制作了当时看来堪称精美的手绘小书《我的画稿》。这本他自认为的童年心血的结晶,汇集了80余幅山水、花草 、人物、走兽以及时事漫画等作品。其中的一幅《东南佛国》图,正是描摹了他眼中的宁波“三佛之地”的景象。谈起编辑这本小书由来,在他这本画稿的编后自序中写道:“伏居家乡,每逢春雨绵绵,绿窗寂寂时,意无所寄,聊裁笺学画……”

  《我的画稿》中的画作《东南佛国》。

  在当时,徐秉皓应是个追求上进的青年。在他就读三一中学和第四中学时,他就在当时的报上发表了时政等新闻插图以及漫画作品了。那时,《宁波时报》《宁波大众》等报刊上经常出现他的画作,如揭露侵华日军罪恶的《庄桥人民的血泪仇》、反映普通百姓爱党心声的《把我们的生产成绩告诉毛主席》以及科普漫画《传播浸种经验》等等。徐秉皓读中学时,正值抗美援朝,这类题材也在他的笔下经常出现。

  发表在《宁波大众》上的新闻漫画作品。

  1953年的夏天,尽管生了一场病,徐秉皓还是毫不令人意外地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也就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他在绘画系,师从的是油画大师黎冰鸿、胡善余、宋钟沅、赵琦等前辈。在一本由华东新华书店出版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上,他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年级、班级和名字

  1958年美院毕业后,徐秉皓并没有走上专业绘画的道路。他被 分配至浙江电影制片厂工作,后赴上海电影制片厂学习电影绘景,曾参与《宝莲灯》《西厢记》等著名影片的美术设计。

  木刻作品《柔石》。

  1961年起,他先后执教于宁波奉化师范学校、宁波镇海中学。尽管做了教师,他对美术创作仍然是一往情深。1978年,在镇海中学执教期间,他与王正均合作,创作了木刻作品《柔石》。刻刀下,左翼作家柔石烈士的神韵生动地展现出来,该作品入选了当时华东六省一市的肖像画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79年7月起,徐秉皓赴上海,任教于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致力于美术史论、园林艺术、旅游美学研究。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他撰写、主编或参与编辑了大量旅游方面的专著,如《旅游美学》《旅馆实用美术》《导游和旅游必读》等书。

  作品《宁波之晨》。

  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徐秉皓创作了大量以宁波风土人情为题材的水彩画作品。像《宁波之晨》,就是江北岸原中马路一带的写生:画作突出江北天主教堂近影,右边是老宁波人熟悉的"老長兴饭店” (现已拆迁),画中一中年男子戴着草帽,领着女孩前行。徐秉皓曾说,这画面中的两人,正是乘上海轮船刚到宁波的他们父女。

  在1986年创作的水彩画《雨巷》中,更是他的记忆中的故居江东五河桥巷。他写道:我的乡愁是一条雨巷,画作是我记忆中的五河桥巷,打着雨伞的是我的母亲的身影”

  <水彩画作品《雨巷》。

  其他的作品如《江北岸》《天封塔》《三江口》《灵桥》等无不洋溢着深厚的爱乡之情。

  也许,对徐秉皓来说,绘画的确是一种生活方式。他说,他一辈子中在电影厂画过布景,在街头画过领袖画和政治宣传画,后来长期当美术教师,兼教语文、历史和地理,是个教书匠。“现实不要求人人都成为风景画家,我的画差不多都在业余时间完成,谈不上是什么画家,但这并不妨碍我对风景画的爱好和创作实践。”

  作品《三江口》。

  的确,徐秉皓的一生安贫乐道,淡泊世俗名利,对绘画痴情不改,用作品精心构筑着自己的艺术“乌托邦”。在晚年,徐秉皓曾抄录过徐渭的一首诗寄寓了他的心境:“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空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作品《天封塔》。

  尽管如此,后来人还是对他作出了中肯的评价。2011年,徐秉皓的画集《寻梦》在天津出版。同是宁波老乡、原天津今晚报的副总编辑陈礼章曾这样评价他的中学同学徐秉皓,他低调做人,不事张扬,宛如城市隐士,与世无争;但画如其人,他的画作特色体现着他的人格魅力,相实无华,真实传情。”

  而评论家陈默认为,徐秉皓是以手中画笔描摹江南水乡风情的西画家中优秀的一位,“他的水彩画都是描绘自己对故乡感受,都是朴实无华的充满真情的诗”。画家王中立也认为,徐秉皓的水彩画都是从平凡的生活提炼出来,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个性,从中可以看出他走过的人生轨迹。

  作品《宁波港(灵桥)》。

  徐秉皓的哥哥徐聘怀,对他的评价更加富有情感。1998年6月,他为徐秉皓的一本画册以作词代序,其最后写道:“烟雨江南,小桥流水,泼墨神传故里情。还何恨,绘新图百幅,伴慰余生。”

  “泼墨神传故里情”,也许正能恰到好处地概括徐秉皓一生的乡愁乡情。

  延伸阅读

  徐秉皓(1933.4-2018.11),字民醒,浙江宁波人。著名画家,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今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擅长水彩画、油画。

  1950-1980年代在全国著名报刊杂志发表作品百余幅。其中素描作品《合作社的晚上》收录于《农村速写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年12月),水彩画作品《春意》发表于《水彩》画刊。

  1980-1990年代在全国各类报纸、刊物发表艺术理论、旅游美学论文及游记、散文等百余篇。

  其水彩画主要以江南水乡和老街巷为主要题材,尤擅长表现江南雨景和夜景。出版有《寻梦·徐秉皓画集》等。

    甬派客户端记者 汤丹文

编辑: 王静秋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甬籍画家徐秉皓:泼墨神传故里情

稿源: 甬派客户端 2021-07-20 08:13:42

  徐秉皓小时候编的画集。

  日前,甬籍画家徐秉皓的弟弟徐秉辉先生来到报社,拿出了他所珍藏的与哥哥一生绘画相关的资料。这位已于2018年作古的宁波籍画家,虽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但他以一生构筑着自己艺术的“乌托邦”,更以眷恋故乡之情,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乡愁之作。

  画画是徐秉皓从小的梦想,在1948年15岁之时,他就制作了当时看来堪称精美的手绘小书《我的画稿》。这本他自认为的童年心血的结晶,汇集了80余幅山水、花草 、人物、走兽以及时事漫画等作品。其中的一幅《东南佛国》图,正是描摹了他眼中的宁波“三佛之地”的景象。谈起编辑这本小书由来,在他这本画稿的编后自序中写道:“伏居家乡,每逢春雨绵绵,绿窗寂寂时,意无所寄,聊裁笺学画……”

  《我的画稿》中的画作《东南佛国》。

  在当时,徐秉皓应是个追求上进的青年。在他就读三一中学和第四中学时,他就在当时的报上发表了时政等新闻插图以及漫画作品了。那时,《宁波时报》《宁波大众》等报刊上经常出现他的画作,如揭露侵华日军罪恶的《庄桥人民的血泪仇》、反映普通百姓爱党心声的《把我们的生产成绩告诉毛主席》以及科普漫画《传播浸种经验》等等。徐秉皓读中学时,正值抗美援朝,这类题材也在他的笔下经常出现。

  发表在《宁波大众》上的新闻漫画作品。

  1953年的夏天,尽管生了一场病,徐秉皓还是毫不令人意外地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也就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他在绘画系,师从的是油画大师黎冰鸿、胡善余、宋钟沅、赵琦等前辈。在一本由华东新华书店出版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上,他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年级、班级和名字

  1958年美院毕业后,徐秉皓并没有走上专业绘画的道路。他被 分配至浙江电影制片厂工作,后赴上海电影制片厂学习电影绘景,曾参与《宝莲灯》《西厢记》等著名影片的美术设计。

  木刻作品《柔石》。

  1961年起,他先后执教于宁波奉化师范学校、宁波镇海中学。尽管做了教师,他对美术创作仍然是一往情深。1978年,在镇海中学执教期间,他与王正均合作,创作了木刻作品《柔石》。刻刀下,左翼作家柔石烈士的神韵生动地展现出来,该作品入选了当时华东六省一市的肖像画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79年7月起,徐秉皓赴上海,任教于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致力于美术史论、园林艺术、旅游美学研究。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他撰写、主编或参与编辑了大量旅游方面的专著,如《旅游美学》《旅馆实用美术》《导游和旅游必读》等书。

  作品《宁波之晨》。

  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徐秉皓创作了大量以宁波风土人情为题材的水彩画作品。像《宁波之晨》,就是江北岸原中马路一带的写生:画作突出江北天主教堂近影,右边是老宁波人熟悉的"老長兴饭店” (现已拆迁),画中一中年男子戴着草帽,领着女孩前行。徐秉皓曾说,这画面中的两人,正是乘上海轮船刚到宁波的他们父女。

  在1986年创作的水彩画《雨巷》中,更是他的记忆中的故居江东五河桥巷。他写道:我的乡愁是一条雨巷,画作是我记忆中的五河桥巷,打着雨伞的是我的母亲的身影”

  <水彩画作品《雨巷》。

  其他的作品如《江北岸》《天封塔》《三江口》《灵桥》等无不洋溢着深厚的爱乡之情。

  也许,对徐秉皓来说,绘画的确是一种生活方式。他说,他一辈子中在电影厂画过布景,在街头画过领袖画和政治宣传画,后来长期当美术教师,兼教语文、历史和地理,是个教书匠。“现实不要求人人都成为风景画家,我的画差不多都在业余时间完成,谈不上是什么画家,但这并不妨碍我对风景画的爱好和创作实践。”

  作品《三江口》。

  的确,徐秉皓的一生安贫乐道,淡泊世俗名利,对绘画痴情不改,用作品精心构筑着自己的艺术“乌托邦”。在晚年,徐秉皓曾抄录过徐渭的一首诗寄寓了他的心境:“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空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作品《天封塔》。

  尽管如此,后来人还是对他作出了中肯的评价。2011年,徐秉皓的画集《寻梦》在天津出版。同是宁波老乡、原天津今晚报的副总编辑陈礼章曾这样评价他的中学同学徐秉皓,他低调做人,不事张扬,宛如城市隐士,与世无争;但画如其人,他的画作特色体现着他的人格魅力,相实无华,真实传情。”

  而评论家陈默认为,徐秉皓是以手中画笔描摹江南水乡风情的西画家中优秀的一位,“他的水彩画都是描绘自己对故乡感受,都是朴实无华的充满真情的诗”。画家王中立也认为,徐秉皓的水彩画都是从平凡的生活提炼出来,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个性,从中可以看出他走过的人生轨迹。

  作品《宁波港(灵桥)》。

  徐秉皓的哥哥徐聘怀,对他的评价更加富有情感。1998年6月,他为徐秉皓的一本画册以作词代序,其最后写道:“烟雨江南,小桥流水,泼墨神传故里情。还何恨,绘新图百幅,伴慰余生。”

  “泼墨神传故里情”,也许正能恰到好处地概括徐秉皓一生的乡愁乡情。

  延伸阅读

  徐秉皓(1933.4-2018.11),字民醒,浙江宁波人。著名画家,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今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擅长水彩画、油画。

  1950-1980年代在全国著名报刊杂志发表作品百余幅。其中素描作品《合作社的晚上》收录于《农村速写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年12月),水彩画作品《春意》发表于《水彩》画刊。

  1980-1990年代在全国各类报纸、刊物发表艺术理论、旅游美学论文及游记、散文等百余篇。

  其水彩画主要以江南水乡和老街巷为主要题材,尤擅长表现江南雨景和夜景。出版有《寻梦·徐秉皓画集》等。

    甬派客户端记者 汤丹文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王静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