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宁波“白衣天使”有个心愿:疫情过后医患关系能够持续向好
2023-03-30 07:09: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李惠利医院一护士在防护罩上的提醒令人感动。

过去三年,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无数医护人员挺身而出,以白衣为“战袍”,殊死拼搏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为守护百姓的生命底线,是儿女也是父母的他们,有的星夜逆行驰援各地;有的夫妻并肩战斗;有的一次次推迟婚期;有的连续工作40个小时,晕倒在岗位上。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绝大多数医护人员被感染了,但是为了抢救患者,发烧近40℃的他们依然坚守岗位……

他们的行为,赢得了患者的感动和感恩。原本令整个社会感到忧虑和焦灼的医患关系,呈现出相互理解、高度协调、和谐友好的良性转化趋势。许多医生感慨:“20年前和谐的医患关系又回来了。”

今天是国际医师节,在近日的采访中,医护人员表达了共同的心愿:疫情过后,医患关系能够持续向好。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医生观察患者病情。

“白衣战士”用生命守护生命

去年年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激增,宁波各大医院人满为患。全市55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设24小时发热门诊,143家基层医疗机构共开出900多间发热诊室。去年12月22日,我市各大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人数迎来最高峰,达到58815人次。

与此同时,医护人员被感染人数越来越多,各大医疗机构每个科室都不同程度减员,在岗医护人员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确保各项医疗救治工作有序开展,全力保障市民就医需求,“白衣战士”再一次冲锋在前,他们顶班加班、守望相助,不少医护人员病倒后仍坚持居家办公,症状消失后立即复岗。

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鄞州人民医院)感染科医生张波一边打着点滴,一边参与抢救病人;宁波市第二医院急诊科医生朱雷雷来上夜班时刚刚退了烧,怕撑不到天亮,便去挂了激素针,硬是撑完了一个通宵;宁海县第二医院急诊科医生陈海滨连续工作40个小时,直至晕倒在岗位上;余姚市人民医院医生杨晶一边抱着氧气袋吸氧,一边指挥抢救病人……坚守的背后,是一个个令人泪目的瞬间。

沈芝红是鄞州二院感染科主任,负责隔离病房和发热门诊。去年12月27日晚上8时许,当记者联系上沈芝红时,她已经连续半个月没有休息,每天12小时连轴转。

“早上8点开始查房,一般要到下午两三点才能结束,然后迅速扒拉几口午饭补充体力。”沈芝红坦言,一天下来,她大概要接听上百个电话,其中会诊电话就有五六十个。这些电话,要么是请她评估发热门诊患者是否需要收治入院,要么是请她参与其他病区合并新冠阳性患者诊疗方案的讨论,她都一一耐心作答。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郑文渊是科室里较早被感染的,去年12月21日,他终于转阴,但严重咳嗽、剧烈头痛、“刀片嗓”等症状依旧。当晚11点多,4名心梗患者接连被送到方桥院区,而当时科室里三分之二的医护人员“阳”了。“能不能坚持?”接到电话的郑文渊立马往医院赶。这一晚,他接连动了几台手术,直到第二天清晨6点才下班。

在那段非常时期,各大医疗机构的隔离病房、发热门诊、急救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等多个科室迎来了就诊高峰,患者数量较平时大幅增长。面对骤然增加的就诊压力和医护人员陆续感染的现状,千千万万个“白衣战士”冲向与病毒厮杀的最前线。一个倒下了,另一个接过来;高烧刚刚退下,便急急返回岗位;怕来来回回浪费时间,就在值班室小憩一下,第二天一早继续投入战斗……不是他们不会疲惫,也不是他们不怕病毒,就像沈芝红在接受采访时说的,“因为病人需要我们!”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护士查看患者情况。

患难见真情 医患距离明显拉近

患难见真情!一场疫情,让我们见证了迷雾泥泞,也让我们见证了爱与担当。抗击疫情期间,那些暖心的瞬间,那些感人的故事,将永远刻在我们心里。

采访中,有市民感动地说,以前对医生这个行业不是很了解,甚至对他们有些误解,但是经过这次疫情,让我真切感受到什么叫医者仁心。

“疫情过后,患者跟医护的距离明显拉近了!”有医生笑着说。

采访中,有医生告诉记者,疫情高峰期,自己连续几天带病坐诊,有一天,一名病人临走时居然向她鞠了一躬,并希望她保重身体。“那一刻,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北仑区第二人民医院中药房主任叶宁记得,疫情最严重时,中药房的工作人员接二连三倒下,8个人最终只有她一人撑着。接单、审方、调剂、核对、发药……连续几天,叶宁一个人做着原先四五个人的活,速度、效率自然跟不上。可让她感动的是,病人都很耐心地等待,还安慰她说:“慢慢来,不着急!”

鄞州区中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童华亚对此感同身受。疫情防控期间,很多基层医疗机构难以维系正常的服务,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只能停诊,家庭医生更是无力开展正常的签约服务项目,给居民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可令童华亚想不到的是,那天她对一位签约的老人表示歉意时,老人马上接口说:“童医生,这段时间真是辛苦你们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曾表示,此次疫情展示了广大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勇气与担当,让病患更好地理解医护工作人员的初衷,以及医疗救助的科学规律,这将大大改善未来中国的医患关系。

记者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访时了解到,自今年2月1日到3月14日,该院月湖院区共收到患者的表扬信、锦旗186份。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患者满意度高达91%。

一张奖状,还有一元钱的奖金。看着患者给自己颁发的这份特别奖励,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鄞州人民医院)口腔科医生严家钦总是忍不住感动。颁发这份特别奖励的是徐大爷。这4年来,家住鄞州区的徐大爷牙唇侧牙龈老是肿胀,看了无数医生都没能解决。前不久,徐大爷牙龈又肿了,于是他来到鄞州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接诊的严医生查阅了徐大爷过往的就诊资料,又耐心检查了徐大爷的口腔情况。依靠丰富的临床经验,严医生为徐大爷作出了“下颌骨囊肿”的诊断。考虑到患者有过放疗史,严医生建议患者暂时先考虑药物保守治疗,同时向患者进行了相关疾病的宣教。没想到服了4天药,徐大爷的牙龈就消肿了,于是特意定制了这份特殊奖励。

“患者更愿意理解医生,更宽容了!”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反映。

不久前,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呼吸内科病区主任汤耀东意外收到了一封2000多字的感谢信,信是患者家属张先生写的。原来,张先生的母亲柳女士7年前被查出肺癌晚期,这7年来,柳女士一直在汤主任团队的治疗下“带瘤生存”。前不久,柳女士去世,感动于汤主任的医者仁心,张先生特意写了这封感谢信。

这封2000多字的感谢信让汤耀东感触很深。以前,一旦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了意外,家属大多会指责医生,这封感谢信却让人看到了老百姓对医生的理解。

“有些事,不能忘记;有些人,不该忘记。无论这场疫情过去多久,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医护人员在疫情期间的付出,更不要忘了他们一直以来的付出。”采访中,一位李先生的话让记者印象深刻。

疫情期间,鄞州二院增设夜间透析专场。

良性互动 推动医患关系持续向好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医患之间的良性互动有目共睹。为抗击疫情,医患间互相理解、彼此信任,尤其在方舱医院,更是演绎了一段段医患情深的感人故事。采访中,有业内人士提出:能否以此为契机,推动医患关系持续向好?

医生治病,怕患者不配合;患者看病,怕医生不尽责。如何改变“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鄞州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王师曾于2020年驰援武汉抗疫,回忆起在武汉时的医患关系,王师认为:“那是最理想的医患关系。”那时,医护人员悉心照料患者,视患者如亲人;患者感激医护人员的救命之恩,将医护人员视作最坚实的依靠……每天感受到的,就是医患一家亲。

采访中,王师说,三年新冠疫情,使得医疗卫生领域受到了政府、社会的高度重视,人们较以前更为全面、客观地了解了医生这个职业。“绝大多数人通过此次疫情认识到,医生护士是生命的守护天使,是保卫健康的勇敢斗士。我们不能期望医患关系经过这次疫情能完全改变,但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改善。”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新冠疫情期间之所以出现和谐的医患关系,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患者和医生不用考虑治疗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其二,所有人的治疗机会是一样的,人们不用猜忌医生治疗的初衷和目的,医生可以心无旁骛地开展治疗。

所以,有医生认为,疫情为如何改善医患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后疫情时期,要让医患关系持续向好,需要政府在制度设计上加以考量,尽快提高基层医疗水平,让医疗资源更均衡;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轨道,逐步降低公立医院“自收自支”“自我创收”的逐利冲动;完善医护人员收入分配机制,减少医护人员对过度医学检查、开大处方的路径依赖;同时加强舆论对医疗行业的关注,在对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行为起到监督和约束作用的同时,还要增加对医护人员的正面报道,消除公众与医疗界之间的隔阂。

“我们期待,当疫情过去,在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里,公众依然能对医生抱有正确的理解和基本的尊重。”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医生说。

新闻1+1

造成医患矛盾的 主要原因有哪些

一、社会方面的因素

1.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足。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确立,医疗卫生服务一度走向市场化,造成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淡化,医患双方在经济利益上直接博弈甚至对立,成为影响医患关系的根本原因。

2.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优质医疗资源80%集中在城市,农村仅占20%。群众看病纷纷涌向城市,造成城市大医院超负荷运转。

二、医院管理方面的因素

1.医院管理工作目标出现偏差。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把医护人员的个人收入与医院及科室收入挂钩,使公共医疗日益走向逐利化。

2.医院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和处理制度,容易引发医患纠纷。

三、医护人员方面的因素

1.部分医护人员医德滑坡。服务意识淡化、责任心不强、追求物质利益,严重影响病人对医护人员的评价。

2.医患之间沟通不畅。部分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很少主动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

四、病人方面的因素

1.病人期望值过高。部分病人及其家属不能理解和接受治疗效果的不理想或正常出现的并发症,以及不可预料的医疗意外等,从而导致纠纷的发生。

2.病人不当维权。有的病人采取一些极端方式,侮辱、打骂、伤害医护人员,导致医护人员想方设法保证自己“不出事”,影响病人的有效治疗,从而造成医患之间互不信任,加剧了关系的紧张。(陈敏整理)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宁波“白衣天使”有个心愿:疫情过后医患关系能够持续向好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3-03-30 07:09:00

李惠利医院一护士在防护罩上的提醒令人感动。

过去三年,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无数医护人员挺身而出,以白衣为“战袍”,殊死拼搏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为守护百姓的生命底线,是儿女也是父母的他们,有的星夜逆行驰援各地;有的夫妻并肩战斗;有的一次次推迟婚期;有的连续工作40个小时,晕倒在岗位上。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绝大多数医护人员被感染了,但是为了抢救患者,发烧近40℃的他们依然坚守岗位……

他们的行为,赢得了患者的感动和感恩。原本令整个社会感到忧虑和焦灼的医患关系,呈现出相互理解、高度协调、和谐友好的良性转化趋势。许多医生感慨:“20年前和谐的医患关系又回来了。”

今天是国际医师节,在近日的采访中,医护人员表达了共同的心愿:疫情过后,医患关系能够持续向好。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医生观察患者病情。

“白衣战士”用生命守护生命

去年年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激增,宁波各大医院人满为患。全市55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设24小时发热门诊,143家基层医疗机构共开出900多间发热诊室。去年12月22日,我市各大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人数迎来最高峰,达到58815人次。

与此同时,医护人员被感染人数越来越多,各大医疗机构每个科室都不同程度减员,在岗医护人员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确保各项医疗救治工作有序开展,全力保障市民就医需求,“白衣战士”再一次冲锋在前,他们顶班加班、守望相助,不少医护人员病倒后仍坚持居家办公,症状消失后立即复岗。

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鄞州人民医院)感染科医生张波一边打着点滴,一边参与抢救病人;宁波市第二医院急诊科医生朱雷雷来上夜班时刚刚退了烧,怕撑不到天亮,便去挂了激素针,硬是撑完了一个通宵;宁海县第二医院急诊科医生陈海滨连续工作40个小时,直至晕倒在岗位上;余姚市人民医院医生杨晶一边抱着氧气袋吸氧,一边指挥抢救病人……坚守的背后,是一个个令人泪目的瞬间。

沈芝红是鄞州二院感染科主任,负责隔离病房和发热门诊。去年12月27日晚上8时许,当记者联系上沈芝红时,她已经连续半个月没有休息,每天12小时连轴转。

“早上8点开始查房,一般要到下午两三点才能结束,然后迅速扒拉几口午饭补充体力。”沈芝红坦言,一天下来,她大概要接听上百个电话,其中会诊电话就有五六十个。这些电话,要么是请她评估发热门诊患者是否需要收治入院,要么是请她参与其他病区合并新冠阳性患者诊疗方案的讨论,她都一一耐心作答。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郑文渊是科室里较早被感染的,去年12月21日,他终于转阴,但严重咳嗽、剧烈头痛、“刀片嗓”等症状依旧。当晚11点多,4名心梗患者接连被送到方桥院区,而当时科室里三分之二的医护人员“阳”了。“能不能坚持?”接到电话的郑文渊立马往医院赶。这一晚,他接连动了几台手术,直到第二天清晨6点才下班。

在那段非常时期,各大医疗机构的隔离病房、发热门诊、急救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等多个科室迎来了就诊高峰,患者数量较平时大幅增长。面对骤然增加的就诊压力和医护人员陆续感染的现状,千千万万个“白衣战士”冲向与病毒厮杀的最前线。一个倒下了,另一个接过来;高烧刚刚退下,便急急返回岗位;怕来来回回浪费时间,就在值班室小憩一下,第二天一早继续投入战斗……不是他们不会疲惫,也不是他们不怕病毒,就像沈芝红在接受采访时说的,“因为病人需要我们!”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护士查看患者情况。

患难见真情 医患距离明显拉近

患难见真情!一场疫情,让我们见证了迷雾泥泞,也让我们见证了爱与担当。抗击疫情期间,那些暖心的瞬间,那些感人的故事,将永远刻在我们心里。

采访中,有市民感动地说,以前对医生这个行业不是很了解,甚至对他们有些误解,但是经过这次疫情,让我真切感受到什么叫医者仁心。

“疫情过后,患者跟医护的距离明显拉近了!”有医生笑着说。

采访中,有医生告诉记者,疫情高峰期,自己连续几天带病坐诊,有一天,一名病人临走时居然向她鞠了一躬,并希望她保重身体。“那一刻,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北仑区第二人民医院中药房主任叶宁记得,疫情最严重时,中药房的工作人员接二连三倒下,8个人最终只有她一人撑着。接单、审方、调剂、核对、发药……连续几天,叶宁一个人做着原先四五个人的活,速度、效率自然跟不上。可让她感动的是,病人都很耐心地等待,还安慰她说:“慢慢来,不着急!”

鄞州区中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童华亚对此感同身受。疫情防控期间,很多基层医疗机构难以维系正常的服务,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只能停诊,家庭医生更是无力开展正常的签约服务项目,给居民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可令童华亚想不到的是,那天她对一位签约的老人表示歉意时,老人马上接口说:“童医生,这段时间真是辛苦你们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曾表示,此次疫情展示了广大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勇气与担当,让病患更好地理解医护工作人员的初衷,以及医疗救助的科学规律,这将大大改善未来中国的医患关系。

记者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访时了解到,自今年2月1日到3月14日,该院月湖院区共收到患者的表扬信、锦旗186份。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患者满意度高达91%。

一张奖状,还有一元钱的奖金。看着患者给自己颁发的这份特别奖励,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鄞州人民医院)口腔科医生严家钦总是忍不住感动。颁发这份特别奖励的是徐大爷。这4年来,家住鄞州区的徐大爷牙唇侧牙龈老是肿胀,看了无数医生都没能解决。前不久,徐大爷牙龈又肿了,于是他来到鄞州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接诊的严医生查阅了徐大爷过往的就诊资料,又耐心检查了徐大爷的口腔情况。依靠丰富的临床经验,严医生为徐大爷作出了“下颌骨囊肿”的诊断。考虑到患者有过放疗史,严医生建议患者暂时先考虑药物保守治疗,同时向患者进行了相关疾病的宣教。没想到服了4天药,徐大爷的牙龈就消肿了,于是特意定制了这份特殊奖励。

“患者更愿意理解医生,更宽容了!”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反映。

不久前,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呼吸内科病区主任汤耀东意外收到了一封2000多字的感谢信,信是患者家属张先生写的。原来,张先生的母亲柳女士7年前被查出肺癌晚期,这7年来,柳女士一直在汤主任团队的治疗下“带瘤生存”。前不久,柳女士去世,感动于汤主任的医者仁心,张先生特意写了这封感谢信。

这封2000多字的感谢信让汤耀东感触很深。以前,一旦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了意外,家属大多会指责医生,这封感谢信却让人看到了老百姓对医生的理解。

“有些事,不能忘记;有些人,不该忘记。无论这场疫情过去多久,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医护人员在疫情期间的付出,更不要忘了他们一直以来的付出。”采访中,一位李先生的话让记者印象深刻。

疫情期间,鄞州二院增设夜间透析专场。

良性互动 推动医患关系持续向好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医患之间的良性互动有目共睹。为抗击疫情,医患间互相理解、彼此信任,尤其在方舱医院,更是演绎了一段段医患情深的感人故事。采访中,有业内人士提出:能否以此为契机,推动医患关系持续向好?

医生治病,怕患者不配合;患者看病,怕医生不尽责。如何改变“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鄞州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王师曾于2020年驰援武汉抗疫,回忆起在武汉时的医患关系,王师认为:“那是最理想的医患关系。”那时,医护人员悉心照料患者,视患者如亲人;患者感激医护人员的救命之恩,将医护人员视作最坚实的依靠……每天感受到的,就是医患一家亲。

采访中,王师说,三年新冠疫情,使得医疗卫生领域受到了政府、社会的高度重视,人们较以前更为全面、客观地了解了医生这个职业。“绝大多数人通过此次疫情认识到,医生护士是生命的守护天使,是保卫健康的勇敢斗士。我们不能期望医患关系经过这次疫情能完全改变,但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改善。”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新冠疫情期间之所以出现和谐的医患关系,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患者和医生不用考虑治疗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其二,所有人的治疗机会是一样的,人们不用猜忌医生治疗的初衷和目的,医生可以心无旁骛地开展治疗。

所以,有医生认为,疫情为如何改善医患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后疫情时期,要让医患关系持续向好,需要政府在制度设计上加以考量,尽快提高基层医疗水平,让医疗资源更均衡;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轨道,逐步降低公立医院“自收自支”“自我创收”的逐利冲动;完善医护人员收入分配机制,减少医护人员对过度医学检查、开大处方的路径依赖;同时加强舆论对医疗行业的关注,在对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行为起到监督和约束作用的同时,还要增加对医护人员的正面报道,消除公众与医疗界之间的隔阂。

“我们期待,当疫情过去,在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里,公众依然能对医生抱有正确的理解和基本的尊重。”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医生说。

新闻1+1

造成医患矛盾的 主要原因有哪些

一、社会方面的因素

1.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足。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确立,医疗卫生服务一度走向市场化,造成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淡化,医患双方在经济利益上直接博弈甚至对立,成为影响医患关系的根本原因。

2.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优质医疗资源80%集中在城市,农村仅占20%。群众看病纷纷涌向城市,造成城市大医院超负荷运转。

二、医院管理方面的因素

1.医院管理工作目标出现偏差。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把医护人员的个人收入与医院及科室收入挂钩,使公共医疗日益走向逐利化。

2.医院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和处理制度,容易引发医患纠纷。

三、医护人员方面的因素

1.部分医护人员医德滑坡。服务意识淡化、责任心不强、追求物质利益,严重影响病人对医护人员的评价。

2.医患之间沟通不畅。部分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很少主动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

四、病人方面的因素

1.病人期望值过高。部分病人及其家属不能理解和接受治疗效果的不理想或正常出现的并发症,以及不可预料的医疗意外等,从而导致纠纷的发生。

2.病人不当维权。有的病人采取一些极端方式,侮辱、打骂、伤害医护人员,导致医护人员想方设法保证自己“不出事”,影响病人的有效治疗,从而造成医患之间互不信任,加剧了关系的紧张。(陈敏整理)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