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镇海
镇海区五里牌社区防疫纪实:4天3夜4466人大转移
2022-01-18 07:27:21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紧急转移 李洁摄

  4天3夜,镇海区蛟川街道五里牌社区及合作社的11位工作人员与前来支援的人们一起,昼夜奋战,安全转移4466人,筑起了一道疫情防扩散、防外溢的壁垒。

  一个多月前,生活在五里牌的人们,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孩童,他们顾全大局,无惧牺牲,在寒冷的深夜告别社区,在阳光铺满大地的时候重返家园;他们与冲锋在一线的逆行者,合力写下了抗疫防疫的壮丽篇章。

  这一切,终将被历史铭记。

  ——题记

  往后的岁月里,面对五里牌的居民们,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丽萍一定会不时回想起2021年12月6日那个下午。4000多名居民排队从前王、河东堰、西港等地出发,缓慢向前行进,一步一步地会聚到位于三坟头网格的小广场上等候核酸检测。从小在这里生活的她,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

  那时的五里牌还是一片市井的喧嚣。2000年,镇海区蛟川街道五里牌村实施“村改居”,社区500个常住人口,和来自四川、安徽、湖南、河南、贵州等地的4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在这个南北不足450米、东西不足317米的弹丸之地。与众多城中村一样,这里的楼房、平房和厂房,高高低低,沿着连会车都要停下等待的街巷排开。每天下班时分,这里车水马龙,电动车喇叭声、炉火上锅铲的碰撞声、小孩子的嬉闹和大人的呵斥声,交织在一起,在喧腾中结束一天的忙碌。

  从所住的港道路301号四楼俯瞰,镇海区实验小学的沈晓宇老师看见港道路边那爿10平方米不到的水果店里,老板一边娴熟地忙着给苹果称重,一边笑嘻嘻地接过钱。同一条街上的达州面馆、水煮鱼、卤味店等餐馆,还有烟杂店里的顾客进进出出。

  然而,预料不到的事情,突然发生了——

  2021年12月6日,宁波市镇海区报告3例新冠核酸检测阳性。

  疫情,不期而至

  6日凌晨4时,五里牌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丽萍就赶到了社区,安排社工们布置点位,准备第一轮核酸检测。五里牌距离第一例新冠检测阳性病例所在的临江小区直线距离840米,情势严峻。

  此时,临江小区已经封控。当天是星期一,从凌晨5时20分接到学校在家待命的通知,直到下午4时59分,沈晓宇仍没有接到到校上课的回复。风险近在咫尺。妈妈想下楼,沈晓宇厉声劝阻:“不要下去!”他从没这么大声和妈妈说过话。比这更急的是,沈晓宇带毕业班,教六年级语文。这下孩子们读书可怎么办?

  位于五里牌社区入口、镇宁东路路南的宁波健升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内,下午4时30分,机床已全部停转。公司负责人章健生赶紧布置,食堂里储备的油米和蔬菜,请大家各自带一些回家。在他手里还有急着交货的订单,“10个批次的大型机械配件,总价有300多万元。”

  住在方兴鞋厂职工宿舍三楼的张朝安来自重庆云阳,来镇海快20年了,从来没有这样担心过。“社区说让居家隔离,听着就难受。”他发现家里还有蔬菜,但是液化气罐里的气已经不多了。天还没亮就去排队做核酸,他是第二名。

  “4人确诊!”

  12月7日下午4时,张丽萍的内心掀起巨大的波澜。第一轮新冠核酸筛查报告出来,五里牌社区发现4例阳性。

  得知确诊名单后,社工周文愣了愣神。第一例和第二例患者是一对夫妻,住在西港网格,而周文正是这个网格的网格长。她清楚地记得,这对夫妻住在一个丁字路口旁,过往人多。

  警铃大响,没有时间发呆了。

  社区已封控,张丽萍赶紧让社工分头封锁阳性病例住所周边,不让其他试图围观的居民靠近,然后配合疾控工作人员做好流调,确诊病例转移治疗。确诊病例在社区的亲朋好友有谁?平时在哪个范围走动?周边邻居有哪些?社工们根据辖区居民底册,结合平日走访了解情况,开始了密集排查。

  随着核酸检测的进一步跟进,又有新的阳性病例出现。

  10个社工一个个成了“陀螺”。一边要组织居民做好日常的核酸检测,一边要劝导居民居家隔离;一边紧急筛查密接者和次密接者,一边配送肉菜、药物,还要每天肩扛50多次液化气罐。

  对社工来说,日行三万步是常态,脚底起泡是“标配”。

  社工们白天身着防护服,为了减少上厕所的频率,几乎不喝水;晚上都是和衣而眠,方便随时起身。所谓的休息,也就是十几分钟眯一会儿。

  12月7日晚,根据前期排查,街道和社区组织对53名密接者和次密接者进行转移,将他们转移到集中隔离点。等到最后一名转运居民登上大巴时,已是8日凌晨。五里牌的居民们发现,张丽萍的嗓子已经发不出声了。

  暂时转移了一批密接者和次密接者,机关干部志愿者、街道干部们陆续进驻社区,形势依然严峻。

  五里牌社区0.14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分布着2700多间老旧平房,条件简陋,大都没有独立卫生间,租住在此的务工人员只能去公共厕所,而公厕正是疫情传播的重要风险点。这样的条件居家隔离,给阻断病毒传播带来了潜在风险。

  12月10日,蛟川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姚晔进驻五里牌社区。他的上一个战场是首例阳性确诊病例所在的临江小区。姚晔理顺临江小区各条线运作机制,确保防疫走上正轨后,马不停蹄地来到这个新战场。

  大转移,势在必行

  12月11日,镇海全区累计新冠病例已达30例。

  当天下午4时,蛟川街道召开紧急会议,传达市、区决定,鉴于五里牌人口密集,达不到防疫居家隔离要求,经过周密考量,最终决定,连夜开展社区人员大转移,在人员离开后,再实行严格的终末消毒。

  四五千人要转移,谈何容易?在社区工作34个年头的胡舜颐,从来没遇到这么严峻的情况。他说,村里的一位老人80多岁了,上一次离开五里牌村,还是解放前逃荒。

  “去哪里啊?去多长时间?”

  “天天吃药的怎么办?”

  “我人可以转移,家里的花花草草、鸡鸭猫狗怎么办?”

  “昨天买的食材,回来坏掉了怎么办?”

  最难的还是那些常年卧病在床的老人们。

  对于沈晓宇来说,转移后的居住条件倒在其次,他放不下毕业班的45个学生。他在五里牌的家中上网课,孩子们刚刚习惯,转移后有网络吗?

  而张丽萍听到转移命令的第一反应则是:“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只要社区居民大转移,就不会出现大范围聚集性的人传人了。

  由于外来人口是常住人口的数倍,2007年夏天,五里牌社区将原先的流动人口分片,划分为前王、西港等6个网格,网格长由社工担任,老党员、志愿者担任网格员,这样网格长、网格员对家家户户的大事小事心里就有个数。

  街道的领导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全部编入6个网格,网格长带队,按照梳理的名单,挨家挨户上门解释、告知转移事宜。

  一名网格长因被封控在临江小区,居委会副主任盛佳峰火速顶上。小喇叭声、敲门声、脚步声……叠在一起,仿佛急行军号令,让五里牌社区上下动了起来。

  接到电话通知,已是晚上8时。这么大规模的转移任务,蛟川派出所所长高红军从警20年还是第一次遇上。

  但是时间已经不允许多想,他紧急指派80名警力,兵分两路,火速前往。60人上门排查、劝导转移,20人维持转移秩序。

  与平时工作不同,大家都穿着防护服,虽然有人后背上写着姓名,但一到晚上,根本看不出来,大家稍微一走远,就认不清谁是谁。这也给转移工作带来极大麻烦。

  “黄阿姐,晚上需要紧急转移。你赶紧去隔壁把老太太叫醒,把贵重物品、生活必需品、身份证收拾好。别忘了把老人的药也带上。对了,戴上口罩,多穿点衣服。还有,手机、充电器之类的也要带着,保持联系!”周文一边赶着路,一边拨通了居民黄桂君的手机。

  听完电话,黄桂君马上起身去敲母亲楼文朵的房门。楼阿姨今年70岁,患有心脏病。老伴前两天已经被转移到隔离点,这让她也有些紧张。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周文事先跟黄桂君打了招呼,让她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有紧急情况先通知她。

  楼阿姨平日里爱较真,经常给社区工作挑刺:“你们这个地没扫干净”“这边的卫生还没搞好”……周文有些担忧,能否顺利说服老人暂时离家。

  “怎么选在大晚上啊?白天走不行吗?”楼阿姨问。

  “情况比较紧急,我们都不希望病毒再传染居民,越快转移就越安全。”周文说。

  出乎她的意料,这次楼阿姨没再多说一句话,由黄桂君搀着出了家门,在夜色中融进了转移的大部队。

  一位96岁的老婆婆隔壁的出租房内有确诊病例,虽然婆婆生活尚能自理,但深夜转移,张丽萍还是有所顾虑。她拨通了老人女儿的电话,说明情况后,女儿同意老人转移。“阿姨,别害怕,临时去外边住几天,吃的住的都有,把药带好,有事情就给我打电话。”张丽萍一边帮老人收拾行李,一边安抚情绪。

  6位网格长,即使最新到岗的,也已在五里牌社区工作三年,网格内九成以上的居民他们都认识、熟悉。得益平时网格工作的细致,从前期的病例到密接、次密接人员结构,到房号房间,拿着底册一户一户核实,为大转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天3夜,转移4466人

  网格长登门后,基本上三两句话就能让居民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争取到大家的积极配合。

  居民们走出家门,由工作人员引导分批次带到主路,然后排着队,到大路口,依次坐上转移的大巴。

  区住房和建设交通局提前对接的80多辆大巴,分批次赶往蛟川,此时的宁镇公路上,30多辆大巴排成了长龙。

  来自宁波外事旅游汽车有限公司的驾驶员冯均江,身着全套防护服,盯着前车的车尾,看不到自己排在第几位,按照调度,一点点地往前移动。

  这不是冯均江第一次参与疫情转运工作。之前,他接过入境人员,也接过国内其他城市过来的旅客,但五里牌社区这样短时间内大规模转移,还是第一次。

  前面的车子开走,轮到他了。居民们在工作人员引导下依次上车。为保持间距,单排座位只坐一人。待人员全部核实,隔离点对接完毕,冯均江关上车门,踩上油门出发。因转移人数多,每辆大巴前往的目的地都不相同,这一晚,他要去的是鄞州区的隔离点。一路上很安静,没有人说话。“我能理解,遇上这样的事,大家都需要时间独自消化。”他说。

  夜间气温只有8摄氏度,居民源源不断地从社区里走出来、上车,全程没有喧哗,甚至没有声响。6天了,张丽萍和社工们一天只睡一个小时,没有在饭点按时吃过一次饭,劳累、饥饿,极大地挑战着大家的生理极限。

  张丽萍在路边,向前看看望不到边的大巴,向后看看原本灯火闪烁的家家户户变成漆黑一片,再看看眼前这样无声的配合,一股热流涌上眼眶,“我们的居民太好了,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

  从12月11日晚到12日凌晨5时,首批2125人转移完毕。

  这一天,又是新一轮核酸检测的日子。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们一夜无眠,立马投入到准备工作中。天啥时候亮的,大家浑然不觉。

  12月12日晚上,第二批次900余人顺利转运完毕。

  此时,社区半数以上的居民已经转移。

  截至12日晚,镇海区报告的44例病例中,五里牌社区已增至11例。

  13日12时,蛟川街道接到上级指令,要将五里牌社区剩余的居民转移出来。会议开到下午2时才做好方案。

  决定是艰难的。

  又要安置这么多人,已经没有太多的资源,工作量是巨大的。但是大家认为,前期已经付出了那么多,今后无论多么难,为了尽快阻断传播链条,再次动员居民们出来,这样才能确保大家的安全。

  12月13日晚上7时20分,沈晓宇接到了转移的通知。8时出门,沈晓宇一阵手忙脚乱,把生活用品打包装到行李箱里,拉上拉锁,又想起来没带上网课的笔记本;再次拉好拉锁,又想起来没带换洗的衣服和剃须刀。

  起初,一些邻居还半信半疑,“大家快出来,去楼下集合了。”听到社工用喇叭喊,看到已经有人陆续下楼,大伙才赶紧回屋收拾东西。

  人与人间隔一米,沈晓宇特地戴了两层口罩,下楼排队的时候,他已经看不到队尾了。

  12月13日晚上,第三批次1400人转移完毕。

  12月14日上午,最后转运33人。这些人群中,有中风瘫痪在床的老人,有腿脚不便靠轮椅行动的老人。

  4天3夜,蛟川街道五里牌社区及合作社的11位工作人员与前来支援的人们一起,昼夜奋战,安全转移4466人,他们分别被送往区内和区外的近60个隔离点。

  五里牌,我们回来了!

  12月13日上午,张丽萍一个人按照之前习惯的路线,又一次“扫街”。她从社区出发,途经三坟头网格到西港网格,再从西港到前王、田中央。此前经过两个晚上的转移,社区留下的居民已不到一半,社区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没有了讲话声,没有了欢笑声,没有了电动车的喇叭声。房子依然是这些房子,一下子空了许多。一种恍如隔世的失落感从张丽萍心底涌起。

  日头升高,张丽萍巡了一圈,从田中央来到了河东堰,抬头一看,竟不由自主地走到了爸妈的家门口。

  父亲78岁,身体还健朗;母亲75岁,患有心脏病,每天要吃药。从6日开始,张丽萍没有跟家里人通过一次电话,亲朋好友发来的微信提示的小“+”号标有1000多条,也没有时间回复,全靠姐姐帮忙照应父母。

  这些天她都没来看过父母,也不知道他们物资缺不缺,药够不够。“作为女儿,我很不称职。”张丽萍远远地站在家门口,任由眼泪流淌。

  天天接触那么多人,张丽萍不敢敲门,她摸出手机,拨通了母亲的电话。

  两位老人赶紧来到门口,走向女儿。

  张丽萍用手制止了他们前进的步伐,让他们与自己保持着两三米的距离。

  “丽萍啊,你辛苦了,你还好吗?吃得怎么样?睡得怎么样?”听到母亲的声音,这些天强忍的泪水再一次汹涌而出。

  她很想告诉双亲,她其实吃得不好,因为吃不下;也睡得不好,因为没有时间躺下。

  10日那天全员检测核酸,瞿亚芳、李秋燕、胡董芸等社区的10位小伙伴跟着她,从凌晨一直忙到第二天中午,都没吃上一口热饭,她感到自己很没用。

  好在有口罩、面屏,可以挡住失控的神情。

  稳住情绪后,张丽萍告诉父母转移注意事项,特别叮嘱母亲带好药。

  “放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丽萍,你是社区领头人,一定要照顾好大家。”母亲反过来安慰她。

  当天晚上,张丽萍在转移队伍中再次见到了父母,简单照面后,她又回到了自己的工作队伍中。

  待转移工作全部结束,张丽萍终于有了久违的踏实感。“大规模转移,最大程度地消除了疫情在社区密集居住区内扩散的可能。”

  姚晔依然没有停下来,撤出五里牌社区后,他又赶往防疫物资仓库建设现场,坐镇下一轮防疫战场。

  12月16日晚,宁波市召开新闻发布会,称镇海区疫情防控工作已取得防扩散、防外溢的阶段性成果。

  12月17日,张丽萍和大部分社工也被转移至集中隔离点。徐瑛等3名社工留了下来,和街道安排的安保人员一起,继续日夜驻守,看护着人去楼空的社区,并配合疾控人员对社区进行全面消杀。

  由于居民们都走得急,很多家中的猫、狗以及圈养的鸡鸭无人照看。留下来的几位社工,除了日常“巡逻”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投喂50多户居民家里的这些小动物。

  有的居民留下了钥匙,社工可以开门取饲料或备用的食物,投喂比较方便。但大部分居民家锁着门,狗散养在院子里。

  陈利定今年56岁,是社工队伍中年纪最大的一位。出门时,他就扛着梯子,爬上爬下,还得小心翼翼避开居民为防盗插在墙头的碎玻璃。

  经过几天的接触,社工顾嘉醇和这些小动物混熟了,戏称自己成了动物饲养员。

  在社区抗疫的这些天,周文的手机每天都有上千条信息和电话,来到隔离点后,周文的手机依然没有停歇,有子女打听父母在隔离点情况的,有隔离点的居民询问隔离期的。周文抽空拨通了黄桂君的电话,想问一下楼阿姨的情况。电话那头,周文清晰地听到老人家对她说了声“谢谢”。

  回想起来,从6日出门,周文就再没见过女儿。丈夫在杭州上班,她只能让父母帮忙照看女儿。上初一的女儿表现得比她想象的要懂事,认真上网课,做作业,和爸妈相约平平安安在2022年相见。

  12月26日上午8时,蛟川街道解封的第二天,健升机械的车间内隆隆声四起,章健生正忙着给60多位工人兄弟核算工资,“生产停工,工资不能耽误。”

  11时,回到五里牌的区实验小学教师沈晓宇,拍了几张港道路的照片,又到风景九园那边的理发店新剪了个头发,准备重返校园,“毕业班的孩子们,久违了。”

  下午,重庆云阳的张朝安结束隔离,从五里牌社区大门下车,大步从铺满阳光的大路迎面走来:“感谢五里牌,感谢蛟川。”

  在社区门口,社工顾嘉醇拿着居民送来的锦旗,兴奋地说:“解封是给我的最好礼物。”

  张丽萍迎着一批批从不同隔离点回来的居民,不停地挥手:“欢迎回来,欢迎回家。”

  最早转移在2021年12月7日深夜,最晚回家在2021年12月31日白天,一言难尽的24个日日夜夜。

  五里牌,我们回来了!这里尽管略显凌乱、嘈杂,可毕竟是我们的家啊。 张文波 袁力波 李洁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镇海区五里牌社区防疫纪实:4天3夜4466人大转移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2-01-18 07:27:21

紧急转移 李洁摄

  4天3夜,镇海区蛟川街道五里牌社区及合作社的11位工作人员与前来支援的人们一起,昼夜奋战,安全转移4466人,筑起了一道疫情防扩散、防外溢的壁垒。

  一个多月前,生活在五里牌的人们,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孩童,他们顾全大局,无惧牺牲,在寒冷的深夜告别社区,在阳光铺满大地的时候重返家园;他们与冲锋在一线的逆行者,合力写下了抗疫防疫的壮丽篇章。

  这一切,终将被历史铭记。

  ——题记

  往后的岁月里,面对五里牌的居民们,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丽萍一定会不时回想起2021年12月6日那个下午。4000多名居民排队从前王、河东堰、西港等地出发,缓慢向前行进,一步一步地会聚到位于三坟头网格的小广场上等候核酸检测。从小在这里生活的她,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

  那时的五里牌还是一片市井的喧嚣。2000年,镇海区蛟川街道五里牌村实施“村改居”,社区500个常住人口,和来自四川、安徽、湖南、河南、贵州等地的4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在这个南北不足450米、东西不足317米的弹丸之地。与众多城中村一样,这里的楼房、平房和厂房,高高低低,沿着连会车都要停下等待的街巷排开。每天下班时分,这里车水马龙,电动车喇叭声、炉火上锅铲的碰撞声、小孩子的嬉闹和大人的呵斥声,交织在一起,在喧腾中结束一天的忙碌。

  从所住的港道路301号四楼俯瞰,镇海区实验小学的沈晓宇老师看见港道路边那爿10平方米不到的水果店里,老板一边娴熟地忙着给苹果称重,一边笑嘻嘻地接过钱。同一条街上的达州面馆、水煮鱼、卤味店等餐馆,还有烟杂店里的顾客进进出出。

  然而,预料不到的事情,突然发生了——

  2021年12月6日,宁波市镇海区报告3例新冠核酸检测阳性。

  疫情,不期而至

  6日凌晨4时,五里牌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丽萍就赶到了社区,安排社工们布置点位,准备第一轮核酸检测。五里牌距离第一例新冠检测阳性病例所在的临江小区直线距离840米,情势严峻。

  此时,临江小区已经封控。当天是星期一,从凌晨5时20分接到学校在家待命的通知,直到下午4时59分,沈晓宇仍没有接到到校上课的回复。风险近在咫尺。妈妈想下楼,沈晓宇厉声劝阻:“不要下去!”他从没这么大声和妈妈说过话。比这更急的是,沈晓宇带毕业班,教六年级语文。这下孩子们读书可怎么办?

  位于五里牌社区入口、镇宁东路路南的宁波健升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内,下午4时30分,机床已全部停转。公司负责人章健生赶紧布置,食堂里储备的油米和蔬菜,请大家各自带一些回家。在他手里还有急着交货的订单,“10个批次的大型机械配件,总价有300多万元。”

  住在方兴鞋厂职工宿舍三楼的张朝安来自重庆云阳,来镇海快20年了,从来没有这样担心过。“社区说让居家隔离,听着就难受。”他发现家里还有蔬菜,但是液化气罐里的气已经不多了。天还没亮就去排队做核酸,他是第二名。

  “4人确诊!”

  12月7日下午4时,张丽萍的内心掀起巨大的波澜。第一轮新冠核酸筛查报告出来,五里牌社区发现4例阳性。

  得知确诊名单后,社工周文愣了愣神。第一例和第二例患者是一对夫妻,住在西港网格,而周文正是这个网格的网格长。她清楚地记得,这对夫妻住在一个丁字路口旁,过往人多。

  警铃大响,没有时间发呆了。

  社区已封控,张丽萍赶紧让社工分头封锁阳性病例住所周边,不让其他试图围观的居民靠近,然后配合疾控工作人员做好流调,确诊病例转移治疗。确诊病例在社区的亲朋好友有谁?平时在哪个范围走动?周边邻居有哪些?社工们根据辖区居民底册,结合平日走访了解情况,开始了密集排查。

  随着核酸检测的进一步跟进,又有新的阳性病例出现。

  10个社工一个个成了“陀螺”。一边要组织居民做好日常的核酸检测,一边要劝导居民居家隔离;一边紧急筛查密接者和次密接者,一边配送肉菜、药物,还要每天肩扛50多次液化气罐。

  对社工来说,日行三万步是常态,脚底起泡是“标配”。

  社工们白天身着防护服,为了减少上厕所的频率,几乎不喝水;晚上都是和衣而眠,方便随时起身。所谓的休息,也就是十几分钟眯一会儿。

  12月7日晚,根据前期排查,街道和社区组织对53名密接者和次密接者进行转移,将他们转移到集中隔离点。等到最后一名转运居民登上大巴时,已是8日凌晨。五里牌的居民们发现,张丽萍的嗓子已经发不出声了。

  暂时转移了一批密接者和次密接者,机关干部志愿者、街道干部们陆续进驻社区,形势依然严峻。

  五里牌社区0.14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分布着2700多间老旧平房,条件简陋,大都没有独立卫生间,租住在此的务工人员只能去公共厕所,而公厕正是疫情传播的重要风险点。这样的条件居家隔离,给阻断病毒传播带来了潜在风险。

  12月10日,蛟川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姚晔进驻五里牌社区。他的上一个战场是首例阳性确诊病例所在的临江小区。姚晔理顺临江小区各条线运作机制,确保防疫走上正轨后,马不停蹄地来到这个新战场。

  大转移,势在必行

  12月11日,镇海全区累计新冠病例已达30例。

  当天下午4时,蛟川街道召开紧急会议,传达市、区决定,鉴于五里牌人口密集,达不到防疫居家隔离要求,经过周密考量,最终决定,连夜开展社区人员大转移,在人员离开后,再实行严格的终末消毒。

  四五千人要转移,谈何容易?在社区工作34个年头的胡舜颐,从来没遇到这么严峻的情况。他说,村里的一位老人80多岁了,上一次离开五里牌村,还是解放前逃荒。

  “去哪里啊?去多长时间?”

  “天天吃药的怎么办?”

  “我人可以转移,家里的花花草草、鸡鸭猫狗怎么办?”

  “昨天买的食材,回来坏掉了怎么办?”

  最难的还是那些常年卧病在床的老人们。

  对于沈晓宇来说,转移后的居住条件倒在其次,他放不下毕业班的45个学生。他在五里牌的家中上网课,孩子们刚刚习惯,转移后有网络吗?

  而张丽萍听到转移命令的第一反应则是:“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只要社区居民大转移,就不会出现大范围聚集性的人传人了。

  由于外来人口是常住人口的数倍,2007年夏天,五里牌社区将原先的流动人口分片,划分为前王、西港等6个网格,网格长由社工担任,老党员、志愿者担任网格员,这样网格长、网格员对家家户户的大事小事心里就有个数。

  街道的领导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全部编入6个网格,网格长带队,按照梳理的名单,挨家挨户上门解释、告知转移事宜。

  一名网格长因被封控在临江小区,居委会副主任盛佳峰火速顶上。小喇叭声、敲门声、脚步声……叠在一起,仿佛急行军号令,让五里牌社区上下动了起来。

  接到电话通知,已是晚上8时。这么大规模的转移任务,蛟川派出所所长高红军从警20年还是第一次遇上。

  但是时间已经不允许多想,他紧急指派80名警力,兵分两路,火速前往。60人上门排查、劝导转移,20人维持转移秩序。

  与平时工作不同,大家都穿着防护服,虽然有人后背上写着姓名,但一到晚上,根本看不出来,大家稍微一走远,就认不清谁是谁。这也给转移工作带来极大麻烦。

  “黄阿姐,晚上需要紧急转移。你赶紧去隔壁把老太太叫醒,把贵重物品、生活必需品、身份证收拾好。别忘了把老人的药也带上。对了,戴上口罩,多穿点衣服。还有,手机、充电器之类的也要带着,保持联系!”周文一边赶着路,一边拨通了居民黄桂君的手机。

  听完电话,黄桂君马上起身去敲母亲楼文朵的房门。楼阿姨今年70岁,患有心脏病。老伴前两天已经被转移到隔离点,这让她也有些紧张。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周文事先跟黄桂君打了招呼,让她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有紧急情况先通知她。

  楼阿姨平日里爱较真,经常给社区工作挑刺:“你们这个地没扫干净”“这边的卫生还没搞好”……周文有些担忧,能否顺利说服老人暂时离家。

  “怎么选在大晚上啊?白天走不行吗?”楼阿姨问。

  “情况比较紧急,我们都不希望病毒再传染居民,越快转移就越安全。”周文说。

  出乎她的意料,这次楼阿姨没再多说一句话,由黄桂君搀着出了家门,在夜色中融进了转移的大部队。

  一位96岁的老婆婆隔壁的出租房内有确诊病例,虽然婆婆生活尚能自理,但深夜转移,张丽萍还是有所顾虑。她拨通了老人女儿的电话,说明情况后,女儿同意老人转移。“阿姨,别害怕,临时去外边住几天,吃的住的都有,把药带好,有事情就给我打电话。”张丽萍一边帮老人收拾行李,一边安抚情绪。

  6位网格长,即使最新到岗的,也已在五里牌社区工作三年,网格内九成以上的居民他们都认识、熟悉。得益平时网格工作的细致,从前期的病例到密接、次密接人员结构,到房号房间,拿着底册一户一户核实,为大转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天3夜,转移4466人

  网格长登门后,基本上三两句话就能让居民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争取到大家的积极配合。

  居民们走出家门,由工作人员引导分批次带到主路,然后排着队,到大路口,依次坐上转移的大巴。

  区住房和建设交通局提前对接的80多辆大巴,分批次赶往蛟川,此时的宁镇公路上,30多辆大巴排成了长龙。

  来自宁波外事旅游汽车有限公司的驾驶员冯均江,身着全套防护服,盯着前车的车尾,看不到自己排在第几位,按照调度,一点点地往前移动。

  这不是冯均江第一次参与疫情转运工作。之前,他接过入境人员,也接过国内其他城市过来的旅客,但五里牌社区这样短时间内大规模转移,还是第一次。

  前面的车子开走,轮到他了。居民们在工作人员引导下依次上车。为保持间距,单排座位只坐一人。待人员全部核实,隔离点对接完毕,冯均江关上车门,踩上油门出发。因转移人数多,每辆大巴前往的目的地都不相同,这一晚,他要去的是鄞州区的隔离点。一路上很安静,没有人说话。“我能理解,遇上这样的事,大家都需要时间独自消化。”他说。

  夜间气温只有8摄氏度,居民源源不断地从社区里走出来、上车,全程没有喧哗,甚至没有声响。6天了,张丽萍和社工们一天只睡一个小时,没有在饭点按时吃过一次饭,劳累、饥饿,极大地挑战着大家的生理极限。

  张丽萍在路边,向前看看望不到边的大巴,向后看看原本灯火闪烁的家家户户变成漆黑一片,再看看眼前这样无声的配合,一股热流涌上眼眶,“我们的居民太好了,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

  从12月11日晚到12日凌晨5时,首批2125人转移完毕。

  这一天,又是新一轮核酸检测的日子。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们一夜无眠,立马投入到准备工作中。天啥时候亮的,大家浑然不觉。

  12月12日晚上,第二批次900余人顺利转运完毕。

  此时,社区半数以上的居民已经转移。

  截至12日晚,镇海区报告的44例病例中,五里牌社区已增至11例。

  13日12时,蛟川街道接到上级指令,要将五里牌社区剩余的居民转移出来。会议开到下午2时才做好方案。

  决定是艰难的。

  又要安置这么多人,已经没有太多的资源,工作量是巨大的。但是大家认为,前期已经付出了那么多,今后无论多么难,为了尽快阻断传播链条,再次动员居民们出来,这样才能确保大家的安全。

  12月13日晚上7时20分,沈晓宇接到了转移的通知。8时出门,沈晓宇一阵手忙脚乱,把生活用品打包装到行李箱里,拉上拉锁,又想起来没带上网课的笔记本;再次拉好拉锁,又想起来没带换洗的衣服和剃须刀。

  起初,一些邻居还半信半疑,“大家快出来,去楼下集合了。”听到社工用喇叭喊,看到已经有人陆续下楼,大伙才赶紧回屋收拾东西。

  人与人间隔一米,沈晓宇特地戴了两层口罩,下楼排队的时候,他已经看不到队尾了。

  12月13日晚上,第三批次1400人转移完毕。

  12月14日上午,最后转运33人。这些人群中,有中风瘫痪在床的老人,有腿脚不便靠轮椅行动的老人。

  4天3夜,蛟川街道五里牌社区及合作社的11位工作人员与前来支援的人们一起,昼夜奋战,安全转移4466人,他们分别被送往区内和区外的近60个隔离点。

  五里牌,我们回来了!

  12月13日上午,张丽萍一个人按照之前习惯的路线,又一次“扫街”。她从社区出发,途经三坟头网格到西港网格,再从西港到前王、田中央。此前经过两个晚上的转移,社区留下的居民已不到一半,社区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没有了讲话声,没有了欢笑声,没有了电动车的喇叭声。房子依然是这些房子,一下子空了许多。一种恍如隔世的失落感从张丽萍心底涌起。

  日头升高,张丽萍巡了一圈,从田中央来到了河东堰,抬头一看,竟不由自主地走到了爸妈的家门口。

  父亲78岁,身体还健朗;母亲75岁,患有心脏病,每天要吃药。从6日开始,张丽萍没有跟家里人通过一次电话,亲朋好友发来的微信提示的小“+”号标有1000多条,也没有时间回复,全靠姐姐帮忙照应父母。

  这些天她都没来看过父母,也不知道他们物资缺不缺,药够不够。“作为女儿,我很不称职。”张丽萍远远地站在家门口,任由眼泪流淌。

  天天接触那么多人,张丽萍不敢敲门,她摸出手机,拨通了母亲的电话。

  两位老人赶紧来到门口,走向女儿。

  张丽萍用手制止了他们前进的步伐,让他们与自己保持着两三米的距离。

  “丽萍啊,你辛苦了,你还好吗?吃得怎么样?睡得怎么样?”听到母亲的声音,这些天强忍的泪水再一次汹涌而出。

  她很想告诉双亲,她其实吃得不好,因为吃不下;也睡得不好,因为没有时间躺下。

  10日那天全员检测核酸,瞿亚芳、李秋燕、胡董芸等社区的10位小伙伴跟着她,从凌晨一直忙到第二天中午,都没吃上一口热饭,她感到自己很没用。

  好在有口罩、面屏,可以挡住失控的神情。

  稳住情绪后,张丽萍告诉父母转移注意事项,特别叮嘱母亲带好药。

  “放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丽萍,你是社区领头人,一定要照顾好大家。”母亲反过来安慰她。

  当天晚上,张丽萍在转移队伍中再次见到了父母,简单照面后,她又回到了自己的工作队伍中。

  待转移工作全部结束,张丽萍终于有了久违的踏实感。“大规模转移,最大程度地消除了疫情在社区密集居住区内扩散的可能。”

  姚晔依然没有停下来,撤出五里牌社区后,他又赶往防疫物资仓库建设现场,坐镇下一轮防疫战场。

  12月16日晚,宁波市召开新闻发布会,称镇海区疫情防控工作已取得防扩散、防外溢的阶段性成果。

  12月17日,张丽萍和大部分社工也被转移至集中隔离点。徐瑛等3名社工留了下来,和街道安排的安保人员一起,继续日夜驻守,看护着人去楼空的社区,并配合疾控人员对社区进行全面消杀。

  由于居民们都走得急,很多家中的猫、狗以及圈养的鸡鸭无人照看。留下来的几位社工,除了日常“巡逻”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投喂50多户居民家里的这些小动物。

  有的居民留下了钥匙,社工可以开门取饲料或备用的食物,投喂比较方便。但大部分居民家锁着门,狗散养在院子里。

  陈利定今年56岁,是社工队伍中年纪最大的一位。出门时,他就扛着梯子,爬上爬下,还得小心翼翼避开居民为防盗插在墙头的碎玻璃。

  经过几天的接触,社工顾嘉醇和这些小动物混熟了,戏称自己成了动物饲养员。

  在社区抗疫的这些天,周文的手机每天都有上千条信息和电话,来到隔离点后,周文的手机依然没有停歇,有子女打听父母在隔离点情况的,有隔离点的居民询问隔离期的。周文抽空拨通了黄桂君的电话,想问一下楼阿姨的情况。电话那头,周文清晰地听到老人家对她说了声“谢谢”。

  回想起来,从6日出门,周文就再没见过女儿。丈夫在杭州上班,她只能让父母帮忙照看女儿。上初一的女儿表现得比她想象的要懂事,认真上网课,做作业,和爸妈相约平平安安在2022年相见。

  12月26日上午8时,蛟川街道解封的第二天,健升机械的车间内隆隆声四起,章健生正忙着给60多位工人兄弟核算工资,“生产停工,工资不能耽误。”

  11时,回到五里牌的区实验小学教师沈晓宇,拍了几张港道路的照片,又到风景九园那边的理发店新剪了个头发,准备重返校园,“毕业班的孩子们,久违了。”

  下午,重庆云阳的张朝安结束隔离,从五里牌社区大门下车,大步从铺满阳光的大路迎面走来:“感谢五里牌,感谢蛟川。”

  在社区门口,社工顾嘉醇拿着居民送来的锦旗,兴奋地说:“解封是给我的最好礼物。”

  张丽萍迎着一批批从不同隔离点回来的居民,不停地挥手:“欢迎回来,欢迎回家。”

  最早转移在2021年12月7日深夜,最晚回家在2021年12月31日白天,一言难尽的24个日日夜夜。

  五里牌,我们回来了!这里尽管略显凌乱、嘈杂,可毕竟是我们的家啊。 张文波 袁力波 李洁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