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海曙
海曙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
2021-12-24 07:20:4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海曙而言,刚刚过去的5年却是极不平凡的征程。

  5年前,随着宁波城市行政区划的调整,海曙从单一的完全城市化空间,拓展为集中心城区、郊区、山区为一体的城乡共生、山水交融的复合型空间。

  5年来,海曙促融合、谋长远,打基础、蓄能势,抓落实、勇攻坚,听民声、应期盼,强队伍、提作风,实现了空间大重构、资源大重组、人心大聚合,跻身全国百强区行列。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今年预计达到1350亿元、230亿元,比2016年增长33.6%、49.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今年预计达到7.8万元、4.3万元,比2016年增长42.4%、50.3%。

  成绩来之不易,未来催人奋进。在隆重庆祝党的百年华诞、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海曙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对宁波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化“十大系列”,实施“沿江、沿路、沿山”三沿开发,“创新、创意、创质”三创驱动,“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化互融,打响“海曙创造、海曙美好、海曙品质”三大品牌,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

  融合发展锐意进取经济实力更上层楼

  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百年不遇的疫情冲击,海曙坚持融合提升发展,锐意进取、创新实干,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成绩单——

  经济总量迈入千亿级。去年,海曙区生产总值达到1201.2亿元,总量居全省第十三位,仅用全省0.58%左右的陆域面积创造了全省1.86%左右的GDP。今年前三季度,海曙区实现生产总值1001.53亿元,增长11.5%,增速排名全市第一。

  产业转型加快推进。主导产业稳中有进,商贸、金融、纺织服装业规模保持全市前列。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两位数增长。传统产业优化提升成效明显,先后被列入国家消费品“三品”战略示范城市、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和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分行业试点,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服装产业大脑、夜间经济等国家和省级试点积极开展,“亩均论英雄”改革、批发零售业和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得到省政府表彰激励。

  企业梯队加速成长。截至目前,海曙共有规(限)上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739家、1346家,较2017年增加90家、189家。4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500强”、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11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企业入选浙江省“雄鹰行动”培育计划,1家企业获评浙江省“隐形冠军”,20家企业获省级隐形冠军培育企业;3家企业入选2021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

  与亮眼的经济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曙走低的能耗数据:2016年至2020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6.9%,降幅大于全市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2.3%,降幅大于全市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

  高端引领要素集聚创新发展动能澎湃

  近日,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与宁波企业合作开发生产的新技术成果“静脉识别保险柜”亮相,并与市内外10多家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

  工研院作为海曙引进的“高端智力”平台,发挥着强劲的辐射带动作用,落户后成功孵化蓝卓工业互联网、国利网安、中控微电子和芯然科技等多家高科技公司,吸引超4亿元风投资金。同时,引进研发人才超200人,在机器人、传感器、信息技术、5G通信等新兴领域搭建起完整的核心技术研发和管理团队。

  通过高端引领、创新驱动,海曙不断积蓄发展动能。近日,省科协公布2021“科创中国”浙江创新基地和浙江省级试点县(市、区)入选名单,海曙成为宁波唯一入选的浙江省级试点县(市、区)。

  如今,海曙引进了一批质态优、成长性好、爆发力强的项目,集聚了工研院、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宁波市中星中东欧新材料研究院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翠柏里创新街区启动建设,累计新建创新平台25个、集聚高素质人才710名、承担国家级重大技术攻关项目15个、孵化科技型企业3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

  除了创新平台的资源注入,海曙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也让科技创新动能澎湃。《海曙区硬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出台,制定研发投入专项政策、院企技术合作专项政策和人才政策,开展亩均论英雄改革研发强度指标评价,提出产业项目用地前置审核研发投入指标要求……今年前11个月海曙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56.5%,规上企业研发费用增长25.5%,其中工业研发投入强度为2.56%,居全市前列。

  深入实施“栽树工程”,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在“汇海”人才政策体系的牵引下,海曙区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省级领军人才累计30人,“3315系列计划”入选数连续3年蝉联全市第一,人才总量达27.88万人。获评省人才工作考核优秀和市人才工作金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实现“零”的突破。

  多点开花串珠成链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宁波府城隍庙重修开放,望京门遗址公园建成投用,鼓楼沿历史文化街区升级改造工程完工……在宁波建城1200年之际,作为中心城区的海曙,“明州罗城环线”精品线路等4条精品线路、中医药街区等4个特色街区、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产业园等20个亮点工程,正在快马加鞭建设之中。

  以“精特亮”创建为抓手,以东优化、中聚合、西提升为方向,海曙正逐步拉开城乡建设框架。5年来,累计新开工重大项目225个、竣工162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秀水等历史街区改造破题在即,三市里、丁家湾等基本完成拆迁,五江口、中医药特色街区等加快建设,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等建成投用,多点开花、串珠成链的景象加快呈现。

  基础设施补齐补强。5年来,总投资115亿元的机场三期工程投用,总投资70亿元的四明山环线公路启动建设,214省道等建成通车,投入20余亿元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84公里、农村公路大中修153公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建设210公里,成功获评第四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风棚碶泵闸、五江口闸等竣工投用,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实现全覆盖,新改建变电站5座,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成型。

  城乡品质不断提升。积极推动老旧更新、城市建新,一体打造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在城区,加快老小区改造步伐,7.4万余户家庭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实施棚户区改造31万平方米,惠及居民6497户。在乡村,投入资金60亿元持续推进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累计拆除旧房90.6万平方米,建成新村规模179.7万平方米,安置农民近1.7万户,陆续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镇4个、美丽乡村14个和风景线4条,9个乡镇全部完成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达标考核,获评省、市级样板乡镇7个。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今年前三季度,海曙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4.4%,省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优良率均为100%,环境质量达到近年来最优水平,获评省垃圾分类工作优秀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共同富裕扎实推进民生保障全面提质

  在12月1日举行的全市社会救助“物质+服务”现场工作会议上,海曙区“1+8+X”的“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模式备受关注:在5年13.7亿元救助资金基础上,制定涵盖生活服务、照料护理、家庭支持等7大类31个子项的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清单,通过81890智慧救助服务中心1个服务平台、8个主体部门、X个社会力量,链接全区5500余家社会组织、1300余家加盟企业、33万名志愿者,全方位为困难群体提供服务。

  成为全国“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改革试点,率全国之先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获评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省首批无欠薪示范区……民生无小事,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民生领域,海曙一直走在省市前列。如今,在迈向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样板区的征程上,海曙行稳致远,努力在更高水平上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公共服务提质提效。在教育方面,相继成为全国“未来学校”实验区、“中国新样态学校联盟”实验区,组建7大教育集团,新建校园27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1万余个。医疗卫生方面,区中医院迁建等项目投用,新建区级公立综合性医院,新增医疗床位1500余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评价居全省前列。

  社会保障扩面扩容。5年新增就业11.2万人,建成省级高质量就业社区(村)10个,实现创业带动就业1.36万人次。“劳务协作助力对口帮扶地区贫困劳动力就业”案例入选国家级脱贫攻坚典型案例,累计接收对口地区务工人员2300余名,开发爱心岗位1000余个。户籍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全市前列,建成保障性住房超100万平方米。

  文化惠民深入实施。创建全国书香社区2个,建成国家一级图书馆1个;深入实施文化惠民“百川工程”,获评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基本形成“15分钟社会化阅读圈”;多部文艺精品获得全国“群星奖”;完成屠呦呦旧居整修开放、孙传哲纪念馆修缮开放、袁牧之故居修缮工程。

  激发活力和谐发展社会治理创新创优

  在今年台风“烟花”过境的关键时刻,海曙区月湖街道紫薇小区“邻舍家”居民自治服务站高效运转,短短两个小时志愿者就将2400多只爱心粽子送到了受灾较严重的石碶街道冯家村安置点群众手中。

  建立“邻舍家”居民自治服务站,是海曙作为省民政厅第三批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探索实施社区治理“统分沉”改革的生动实践。截至目前,海曙建成区域公共服务中心4个、“邻舍家”小区自治站点48个,真正推动社会治理、服务重心、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社区治理“统分沉”改革案例荣获“全国市域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

  5年来,海曙不断创新创优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着力汇聚基层社会治理力量,激发社会活力,破解治理难题,维护人民群众安全稳定、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实现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优化体制机制,打牢治理基础。开展8项国家级、24项省级改革试点,5个数字化改革应用成为全省示范,投资审批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党政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整合全面完成,涉水管理、应急管理、综合执法等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高质量推进村(社)组织换届选举“三改五”“一肩挑”,164个应换届村、97个应换届社区全面完成换届选举。

  保障安居乐业,维护平安环境。成立全省首家社会企业创业园,打造善集·宁波市公益街,全区社会组织有5400余家,公益创投活动累计资助1216个公益项目,辐射范围超70万人次。建成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点2个,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荣获全国百强,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协商做法入选首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扎实开展“三大攻坚战”,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综合绩效全市第一,刑事发案数、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逐年下降,成为省食品安全区,连续16年被评为省平安区,捧得全省首批“一星平安金鼎”。

  精准抗疫抗台,守护幸福生活。海曙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守望相助,从阻击防控到常态防控,筑牢了枢纽型中心城区抗击疫情的坚固防线。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精神,打赢“利奇马”“烟花”“灿都”等台风防御战,在风雨中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得到提升。

  撰文 陈朝霞 孙勇 供图海曙区全媒体中心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海曙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12-24 07:20:40

  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海曙而言,刚刚过去的5年却是极不平凡的征程。

  5年前,随着宁波城市行政区划的调整,海曙从单一的完全城市化空间,拓展为集中心城区、郊区、山区为一体的城乡共生、山水交融的复合型空间。

  5年来,海曙促融合、谋长远,打基础、蓄能势,抓落实、勇攻坚,听民声、应期盼,强队伍、提作风,实现了空间大重构、资源大重组、人心大聚合,跻身全国百强区行列。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今年预计达到1350亿元、230亿元,比2016年增长33.6%、49.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今年预计达到7.8万元、4.3万元,比2016年增长42.4%、50.3%。

  成绩来之不易,未来催人奋进。在隆重庆祝党的百年华诞、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海曙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对宁波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化“十大系列”,实施“沿江、沿路、沿山”三沿开发,“创新、创意、创质”三创驱动,“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化互融,打响“海曙创造、海曙美好、海曙品质”三大品牌,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

  融合发展锐意进取经济实力更上层楼

  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百年不遇的疫情冲击,海曙坚持融合提升发展,锐意进取、创新实干,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成绩单——

  经济总量迈入千亿级。去年,海曙区生产总值达到1201.2亿元,总量居全省第十三位,仅用全省0.58%左右的陆域面积创造了全省1.86%左右的GDP。今年前三季度,海曙区实现生产总值1001.53亿元,增长11.5%,增速排名全市第一。

  产业转型加快推进。主导产业稳中有进,商贸、金融、纺织服装业规模保持全市前列。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两位数增长。传统产业优化提升成效明显,先后被列入国家消费品“三品”战略示范城市、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和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分行业试点,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服装产业大脑、夜间经济等国家和省级试点积极开展,“亩均论英雄”改革、批发零售业和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得到省政府表彰激励。

  企业梯队加速成长。截至目前,海曙共有规(限)上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739家、1346家,较2017年增加90家、189家。4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500强”、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11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企业入选浙江省“雄鹰行动”培育计划,1家企业获评浙江省“隐形冠军”,20家企业获省级隐形冠军培育企业;3家企业入选2021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

  与亮眼的经济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曙走低的能耗数据:2016年至2020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6.9%,降幅大于全市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2.3%,降幅大于全市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

  高端引领要素集聚创新发展动能澎湃

  近日,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与宁波企业合作开发生产的新技术成果“静脉识别保险柜”亮相,并与市内外10多家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

  工研院作为海曙引进的“高端智力”平台,发挥着强劲的辐射带动作用,落户后成功孵化蓝卓工业互联网、国利网安、中控微电子和芯然科技等多家高科技公司,吸引超4亿元风投资金。同时,引进研发人才超200人,在机器人、传感器、信息技术、5G通信等新兴领域搭建起完整的核心技术研发和管理团队。

  通过高端引领、创新驱动,海曙不断积蓄发展动能。近日,省科协公布2021“科创中国”浙江创新基地和浙江省级试点县(市、区)入选名单,海曙成为宁波唯一入选的浙江省级试点县(市、区)。

  如今,海曙引进了一批质态优、成长性好、爆发力强的项目,集聚了工研院、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宁波市中星中东欧新材料研究院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翠柏里创新街区启动建设,累计新建创新平台25个、集聚高素质人才710名、承担国家级重大技术攻关项目15个、孵化科技型企业3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

  除了创新平台的资源注入,海曙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也让科技创新动能澎湃。《海曙区硬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出台,制定研发投入专项政策、院企技术合作专项政策和人才政策,开展亩均论英雄改革研发强度指标评价,提出产业项目用地前置审核研发投入指标要求……今年前11个月海曙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56.5%,规上企业研发费用增长25.5%,其中工业研发投入强度为2.56%,居全市前列。

  深入实施“栽树工程”,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在“汇海”人才政策体系的牵引下,海曙区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省级领军人才累计30人,“3315系列计划”入选数连续3年蝉联全市第一,人才总量达27.88万人。获评省人才工作考核优秀和市人才工作金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实现“零”的突破。

  多点开花串珠成链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宁波府城隍庙重修开放,望京门遗址公园建成投用,鼓楼沿历史文化街区升级改造工程完工……在宁波建城1200年之际,作为中心城区的海曙,“明州罗城环线”精品线路等4条精品线路、中医药街区等4个特色街区、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产业园等20个亮点工程,正在快马加鞭建设之中。

  以“精特亮”创建为抓手,以东优化、中聚合、西提升为方向,海曙正逐步拉开城乡建设框架。5年来,累计新开工重大项目225个、竣工162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秀水等历史街区改造破题在即,三市里、丁家湾等基本完成拆迁,五江口、中医药特色街区等加快建设,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等建成投用,多点开花、串珠成链的景象加快呈现。

  基础设施补齐补强。5年来,总投资115亿元的机场三期工程投用,总投资70亿元的四明山环线公路启动建设,214省道等建成通车,投入20余亿元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84公里、农村公路大中修153公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建设210公里,成功获评第四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风棚碶泵闸、五江口闸等竣工投用,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实现全覆盖,新改建变电站5座,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成型。

  城乡品质不断提升。积极推动老旧更新、城市建新,一体打造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在城区,加快老小区改造步伐,7.4万余户家庭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实施棚户区改造31万平方米,惠及居民6497户。在乡村,投入资金60亿元持续推进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累计拆除旧房90.6万平方米,建成新村规模179.7万平方米,安置农民近1.7万户,陆续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镇4个、美丽乡村14个和风景线4条,9个乡镇全部完成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达标考核,获评省、市级样板乡镇7个。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今年前三季度,海曙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4.4%,省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优良率均为100%,环境质量达到近年来最优水平,获评省垃圾分类工作优秀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共同富裕扎实推进民生保障全面提质

  在12月1日举行的全市社会救助“物质+服务”现场工作会议上,海曙区“1+8+X”的“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模式备受关注:在5年13.7亿元救助资金基础上,制定涵盖生活服务、照料护理、家庭支持等7大类31个子项的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清单,通过81890智慧救助服务中心1个服务平台、8个主体部门、X个社会力量,链接全区5500余家社会组织、1300余家加盟企业、33万名志愿者,全方位为困难群体提供服务。

  成为全国“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改革试点,率全国之先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获评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省首批无欠薪示范区……民生无小事,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民生领域,海曙一直走在省市前列。如今,在迈向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样板区的征程上,海曙行稳致远,努力在更高水平上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公共服务提质提效。在教育方面,相继成为全国“未来学校”实验区、“中国新样态学校联盟”实验区,组建7大教育集团,新建校园27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1万余个。医疗卫生方面,区中医院迁建等项目投用,新建区级公立综合性医院,新增医疗床位1500余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评价居全省前列。

  社会保障扩面扩容。5年新增就业11.2万人,建成省级高质量就业社区(村)10个,实现创业带动就业1.36万人次。“劳务协作助力对口帮扶地区贫困劳动力就业”案例入选国家级脱贫攻坚典型案例,累计接收对口地区务工人员2300余名,开发爱心岗位1000余个。户籍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全市前列,建成保障性住房超100万平方米。

  文化惠民深入实施。创建全国书香社区2个,建成国家一级图书馆1个;深入实施文化惠民“百川工程”,获评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基本形成“15分钟社会化阅读圈”;多部文艺精品获得全国“群星奖”;完成屠呦呦旧居整修开放、孙传哲纪念馆修缮开放、袁牧之故居修缮工程。

  激发活力和谐发展社会治理创新创优

  在今年台风“烟花”过境的关键时刻,海曙区月湖街道紫薇小区“邻舍家”居民自治服务站高效运转,短短两个小时志愿者就将2400多只爱心粽子送到了受灾较严重的石碶街道冯家村安置点群众手中。

  建立“邻舍家”居民自治服务站,是海曙作为省民政厅第三批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探索实施社区治理“统分沉”改革的生动实践。截至目前,海曙建成区域公共服务中心4个、“邻舍家”小区自治站点48个,真正推动社会治理、服务重心、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社区治理“统分沉”改革案例荣获“全国市域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

  5年来,海曙不断创新创优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着力汇聚基层社会治理力量,激发社会活力,破解治理难题,维护人民群众安全稳定、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实现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优化体制机制,打牢治理基础。开展8项国家级、24项省级改革试点,5个数字化改革应用成为全省示范,投资审批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党政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整合全面完成,涉水管理、应急管理、综合执法等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高质量推进村(社)组织换届选举“三改五”“一肩挑”,164个应换届村、97个应换届社区全面完成换届选举。

  保障安居乐业,维护平安环境。成立全省首家社会企业创业园,打造善集·宁波市公益街,全区社会组织有5400余家,公益创投活动累计资助1216个公益项目,辐射范围超70万人次。建成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点2个,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荣获全国百强,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协商做法入选首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扎实开展“三大攻坚战”,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综合绩效全市第一,刑事发案数、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逐年下降,成为省食品安全区,连续16年被评为省平安区,捧得全省首批“一星平安金鼎”。

  精准抗疫抗台,守护幸福生活。海曙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守望相助,从阻击防控到常态防控,筑牢了枢纽型中心城区抗击疫情的坚固防线。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精神,打赢“利奇马”“烟花”“灿都”等台风防御战,在风雨中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得到提升。

  撰文 陈朝霞 孙勇 供图海曙区全媒体中心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